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瑾文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9年第15期
摘 要:为人师表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这些孩子或者智力残疾,或者肢体残疾,抑或者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自卑、孤僻、固执……但作为社会的个体,他们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我们不应歧视他们,而应关爱他们。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该如何用爱心去点燃这些学生的心灵火把,让他们重拾生活的自信呢?遇到了听力残疾的小东。通过和听力残疾的他的接触,通过和他的沟通,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引导,我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鼓励,我们得到了共生。下面,将以小东为例,浅谈一下在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方面探索到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接触;沟通;引导;发现;鼓励;共生
一、放下心理芥蒂,学会悦纳特殊儿童
回想当年,教导主任在新教师入职会议结束后,严肃地对我说:“小何,你将要接手的这个班级有点特殊,班级里有一位随班就读的孩子,他叫小东,有听力障碍,是个听力残疾。”我听到这个消息,新入职的热情瞬间冷却了,不由得脑袋“嗡嗡作响”,一堆困难浮现在眼前,我该如何和他沟通和相处才能不损伤他的自尊心?他和其他同学相处不好怎么办?还有他的成绩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吗?
在开学报名时,小东的妈妈说孩子通过手术安装了助听器,可以听见别人说话,但是助听器需要及时更换电池,她把电池装在孩子的书包里,如果孩子听不见了,麻烦我及时帮助孩子更换电池。而且这台助听器特别贵,八万多块钱,小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千万别弄坏了。带着家长的一连串沉重的提醒,我走进了教室,一群刚从幼儿园里走出来的孩子正互相说话,相互认识呢。我一眼就看到了他,刚入秋,天气那么炎热,他却穿着厚厚的衣服,孤单地站在角落里,和其他同学不说话,不交流。我让同学们作自我介绍,大家都说得不错。轮到小东了,他怯生生站起来,目光游移,感觉很害怕,我看到了他外套下面隆起的“小山包”,那一定是助听器,头左侧的固定器,以及黑色的人造耳蜗,让他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只听见他结结巴巴地说:“我……叫……小东。”原来他不仅听力有障碍,语言表达也有障碍啊!
说实话,那一刻,我才真正体验到了教师平凡生活的滋味,体验到了其中的艰辛和压力,同时还感受到了艰辛压力背后的平凡和奉献。所幸的是我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同事们,他们支持我,鼓励我,那一份份的特殊学生教育教学方案和设计中,凝结了大家的智慧结晶。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那一刻,我才发自内心地接受这个孩子,真真正正地觉得他也是班级的一员。还记得那一日,我和他握手结盟,相约一起克服障碍努力向前时,小东脸上的那份光彩,足以让我为之前的抗拒和不容羞愧。随班就读的孩子,本就因为自己的特殊性,不远自觉自愿地融入集体,教师除了自己要完全而非勉强地接纳特殊儿童外,还应在班上创设一种积极的气氛,做好班级普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起扶残助残的观念,形成团结互助的班级风气,使特殊儿童完全融入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集体中。
二、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
小东在学校的情况我能够基本掌握了,但为了制定出更适合他的教育教学方案,我想更多了解他一点,我想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尤其是他在家中的表现。随班就读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终身的老师,他们对特殊儿童的身心情况比教师了解得早。家庭是孩子的另一课堂,虽然家长们并不需要走
上讲台,但他们却在这没有课的课堂里,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课的“课堂”中进行着对孩子的教育。由于家长文化水平的不同,他们对孩子的认知、需求、教育方法不尽相同。教师要正确引导家长,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信任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
笔者正好借助城关区教育局倡议的“六进活动——走进家庭活动”,来到他家,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孩子的妈妈向我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原来造成听力障碍的原因是孩子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因为感冒吃了抗生素。一开始,谁也没有发现孩子的异常,直到孩子一岁多,一直不开口说话,别人和他交流,他也没有任何反应,家长这才觉得不对劲,赶紧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孩子是先天耳聋。说着说着,母亲的眼泪流了下来。是呀,孩子身体残疾对于一个家庭不能不说是晴天霹雳!他妈妈接着说:“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只有爸爸一个人开出租车挣钱,手术费太昂贵,一直到小东三岁多,通过兰州市残联的爱心捐助去西安完成了手术。”听到这里我的心不由得痛了,一个孩子直到三岁才听到声音,多么可怜!“孩子不会说话,我就一句一句地教,‘妈妈’这个最简单的词语,我都对他说了无数次,我甚至让他用小手触摸我的喉咙,让他感受发音”。家访结束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孩子是不幸的,家庭是不幸的,但他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好妈妈。这一次的家访活动,让我离孩子的内心更近了一步,我想让他在未来回忆中也能镌刻上我的身影,让他想起我的时候充满温暖。
