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凉州词》综合资料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文解释】 葡萄美酒倒满了夜光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同时在催促着。即使醉卧在沙场上你也不要笑我啊!自古征战在外的又有几人能回来呢?
【词语解释】 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 催:这里指催人出发的意思。
【诗文赏析】 琵琶弹奏着欢快而急促的旋律,夜光杯中盛满了西域的葡萄美酒,长年征战疆场的将士难得有这欢聚痛饮的时刻,于是举杯相邀:痛饮个一醉方休吧,「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满怀激情写下这沙场之宴的劝酒词,笔端洋溢着豪放、悲壮与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 浓郁的边域色彩,跳跃跌宕的结构,奔放的情绪使这首诗成为了边塞诗中的精品。
(一)凉州词
[课文助读]
1、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郡(jùn)(现在的山西省新绛县)人,曾经做过县主簿、县尉一类小官。他的诗感情强烈,气象阔大。在唐玄宗天宝(公元742—755)初年,常常和王昌龄、高适等一起做诗,是当时著名诗人。可惜他的作品散失很多,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
2、字词注解
凉州:州治在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县。《凉州词》是按照凉州地方乐词制成的歌词。
仞:古代长度单位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极力形容山的高。
羌:我国古代西北地域的一种民族。
羌笛:羌人吹的笛子。
杨柳:古代一种歌曲的名称,叫《折杨柳》。这里一语双关,一方面说羌笛哀怨地吹出《折杨柳》曲,另一方面借杨柳来象征春天富有生意的景色,“怨杨柳”包含着怨恨西北地区常年荒凉,没有春光来临。
玉门关:在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县西。
[独家视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一日,他漫游至甘肃武威县(即古凉州)。登临黄土高原,放眼远眺,只见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长龙从天边的白云间蜿蜒而来。巍峨雄壮的群山四面环绕,古城玉门关,孤独地立在万仞群山的环抱之中(八尺为仞,“万仞”约两万多米,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而将士们就在这里戍边守土,浴血御敌。
耳畔羌笛声起,婉转哀怨,勾起人们的离愁乡思。想必此时家乡渭水河边或是大江两岸,早已花草盈野、万紫千红、蝶舞蜂喧,而这里草不见青,树不见绿,只见大漠风沙,一片荒凉。人们想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在这万物萧条、朔风凛冽的塞外,连春风都不来,谁还能关心征战将士的疾苦呢?但是,戍边将士即使孤苦凄凉、乡愁难禁,依然不忘自己戍边责任的重大,发出了“何须怨杨柳”的苍凉悲壮之叹。诗人由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1] [2] [3] [4] 下一页actly; 2.0? 20pt; mso-line-height-rule:>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这首诗,描写了祖国西北的壮丽山河,表现了对守边将士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在当时,即已受到人们的喜爱,广为传唱。
(沈若乔)
[同题诗歌]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1、字词解释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夜间能发亮。
催:催人出发。
沙场:指战场。
2、诗词今译
闪亮的玉杯里斟满了葡萄美酒,
正要举杯时,从马上传来催人出征的琵琶声。
即使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也不要笑,
自古以来征战的人有几具能活着回去呢?
3、诵读点拨
这也是一首为“凉州词”新填的歌词,作者王翰以边塞诗著名。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塞军中的生活,诗中表现了一位守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前两句写军中的情景。战士出征,饮酒助兴,“葡萄”、“夜光杯”、“琵琶”等物品具有典型的西域特色。后两句生动地表现出战士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全诗悲壮而又昂扬,热烈而又紧张。
(二)出塞
[课文助读]
1、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批评了当时守边将领的无能。
2、字词注解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李广驻守龙城(今蒙古境内),勇猛善战,被北方少数民族官兵称为“飞将军”。
胡马:指敌人的军队。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诗人佳作]
(1)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字词解释
穿:突破。
金甲:铠甲。
[2] [3] [4] 下一页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侵扰的敌军。
2、诗词今译
青海湖上空的连绵不断的乌云把雪山都遮暗了,
在湖边遥望玉门关那座孤城。
在沙漠里身经百战的将士们,铠甲早已磨破,
他们决心不打败敌人不回家。
3、诵读点拔
这首诗描写了守边将士的英勇顽强,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誓死消灭敌人的坚强决心。起首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了边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战争的持久、激烈。这里注意体会“穿”这个字,是磨穿的意思。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全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诵读时须用心体味。
(2)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字词解释
“吴”和“楚”都指镇江一带地方。
平明: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冰心:像冰一样莹洁的心,这里表示不改志节,不为宦情所污。
2、诗词今译
连绵的寒雨在夜晚洒落吴地,
清晨送别辛渐时,心中感到像楚山一样孤独。
洛阳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的情况,
就说我的心像玉壶中的冰那样明净无瑕。
3、诵读点拨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的头两句,作者不仅交代了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而且表达了诗人当时强烈的离愁别绪。为什么诗用“孤”字点明自己的心境?这不仅是写知已远行后自己的境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一生的孤傲独行,心中的愤慨。后两句表白了自己品格行为的清白。用“冰心”比喻自己内心思想的高尚、纯洁。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诵读时把握“吴、孤、壶”等韵脚强化记忆。
用知识点燃知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甜甜的语文的“冰山原则”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论述,而将这一理论,(或许还不是什么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就能更好地挖掘出蕴藏在教材中那7/8,更好地激发起孩子内心深处的那7/8。在教学《古诗两首》的时候,我让孩子内心深处的那7/8完完全全地浮了上来,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课始,直接入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两首诗歌,这是边塞诗。音域孩子对“边塞诗”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于是我将之作为概念范畴直接向孩子介绍了什么诗被称为“边塞诗”。我并不是要让孩子理解什么,而是要让孩子了解些东西。介绍结束,我就让孩子自己读古诗,要求孩子根据译文读懂诗歌的意思,并找出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
孩子读诗的热情是很高涨的,我看着孩子用心地读着,神情那么专注,他们读得又是那么的用情,看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的投入。
学生读完之后,组织孩子一起讨论,一是说说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说说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关键是要让孩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孩子很快找出了“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玉门关”“明月”“关”“胡马”“阴山”。找出这些词语之后,我让孩子想想通过星星点点的词语燃烧孩子思维的大草原,因为诗歌本就是蒙太奇般的语言,跳跃的思维闪现出来的火花,也只有用这样的思维才能再现诗歌的意境。于是我问孩子你看到这些词语,眼前浮现的是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诗句。我让孩子将想到的诗歌写在黑板上,林立的小手,扑闪的眼睛,灵动的小嘴,活跃的思维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此时的课堂像是涨潮了,沸腾了,一个个孩子争先恐后地上台写诗歌,(我提醒先看看黑板上有没有你想到诗,有就不要再上来了)。不一会儿工夫,黑板上写满了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从军行》
[3] [4] 下一页:>“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爽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看着黑板上的古诗词,大家早就按捺不住心里的情绪,在下面读了起来,于是我让孩子一起来读读这些古诗词,再让孩子说说什么样的诗歌是“边塞诗”,学生已经没有了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