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及导师信息

2021-04-24 来源:尚车旅游网


311 070501-自然地理学 硕士生导师

070501 自然地理学

以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地理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核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和选频光释光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结合当前国内外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研究自然地理学的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本专业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 8人,副教授7人,博士11人,已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梯队。承担973项目子专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30余项。 水土环境过程与修复,研究研究全球气候与区域发展交互影响下的北京都市圈自然水文过程数值模拟与水资源管理;研究在不同尺度下的流域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过程的尺度依赖性和景观格局变量对环境响应产生控制作用的尺度适应性关系;研究污染土壤修复和再利用、及农药等环境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等科学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研究人为因素作用下的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以气候变化研究为中心,主要研究过去气候环境演变规律,探索未来环境演化趋势,预测环境变化方向和幅度,探讨全球环境变化对黄土高原和北京地区环境可能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国家区域开发和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昆虫演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研究该期各种生境中昆虫群落的组成和时空分布规律,在探索昆虫演化模式和现今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其结果对恢复古环境、提高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和可信度上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影响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及调控对策,并探索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培养研究和教育人才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研究方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

律;要求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生态安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与对策。本研究方向面向国家需求,开展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自然资源综合研究,为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与政策建议。

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基金、中德合作项目等支持下,

针对首都圈城市化的发展所引发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重点开展北京城市水体环境变化与流域景观特征的尺度依赖性研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监测与模拟研究,建立水土环境管理模型、优化水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方案。

生态环境与调控方向研究:(1)地表土壤侵蚀与物质迁移过程:利用137Cs、210Pb、7Be、

15N、14C等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变化及二者的量变关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判定土壤侵蚀信息、土壤侵蚀相关因子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采用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装置,研究不同坡度、雨强、降雨量、降雨时段及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径流和渗流与土壤养分流失的关系,探讨土壤养分流失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三维信息可视化动态评价与预报预测系统,为土壤侵蚀区的土壤与水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该方向的研究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项目、国际铜专业协会(ICA)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攻关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和北京市教委项目等资助。(2)地表生态环境退化及调控:在居里夫人基金、欧共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和北京市教委联合重点项目、农业部攻关项目及863项目支持下,利用先进的核技术、X-衍射、同步辐射、红外光谱、电子显微技术、微生物传感器、扩散梯度膜(DGT)等高新技术研究污染元素和养分元素在SPAC系统中的分布、迁移、转化、累积规律及其复合作用,揭示土壤-植被系统演化的空间分异规律。这既是当前本领域国际上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又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方向研究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研究人为因素作用下的自然环境演变过

程。本研究方向以气候变化研究为中心,主要研究过去气候环境演变规律,探索未来环境演化趋势,预测环境变化的方向和幅度,探讨全球环境变化对黄土高原及北京地区未来环境可能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国家区域开发和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土地评估与景观设计方向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

掌握土地评估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景观设计方法和技能,具有测量、土地评估、绘图、计算机技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基本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地质流体力学是应用基础的流体力学的思想和方法研究地质流体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的运动

规律的新的交叉学科方向。其研究对象涉及大气、海洋、河流、岩浆、石油、地下水等,研究领域包括火山和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和矿床形成的流体动力过程及其相关的化学反应、相变和界面动力过程,研究思路是把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与地质演化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把野外观察、室内实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模拟有机地结合起来,来追溯组成地球的岩石在固化作用或沉积作用中流体物质的运动和解决各种能源和环境运移问题。它的产生为研究地质作用和资源环境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目前,本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火山系统喷发和演化过程涉及的岩石学、流体动力学、复杂性理论和资源环境问题。学习本方向需要较好的地球科学(尤其是野外实践和室内实验)基础、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外语水平。

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方向研究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模式及其

环境效应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 专业及研究方向 070501自然地理学 01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02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 03生态环境与调控 04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05土地评估与景观设计 06地质流体力学 07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张明庆 王晓燕、季宏兵 徐建英、郭逍宇 王学东 魏明建、王均平 付华 刘永顺、彭年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洪剑明*、李学东*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指导教师 考试科目 导师姓名 张明庆 --- 副教授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气候和植物物候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传染性地方病区划研究”;国家科委项目“樱桃沟生物实验工程”;北京市教委项目 “北京密云小流域磷素动态变化与非点源污染机理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植物生态学报、气象、气象科技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

王晓燕,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主要方向为: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水质风险管理、水与沉积物相互作用。担任国际水协会(IWA)面源污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中国农学会资源环境分会理事。已主持完成德国联邦政府教育与研究部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十多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德国家级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科研经费数百万元,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等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为 “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6年)、“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北京市科技新星”(1998年)、“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2000年)、“北京市优秀人才”(200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家环保局科技创新成果等。多次出访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广泛开展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科学委员会委员及分会主席。为《Journal of Hydrology》、《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中国环境科学》、《农业工程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十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每年审稿20余篇。

魏明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致力于黄土高原晚近第四纪环境演化研究,在黄土高原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方面,最早用类比法做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年平均降水将会增加100-200mm”的科学结论。现在主要集中于北京地区的环境演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主持国家\"973\"子专题、国家基金面上、北京市基金重点(B类)及面上项目等8项。创建 \"孢粉研究\"和\"光断代\"两个实验室,是其进行环境演化研究的主要支撑性手段。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释光光子分频谱仪”(ZL031022324)。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KJ-92-2-19-14)。

付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自然地理学、生态与环境修复、现代农业与旅游开发。主持和参加的主要项目有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矿物学特性”、农业部“京郊地区科教兴村计划示范研究”、科技部“北京市密云水库周边地区生态优化经济发展”、国家社科基金“科教兴村示范村小康指标体系”、北京市教委项目“北京市现代农业地理的研究”和“京郊地区白杨树种群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京郊地区蔬菜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策”、中国-欧盟项目 “大城市城郊生态经济互动” 、“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生态观光农业”、“山东新泰和圣园旅游规划”、“内蒙古兴安盟旅游资源单体研究”等项目。在《土壤学报》《地理研究》《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旅游学刊》等刊物已发表

论文160篇,出版专著5部。

季宏兵,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都圈生态环境过程校级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参与和主持了国家攀登计划、科技部社会公益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相关的研究工作。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人选,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20余篇被SCI收录,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研究目标集中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一是化学风化与元素循环,二是重金属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植物修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