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学生实习报告模板锦集

2021-07-20 来源:尚车旅游网

  1. 序言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Simpson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

  物种多样性是环境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反映群落或生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和均匀度,也反映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与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可以用来定量表征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特征,包括直接和间接地体现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类型、组织水平、

  【2】发展阶段、稳定程度、环境差异等。因此,物种多样性在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开发利用

  和资源评价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广泛的应用。

  松山森林植物群落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占北京地区同类植物总数的49.8%。松山森林植物群落分布环境特殊,经过多年环境变迁保存下来,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有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松山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就有这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实习地点的自然地理概况【1】

  2.1 地理位置

  松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西北部,燕山山脉深处的军都山中,距市区90余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4′-116°34′,北纬40°16′-40°47′。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 660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 819hm2,缓冲区面积1 263hm2,实验区面积为1 578hm2。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有脊椎动物180多种,有维管束植物700余种。保存比较完好的天然油松林50多公顷。

  2.2 气候

  松山自然保护区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与延庆盆地相比,气温偏低,湿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气候,是北京地区的低温区之一。气候的垂直分带性比较明显,从上到下可分为:海拔700-1000m的低山温暖气候带,海拔1000-1300m的中山下部温湿气候带;海拔1300-1800m的中山上部冷湿气候带;海拔1800m以上的山顶高寒半湿润气候带。

  保护区内小气候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是地形差异性造成的。由于山谷的走向、宽窄不同,使气温、降水有明显的差别。西北部大庄科一带多东西宽谷,因四面环山,夏季东南气流下沉变干,形成干型谷地;在东南部的塘子沟,为南北狭谷,向南有一个开口,东南气流在此受约 而沿迎风坡上升,形成地形雨,为湿润型谷地。

  2.3 土壤

  土壤的形成和变化是在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及时间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因此,土壤的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松山地区的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可分为3种类型:

  (1)山地褐色土:为低山带的主要土壤。阴坡分布于海拔900m以下,阳坡分布海拔1200m以下。土壤特点集中反映在腐殖质含量减低。结构变坏,碳酸盐受到淋洗,质地粘重。可分为3个亚类:①淋溶褐土分布于山地中段;②典型褐色土分布于山麓地带;③石灰性褐土分布于切割沟较多的深山沟谷。

  (2)棕色森林土:在中山带海拔900m以上的阴坡和1200-1800m阳坡。在1800m的林缘草甸植被下发育了生草棕壤。

  (3)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地形平坦的山顶部。这里山高风大,主要为草草甸。因草本植物生长繁茂,土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有机质分解缓慢慢,腐殖质含量较高,表层达成15%以上。生草作用较强,在表土形成密积草根层。pH6-6.8。土层深厚,可达80m以上。腐殖质层呈黑褐色,厚达30-50cm。

  2.4 植被

  松山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深山区,具有华北地区暖温带的自然景观,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地段,保存下来部分天然次生林,属于地带性的自然植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植被基本保持自然状态,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松山保护区植物区系中有一定比例的热带成份,多为单种属,第三纪地域植物。地中海中亚成分地属很少,表明亚洲干旱中心分布的成分在该区有所渗透。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组,有6个群系组,17个群系,约25个群丛。

  3. 调查方法

  3.l 调查方法

  3.1.1种—面积曲线法

  种—面积曲线法是根据植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确定群落最小面积。在拟研究群落中选择植物生长比较均匀的地方,用绳子圈定一块小的面积。对于草本群落,最初的面积为10cm×10cm,对于森林群落则至少为5m×5m。登记这一面积中所有植物的种类。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成倍扩大,逐次登记新增加的植物种类。开始,植物种类数随着面积扩大而迅速增加,尔后随面积增加的种类数目降低,直至面积扩大时植物种类很少增加或不再增加。以样方面积为横坐标、种类数目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制种—面积曲线。此曲线开始陡峭上升,而后水平延伸,有时会再上升。曲线开始平伸的一点即群落最小面积,它可以作为样方大小的初步标准。

  3.1.2点-四分法

  无样地法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其中以点-四分法(或称中点四分法、中点象限法)应用最广。点-四分法是植物生态野外调查的无样地调查方法。这类方法(距离测定法)的特点是在被研究的群落地段上随机地选择若干点,测定点与植株间的距离,以此为根据,推算出种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由于无需设置固定面积的样地,所以这类方法又称为无样地取样法。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距离测定法都是针对森林群落林木层的调查。但就群落学的调查来说,对于森林群落不仅要调查它的林木层,也要调查它的灌木层、草本层以及藤本植物。因而可随机或系统地设置若干小样方以记载灌木层和草本层等。

