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实践中,开具虚假收入证明经常出现以下纠纷:
一是银行将出具虚假收入证明的单位告上法庭要求该单位与不能偿还银行贷款的员工承担连带责任;
二是员工凭借单位出具的高收入的虚假收入证明要求单位补发差额工资等;
三是因出具虚假收入证明而导致单位信用等级降低被银行拉入“黑名单”,从而造成该单位以后融资困难。
单位出具虚假证明,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若单位在主观上是明知或者故意的,有可能侵害第三者合法权益,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法院审理案件的,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单位出具虚假收入证明作为证据用于诉讼的,法院可以对其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保证诉讼程序,维护司法权威。同时,单位出具虚假收入证明的行为,也不排除“恶意串谋”的嫌疑,可能构成共同侵权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再者,我国许多地方出台有关规定专门对购买政策性住房的情况进行规制,单位出具虚假收入证明被用来骗取购买政策性住房的,单位也可能面临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
需要明确的是,对于工资证明的开具,是需要结合劳动者的工作情况,以及收入情况来进行认定的,特别是不同的工作岗位所认定的工资收入情况是不同的,如果对相关事项的处理不清楚的,可以咨询律师来进行合法的界定。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工资支付条例》第十八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情况。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