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习检查:
师: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中有许多的生字和新词。他们跳出来要和大家见面了。(出示)先个人读一读,再自告奋勇读给全班同学听。
崛起、帝国主义、惩处 巡警、吵嚷 铿锵有力
模范 衣衫褴褛、轧死、撑腰、诸生、踊跃、欺凌 疑惑不解
师:检查词语认读一点也难不倒大家,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你们会读吗?请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朗读。(屏幕出示带新词的句子)
生:(相互读带生字的句子,教师巡视,倾听平时朗读能力差的同学的朗读)
师:大家都发现有几个字时红色的,那是些生字。书空写一写。
生:(学生写生字)
师:最难掌握的是“嚷”字。看老师板演,写的紧凑些。你们在书上的田字格旁边写两遍。
生:书写“嚷”字。
师:“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跟着老师写一写。
(点评:吉老师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扎实”,在读通课文环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书写生字的时候,简单的字书空,难写的字老师先板演,学生再写两遍。这样的扎实学习不会导致课文学完了,还不会读书,还不会写生字的现象了。浓浓的语文味可见一斑。)
二、品读“中华不振”
师:(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大家我们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兴起”,我们联系课题和预习的课文内容便会明白——
生:中华发展
生:中国振兴。
师:对,联系课文内容,我们的理解会更准确。“之”在这儿当什么讲?
生:可以说成是“的”。
师:我们读书应该从课题开始研究。文中有一词与“中华崛起”正好相反,快速地读课文,找到这个词。(生自由默读课文后异口同声的说: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点评:为深入阅读课文找到了突破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师:书是靠自己读出来的。请同学们静下心来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不要满足于找到一处地方,尽量把课文读完,联系起来考虑。
【点评:老师不进行丝毫的阅读干预,让学生安静地沉入文本,直接充分地接触读物,进行真实的原生态的阅读。这种回归本真的原汁原味的阅读使学生产生不是肤浅的独特阅读感悟成为可能。】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这些想法碰撞起来,能产生很多的火花出来。大家交流心中的感受。
生1:(读课文)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了可糟了。没地方说理去!”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生2:(读课文)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
生3:(读课文)“只见人群中有个······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顿。”
(说明:发现学生只会读句子,不会谈自己的感受,老师调整了课堂进行如下的教学。)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都能找到相关的句子。(板书:找相关的句子)这些句子和“中华不振”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很好的读书的方法就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去细细的品味,把这些个词读到心里去。比如说我们从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中感受到“中华不振”。
出示:“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玩啊!”
“为什么?”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了可糟了。没地方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师:看哪位聪明的孩子能抓住关键词说一说中华怎么不振的。
(默默思考一会儿)
生:我抓的关键词是“ 外国的租借地”。我知道,因为我们中国落后,才让外国人租借,他们在租界地里就可以耀武扬威了,我从这里体会出中华不振
师:这就是很好的语文学习,学习就是把不会的学明白了。抓住关键词说自己的理解,太好了。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生2:我抓的关键词是“没地方说理去”,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还没办法说理,中华不振才这样的。
师:又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生:我体会到伯父叹了一口气,他也没有办法,也说明中华不振。
【点评: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生4:我补充,伯父太软弱了,也没有用。
师:伯父是否无能我们可以暂且不讨论,周恩来倒是没有觉得伯父没有用,只是不明白伯父话里的意思。我们拿起书来读读课文。
(先自由读与伯伯的对话,而后根据情况进行指导。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生:(分角色朗读)
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中国不振”,再跟着周恩来一起闯进租界去,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
生:(指名读)
师:又抓住了哪几个关键词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生:租界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人却是衣杉蓝缕,真是 “中华不振”。
生: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读到了“中华不振”;
生:中国巡警成了外国人的走狗,还耀武扬威的,我感受到了 “中华不振”。
生:“只是劝劝”这个词我看出了中国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生: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不敢上去和坏人打,我读出了“中华不振”。
【这里的如何抓关键词体会课文,可谓是扎实到位。】
师: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当中,都发现了这么一个特别令人伤心的例子。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我们把这几个字放大,读读句子。
生:(读句子)
师: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生气极了,恨不得马上冲上去把巡警打一顿。
生:我想拿上一支枪把所有租界里的坏人打死。
生:我的胸膛里都是火,捏紧了拳头狠狠地揍那些中国巡警。
师: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许光用语言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
【点评:有感情地朗读是课文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吉老师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基础上的引领学生走进当时的情景,促使朗读声情并茂。】
师: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群情激愤?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配乐《江河水》出示一组图片:
1、外国侵略者蚕食中国的地图
2、中国劳工在监视下劳动
3、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这就是中华不振啊!
