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是什么》课堂实录

2021-09-16 来源:尚车旅游网

  人教版第三册 《我是什么》

  新疆昌吉州实验小学 王煜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

  师生问好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30课,请看我写课题。谁来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我是什么,指导读课题

  生:再读课题

  师: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我是什么

  生: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是谁?课文从什么地方看出我是谁了?

  生:我从最后一个句子中知道的,雨是水变成的。

  师:你还知道水的变化呀!你还能从哪里看出?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知道的,学生读第二自然段,雨、雪、雹子都是水变成的。

  师:也是从水的变化中看出来的。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的。水变成无数的雨点,有时穿黑衣服……,

  师:我发现你还是一个积极观察的孩子。你还从哪儿发现了呢?

  生:第四自然段,学生读课文句子

  师:你是它做的好事、坏事看出来的。

  生:我还从课文第三自然知道的,生读句子

  师:是啊,水池、小溪、江河、海洋都是水的家。

  师:课文中我就是水,都让我们做晶莹的小水珠吧。

  课件出现故障了。

  师拿出生字卡片领学生读生字。

  师:板书“灾、灭”,把火和空气隔绝,就是灭,房子着火就是灾。

  生:继续读生字

  师:这个词谁会读?出示“庄稼”指导读稼的轻声。

  大屏幕出现生字词:飘浮、灌溉、雹子……

  师:这些生字要变成词语了,读一读,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没

  师:好,淹没的“没”还有一个读音。

  生:没有的“没”

  师:再读一读

  师:注意了,我们来抢读生字,看谁读得准。

  生:抢读生字

  师:相机表扬:他的眼睛最亮;他最快;是他;你第一;

  师:小水珠不见了,它又回到课文中去了,下面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同桌一人读一段,互相听一听,看看是否读准字音,读通了句子,要是没读准,请你帮一帮。

  师:请看课文第一句话,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指名读

  师:这是一个秘密,请你读得轻声一点儿,告诉大家。师示范读,学生再一起读。

  师:小声读,我会变。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会变?

  师:是谁呀?

  生:水会变。

  师:还想知道什么?

  生:水是什么样子的。

  生:会变成什么?

  生:是怎样变的?为什么要变?

  师:同学们想知道水是什么样子的,会变成什么?是怎样变的?答案在哪儿呢?

  生:课文

  师:读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想想水变成什么,是怎样变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是怎样的变的呢?谁来读文中的句子?

  生:一个学生读句子

  师:这时变成什么了?

  生:云

  师:噢,变成了一朵飘浮的云。这里有一个词“飘浮”,你看云高高地飘起来了,请你再读一读。

  生:读词语

  师:谁还想读。

  生:读句子

  师:飘浮的云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呀?

  生:生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披在身上。”

  师:云都是美丽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云美丽的衣服吧。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看,水会变,变成气,升到空中又变成——(云)云还会变吗?

  生:会变成雨,雹子,雪

  师:你读懂课文了,云因为碰到冷风又会变成雨,变成雹子,还会变成雪。雨、雹子、雪来到地面又会变成什么?平常水在哪儿,在做些什么呢?

  生:学生读出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原来水是云、雨、雹子、雪变成的。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打开练习卡,一边读,一边连。

  师:有些同学用尺子来连线,真是很好的习惯。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连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连?

  师:小硬球为什么用落下来?

  生:小硬球更重,落得更慢

  师:小水珠要比小硬球——(轻)

  师:小花朵呢?

  生:轻一点

  师:打下来的速度怎么样?师示范读,读得重一些。

  师:一起来看第二自然段,读出它们轻重变化行吗?

  生: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雨落下来,嘀嗒嘀嗒真好听,谁再读。

  生:愿意读的一起来

  师:雨淅淅漓漓地落下来了,花更红,草更绿了,想读的一起来读。

  生:生齐读

  师:谁是小硬球,谁来读?

  生读。

  师:有没有力气更大的雹子打下来?

  生:生读

  师:我也想读一读,(语气加重),厉害吗?

  生:再读

  师:小花朵呢?

