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主办单位:半塔中学语文组
课 型:公开课
授 课 人:曾宪国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时间:XX年12月17日
教学目标:1、 掌握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
2、 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得深沉感情。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 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 理解“死生亦大矣”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1、 ‘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 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评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 复习:提问背诵第一段(见投影)
板书:
记会 写景状物
(乐) 畅叙幽情
二、“乐”,也可以说作者是“乐之极”,我们说,“乐极生悲”,作者在立意上,独出机柕,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人生感慨,就显得顺理成章。好,下面我们一起朗读第二段,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又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一)、全班齐读第2段
二)、体会: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投影显示思考题)
提示:师生互动,讨论后
明确:作者乘上文的“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其实,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来,却也顺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难免产生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之感。
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突兀,“人之相当”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问题,当然也包括这次兰亭集会在内,“俯” “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用它们的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作者紧接着列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躁者……;作者没有把问题停留在这一层面,紧跟着就说,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噪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为什么?作者从二两方面进行了解剖:首先来自生命本体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久。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作者深切感悟到:再团圆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灭亡。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感叹“死生亦大矣”!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的基本观点。
板书:(见投影)
欣之所遇 所之即倦
慨叹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三、 理解“死生亦大矣”的含义
讨论:归纳明确:
这种感伤,是对人生哲理的追索,伤感中蕴含着对生的执著,对永恒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事业的企慕和追求,因此这种感慨不是消极,不是沉寂,其间自有积极地一面。
四、 提问: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跟上文的叙事是怎样联系?
讨论、明确:前一段叙事说的是“人生相当”之“乐”,本段即由此发生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由此可见,前段叙事是为此段议论作铺垫的。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完成思考练习三
六、 板书设计(见投影)
记会 写景状物 叙
(乐) 畅叙幽情
欣之所遇 所之即倦
慨叹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议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