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秋季防传染病国旗下讲话稿

2021-09-03 来源:尚车旅游网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已有超过2520xx年的历史了,20xx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12月,国务院将清明节等四个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肯定。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冬至之后第106天,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躲避政治迫害,流亡出走。流亡期间,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随从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割下大腿肉烧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欲封赏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不愿受封,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命令军队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人。有人建议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是孝子,为顾及母亲安危,一定会走出来的。晋文公就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痛哭,在安葬介子推时,在被介子推身体挡住的柳树树洞里,发现了一片衣襟,上有血书,是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藏好血书,把母子俩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寒食节后的第二天,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走到树前,折下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其实寒食节和清明节出现得更早,到了后来才与介子推的传说联系起来。

  古代寒食节和清明节是前后两个节日,因为日期相近,节日内容也有相同之处,到唐朝时,政府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并将清明节定为国家假日,每年的此时,宫廷就会放假,官署、学校就会休息。唐以后,宋元明清都将清明节定为假日。今年我国又恢复了这一传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古代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其中多数保留至今。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北方一些地方有吃鸡蛋、冷饽饽、冷高粱米饭等习俗;而在我们江南一带,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从清明节的起源、演变和风俗可以看到,清明节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清明节所蕴含的感恩、和谐、积极、新生的内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清明节不是一个哀伤的节日,而是庄重、感恩、怀古的节日。今年将清明节重新确定为国家节日,实质是民族文化血脉的回归,中华优秀文化将在这种回归中得到弘扬。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诵读最有名的关于清明的诗歌——杜牧的《清明》,请和我一起大声地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的国旗下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