  生:一生读

  师:雪多轻啊,飘得多慢啊,谁来读?

  生读

  师:雪飘飘洒洒地下来了,想读的都来读。

  师:我们来到池子、小溪、江河、海洋,你最想去哪儿呢?和同桌一起读读说说。

  师:小水珠们,你们最想去哪儿呢?

  生:我想去海洋。海洋里有很多小水珠,可以跳舞、开大会,别的地方有一点小水珠,开不了大会。(台下老师笑了)

  师:来,唱起来,跳起来,再读一读。

  师:还有谁想去海洋呢?

  生:生读句子。

  师:我看到你了,你就是海洋里那朵最美的浪花。

  师:海洋里的小水珠们,你们在海洋里做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开大会。

  师:你还想去哪?

  生:我想江河。江河里有许多生物。

  师:我给你加油,再读

  生:读句子

  师:一浪追着一浪,谁和她比比赛。(请了两个小组)

  师: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你还想去哪?

  生:我想去小溪,小溪比长江大海小了一些。不过有许多生物,可以看风景。

  生读句子。

  师:你刚才说的是慢慢地散步,再读一读。

  生读。

  师:真悠闲啊!

  生:我还想在池子里,平时我都很懒得起床,所以我想在池子里睡觉。

  师:指导轻声读“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

  师:再读读这一段,读出池子的安静,读出小溪的悠闲,读出江河的你追我赶,海洋的欢乐热闹。

  生读第二自然段

  我也喜欢这一段,能背一背吗?

  生背第三自然段

  师:真好,一下子就背下来了,大家都想背一背是吗?站起来一起来背一背。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海洋里开大会的人可多了,你看到他们了吗?课件出示“浮、灌 、溉、淹”。

  学生读字两遍。

  师:开大会时,他们还说呢,我们有时温和,有时暴躁,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快读一读,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生小声读课文。

  师:温和时做了什么事?暴躁时又做了什么?

  生读课文相关句子。

  师:一起读好事的句子。

  师:暴躁时又做了什么事?

  生:生读课文相关句子。

  师:这里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课件读一读

  师:出示“灌溉、淹没”,有水才能灌溉田地,水太多就会淹没庄稼。认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三点水”

  师: 在会写的字中也有一个带三点水傍的字,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就是“浮”

  师:写“浮”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写字姿势

  生:右上边是一个爪字头,要注意撇和点。浮字的底下是一个子,

  师:指导书写生字“浮”

  生:描红,练习写,同桌互相评一评,写得好的,就在边上画个小雨滴。

  老师点评。

  我们这节课知道了水在变化,形状在变,地点在变,脾气也在变,生活中你看到过谁也在变呀?回家后可以背诵你喜欢的部分。

  30、我是什么

  雨 雹 雪

  水

  说课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美丽的新疆,能有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感到十分荣幸。

  下面我就我执教的人教版实验教材《我是什么》进行说课。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小短文,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语言朴实而生动,以谜语的形式,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课文第一课时40分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认11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知道云、雨、雹、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教学重点在于识记本课的生字及课文的朗读训练上。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读中识字,读中感悟,努力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顺学而导,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质疑、解疑,学有所得。1、2自然段通过学生读书质疑,读书自悟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在读课文时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读书,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将会随之活跃,兴趣浓厚。

  第二、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相结合,扎实识字。

  初读课文之后集中识字,通过读字、读词、抢读生字让学生对生字有一定的记忆,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创造条件让生字反复再现,特别是第4自然段中有3个生字都在其中,所以这个自然段主要让学生通过读书再次和生字见面,认记生字,要求写会的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写一个字,学生自学一个字,如此举一反三,逐渐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相信学生会逐渐掌握写字方法,提高书写的能力。

  第三、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本节课我力求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使学生读得有情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使学生对第2自然段的动词“落”“飘”“打”理解到位,通过读书自悟使学生陶醉于第3自然段描述的“水的家中”,积累了语言文字,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其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这些仅仅是我备课时的一些设想,课堂中生成的一些亮点,在执教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