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裕坤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20期
摘要:《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因应用性不强而往往被冠上“沉闷的科学”之名。如何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学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从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出发,剖析经济学自身的特点及其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公共管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01
一、《经济学原理》课程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先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石地位不容小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诸如《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后续课程。可以说,《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经济学原理》课程应培养学生掌握经济社会的一般运行规律,强化对公共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目标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现实公共事务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二、《经济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
《经济学原理》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做支持,然而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文科学生,数学功底较弱,因此建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建议将《经济学原理》开设在第二学期,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原理》之前应先修读《高等数学》。同时,教师在《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中应多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增加经济应用方面的知识。此外教师在讲授《经济学原理》课程时可以给学生指定经济史方面的课外参考书,便于学生们了解经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有助于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学生在经济学学习中产生畏惧的心理。
(二)整合教学内容
经济学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但其内容纷繁复杂,分支流派层出不穷,教学中难以面面俱到。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参考国内和国外的教材并在保持其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重构知识体例、甄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引导学生讨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政府所出台的财政、货币、产业、人口等各类政策的背景及其影响或意义,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运用与改革方面,力求创新,改革常规的以教师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答疑者的角色,尽量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经济学教学中出现大量图表和推导的特点,在运用板书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PPT的进入退出功能将推导过程和解题步骤动态体现在学生面前。此外,对于当下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以及经济政策的出台,通过播放新闻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经济学不仅求是还能致用。
2.语言启发式教学,即教师在讲解经济学术语、理论乃至作业时,切不可自言自语,一气呵成,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反馈情况,通过语言启发和对比分析,层层深入,诱导学生在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上,自己主动思考并得出概念和结论。
3.沙盘互动式教学法,即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尝试运用沙盘模拟教学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既有对经济学理论如何应用现实的探索,又有现场互动演练,突破长期以来经济学只能理论讲授而不能实验的困境,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4.案例教学,即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鲜活、形象的经济学案例,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特点经济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案例的选择可以是与某一知识点紧密联系的随堂案例,也可以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系统讲授后,有意识选取的综合性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学生剖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5.任务驱动式的研讨教学,即教师可以就经济学理论中主流学派出现的观点碰撞上以及当下的热点经济问题上,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查阅各主流学派的核心观点,并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辩论,形成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
1.加大平时考查的力度。重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管理,比如课堂出勤情况、笔记撰写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课堂研讨的表现情况、案例教学的参与情况,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等。通过量化指标加强对平时表现的过程管理与考核,而非“一考定乾坤”,促使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及时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坚持从平时成绩抓起,才能客观公正地检查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
2.组织小组案例讨论、实践调查。可以将小组案例讨论的工作成果或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按比例纳入总评。而期末考试则可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比如,根据经济学领域内的某个热点展开深度论述,收集、整理、汇总当下专家学者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等,这能很好地检查学生平时的读书情况以及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张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114-115.
[2]许鸣宇.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8):182.
作者简介:李裕坤(1981-),女,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论文为宜宾学院教改课题《经济学原理》核心课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8120002)的研究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