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诺贝尔》练习测评

2020-04-17 来源:尚车旅游网

  《诺贝尔》一课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紧紧扣住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这个主题。课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设计时,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文本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凭借对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诺贝尔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的精神。围绕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初读全文,整体认知。通过问题“诺贝尔发明了哪些炸药?”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查找答案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叙述线索。

  二、品读课文5—9节,感悟发明艰辛,体会锲而不舍的精神。先让学生默读5—9节,圈画感人语句,想象画面,体会诺贝尔发明炸药遇到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并提出自读要求:边默读边思考诺贝尔在研究炸药时有哪些感人的画面让你深受感动,用“——”找到相应的句子。此时,学生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做做批注,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走进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接着,预设了三个最感人的画面根据学生发言顺序进行交流,通过读、悟、辩、想象说话等方法,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在范读、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教学手段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毫不气馁、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

  三、抓住遗嘱内容,从设立奖项体会奉献精神

  通过多媒体出示遗嘱内容,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诺贝尔那颗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而博大的心。进而明确诺贝尔奖授奖仪式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奖时间定在每年的12月10日的原因及重大意义。

  四、拓展延伸:出示诺贝尔获得者化琴的故事,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在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要读出语文味来,语文味哪来?有位名师这样认为,语文课上就是要“咬文嚼字”,就是要品味文字的精妙,课堂上才会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因此在教学时,我积极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根据高年级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心去品析文字,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对世界观的认知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在对话中体会诺贝尔的毫不气馁与执着追求的精神,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诺贝尔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了诺贝尔献身科学的锲而不舍的可贵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的人格,并从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份教学设计真实体现了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语文文字的训练是丰富的,到位的。在品析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特别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这样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展开调查,了解拓展性阅读的现在时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怎样呢?为此,开学初我在班级中作过如下调查:

  (1)你认为小学生应该开展课外阅读吗?a、应该b、不应该c、无所谓。

  (2)你喜欢哪些课外书籍?a、科普类、b、中外名著类c、故事、美文类d、历史、漫画类

  (3)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展课外阅读的?a、老师布置b、家长强迫c、自己喜欢

  (4)你每周开展课外阅读的时间是?a、超过3小时b、1—3小时c、不到1小时

  (5)你读过哪些名著?为何选择这些名著读?a、老师布置b、家长强迫c、自己喜欢d、考试需要。

  通过调查,我发现,83%的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但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还不足2小时,对阅读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即使读也基本上是我这个语文老师和个别家长的要求;学生大部分学生喜欢读的还是童话、寓言、历史故事、小美文类,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更是凤毛麟角。

  二、以身作则,激发拓展性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花了很多心思,强性布置、友好商量,但都不怎么见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从自身作起,在情感和行为上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知加入阅读的行列的捷径。那是个课间,我读着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挪”在通往教室的水泥道上,引起路过的我班两个女生的好奇,她俩一个偷偷地从背后掂起脚尖瞟,一个在前弯腰转头瞅。那专注的眼神让我眼前一亮:我不就是最好的范例吗?从那以后,教语文的我每天就利用早读、课间、午间、晚学后拿着书见缝插地读。起初,并没引起学生特别的注意,不知从何时起,几个喜欢阅读的学生竟也捧上“大部头”,在我面前晃,不时问我这个字怎么念,那个词什么意思。再后来,近一半的学生都有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兴趣就这样不知不觉形成了。实践告诉我: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

  三、多管齐下,营造拓展性阅读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拓展延伸阅读的行列,刚开学我就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行文流畅,耳熟能详的名家大作,大肆宣传广泛开展拓展阅读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开展拓展性阅读是将是自己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根据高年级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传记、小说、美文、科普等名篇名著。坚持实行每天推荐一句格言,每周推荐一首古诗,每月推荐一本好书的制度。同时,积极筹建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与同学交流共享,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周边的书店、学校的局域网,让浓郁的书香“沁”入学生心脾。我还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这学期,我们班学生通过邮局订了近800元的各种读物,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除此之外,在切实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的基础上,我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每天午间1:30到1:50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文欣赏,诵读经典的诗篇、散文、小说、故事。这样多管齐下,充分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

  四、加强指导,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

  兴趣激发了,氛围营造了,也有书读了,如果学生就这样去读书,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是盲目的,要想真正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还需加强指导。可以说阅读指导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将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在拓展阅读的指导上,我采用了两种途径:一种是进行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即每学完一篇课文,不是补充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去读,就是补充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学完《生命的林子》(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0课)我向学生推荐了牛志刚的诗歌《生命的林子》;学完《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9课),我鼓励学生去读一读《高士其——卓越科普作家》;教完《钱学森》(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19课),我为学生补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推荐了同题材的故事《华罗庚归国献智慧》。为了避免拓展形式的单调,在教学中我用的最多拓展阅读指导的方法还是进行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拓展阅读方法。一般是在学完相关的文章或一个单元后使用。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表达方式上却各具特色。组织学生比较研讨,学生就会发现:杜甫的《闻》诗是通过“喜”来表达爱国情怀的,而陆游的《示儿》却是通过“悲”来表达爱国感情的,这一“喜”、一“悲”表达方式虽不同,但表达了两位诗人相同的情感。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文的古诗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五、搭建平台,展示拓展性阅读的成果

  一池清水,只要拍击,就会产生陈陈涟漪,学生的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把开展的各项丰富的活动作为学生阅读的“激活点”,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如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读会、猜谜语、读书征文等,学校也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阅读知识竞赛、“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童谣朗诵会、成语接龙等,在学校举行的手抄报评比中,我班有十多人榜上有名,在“美文诵读大赛”上,我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获奖人次最多,而且凭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实力一举夺得高年级组第一名;在校“百字竞赛”中也获得了同样的佳绩,这对于一个语文成绩(五升六)全镇倒数第一的班级来说,真是太不容易。这不仅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甘甜,同时这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活动又转化成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书、好读书的动力。更让我惊喜的还在后头呢,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县教研室统一命题)中,全班语文平均成绩由接班时的68。2分一下子提高到82分,平均成绩提升了13.8分,这是多么不易的成绩!虽然我对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坚信不移,但面对如此大的飞跃,还是感觉有些意外,那一刻,13.8这个普通的数字,成了阅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好见证。

  总之,通过实践研究,我班同学经过一学期对拓展阅读的热衷,他们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同年级的其它班,主要表现为:课外知识丰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上课个个发言踊跃,表达流利;读写结合,写作水平迅速提高,投稿量、发表量均高于同年级班,列年级首位;研究使学生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能力表现突出,以期中考试为例,课外阅读正确率达87%;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拓展阅读不仅快速、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促进了学生阅读量的成倍或成几倍的增加,拓宽了学生视野,培育了学生了创造力,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还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塑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样下去,学生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任何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并超越《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阅读总量,为终身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拓展阅读研究期间,也促进了自我观念的.转变,使我的教学、教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