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度写范文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体验学习模板

2022-09-01 来源:尚车旅游网
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体验学习

摘 要: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生活资源;再创造;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40-0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体验学习的。 一、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再创造’,即由学生把自己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如同只有自己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学会创新,产生创新的欲望。”实践证明,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探究创新过程的揭示、再现,给学生一个启迪的过程,这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而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因此,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入手,开展学习

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良好策略。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组织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回来后并以自己储蓄的零花钱为例,让学生模拟银行储蓄、取钱,并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教师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又如:学习了“乘加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春游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来组织春游,设想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活动的组织。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探讨起来,考虑了如何租车才既省钱又合理、安全;如何购票最合算等,设计出了很多春游方案。像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很多,如铺地砖方案、粉刷墙壁、礼品包装方案、跑道的设计与装修等。通过这些模拟性的实践活动,使数学更接近实际生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操作,可以

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我们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是不断地激发学生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围墙与篱笆”的数学实践活动。活动中要学生设计围墙的位置,预算出砌围墙所需砖的块数以及考虑用哪种材料最省,哪种方案围出的空地最大等问题。通过这些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测,提出合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我选取了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动作进行体验。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之后,设计了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有的一个人搭,有的几个人一起搭,结果搭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搭建生活平台,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数学课堂变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

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获得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增强学习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例如,在教学了“百分数的应用”后,教师出示了下面一题:某校五年级有学生178人,在野炊活动中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6折优惠。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而且又最省钱? 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进行分析解答,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购买方案: (1)买单盒178盒:2×178=356(元) (2)买40盒装四箱,再买单盒18盒:2×40×0.9×4+2×18=324(元) (3)买50盒装三箱,再买单盒28盒:2×50×0.86×3+2×28=314(元) (4)买40盒装五箱:2×40×0.9×5=360(元) (5)买50盒装四箱:2×50×0.86×4=344(元) 由于每个同学认识角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局面,这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得到激发。 又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教师先出示一幅庭院图(图上的小女孩在给小鸡、小鸭和小鹅们喂食),然后出示问题情景:(1)小朋友们,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2)小女孩在干什么?(3)如果你是小女孩,你每天除了喂食以外,你还要做些什么事情?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让组长把大家的意见集中后,在班内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要求。等学生产生这一要求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比赛的情景: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数数,另外一个用各种方法作记录,看哪那一组数的准确,而且表示的方法又好。(在比赛之前教师要适当

作一些提示,比如用符号、数字、食物来表示数。)比赛结束后再来交流讨论,学习感悟统计的方法,并对表现出色的小组作些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通过合作取得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可见,让学生

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19元,每双球鞋98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19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19-100+2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又如,在“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明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明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测,提出合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用数学。 综上所述,

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再创造”、“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