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关教师学习心得体会汇总

2021-07-17 来源:尚车旅游网

  今年暑假7月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骨干教师上海培训。在这里我首先非常感谢区教育局、学校领导给我这么宝贵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其次感谢上海铭师培训中心一个星期以来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精心的安排。短短的7天的培训学习,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是我近15年来的教学生涯中,目前最难忘的学习交流。7月的上海酷热难忍,但我们累却快乐着。我们天天聆听不同的教育专家和领导的讲座,每天都过得幸福而充实,因为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新的前沿的知识。我珍惜这次学习的每一天,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有关教育教学理念的讲座,还是文化考察自始至终,我都在努力地学习,力争做到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培训的内容:

  年逾八十的于漪老师精神矍铄,丝毫不见老态,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在她精练、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不知不觉度过。漪老师从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三个方面回顾了从教六十年的一线教学生涯,每一个字符都体现着她对教书育人的深刻理解,每一个音节都饱含着她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尽管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于老师仍然谦逊地说 “ 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

  于漪老师语重心长道出了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因为 “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师是育人的人,要做 ‘ 人师 ’ ,首先是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 于漪老师认为 “ 学做人师 ” 有三点很重要:

  一是自我认识 ——“ 两把尺子 ” 追求人格的完美。

  于漪老师心中长存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毕竟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只说明受教育程度,能力需要在岗位上跌打摸爬熬炼,教师的治学态度要严谨,课堂上的一个常识、一个环节都可能对孩子生命的培养起着重要影响。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只有学会 ‘ 借脑袋 ’ ,找到学科教学的大门,才能 “ 登堂入室 ” 。

  二是自我挑战 ——“ 两个支柱、一个聚焦点 ” 激励自己追求高尚人格。

  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有两个支柱,就是学而不厌和勇于实践,这两者的聚焦点是反思,不断反思。教育本身是一个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乐观宽容人生态度的养成,都需要教师滴水穿石、百折不回的辛勤耕耘,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师有经久不衰的内驱力,才能始终精神振奋,诲人不倦。

  三是自我超越 —— 学做人师更须拓展视野。

  于漪老师把自我教育当成终身任务,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教师拓宽视野、广泛汲取,凭借韧劲毅力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上下求索,找准每次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举一反三的 “ 一 ” 上下功夫。 正如于漪老师所讲 “ 好的老师,魅力不仅仅在学问 ” ,令我们震撼的也不仅仅是于漪先生精湛的教育艺术,她那份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和师爱超越亲子之爱的崇高精神境界更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尊重和敬意。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刘良华教授主讲的是教师专业成长。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有效地“激励”学生。

  一、 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其实,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传统的条件下如此,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好老师的“要素”也大体如此。只是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教师“讲授”的时间会有所变化而已。

  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

  二、 有效“提问”并“倾听”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恰恰是“封闭”的问题最常见而泛滥成灾,特别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有关研究表明,这类问题占提问总数的80%。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糟糕的是,这种“满堂问”的干扰常常是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堂而皇之。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

  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的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样的学生从小学就会揣摩、猜测他人的意图,学会察言观色。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 破坏谈话的人总是喋喋不休,善于谈话的人只是提问,并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三、 有效“激励”

  在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比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