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作者周国平,当代学者,散文家。读者对他的评价是,用散文笔调来书写哲学思考,
用哲学思考来贯穿文学写作。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两个“子问题”:
①这一观点在文中有怎样更详尽的表述?
(我们当然也不能否认肉身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明确: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我们当然也不能否认肉身的必要”,退一步说理,以退为进,使说理辩证,又因其辩证而更具有说服力。)
②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提出这个观点的?
(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明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于关注内心世界。
2、你最欣赏的事例是什么,用一两句话简述理由。
为了论述这个观点,作者选取了几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对论点进行论证。请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事例,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根据学生回答,给出五个事例标签,并排序。)
三、细部研读
1、阿基米得与第欧根尼都是古希腊的,是否重复?
阿基米得:
这是请求,也是怒喝,是痛惜,也是蔑视,更是对科学疯狂的痴迷与令人惊异的执着,可参考他的`另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翘起”
第欧根尼:
靠乞讨为生的穷哲学家,寄身在一只木桶里,被市民称作狗。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亚历山大巡游某地,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大帝亚历山大。”哲学家依然躺着,也自报家门:“我是老狗第欧根尼。”大帝肃然起敬,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哲学家的回答是:“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亚历山大就乖乖地走了,他边走边对侍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在一次航行中,他被海盗俘虏,海盗把他送到奴隶市场上拍卖。拍卖者问他能做什么,回答是:“我能做人的主人。”他指着一个人说:“把我卖给这个人吧,他需要一个主人。”又朝那人喊道:“嗨,你过来,你必须服从我!”这个人当真把他买下,带回了家。第欧根尼当起了家庭教师和管家,把家务管得井井有条,教出的孩子个个德才兼备,因此受到了全家人的尊敬。他乐于做这个角色,一些朋友想为他劝他别再当奴隶了,被他骂为蠢货。他的道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人,身份无所谓,即使身为奴隶,心灵仍是自由的。
人在世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无非是阳光——阳光是一个象征,代表自然给予人的基本赠礼——自由。谁挡住了阳光?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也是一个象征,代表权力、名声、财富等一切世人所看重而其实并非必需的东西。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不要让功利挡住自由,不要让习俗挡住本性,不要让非必需挡住必需。
在死亡面前,能做一个高贵的人是不容易的;但权威面前,能固守自我显得更不容易,从这意义上说,第欧根尼的事例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阐述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两者关系:
两个例子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有自己执著的精神追求,“不要踩坏我的圆”“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含义是“不要影响、干扰我的思想”。 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两个例子有所侧重,一是在生命即将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需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更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
(板书:生命、权贵)
2、“读书少女”事例与“看画青年”事例可否调换顺序?
由点到面(一个少女,许多青年画家),这是写作的常用技法,也是论证中常用的一种逻辑顺序。
“点”应该写得详细、生动;“面”可以简要、概括。
“躲”“全神贯注”“不时”写专心,“闹哄哄”“嘈杂的人声”从侧面进行表现,“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是比喻。
“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多么圣洁的一幅画。那个少女,是“我”心中的所爱,她不亚于面对罗马军人的阿基米得、面对亚历山大的第欧根尼。世俗像一张大网,像恶魔一样吞噬着人们的心灵,少女的执著是千百个固守精神家园的代表,她的形象更是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
(板书:环境的恶劣、经济的困厄)
3、“王尔德”事例可否去掉?
在他的墓碑上,王尔德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这位19世纪最伟大的英国文学家一生经历了大起大伏,时而如日中天,时而一落千丈。在临死的时候竟会一文不名,连房租都得由朋友代付。
结合“才华”(这里应理解为自己精神和灵魂所寄托的一切。献身文学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一词的理解。
明确:前两个事例是说人要有精神、有灵魂,王尔德的事例是说,这种精神、灵魂要有所寄托。这一事例使灵魂一词具体化。而“读书少女”与“看画青年”的事例则论述了人应该如何才能达到高贵——要有纯正的追求。
板书(财富)
四、读写拓展
中国古人中有这样高贵灵魂的人吗?请举一例。
如果把王尔德的事例换作陶渊明的例子,应该怎么写?
陶渊明中年后迫于生计,一度出来做官。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他因不想去见督邮,说了句“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然后又辞官归隐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在《五柳先生传》中,他写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意思是,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就这样的生活,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仿照第3段,写一段话。
交流。
说说,通过仿写,你对议论文的写作有怎样的心得?
(如何过渡?如何举例?如何对事例进行阐述?如何运用引用论证?)
齐读一遍第3段。
小结: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
五、质疑
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可以提出来讨论。
提示:课后登陆“周国平的博客”,并与作者互动。
附板书设计:
阿基米得(生命)
第欧根尼(权贵)
王 尔 德(财富)
读书少女(恶劣的环境)
看画青年(困厄的经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