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质数和合数》课堂实录与评析

2020-01-09 来源:尚车旅游网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本周星期三,我在28班上了一堂青年教师竞赛课,结合教学进度,我选了《质数和合数》为教学内容。为了能上一堂比较满意的课,我提前几天开始备课,包括学案设计、教学设计和课件,力求达到如下几个效果:

  1.利用学案,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立足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文本和方案。“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能够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结构,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内容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不但能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能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因数与倍数就可以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从“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可以类比到“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可以类比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样,研究了一个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们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如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先列举一些2的倍数如2、4、6、8、10、12、14等等,然后分析这些2的倍数的特征,再归纳概括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最后,给出了“偶数、奇数”两个概念。同样,我启发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一个数(1~12各数和学生任找两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的特征。

  3.体现活力课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民主和谐、快乐有效”的十六字方针

  “小组合作”是天元区课堂改革的最主要形式,是“活力课堂”的关键要素;“自主探究”是在教师“智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民主和谐”,教师要把课堂的话语权、质疑权、探究权、评价权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让师生之间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快乐有效”,要从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进行改革,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上完课之后,感觉比较满意,感到满意的地方有:1.首次采用学案备课而学生反响比较好;2课件采用了文本框形式,能够和学生互动,吸引了学生眼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分析透彻,大部分学生能够当堂理解“质数和合数是按照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的”,并且与“奇数和偶数”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对比和区别。

  当然,这堂课还有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只要求学生把数按因数的个数分成三类,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评价方式不够积极,学生回答对了,多数是生硬的“个人加一分,小组加一分”,学生回答错了,有时是“不对,换人回答”,极易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质数和合数》教学片段与教学反思

  [片断]:

  学生小组合作:找出1——20每个数的因数。

  大屏幕随着孩子的回答展示。

  师:观察因数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奇数只有2个因数。

  生2:9呢?不是有三个因数吗?

  生3:每个数因数的个数都不相同。

  生4:应该是有些数的因数个数不相同的。

  生5:偶数都有好几个因数。

  生6:2是偶数,可它只有两个因数。

  生7:奇数的因数个数少于偶数的因数个数。

  生8:有些奇数的因数个数少于偶数个数。4有3个因数,15还有4个因数呢!

  师:如果根据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1:有一个因数分一类,有两个因数分一类,三个因数分一类,四个因数分一类……

  生2:有几个因数就分几类。

  师:如果是许多自然数,你准备分成多少类?

  生:不知道。

  ……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这样一种分类方法,将只有两个因数的分成一类,请你们看一看哪些数只有两个因数?

  生:2、3、5、7、11、13、17、19都是只有两个因数。

  师:这些数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1:一个最大的,另一个是最小的。

  生2: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

  师:数学上把这种只有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着质数。

  师:质数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除了1就是它本身。

  教师引导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质数的概念,理解概念。

  生:不止两个因数的又叫什么数呢?

  师:数学上把含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叫合数。合数最少有几个因数呢?

  生:最少有三个。

  师:合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它的因数。

  生:1呢?它只有一个因数?

  师:问得好,它是质数吗?合数呢?

  生:不能,质数有两个因数,合数最少也要有三个因数。

  师:1到底是属于哪一类?

  生:1既不能算是质数,也不能算作合数。

  ……

  [反思]: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摒弃了让学生自主分类的方法,直接把分类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当时课堂上作这一考虑是源于学生的无绪回答。我认为对于按因数的个数分类,能按质数与合数分类标准的进行分类的学生应该很少,除非提前预习了课文的内容,不然,大部分学生都会按因数的个数进行一一分类,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下去,这样的分类将毫无意义,最终都会因达不到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师又得重起炉灶,将质数与合数的分类标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又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没有老师讲得好,最后还得听老师的,不如我一开始就等待。

  另外,在教学中我发现单纯的让学生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我相信不少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课本理解概念,对自然数进行正确地判断。既然学生自学都可以完成,那这节课的重点就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分类上,分类这一问题本身就有不同的标准,如果将课堂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不定期探讨不确定的分类标准,意义并不大,还不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认识。本着这一点考虑,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时,我直接抛出了分类的标准,放手让学生观察质数的两个因数的特点,通过找质数加深理解。可能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太浓,当学生充分认识质数概念以后,并不满足而是接二连三的提出一些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合数与1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