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杜甫《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创作背景。(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3)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有趣的梦:我被周公送到江边,正在慨叹长江水质污染严重时,却看到一位老人朝我所在的山上走来。他年过半百,衣衫褴褛,形容枯槁,老眼浑浊,蓬头垢面,两鬓染霜。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我想上前去搀扶他,但却无法走到他跟前。老人径直朝一块大石头走去,然后坐了下来,望着滔滔江水,似有无限感慨。我很好奇地跟着老人,总觉得他很面熟,但又想不起来是谁?这时一阵疾风,吹落无边枯叶,老人不禁打了一个寒噤,浑浊的老眼却被一只在江面低旋的飞鸟吸引。忽然老人吟起了令人耳熟能详的一千多年前的古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教师深情地朗诵《登高》我终于想起来了,这位老人是——杜甫(学生齐声回答)。他在哪里?这是历史上的哪一天?(生答:夔州,长江边的一座山上。是公元767年的秋天,重阳节前后。)
(教师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有意识注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融入到学习氛围中。)
二、整体感知,了解背景
1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师朗读,生跟读,齐读。
2、提问:被后人称为“诗圣”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怎会落到如此地步呢?他为什么在这一天来到长江边?你对他又了解多少?请简要地说一说。
(1)学生回答。
(2)教师补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其为杜工部。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同学们都知道,开始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感,而且也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登高》就是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安史之乱”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已经在外飘荡了八个年头,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江边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沉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 提问:既然老人的身体状况如此之差,为什么要在这个萧瑟的季节独自
一人蹒跚着来江边登高呢?
(登高是重阳节的一个传统节目,讲究的是全家人在本地一起登高,如大家熟悉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重阳节除登高外,还有赏菊,喝菊花酒这些习俗。杜甫登高,也希望如此,可事实却是另一番样子,且又面对如此之景。他只好寄托于诗,在诗中我们将看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品赏诗意,体会表现手法
1 、品赏前四句
(1)朗读前四句。
(2)提问: (1)这四个诗句,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他们?
生:描写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景物
生:这八种事物的特点分别是: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萧萧下、滚滚来
(3)二十八字写了八种事物及其特征,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凝炼。
师:对。特别是杜甫,他的诗有一个特点,就是下字力求准确,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义。
(4)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所学过的常用的8种鉴赏方式:诠释、评点、旁涉、比照、联想、想象、妙悟、辨析等对这四句写景诗句选一个点或一个角度进行一番赏析。
①师生一起简单回忆一下8种常用鉴赏方式。
②学生独自思考,写下鉴赏要点。
③四人一组交流鉴赏内容,教师巡回答疑。
④课堂交流:投影部分有代表性的鉴赏内容,师生共同品评。
参考:
风急——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他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秋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天高——秋日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国愁家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猿啸哀——猿鸣凄切,有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渚清——“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
沙白——“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
鸟飞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鸟卷可以归林,而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不能让人感慨万端。
无边落木萧萧下——此句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也不能不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和这黄叶一样,快要结束的短暂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凉啊。
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句写江景,“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更让人感慨万端。
⑤教师归纳小结:前两句诗人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后两句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苍茫、壮阔起来,显出诗人的大手笔来。若用电影镜头来比方,前两句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后两句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全景。
(5)全四句无一字抒情,却处处皆情,这些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无边萧萧落木、滚滚东逝的江水,再次朗读这四句诗。
2 、品赏后四句诗。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诗中含有八层意思。如第一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万里”,这两个字写出自己距离故乡之远,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下面请同学们仿照我刚才的解说来讲讲其他七层的意思。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织语言,把你所知道的其他层次的意思说给同桌听,每人不能少于四种。
②同桌交流看法
③课堂交流
参考: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衰草凄迷,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柳永由词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曹雪芹也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等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在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四处漂泊的经历,就更能够体会出这个“悲”字的分量。
作客——此处指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会更加浓烈。
常——“常”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漂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百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漂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多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一身的遭遇,心情会更加沉重。
独——“独”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表达得淋漓尽致。
④投影罗大经的评析:“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炯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请再按照此段的顺序,同桌之间把这八层意思完整地互相解说一遍。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提问:是什么造成杜甫登高时的处境?诗中哪一个词可以看出,请作进一步解释。
(艰难,国家艰难,连连战乱,社会动荡;个人艰难,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在老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在外漂泊八个年头了。此时的杜甫是既忧国,又忧身,还忧民。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事准则,而杜甫却是有名的忧国忧民的诗人,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心中始终装着百姓。)
②提问:“苦恨”什么意思?——极度痛恨。“极度痛恨”什么?
(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在这战争年代,不能为国效力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③杜甫这个人爱喝酒,乐也喝酒,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忧也喝酒,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不仅杜甫,很多古代文人都好喝酒。你能举例吗?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④此时的杜甫正是需要“一醉解千愁”的时候,却为什么“新停浊酒杯”呢?
(可能是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因病戒酒。也可能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酒。)
(诗歌鉴赏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教给学生鉴赏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不断的训练中提高鉴赏水平。)
3 、体会诗的表现手法。
(1)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就这一特点作具体分析,并说说其作用。(作用: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对称美。)
(2)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结合三四两句作具体分析,并说说其作用。(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节奏美。)
(3)文中内容相互照应,试举两例加以说明。(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全诗内容上紧密联系,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4、教师归纳小结:《登高》内容丰富博大,艺术成就极高,只有诗圣,才能写出如此精品。用广告中的一句话就是:“高,实在是高”,所以也就不奇怪它有“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美誉了。
5 、集体有感情地背诵《登高》。
四、迁移延伸,提高能力。
1、《蜀相》是杜甫另一首有着很高成就的七律诗。请你依照此文的赏析方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挖掘诗中深沉的意蕴和内涵,进一步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沉郁顿挫的风格和臻于完美的形式。写一段不少于300的赏析文字。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2、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下面都是描写秋景的诗句,请将它们与课文中的秋景作比较分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生机蓬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1、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绝句是一种文质兼美、短小精悍的常见古典诗歌形式,以意境取胜,以情感动人。因此,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本教学设计中,为了帮助学生领悟意境,体验情感,主要采用了诵读的方法,有教师朗读、学生跟读、齐读、自由读、反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诗句,读悟句意,读入意境,读出情感,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为学生今后自学律诗、绝句指点了方法。
2、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提高能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