后来,我又陆续和家长进行了几次谈话和交流,因为随班就读一般都是就近入学,因此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与联系,相对便利,又加之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因为孩子的特殊性,班主任可以主动寻求随班就读学生家长的协作。在一次次的沟通中,我和孩子的家长共同谋求孩子的教育途径。帮助家长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一个恰当合理的期望,有利于心理平衡,学生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悦纳自己
(一)课堂中有意为随班就读学生指派较容易的学习任务,增强他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同时以他为示范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双赢的局面
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了,只有小东一个人默默坐在那里不动。回到办公室,我的脑海里反复考虑着一个问题:这样的学生该如何教育,他既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又有着深深的自卑感。既渴望别人的帮助,又对人有戒心。但他毕竟是一个孩子,也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欢乐。上课时,我从没见他举过手,下课了我耐心地询问小东:“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你听不懂吗?”他低下头小声对我说:“听得懂。”我说:“那就举起你的小手吧,老师期待你的发言。”可是下次上课依然如故,该怎么办,这个方法不起作用。他可能是怕自己说不好,其他同学笑话他。我改变了自己提问的策略,开火车轮读词语时,轮到他了,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鼓励他“你来教大家读这个生字吧”,他读得果然不太标准,同学们的笑声立刻响起来,他羞愧地低下头,我立刻制止大家的笑声,并教他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第六遍时,大家都听明白了,我引导孩子们把掌声送给他,这时他的脸上才有了一丝色彩。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他逐渐变得自信起来,现在到他做值日班长时,他都可以做班级领读员了。
通过观察,我发现小东特别聪明,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也特别认真踏实,“日积月累”的内容一讲完,读几遍他就会背了,这时候我总是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他的预习复习工作,也是全班最好的,课文还没上,已经用铅笔将课文标注的满满的,每次检查预习,我都会把他的书,传给全班同学看,在同学们的惊叹赞扬声中,让他明白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要帮助特殊儿童建立生活的信心、拼搏的勇气,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又到了“汉字书写比赛”的颁奖时刻,不出意外,小东又获得奖状,他已经是我们班的书法家了。可是,有一次学校经典诵读比赛时他找到我说他的耳朵最近不舒服,不能参加比赛。我不由得产生疑问,孩子不舒服,他妈妈怎么没告诉我,我赶紧打电话询问,他妈妈说孩子没事!原来他只愿意在自己有长处的方面展现自己,却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背后的原因还是缺乏自信,害怕给班级丢脸。明白了这一点,我告诉他,这是集体的活动,你是集体中的一员,班级需要你。读不好没关系,老师教你读。之后再全班排练过后,我单独辅导他,告诉他勇于面对困难的道理。
(三)激发随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特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随读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减少枯燥、烦琐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丰富多彩的题材,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趣味,对学习产生亲切感。
缩短师生距离。教师必须尊重、关爱特殊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能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让孩子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
炎炎夏日,他依然穿着厚厚的外套,戴着帽子,穿梭于教室、操场,但是他的脸上却有了自信的笑容。
爱是一只点燃的火把,当你用爱心去点燃学生这只心灵火把的时候,你会收获满园成功之果。通过和他的接触,通过和他的沟通,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引导,我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鼓励,我们得到了共生。正如我们学校推崇的理念,即《礼记·学记》中的话,“师生共生,教学相长”,现在想想,我也觉得特别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个孩子,让我明白了老师的意义,班主任的责任。教育,需要爱与智慧同行,因为小东,我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契机,教育全班学生,学会尊重和倾听,学会宽容和理解!因为小东,《掌声》《触摸春天》《生命生命》这些课文不会只是单纯的文字,他会让孩子们更加入耳入心。因为小东,他让我这个男班主任,学会了耐心,学会了思考。
总之,随班就读孩子的教育中,班主任要引导孩子们悦纳特殊的他们,和家长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悦纳自己。通过努力,使特殊儿童像普通儿童一样沐浴在阳光雨露下。
编辑 高 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