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对于预备犯的处罚规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是指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未能实施的行为,与犯罪未遂有所区别。购买作案工具、踩点等属于犯罪预备行为。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预备犯应追究刑事责任,但考虑到其尚未实施犯罪且未造成社会危害,可从轻处罚。
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在第二十二条中的规定,对预备犯也应予以刑事处罚,但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是着手实施前的阶段,而犯罪未遂则是已经着手实施,但是因为其他外界原因没得逞,比如想盗窃因为有人巡逻没偷成,比如想抢劫因为遭到反抗没抢到钱,但是行为实施时已经构成犯罪,只是没有得到财物而已。但如果为盗窃去购买钳子等作案工具,为抢劫去购买枪支、刀具或踩点等显然是在为犯罪做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属于犯罪预备。
拓展延伸
预备行为的法律地位和界限
预备行为的法律地位和界限是指在刑法中对于犯罪构成要件中的预备行为是否可以独立构成犯罪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预备行为是指犯罪分子为实施犯罪行为而进行的计划、准备、筹划等行为。根据刑法的规定,预备行为通常不会单独构成犯罪,而是作为犯罪的准备阶段。预备行为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刑法中的相关条款中,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预备行为,以及在刑法定罪量刑中对预备行为的考虑等。预备行为的法律界限则是指对于预备行为的认定和界定的标准和原则,以便在司法实践中能够准确判断和处理相关案件。预备行为的法律地位和界限的明确规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公正,确保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结语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预备犯应予以刑事处罚,但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预备犯指为犯罪做准备但未实施的行为。考虑到预备犯行为尚未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规定可以从轻处罚或免除处罚。预备行为与未遂犯不同,后者已着手实施但未成功。预备行为的法律地位和界限在刑法中有明确规定,有助于确保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