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历史试题
2014.10.31
一、选择题
1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材料可以推断出( )
A.周王赏赐诸侯土地和人民 C.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B.分封制确保了周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材料讲周公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同姓亲族有五十三个,主要针对的是分封的对象,A项是分封的内容,故A项错误;B项是分封的目的,故B项错误;同姓亲族诸侯国占多数,可见它是西周分封的主体,故C项正确;D项是分封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C
13.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
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地方实权的扩大 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地方行政机构
【解析】秦代郡县长官权力较大,而宋代地方事权分化,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强化,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主要是处理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地方行政区划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地方事权分化,表明地方实权削弱,故C项错误;地方分权的威胁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 【答案】A
14.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
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井田制下分封诸侯王享有土地使用权,并没有限制富者的土地占有,故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故B项错误;均田制的实行,将国家的土地租给农民,有利于抑制富者的土地兼并,而且贫者有土地耕种,“有一最低之水平”,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否定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答案】C
15.右图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1893年的日记,这说明了当时( )
A.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C.作者认同实业救国思潮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
【解析】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不符合题目时间1893年,故A项错误;“视读书甚轻,视为商甚重”,说明传统抑商观念趋于弱化,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争(1895年)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是在1912年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6.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
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 )
A.君主专制政府 B.民主共和制政府 C.君主立宪制政府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主要讲的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惨败,暴露出君主专制政府——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仿照美国建立“更现代化的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B.传统抑商观念趋于弱化 D.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
政府”民主共和制政府,故B项正确;“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表明要推翻清政府,与君主立宪制主张保留清政府不符合,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出现在1949年之后,与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惨败后中国有识之士的反思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7.“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
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亲俄之风”的表现有
(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国共第二次合作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解析】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的,与“亲俄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亲俄之风”的表现,故B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表明开始中共摆脱苏联“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影响,故C项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与苏联的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8.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
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 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建立经济特区
【解析】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也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最早是在安徽和四川,与深圳无关,故C项错误;1980年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深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深圳与香港收入差距的缩小,使得人员不再外逃,也吸引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D项正确。 【答案】D
19.古希腊城邦建筑广泛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
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与这种建筑风格的形成相关的是( ) A.民主政治的完善 C.农耕经济的发达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古希腊城邦建筑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象征着城邦政治向公民开放,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的体现,故A项正确;城邦建筑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与法律至上原则无关,故B项错误;古希腊多贫瘠山地,农耕经济相对落后,故C项错误;古希腊时期基督教思想还未产生,故D项错误。 【答案】A
20.有人认为,西方政治发展史,权力中心经历了神权到王权,又从王权转到民权的过程。
总体看,西方从王权转到民权始于( )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B.法律至上原则的确立 D.基督教思想的传播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解析】1453年是中世纪的结束,西方此前处在神权统治下,故A项错误;此后权力中心经历了神权到王权的过程,16世纪西方还处在王权统治下,故B项错误;自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西方开始从王权到民权的转变,故C项正确;18世纪的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实现了从王权到民权的转变,故D项错误。 【答案】C
21.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
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传播基督教 C.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 D.黑奴贸易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向外”拓展殖民地市场,海外市场对商品源源不断的需求就是“新的财富的发现”,它推动了英国国内的技术革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故A项正确;传播基督教与“新的财富的发现”无关,故B项错误;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属于“向下”的驱动,故C项错误;黑奴贸易与国内的技术革新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22.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
通。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 A.缓解了欧洲燃眉之急 C.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B.其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D.为美国培养了一个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西欧经济一体化
【解析】材料突出西欧国家“集体制定”“互相协调”,马歇尔计划的直接影响是缓解了欧洲燃眉之急,但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但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实施过程中,西欧国家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彼此合作的加强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西欧逐渐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但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23.国际奥委会第121次全会通过三轮投票,最终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成功获得了2016年第
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如果巴西为筹建奥运会会场需要贷款,应该向下列哪个机构申请( )
A.国际奥委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D.世界银行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解析】国际奥委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管理组织,不提供会场筹建贷款,故A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组织,与提供会场筹建贷款无关,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出现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无法满足会场筹建需要,故C项错误;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能满足会场筹建需要,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38.(22分)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有一批人鉴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亡的感情使他们感觉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才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
史的开端。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8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我提出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据《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沈渭滨教授访谈录》整理
材料二 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0分)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分)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6分)
(4)据材料并结合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2分)
【考点】(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洋务运动 (2)辛亥革命
(3)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4)史学理论——历史分期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革命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政治上主权部分被破坏,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依据近(现)代化史观,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开端,主要从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一方面分析。 (2)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依据辛亥革命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创立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等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1962年教材观点所用革命史观,因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开始上升为统治阶级;第二小问1992年教材所用全球(整体)史观,因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统一整体。
(4)综上所述,历史是客观的,但历史学家依据不同的史观,对历史分期的认识不尽相同,可见历史解释带有主观色彩。
【答案】(1)鸦片战争: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
的角度。(1分)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洋务运动:近(现)代化(文明)的角度。(1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4分,答对2点即可)
(2)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分)
(3)1962年教材:革命史观(1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2分)
1992年教材:全球(整体)史观(1分)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2分)
(4)认识:历史分期可以从不同的史观或角度来标示或划分;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史学家对历史分期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2分,言之有理,皆可得分。答对1点即可)
39.(3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10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12分)
(3)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8
分)
【考点】(1)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 (2)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奉行自由资本主义政策,而美国政府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第二小问从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社会危机,以及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借鉴两方面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第一小问列宁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第二小问评价斯大林模式,既要肯定其短期内使苏联实现工业化,同时也要指出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第一小问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第二小问从国际方面看,苏联解体表明计划经济模式的失败,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经济成为潮流,从国内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决策,计划经济模式弊端严重,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1)特点:英国自由放任(或自由、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市场);美国国家(政府)干预(4分)
背景: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答金融危机不给分);②政治危机(或法西斯威胁;社会动荡;政府信誉下降);③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无法解放危机;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6分,每一方面2分)
(2)探索: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评价:积极: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2分),如巩固了政权、经济上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等。(2分)
消极: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2分)如权力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等。(2分)
(3)变化: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
原因:国际: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国内:“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方针(或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或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6分,答对3点即
可)
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测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答案
38.(22分)
(1)鸦片战争: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1
分)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洋务运动:近(现)代化(文明)的角度。(1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
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4分,答对2点即可)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4分)
(3)1962年教材:革命史观(1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2分)
1992年教材:全球(整体)史观(1分)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
统一整体。(2分)
(4)历史分期可以从不同的史观或角度来标示或划分;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史学家对历
史分期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2分,言之有理,皆可得分。答对1点即可)
39.(30分)
(1)英国:自由放任(或自由、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市场);
12 C 13 A 14 C 15 B 16 B 17 B 18 D 19 A 20 C 21 A 22 C 23 D 美国:国家(政府)干预(4分)
背景: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答金融危机不给分);
②政治危机(或法西斯威胁;社会动荡;政府信誉下降);
③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无法解放危机;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6分,每一方面2分)
(2)列宁: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
分)
积极: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2分),如巩固了政权、经济上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等。
(2分)
消极: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2
分)如权力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等。(2分)
(3)变化: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
原因:国际: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国内:“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的方针(或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或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6分,答对3点即可)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考生答案跟
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