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尔基:“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 …

2023-06-08 来源:尚车旅游网


探险之旅

——记信息技术课的一次教学有效性探讨

[背景]著名作者高尔基曾说过“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同样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不会外理教材,超越教材,做不到对教材内容拿捏有度,取舍相宜;那么课堂会变的了无生趣,苍白的像一张白纸,缺乏创造力。

在四月份的一次有效性教学交流中,组里的一位教师上了一节浙摄版三年级下册的信息技术课,课题是《南极探险》,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已有的中文文章进行英文输入,拓展部分是续写故事.全部都在写字版内完成.

[案例]

这位教师可能一贯沿着平常上课的教学设计,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按部就搬了教材提供的有关步骤,设计了三个教学流程,分别是:

情景创设—观看南极的FLASH动画.

经历探险---根据文章输入英文.教师先进行了示范打开文件,指生读这篇文章,并有意叫了一位语文功底很差的学生朗读,这位学生在“严寒艰难”处出现了错误,这位教师顺利的以帮助读不来的学生为由进行了“对照中文输入英文”。文章如下:

南极探险

我是一名探险爱好者,有一次向南极出发,独自一人冒着严寒艰难地在雪地上行进.一天

夜晚,风特别大,我搭的帐蓬被风吹走了,干粮也不见了……

在这个环节中,可能学生输英文的速度存在的很大的差异,离下一环节开展的时候,只有寥寥几位同学打完全部的中文.明显感到这对下一步的叙写故事产生了很大的阻隔.

故事叙写---紧接着,鉴于时间关系,这位教师不得不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给学生再次观看了南极图片PPT,冰雪南极的图片很美,许多关于南极的动物也憨态可掬.学生开始叙写故事,但是只有少部分同学完成,并且从学生作品上看,教师给他们展示的图片没有一个同学能用上去,只是简单地把它续写完成.有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Zhe ge ren zhao le hen chang shi jie,ke shi sheng me yan mei zhao dao.

(这个人找了很长时间,可是什么也没找到.)

教师草草展示了几篇写好的文章,由于部分拼音有误,教师又不得到不进行了解读, 之后总结本课教学.

[反思]

整节课下来,虽有许多亮点之处,但是总体给我的感觉,这实实在在是一节打字课。虽然教师用大部分的情景来妆点课堂,可是相反占了课堂的大部分宝贵时间。整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什么,学会什么?我打了一个问号。至于学生的技能和素养达成没有,更是无从知晓。

经过教研组里的交流和研讨,以及这位教师的积极反思,总结了以下不足之处:

1、曲解教材目标:确切地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本来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用电脑写作的技能,

对电脑写作产生兴趣。本课却成了打字练习课。本来就生硬的,枯燥的打字练习,教师却豪不犹豫地还给了学生,南极探险只是成了一种虚晃。

2、不根据生情处理教材:这个班的打字速度较慢,但是教师首先给出的南极探险文章中文字明显的过多,教师应该对本篇文章进行有效性的删除,比如可以删到“行进。”

3、情景创设脱节:南极风景FLASH---南极探险故事---南极风景图片---南极探险故事续写。教师给出的南极图片PPT明显对学生的续写故事根本是起不了引导的作用,甚至是无用的,只是小小起了调节课堂气氛,舒展一下学生绷紧的思维。这个在后面的学生习作中就完全地表现出来,学生不知道怎么写,而且有些学生前面的任务都没完成,更谈不上后面的续写了,所以总的情况不是很理想。

教师自始自终只是模枋教材给予的步骤进行教学,没有好好地解读其教材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周而复始的打字练习。信息技术课程本位得不到体现,学生进不了情境,生活进不了课堂。在教材的解读上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和把握,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教材解读应兼顾技术性与生活性

信息技术课一直都在努力贴近社会现实,帖近学生生活。然而由于总是孤立地从技术角度去看待信息技术,所以出现了带领学生操作一遍以及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如果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审视技术,就会发现技术包容更多的内容:技术的价值,对生活的影响等等。比如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如果从生活的角度去解读教材的话,会发现如果在课前让学生玩flash探险游戏,学生用自已的游戏经历用拼音叙写出来,看谁写的经历是最富有冒险惊险,教学效果会比预期的更好。

二、教材解读应兼顾阶段性与系统性

浙摄版的小学信息教材都是单元性的,具有较强的系统要求,这对课堂的系统把握的需求日益凸显。我们不能以“空中楼阁”地片面孤立教学,如这一课的教学是为了一下课《古诗一首》的中文输入。所以教师最后对学生作品中的拼音解读,及指出并纠正学生拼错了是非常可取的。只是大部分学生拼音输入还有待加强,这将为今后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压力。

三、教材解读应兼顾预设性与生成性

课堂的生成性意味着课程内容建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从内容的预设开始到具体的教学活动都涉及到教材的解读。因为教材本身不仅仅是“文本教材”,更是“体验教材”。所以在这一课教学中,在课堂中播放南极图片PPT中,教师没有根据需要进行取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完成第一步的经历探险。教师就急着播放PPT,可能这些图片会给课堂带来一些视觉冲击,可是从学生作品中的“这个人找了很长时间,可是什么也没找到.”这句话中,这个PPT是多余的。

总之,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应立足于对教材的良好解读,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用教材的目标,学生,过程三个层面来实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一个起点到不断发展变化的“终”点,教师的承担是责无旁贷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