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德育原理 第一章

2020-06-28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一章 德育的本质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内涵

(1)德育词源略考

从词源上考察:德在古代写作“”,上半部为“直\",在古代读“得\"音,“心\"表示思想感情。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从心,得声”。(内得于己——“以善念存之于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外得于人-—“以善得施之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德\"与“得\"是相通的。“得”的内容是什么呢?是“道”。“道”在古代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与规则,包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当人们认识了道,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是德。可见,德字本身包含了人和己,身和心,内和外这样的辩证关系,包括了人的内在思想、感情及其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合乎道的思想行为。 因而,在封建社会中,德成为个人修养和境界的表现。历朝历代都为人们制定了相应的道德行为准则。如:《中庸》中就曾提出“三达德\"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管子》提出四维之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宋代以后的“八德” 说:仁义礼智被提升为最高道德原则,有人把孝悌忠信与礼义廉耻联合起来,称为“八德”,“八德”是宋元明清时代在社会上受到一般人民推崇的道德规范;明清时代“四德”说:通俗小说提倡“忠孝节义\".此外,勤俭、刚直亦被称为美德.

“育”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养子使作善也\"。育德即“养德”,涵养熏陶品德。只有当一个体验到自己的“神圣人性”——如“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

及自己的高贵和尊严、神圣,并把它确定为自己的本质,并能事事处处、时时刻刻从自己的行为上表现出来时,他也就成了有德之人。

但在封建社会中德育并没有作为一个词而被单独使用,德育同社会意识的其它方面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因而,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

直至20世纪初该词从西方传入我国。 1904 年,王国维以“德育”与“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1906 年又将“德育”、“智育”、“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之宗旨。 1912 年,蔡元培阐述新教育思想,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在其影响下,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着“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

(2)现代学者对德育内涵的界定

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的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

德育即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胡守棻主编的《德育原理》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期望的品德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胡厚福《德育原理》

由于对德育内涵不同理解,对德育外延也有不同观点;

一因素说: 德育即道德教育

二因素说: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三因素说: 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四因素说: 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五因素说: 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西方也有德育提法,但是仅指道德教育,如果涉及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另外开设公

民课。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由家庭完成。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德育” 观

(一)受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影响

在我国原始氏族社会,虽然已出现了人类原始的道德,但那时所谓的道德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而已,人们对于自身的道德生活并没有自觉的意识,人类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以及体现,这种自觉的道德理论和德育思想则是在文明社会以后。夏朝时期产生了学校,夏商西周是我国教育的开创时期。我国传统德育初步形成,集中体现为德育与政治融为一体,德育逐渐制度化,统一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形成使道德育内容逐渐系统化。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意思是说,国君用暴政统治百姓,百姓暂时不会去犯罪,但是却无廉耻之心;若用道德礼节去叫教化他们,他们则有廉耻之心,也会自觉约束自己。

大学之道中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其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

当代共产党员在选拔干部时也提出要求‘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其中就包含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方法作风、道德品质等素质。因此,中国传统意义上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

(二)受前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在苏联教育学界也存在大德育的问题。我们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保留了大德育的说法。目前有不少的德育原理教材,都采用这种观点。 认为德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结论:我们在德育原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采用的是小德育的概念,德育即道德教育。但是讲德育即道德教育并不是否定思想、政治、法制、心理教育等,我们承认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要分门别类地作专门研究.德育主要研究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的教育。

二、德育相关概念辨析

(一)学校生活中的“德育领域\"与“非德育领域”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除道德规范之外,尚有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礼仪规范等。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而纯粹的政治事件、礼仪事件等却不可以从善恶上加以评价。虽然法律规范也包含善恶标准,法律事件可以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但是,法律规范诉诸国家机器,而道德规范一方面诉诸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诉诸个人内心信念(良心)。

