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法院缓刑是否会产生案底记录?

2022-05-03 来源:尚车旅游网

法院判缓刑后仍会留下犯罪记录,除非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判刑不超过5年。根据《刑法》第72条,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若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且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可宣告缓刑。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可能限制其特定活动、区域、人脉。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有附加刑,仍需执行。

法律分析

法院判缓刑后会有案底。判处缓刑的,也属于刑事处罚,会留下犯罪记录。犯罪记录永久保存,不能消除。除非犯罪时未年满18周岁,且判刑时间在五年以下,法院会依法对犯罪记录进行封存。

法律客观:

《刑法》第72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拓展延伸

法院缓刑对犯罪记录的影响及后果

法院缓刑是一种法律手段,用于对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进行刑罚减轻或暂缓执行的裁决。与判处有期徒刑不同,法院缓刑并不会在案底记录中留下有关犯罪的记录。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被法院缓刑,他的案底记录不会显示该犯罪行为。然而,虽然案底记录上没有相关信息,但法院缓刑并不意味着完全免于后果。如果在缓刑期间再次犯罪或违反缓刑条件,法院可能会撤销缓刑并执行原判刑罚。因此,对于被法院缓刑的人来说,遵守缓刑条件和避免再次犯罪至关重要,以避免更严厉的刑罚。

结语

法院缓刑虽不在案底记录中留下犯罪记录,但并非完全免责。遵守缓刑条件、避免再次犯罪至关重要,否则法院可能撤销缓刑并执行原判刑罚。法律对于缓刑的适用条件也有明确规定,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悔罪表现、无再犯罪危险等。因此,被法院缓刑的人应当珍惜机会,严格要求自己,以便实现改过自新,摆脱犯罪阴影,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四条 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七章 立案、撤案 第三节 撤 案 第一百八十六条 经过侦查,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案件:

(一)没有犯罪事实的;

(二)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三)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四)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五)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六)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

对于经过侦查,发现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不是被立案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或者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不够刑事处罚的,应当对有关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并对该案件继续侦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三条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

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