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的父亲

2022-03-31 来源:尚车旅游网

我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普通农民,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那一代人在苦难中练就了坚强,生活简约朴素,幸福也简单本真。劳作是幸福,温饱是幸福,家人平安是幸福……生活中没有奢求难以满足所带来的痛苦。 ­

  我是家里的老六,父亲近四十岁时我出生。也许是因为父亲太忙碌,也许是父子情感固有的方程式决定,从小我对母亲更有亲近感,对于父亲有的只是抬头仰望的敬畏感。所以对于他的很多经历都是从母亲的话里了解的。母亲崇拜父亲,也无条件服从他的意志,这让他们携手度过的五十年恩爱和睦。印象中,因为父亲的责骂,母亲也委屈地流过几次泪,但时间不久,母亲就以崇拜式的妥协告终。因此,从母亲嘴里听到的也大多是对父亲的夸赞之辞。 ­

  母亲十八岁嫁给父亲,村里人的诉说让母亲渐渐了解她的丈夫,那一道崇拜的长城也随着时间的流水而越加坚固。 ­

  ­父亲的童年

  爷爷好赌,把原本较为殷实的家一天天变得空虚,最终把赖以生存的土地全输给了别人。一家人就靠奶奶做短工生活,可想当时家人生活能有多清苦。父亲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二,大伯在三岁时因发烧失明,叔叔年纪小,为了减轻压在奶奶肩上的负担,爷爷奶奶让自己不足十岁的二儿子到十里铺村倒插门。十岁的父亲日子难熬,每天要去帮别家赶牛车拉货,回到家却也得不到好脸色。在一个下着暴风雨的夜晚,父亲来到门口,呼喊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他一生气就翻了墙头,进了门却发现自己的“小妻子”躲在家里吃油炒饭。太委屈了,父亲就给了女的两个“甩手粑粑”,之后连夜逃回了家。后来蒙自解放了,女方家也没再过问这件事。

  小时候村里常常来些收废品的小生意人,其中有个小个子的女人,母亲指认那就是父亲原先倒插门的妻子。母亲在告诉我们小个子女人的身份时眼含笑意,我知道那是笑自己的幸运,笑父亲的幸运,也是笑我们这个家的幸运。村里人说,父亲逃回来撑起了整个家,不然爷爷奶奶会让整个家在村里消失的。­

  父亲在生存中挣扎,遗失了那本该五彩斑斓的童年。

  父亲的爱情

  也许恋爱与婚姻永远是两码事,对于一个在贫穷中挣扎的人更是如此。选择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

  对于父亲的恋爱,很多都是从母亲不经意的话中捕捉到的,很多成分都带有我的想象色彩。......

  “工农大沟”“庄寨水库”的碧波里有着父辈们青春的记忆。为了用梦想中的清泉把蒙自这块干涸的土地浇灌,上世纪50年代末,蒙自各处的男女青年汇集到了一起,他们用青春浇注了这些伟大的工程。在那些挥洒激情的岁月里,生活的艰苦是今天的我们不能想象的。没有机械,巨大的工程就是靠一双双手,一张张肩,用蚂蚁精神去塑造的。每天早出晚归,干的都是体力活,一连几个月的阴雨天,身负重担在泥泞中踏出的每个脚印让父辈们记忆犹新。时间从发梢间流过,当年的黑发人早已两鬓斑白,却总是难以磨灭那些填满泥浆的脚印。当然劳苦并不能阻止青年们春心的萌动。据母亲的描述,年青的父亲外形可爱:皮肤白净,五官清秀饱满,个头不大(在我身上一点影子都没留下,我比较像母亲。)。这可能对于那些喜欢当姐姐的女孩比较有吸引力。一次劳作中,有个女孩成心逗父亲,她硬是不相信父亲能挑起一百公斤的担子。结果父亲上肩后还健步如飞,本来是一个玩笑,却以女孩的彻底佩服告终。一段初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那些罗曼蒂克的故事被父亲深埋于心中,让我捕捉不到蛛丝马迹。我只知道那女孩名叫朱尚英,母亲的描述中,她长得高大丰满,性格爽朗健谈,是很多农村小伙子追逐的对象。这样平凡的恋爱常理中总能修成正果,但最后却成了回味中的故事。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父亲的家庭状况是障碍之一。母亲告诉我们,家门里一个我们喊二婶的也是因为我们家穷而遭到家人的反对,放弃了与父亲的结合。那二婶的奶奶是这样说的:那些人家,穷得一床棉被都有不起,怎么能嫁过去呢。母亲倒是见识了那种人们传说的穷,母亲与父亲结婚时,住的是一间小茅屋,用“土基”(一种用土打成的,形状类似砖块的建筑材料,其实就是土块。)砌个墩,在上面铺上木板就是床。结婚时母亲就买了一身灯芯绒的衣服,那裤子我见过,母亲穿过一次就收在箱子里,今天还在。在那种境况下,婚礼简单得让人难以想象。

  没有必要物质保障的恋爱是很难成为婚姻现实的,在农村更是这样。后来父亲通过媒人与母亲结合,这是一段没有恋爱基础的婚姻。但作为儿女的我们能感受到父亲的满足,父亲对母亲心怀感激之情,因为在那些他最为困难的时候,是母亲跨越了物质障碍,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他一起面对生活的贫穷,和他一起生儿育女......

  什么样的爱情最能打动人?传奇式的?不!应该是忠实于生活的相濡以沫。这种爱情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震慑人心的轰轰烈烈。它似水,平淡但人们每天必饮,他似茉莉,散发着悠长的芳香,让人回味无穷。我想父亲与母亲近五十年的爱情就是这样的。

  父亲的勤劳

  关于父亲的勤劳,初中时我写过一篇作文,具体内容今天已记得不大清楚。当时教我的语文老师的评语是:文章内容借鉴过多,有失真实。说实话当时真的有些委屈,因为我的作文是实话实说,更主要的是老师对父亲的勤劳持怀疑态度。这在我生活的村子是绝对不会有的事情。

  看看父亲的劳动成果就知道。地里,园子里,能种的每一寸土地都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年中,天天有拿到集市卖的农产品,青黄豆,鲜苞米,鲜花生,芋头,山药,大米......从包产到户后,家里谈不上富裕,但过的日子,在村里羡慕的人还真不少。

  现在父亲已是古稀之年,但他劳碌的身影从未在土地上停歇过。儿女们也常常劝说,但有什么用呢,劳作早已成为父亲的一种生活方式。

  今天,读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对这种生活方式不敢恭维。今天早已不提倡这种老黄牛式的安分守己。父亲这样的人可能早已成为憨厚的代名词,甚至是死脑筋的典型代表 。我也不能说父亲身上的秉性是时代的产物,生活环境的产物,因为时代,环境曾经赋予过父亲机会。记得我们一家人曾设想过开小卖部,洗澡室,因为周围部队多,光面向当兵的就能较快致富,可最后由当家人决定时,都被否决了。后来村里人去实践这样的设想时,提前奔了小康。父亲也曾经试着经商,而且也有过不小的收入,但最后还是因为放不下土地而中途停止。

  父亲的生命早已融入了土地,即便偶尔能听到他说累,但那绝对不是对命运的埋怨。绝对不是对土地的埋怨。

  今天我已脱离了在土地上劳作,但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本分,憨厚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我也将固守着农民的秉性,无怨无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