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分食新闻

2023-12-28 来源:尚车旅游网

分食新闻

  我看到一种全民分食新闻的气象。新闻是一道菜,丑闻是引人趋之若鹜的热菜,全民皆可动铲子炒菜,再动筷子食用。从清洗、烹饪,再到分餐,到咀嚼下咽。

  一旦出现某个触犯众怒的新闻性事件,对待这道“菜”,广大网民不约而同地采取流水线式的操作:兴奋围观、勃然大怒、人肉搜索、疯狂开骂、逐渐淡忘。兴奋围观,从鲁迅到柏杨,大师们多少都挥毫描述过在中国恒久存在着的看客现象,好比国人倚着门框端着饭碗看邻居家夫妻掐架,就着“热闹”当菜下饭;勃然大怒,“我爸是李刚”、“70码飚车门”、“成都让座门”等事件,之所以如此“走红”,是因为它们踩到了大众的“怒点”;人肉搜索,陈凯歌导演的《搜索》中叶蓝秋只因一次未曾让座就被人肉搜索,这虽只是艺术,反映的却是现实;疯狂开骂,网络上不费力气尽情尽力地口诛笔伐;逐渐淡忘,当新闻成为旧闻,当热点逐渐冷却,会有更鲜嫩的新闻吸引眼球。

  这是一种全民举刀分食热闹、全民张嘴展开骂战的污浊气象。分食的不止是热闹,还有良知;喷出的不止是唾沫,还有你我的冷漠。

  “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这样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的唐诗宋词、流行歌曲式的词句层出,众怒引发的创造力,令人惊叹。然而,喜笑怒骂之后,不免有些疑惑。面对恶行,挖苦两句,于事何补?骂得漂亮,有何意义?是道德自慰,还是理性精神?与网上热闹相对应的,是线下的沉寂,目击者全体缄口。越来越精彩的造句,让人们看上去不再像弱者,不再像与世沉浮的庸众。无形的互联网,有时只是人们满足欲望、宣泄私愤的出口,亦或是人们“分食”的餐桌。

  对待新闻乐此不疲的“分食”,耗费了精力和时间,可是季风过境,会留下什么?网络上一次又一次轰轰烈烈的折腾,到底有没有使这个社会越来越好呢?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有没有日趋消减?水深火热之中的弱势群体有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当然,不能否认“分食”气象亦有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任何时代,都需要围观与发声。

  关注只是开始,关注再多满足的也许只是好奇心,不代表真的关心,评价的文章写的再好也许只是过了把口瘾,不代表真的能够解决问题。面对丑陋的人丑陋的事,我们不应只是一哄而上地围观、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高明见解、慷慨陈词地表达个人的不满,最需要做的是对照自身,完善自身的行为与品质。

  文末,愿世道不再见什么吃什么、不加咀嚼就下咽。再吃下去消化不良事小,万不能变成《狂人日记》中吃人的社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