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意外,亲人相互输血,这样的镜头在电视剧里屡见不鲜。可最近武汉一位市民要给等待做手术的父亲献血却遭到拒绝,这是咋回事?
其实大家被电视剧给误导了,直系亲属不能相互输血这是一个医学常识。
直系亲属间为什么不能相互献血
输血的过程,本质上属于移植的一种,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就是其中的免疫反应之一,也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原因简单说来就是,供血者体内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在患者体内迁移、增殖,反客为主,进而攻击患者的免疫系统。主要发生在输血后1周左右,表现为献血者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血者的器官组织,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严重、恶心、腹泻和皮肤黏膜出现大面积皮疹或大泡。通常这种疾病发病率为0.1%~1%,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尤其是一级亲属,即父母与子女间,发病率要高10~20倍。现在没有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高达90%。
为什么血缘关系近,发病率就高呢?
正常情况下,受血者能把供血者淋巴细胞识别为“异己”而加以排斥,这样供血者淋巴细胞不能在受血者体内存在,而当受血者与供血者有血缘关系时,二者一部分遗传基因相同,受血者免疫功能低下,不能识别供血者的淋巴细胞,使得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在受血者体内植活并增殖,反过来攻击受血者的淋巴细胞,导致发病。所以,直系亲属间不能相互献血。
血液并非越新鲜越好
除此之外,电视剧里上演的在医院就撸起袖子献血的剧情也是不现实的。而且血液不是越新鲜越好。刚采出来的血液没有经过病原体检验,是不安全的。目前血液中心所有的血液都要经过2套试剂、2组人员进行输血传播病原的检测,还要加做病毒核酸的检测和血型确认。采出的血液按要求的温度保存在特殊的保养液中,能够保证在有效期内各种成分的有效性。经过保存的血液淋巴细胞活性下降甚至死亡,可以降低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
目前输血技术已经进入成分输血时代。刚采出的血液需要经过加工分离出各种成分,根据患者的需要输给患者。如,贫血患者只需要输注红细胞,而刚采出的血液中含有的血浆和白细胞等成分对他没有治疗作用,却很可能导致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现代输血中,除个别情况外,如失血量占血容量的80%以上的大出血,不主张使用新鲜全血。
自身输血是一种安全的输血方式
输血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呢?那就是输自己的血。叶萍强调说,自身输血安全而有效,但也可能给受血者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保证患者的健康。
自身输血方式有三种:
1、稀释式自身输血
是在患者麻醉后临手术前,经静脉采集患者一定量的自身血液短暂贮存,同时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维持正常血容量,在血液稀释状态下对患者施行手术,所抽取的血液在术中或术后输还患者。
2、贮存式自身输血
就是把自己本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预先贮存起来,以备需要时应用。
3、回收式自身输血
是收集从患者伤口、体腔或关节腔流出的血液,并在以后再回输给该患者。
夫不宜为妻输血
丈夫不宜给妻子输血,叶萍表示,因为ABO血型相同的夫妻存在其他血型不合,如果妻子接受丈夫的血液后,可产生针对其血型抗原的抗体。妊娠时,这种抗体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如果胎儿通过遗传从父亲那里获得了这种血型抗原,就有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病。
但同样是移植,骨髓的移植却是亲属之间更易成功。因为骨髓移植是要看白细胞上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相合,直系亲属相合的比率要高,而输血是主要考虑红细胞的抗原抗体反应,这是两个不同的血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