根据道德的上述特点,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育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德育领域”.但是,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有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只有在发生思想问题或行为失范时,在认识和处理思想问题或失范行为中,才需要作严格的区分。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例:学生因能力不足做错作业,不照教师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完成作业,不按规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或在上课时违反纪律,这些都不是“道德问题\"。

又如:学校的违法行为属于道德错误吗?教唆学生偷东西属于道德行为吗?再如,学生上课不向教师问好,下课不向教师道别,或者穿拖鞋、背心进教室,这样的学生可能会受到“不礼貌”的批评。但是这类行为属于“礼仪问题”,尚未严重到“缺德”或“失德\"程度。“失礼”、“失仪”、“法律要求”和“道德要求”的界线,把“政治错误”、“犯法行为”当作“道理错误\"来处理,势力大题小做。还有,学校生活中的许多思想言行,例如偷东西、撒谎、骂人打人等,在正常情况下属于“道德领域”中的问题.可是,由于精神失常,胡言乱语,骂人打人却不是“道德问题”.同样的道理,由于生理或心理障碍造成的任何行为问题,也不构成“问题”.例如,不少小学生由于大脑未完全发育成熟,患有“多动症”.此症不但使得学生本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用心听讲,而且往往影响其它学生,造成课堂纪律问题。把这类课堂行为问题当作“道理问题”处理,显然是不恰当的。纯粹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属于“非道德领域”。

当然,“德育领域”和“非德育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的时发生间接的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但相对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苏格拉底的一问一答,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二)德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

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中基于各自利益的阶级或政党对其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涉及的是与国家政权相关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等内容的传授和学习,它的实施者通常是国家、政党或政治团体,受教育者是整个社会成员或他们中的一部分。政治教育的目标有三个方面.

一是使教育对象掌握基本的政治常识.主要是理解政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唤起受教育者对政治的兴趣,认同和接受某一政治观点,追随某一政治理想,形成为之奋斗的决心.二是培养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使参加国家制度建设的“普通人”非常迅速地、急剧地增加起来,使社会中更多的人能够自觉的关心政治,关心国家的前途,自觉地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三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品质,形成教育对象相应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素质。政治教育突显的是代表阶级利益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至高无上,强调的是政权的一元性,用国家政治的唯一性来统率人的行为,使个人的利益服从国家的利益,使公众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必要的、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这是因为,思想政治和道德虽然同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但它们在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完全不相同的。 政治与道德的不同,势必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例如,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变动性较强,而道德教育的内容则比较稳定。如果政治教育包容道德教育,抹煞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道德教育完全依附于政治教育,随着政治和时事政策的变动,就会损害道德教育的相对稳定性, 也会动摇道德和道德教育在人们心目中有地位。 更重要的是,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政治觉悟的形成和提高与道德教育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心理机制上各异,因此在实施的途径、手段、方法上有相当大的差异。政治意识的形成可以依靠具有强制性的方式,因此宣传、说教、灌输、洗脑是政治教育一些惯用而有效的方法。正如列宁所言:共产主义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对工人阶级进行灌输。然而,品德的养成却靠自觉自愿强,强加于人的道德问题并不会成为个人的品德,所以道德教育要诉诸对人际和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索、思考、反省、批判和讨论。不顾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形成机制的差别,以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同,很可能就会用政治教育的方法实施道德教育.(国家教委孙学策处长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次乘班车回家,一位同事给我看她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的寒假作业。一看,作业是由区里统-印制的,其中有三道思想品德题。我就按题问孩子:“我们国家的全称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答:“中

国.”过了一会儿,孩子又补充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题,“我们国家是由谁领导的?”孩子答不出,他妈妈着急了,在旁边提示:“共产党啊!”孩子跟着重复了一遍。我追问:“你知道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吗?\"孩子想了会儿,忽然大悟,并且很自信地说:“是打仗的!\"显然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在他思想上起了作用)接着我又问:“共产党在哪啊,哪有啊?”孩子低头想了想,忽然一脸严肃地说:“死了!” 怎么给孩子判分?这样的答案当然不对。但我给了他满分。因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其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是由形象到抽象。面对一 个抽象的问题他只能在生活中找形象,终于他在屏幕中找到了,是“打仗的\"。)

