一、怎样计算行政诉讼时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行政诉讼程序怎样走
行政诉讼程序包括以下阶段:起诉阶段、受理阶段、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开庭审理阶段、判决阶段和执行阶段。在起诉阶段,原告要写起诉状,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在受理阶段,法院要对起诉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案件决定受理;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法院要组成合议庭,要向被告发送起诉状副本,被告向法院提交答辩状和有关材料,法院再向原告发送答辩状副本;在开庭审理阶段,重点是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在判决阶段,法庭查明了事实,依法作出判决;在执行阶段,判决后,当事人在法定的期限内不上诉的,判决生效,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三、怎样去判断是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请求司法保护,人民法院通过对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解决特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在我国,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并称为三大诉讼,是国家诉讼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针对上述文章中的问题,如果您还有不清楚需要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和进行在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