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228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整合教学设计
技能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中有关送别的场景等,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以朗读为重点,学生探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就包含在课文中,重点围绕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场景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
语言文字就能很好地理解古诗。初读课题,他们想知道:“黄鹤楼在哪儿?”;“ 谁与谁送别?;”“为什么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诸多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解说就能解决的,即使是,那也必将是枯燥和无趣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我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为上好这堂课,切实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就一定要在
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学形式来切实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由此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以求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许多生动的教学形式,如录象简介、画面演示、配乐朗读、表演等,期望在课堂上能抓住学生心理,使学生乐学、爱学。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师
软件资源:数字化平台课件
●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包括3个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2)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3)增强认知结构
●教学支架
学生进入课堂后,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吟诵送别的诗歌,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上课作准备。
学生进入课堂时,教师组织话谈,让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平时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诗,由诗导入,读题质疑,再领略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魅力后,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关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
学生初读课文时,给予自读方向盘的提示,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
子,读通课文。并提供直观形象的离别画面场景,让学生一下子飞越时
空,身临其境。
学生了解课文梗概后,展开自主、合作探讨学习,让学生在深读探照灯
的指引下,深读课文,品味语言。读读划划,与周边同学一起品读所划
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边读边批注,拉近了学生
与文本的距离。演绎画面,让学生演一演,使课文描写的情境更真实。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
闪光。并激情渲染,大胆想象,给学生提供学想象的空间,与文本、人
物更好地相融。
学生在结束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
媒体配乐朗读,品读体会,激发兴趣,抒发情感。并用作业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或朗读课文,或演绎剧本,或积累诗文等等,使课内知识进一步拓展深化。
l 组织形式
全班呈现问题——小组合作理解问题——交流解决问题。
l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四人一小组。
l 教学评价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
能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中有关送别的场景等,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验感情朗读的快乐。表演离别场景(情景再现)。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观察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探究语文问题过程中的情感反应。
l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吟诵诗歌
师导入: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古今许多文人墨客呢也以此为话题,吟咏出许多诗作名篇。下面,就让我们小试牛刀,先来个送别之诗朗诵会,好不好?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
二、回味生活,再现离别情景。
在《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平时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三、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长亭短亭,杨柳依依。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课前热身呢,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nextpage]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多媒体出示)[自读方向盘]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交流,板书(李白,孟浩然)
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定格画面或生活经验,说说“饯行”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就让我们在深读探照灯的指引下,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多媒体出示)[深读探照灯]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周边同学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
解。
3、学生深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
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
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
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
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
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
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
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
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
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
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
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
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
演读。(演演孟浩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
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
学中闪光)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
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
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多媒体出示文字)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
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
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
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六、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
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
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
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俗话说:“情由境生。”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
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七、各显身手,自由作业
小结布置作业: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多媒体出示)[作业自助餐]
1、读一读 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并向心中的对手发出挑战;
2、演一演 我想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与其他小组一展高下;
3、找一找 我想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采蜜拾珠本上;
4、思一思 我想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在作业设计上,用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或朗读课文,或演绎剧本,
或积累诗文等等,使课内知识进一步拓展深化,或根据自己的需要体现
出作业的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
八、板书设计,显示内容
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 孟浩然
吟诗作别
依依惜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