(三)德育与礼仪教育的区别

在等级社会中,道德和礼仪的界线很难分清。礼仪是维持等级制度的一种有效工具,所以,孔子视“礼”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把守礼和越礼分别视为道德上的大是大非.谈起季孙氏 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义愤填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因此,在等级森严的社会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直到近代,等级制度分崩离析,道德与礼仪的关系开始有所变化。英国洛克认为,教育应当注重绅士的 4 种基本品质即德行(美德)、智慧、礼仪和学问的培养。在他看来,道德和礼仪是有区别的,但他强调: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根据这种观点,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一种重要手段。但它本身并不是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情世故\"的教育。告诉孩子对人要有礼貌,(如果不问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不是道德的行为)这样容易博得人们的好感,易于取得人们的同情、支持和帮助 ——————— 这是给孩子传授生活的智慧,与道德无关。只有将礼仪训练内容与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它才能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 如,张老师对学生说:“对人要有礼貌,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支持你,帮助你。\"李老师对学生说:“对人要有礼貌,

因为对人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礼仪训练就被道德化,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因此,礼仪训练本身并不是道德教育,但它是道德教育的必要准备。学校和家庭中的礼仪训练,如果被赋予道德内容,它就是道德教育一种有效的手段或途径。

(四)德育与思想教育

思想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上的词语.《辞海》对思想的解释是:思想亦称观念,即理性认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从教育的内容看,我们所谓的思想教育西方国家称之为价值观教育。可以说,思想教育是我国对教育的一种创新。其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的思想内容包括知识和思维两部分。人的思想也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关于自然界的科学观点及技术观点、关于人类社会的人文观点及价值观和关于人类思维的思维观。思想教育就是依据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人进行的掌握认识世界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论的教育.它的具体目标是:第一,培养人良好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提高人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让人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个方向、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作到求异和求新.第二,培养人良好的思想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借助正确的思想方法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能够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第三,让人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人的一切思想都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思想教育就是让人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形成科学思维,丰富其思想内涵.第四,使人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思想的内隐性和自主性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是人的一种自觉的内在活动,是受教育者主体以外的人无法取代和强加的。(官本位、享乐主义者)

结论:

上面所有讨论归结为一点,就是把德育概念的外延限定在道德教育上,使之与政治教育、礼仪教育相对区别开来。我国现行的“大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但还不限于此),实质上是在各种形态的社会意识里对学生实施的教育.与其称之为“德育”,不如称之为“社会意识教育”.如果不把“思想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称之为“思想教育”也很贴切.

三、德育内容框架

1、私德、公德、职业道德(基本内容)

私德:“私德”关系到个体一己的安身立命、个人的修养及终极追求,可称为“宗教性”道德。我国”家庭伦理本位\"的德育传统,认定家庭美德可以迁移到公共生活。(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中的)原始的集体主义是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维护氏族、部落存在所需要的忠诚、勇敢、勤劳、复仇等道德法则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点

,原始的集体主义、平等、民主等道德原则局限于一定的氏族、部落之内。 德育内容与生活、劳动融为一体,具有非专门性、不自觉的特点,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

,鄙视体力劳动 ,灌输的方式 ;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进入学校 强调自强、诚信、效率、开放与宽容的价值观念 ,强调自主道德、理性能力 )

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可称为社会性道德。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

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关于公、私德的关系。公德关系到社会对个体要求的责任、义务,与法律、风俗、习惯相连,必须遵循,不能例外;私德更侧重于个人理想、信仰,可以期待,但不能强求。后者有某种绝对性、不变性,前者却有相对性、可变性。前者重他律,后者重自律。后者崇高,可以范导前者;前者虽平凡,亦可以建构后者。私德难以证实和证伪,而公德总是在事实中以经验(教训)形式出现。分清二者,使之各得其所,不至于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见到二者的联系,以促成良性互动,“极高明而道中庸\"。