  仪器工具:测绳、皮尺、罗盘、围尺、测高器及木杆。

  外业工作方法:在所要调查的群落中,设几条定距垂直线(借助罗盘用测绳拉好),在垂直线上定距(如5m或10m)设点。通过各点再用木杆作一与样线垂直的引线,即可分成四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找与中心点最近的一棵树,记录树种名称,测定点树距离、胸径、树

  高及冠幅,共计测定30个点,每个中心点都要做四个象限。

  3.1.3样方法

  样方,即方形样地,是面积取样中最常用的形式,也是植被调查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取样技术。当然,其他形状的样地也同样有效,而且有时效率更高,例如样圆和长方形样地。

  样方的大小、形状和数目,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群落的性质和所预期的数据种类。因工作性质不同,样方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以下几种:①记名样方—主要用来计算一定面积中植物的多度和个体数等。比较一定面积中各种植物的多少,就是精确地计算多度。②面积样方—主要是测定群落所占生境面积的大小,或者各种植物所占整个群落面积的大小。这主要用在比较稀疏的群落中。③重量样方—主要是测定一定面积样方内群落的生物量。④永久样方—为了进行追踪研究,可以将样方外围明显的标记进行固定,以便于以后再在该样方中进行调查。

  对于灌木层和草本地被层的调查,可在调查林木层的大样方内,机械地设置若干个更小的样方,对每个种的多度和盖度进行点数或估测。

  调查工具:测绳、皮尺、钢卷尺、罗盘及2m杆两根。

  外业工作方法:⑴ 方法一:用测绳或皮尺在群落中设置若干条平行线,在线上间隔3~5m等距设置25个样方,调查灌木样方面积为2 m×2m、草木样方面积1m×1m。记载每种植物的名称(不能确定名称的采集标本)、株数、平均高度、生长状况及分布状况等并记录。⑵ 方法二:用测绳在群落中围出一个20 m×20m的样方,用皮尺拉出样方内的两条对角线。在这两条对角线上分别均匀地设置5个1m×1m、3个2 m×2m的小样方,共计1m×1m的小样方9个、2 m×2m的小样方5个。在1m×1m的小样方中调查草本植物,在2 m×2m的小样方中调查灌木、幼树及藤本植物。

  3.2 数据处理方法

  3.2.1内业计算及数据整理

  ⑴ 平均株间距离=平均点树距离×2

  ⑵所有种的总密度(株/公顷)=(平均株间距离)2(平均点树距离)⑶ 一个种的相对密度(%)=一个种的个体数×100 所有种的总个体数

  ⑷ 一个种的密度(株/公顷)=所有种的总密度×一个种的相对密度

  ⑸ 相对显著度(%)=某一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和×100 所有树种的总胸高断面积

  ⑹ 频度(%)=一个种出现的点数×100 样点总数

  一个种的频度值×100 所有种的频度值和⑺ 相对频度(%)=

  ⑻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 3

  ⑼ 调查面积(m)=(平均株间距离)×4×调查点数

  ⑽ 胸高断面积(m)=22 2全部胸高断面积和×10000 调查面积

  ⑾ 胸高直径(cm)=

  3.2.2重要值计算

  ⑴ 株数j=4全部胸高断面积和 调查点数4n

  i125ij

  ⑵ 样方面积和=4×25=100

  ⑶ 密度j=株数j/样方面积和×10000

  ⑷ 相对密度j=密度j

  密度

  j1m×100 j

  ⑸ 盖度和j=盖度

  i1

  m25ij×nij ⑹ 相对盖度j=盖度和j×100

  j盖度和

  j1

  ⑺ 频度j=出现样方数j×100 25

  ⑻ 相对频度j=频度j

  频度

  j1m×100 j

  ⑼ 重要值j=相对密度j相对盖度j相对频度j 3

  3.2.3种的多样性计算

  分别计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并利用三个组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在调查资料中分别植物种统计株数、重要值,计算每个种出现的株数概率和重要值概率并记录。

  ⑴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多样性指数 Ds1p

  i1

  ss2i

  最大多样性指数 Dmax11211Si1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