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识记2 个生字,认识 2 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 教学流程 ]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学习 <<水乡歌>>,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坐上小船,继续美丽的水乡之旅.
课件展示江南水乡风光图。
你看到了什么?
师:水乡真美呀,一条条小河绕过古朴的 村庄,湖泊星罗棋布,湖面上白帆点点,池塘里荷花盛开,鱼虾跳跃,多美呀!课文中写得更美呢。想读吗?
二、再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美的地方多读几遍。
2、你觉得水乡美在哪儿?
学生回答,相机完成板书。
3、是呀,水乡美就美在这里的“水多、船多、歌多”
三、学习第一节。
1、哪位同学对水多的这部分课文感 兴趣?指名读。
2、这么美的诗句,我们一定要用心去体会,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放电影,再用笔画出能体现水乡水多的词语。
汇报: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水乡的水多?{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水乡的 水多吗?指导朗读,评价。
水乡的水不仅多而且很美,你们又是从哪一句读出来了呢?(处处绿水荡清波。)
出示图,师述:水乡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多么注意环境保护呀,湖水清澈透底,湖面上还倒映着绿树红花,一阵风吹来,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多美呀!
指导读出水乡水美。
配上动作再读第一节。
3、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节的?
出示第一节学法:1,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放电影,再用笔画出能体现水乡水多的词语。美美地读课文,读出水乡的水多水美。
二,三两节和第一节很相似,请同学们用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和同桌同学一起学习。(出示二,三两节的学习方法。)
四、同桌同学一起学习二、三两小节。
汇报,出示第二节:你们是怎样学习第二节的?
指导朗读,评价。
出示第三节,学生汇报,指导朗读,评价。
歌怎么能装在箩里呢?先别急着回答,请同学们先看一组图片。(课件欣赏:水乡的鱼啊、蟹啊、虾啊等装了一箩又一箩。)你看到了什么?(水乡人民丰收了,)他们的心情怎样?会唱起什么歌?
五、配乐,再读全文。
六、课外拓展。
俗话说:“最亲故乡人,最美家乡水。”让我们模仿《水乡歌》,也来夸夸家乡吧.
水乡歌教学设计意图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全诗共三小节,每一个小节的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
诗歌的语言活泼清新,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江南风情,歌咏了水乡秀丽的风光和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此诗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更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如何教学这篇课文呢?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提示和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渐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
根据课文特色和《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到如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领悟意境
阅读诗歌,能够进入诗歌所描述的情境,有一种身临其境,如睹其形,与作者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产生共鸣,我觉得是诗歌教学的最佳效果。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我着重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解读。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放电影,想象诗歌中描写的画面,找出能表现水乡水多、船多、歌多的词语,再美美地朗读。第一课时学生提出“歌怎么能装在箩里呢?”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去讲修辞,徒劳无功 ,不讲,绕着走,显然是行不通的,那如何来挖掘箩字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呢?我通过一组“箩”图片——水乡的鱼啊、蟹啊、虾啊等都是用箩来装的,而且是很多很多。水乡人民劳动着、歌唱着,他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怎不由衷高兴、愉快、怎么高歌吟诵一番。他们的歌声随着丰收的成果一起装进了箩里。通过这一步骤教学学生肯定会领悟到“箩”字的巧妙用法:具体而形象地凸现了水乡人民的美好新生活。关于课件中的图片,一是起到文字所不能描绘的情景,通过图片达到领悟;二是进一步创设情景,提升学生对意境的领悟,让他们进一步地进入意境。总而言之,在创设意境上,我力争从有声有色这一方面去考虑、去把握。
二、讲究方法、把握诗意
在教学方法的流程中我并非采用平推式,而是做到有主次去析读,将“水多”作为重点学习,学习方法小结后,让同桌同学一起学习 “船多””歌多”这两个小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超越文本,感悟生活
学生即使理解了课文,背出了课文,如何进一步体验到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美满,儿歌中“┉┉ 唱咱水乡新生活。”是一句极有召唤力的。我尽量挖掘这句可与生活联系的这一资源进行了一个迁移训练。即通过创编儿歌来实现,在创编过程中,我也是拾级而上的,先让他们说说我们家乡什么多,因为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这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之后,在感悟的基础上,仿照今天学习的儿歌进行仿说、仿创。这一步骤的设计,实际是感悟了文本,又感悟了生活,既是对文本的积累,又是对文本的超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