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事争议是否可通过报警解决?

2022-01-14 来源:尚车旅游网

民事纠纷处理机构一般为司法所,处理不下的可诉诸法院;若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民警介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轻微的民间纠纷引发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可调解处理;若情节严重,立刑事案件侦查。

法律分析

民事纠纷的处理机构不是派出所,一般是司法所先调解处理,处理不下的去法院诉讼。

而如果因为民事纠纷引发了其他的违法犯罪行为,那公安民警就要管了。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因此如果因民事纠纷发生打架等行为,视情节轻重看是违法还是犯罪行为。

如果是违法行为,受理行政案件,可以调解处理或者行政处罚。

如果情节严重(例如一方被打伤构成轻伤以上),则立刑事案件侦查。

拓展延伸

报警解决民事争议:法律保护与实际效果

报警解决民事争议是一种常见的手段,旨在通过法律保护来解决纠纷。当民事争议发生时,报警可以引入执法机构,提供紧急保护,并启动相应的法律程序。然而,报警解决民事争议的实际效果可能因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首先,执法机构需要评估纠纷的性质和紧急程度,可能会选择调解、调查或采取其他措施。其次,民事争议的解决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涉及法庭程序和司法裁决。此外,报警可能只是解决争议的第一步,后续的法律程序和诉讼可能仍然需要进行。因此,报警解决民事争议虽然提供法律保护,但实际效果取决于具体情况和后续的法律程序。

结语

民事纠纷处理机构不同于派出所,通常由司法所先行调解,无法解决的可诉诸法院诉讼。若民事纠纷引发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则公安民警介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对于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公安机关可进行调解处理。因此,视情节轻重,民事纠纷引发的打架等行为可视为违法或犯罪行为。若违法行为,可由行政机关调解处理或行政处罚;若情节严重,如造成轻伤以上,将立案侦查刑事案件。报警解决民事争议是常见手段,但实际效果因多种因素而异,可能需经长时间法律程序和司法裁决。因此,报警解决民事争议提供法律保护,但实际效果取决于具体情况和后续法律程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五章 特别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百八十四条 人民法院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二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一节 起诉和受理 第一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五章 特别程序 第六节 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第二百零一条 经依法设立的调解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双方当事人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下列人民法院提出:

(一)人民法院邀请调解组织开展先行调解的,向作出邀请的人民法院提出;

(二)调解组织自行开展调解的,向当事人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调解组织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调解协议所涉纠纷应当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向相应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