三、宣泄心中忿恨。
师:(短暂的沉默)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们代少年周恩来说话……把这些想法写下来!【点评: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体验要学生自己去亲历,语言更要靠学生自己去组织。这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充分地想,充分的构筑言语表达心声从课堂实施来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内在体验。】
师:我们的心和少年周恩来一起颤抖,用笔写下了心中的愤慨,现在可以宣泄出来——
生:“我”原来以为伯父的话是不真实的,看到了租界的灯红酒绿,看到了外国人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心中燃烧起一团火,我要想办法让中国人站起来。
师:少年周恩来就是这样想的。你的优点是会借鉴书上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请在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补充自己写的内容。
生: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我义愤填膺——
师(插话):“义愤填膺”这个词用的太好了,让我们资源共享。(板书在黑板上:义愤填膺)——你继续表达。
生:帝国主义者简直是欺人太甚。
师:这个词我也要把它写在黑板上。(板书:欺人太甚)继续说
生:为什么他们敢在中国的土地上胡作非为?(老师随机板书:胡作非为)为什么中国的巡警却不为中国人办事?为什么中国的妇女的丈夫被人轧死了却没有人敢伸张大义。
师:(插话)这里可以用省略号。继续说——
生:怪不得伯父说“中华不振”,我一定要让中华崛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鼓掌)课堂上最亮丽的风景就是你们的创造。任何表扬的话语都没有光彩,只想再听一遍你写的话。
生:(重复读了一遍内容)
师:就在你们用笔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同时,我也写了一段话表达周恩来的心声。(课件出示)
租界地里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事实强烈刺激着我的心,我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专横跋扈,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国家不兴才遭受奇耻大辱。我的志向是拯救中国!
生:(鼓掌)
师:掌声是肯定,掌声是鼓励。你们肯定的是什么。
生:您的语言很有气势。
生:三个“忘不了”,用得很好。
生:还用了好几个成语,以前好像听过的,现在有点明白了。
师:好,评论家的水平。学习语文就是应该把心中的感受用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大家都欣赏老师写的话语,不仿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点评:语文课的专无务是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的发展。吉老师的教学充分抓住这个根本,当学生的言语成为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吉老师并不是简单表扬了事,而是让这个资源和大家分享。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还把自己写的一段话展示给大家,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就是应该把心中的感受用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的道理。】
(学生自由朗读)
二、设置情景读
师:(引读)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生:同学们踊跃回答。
师:有的说——
生:为明理而读书。
······(过程略)
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请同学们自由把课文读完。
生:(自由读课文)
师:(打手势让大家停下来,指着一位同学,恩来,你来回答。
生:(模仿周恩来说话的语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回答得很清晰很坚定。(指另一位同学)恩来,请回答。
生:(模仿恩来说话的语气)“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点点头,自言自语)真没有想到,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有如此的抱负,(睁大眼睛,又追问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生:(回答的响亮而有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这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铿锵有力。我们大家都铿锵有力的回答:
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气的人应该向周恩来同学学习啊!
生:有志者当效周生。
师:对,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恩来,我知道你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了——
生:(读课文意思)“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竖起拇指,慷慨激昂地)说得好!说的好!
【设置当时的场景的对话练习极富情意,也极具推动力,把文本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把孩子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三、拓展升华情
师: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周恩来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抽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费用,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在中华腾飞之时”
课件出示2: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书法救国抱负的诗篇:
(配乐朗诵)
大江东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也英雄。
注释:
“大江”:气势豪迈的歌曲。
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形容刻苦钻研。
破壁: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难酬蹈海亦英雄: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立下志向,一生都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出示一组图片:
★赴法留学,求得真理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夜以继日,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呕心沥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后总评:
这是一堂洋溢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在教学中不仅语文的字词基础落实,而且学有方法的引领。紧扣“中华不振”让学生细致品读课文,学习抓关键词“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 吉老师特别注重言语与情感的同构共生。积淀的情感需要用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表达还不能浅尝辄止,而是应该一步一步的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性活动中,调用已有经验和语言去为新的表达目的服务,真正成了言语实践的主体,真正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李密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