乘公交车必须买票,购买商品必须付钱,接受了服务(如电信、邮政、医疗、餐饮)必须缴费,未经他人允许不得动用他人的财物,等等。换言之,遵守法律和法规,凡法律和法规禁止的事都不做,这就是遵守公德.什么是私德?主动帮助别人,做好事,为公众利益、为他人利益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比如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把倒在街头的危重病人送到医院急救,长年捐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留姓名,在出国调资等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主动把名额让给别人,等等。也就是说,公德管的是法律和法规要管的事,而私德要管的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道德”调节和规范的事。

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范跑跑、贵州老杨的例子)

2、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层次)

(1)道德理想: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它一方面体现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另方面这种理想的社会道德又通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出来,是两者的统一。

“严格要求”的圣贤之道、“取法乎上”的道德高标、“原心不原迹”的至善论

无论在道德领域还是在非道德领域,倾向于对学生、晚辈、部下提极其严格的要求。

即使明知学生、晚辈、部下做不到,依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视理想教育,轻视原则教育,蔑视规则教育。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我不是不喜欢你所讲的道理,而是我自己的能力不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如果能力不够的话,至少要走到中途才停止,而你却划地自限,还没有起步就说走不动了。)

“取法乎上\"的道德高标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尽善尽美大概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人们根本不想追求尽善尽美,又何来较善较美?人们总是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得到较善较美的。在这个意义上理想主义并无“过分”的问题.

“原心不原迹\"的至善论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轨(雨果)

(2)道德原则: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对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关系的本质概括,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表现了道德的社会本质和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向。在中国,通常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

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3)道德规范: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

上海市的”七不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

例:张老师对学生说:“对人要有礼貌,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支持你,帮助你。”李老师对学生说:“对人要有礼貌,因为对人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A)张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

(B)李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

(C)张老师和李老师都在进行道德教育

(D)张老师和李老师都没有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理想:人是目的;道德原则:尊重人;道德规则:对人要有礼貌

3、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结构)

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例:甲:勤劳是美德。乙:只有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勤劳才有价值;为勤劳而勤劳,是奴隶的美德.

甲:勇敢是美德.乙:别教我孩子勇敢,请教我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

甲:节俭是美德。乙:节俭是短缺经济背景下的美德;在商品经济社会中,适度消费才是美德。

甲:相互谦让是处理利益冲突的基本准则。乙:相互谦让和各不相让一样会造成冲突和争执,惟有公正才是处理利益冲突的基本准则

道德情感:个体在特定的道德实践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感方式,形成稳定的善恶情绪,情感和情操过程,具体:一个人对一定道德价值形成热情或冷漠,偏好或厌弃,热爱或憎恨,追求或不屑和善恶情绪过程.(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雷峰)

道德行为:一切具有善恶价值并应承担道德责任的个人活动。它受一定社会条件制约并具有某种社会倾向;是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舍几救人)

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我意识到,机遇、自由降临同时,底线伦理亦直面挑战。不杀人、不说谎、不欺诈、不奸淫、不偷盗,在市场经济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是人类最后屏障!

四、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直接的道德教学: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间接的道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的道德影响。

(一)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

日本、法国、我国在清政府与国民政府、抗战时期也曾开设道德课程,建国后也曾开设相关道德课程。道德课的开设在学科教学日益智育化,且未寻找到有效的办法通过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形势下,单独设立道德课,至少可以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时间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开设单独的道德课,有利于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但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实施德育,由于时间有限,道德教学不免流

于宗教式的说教或劝诫,沦为道德灌输,致使道德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1、教学内容中渗透道德教育

小珊迪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

”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可是,我们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买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答应买一盒.可是在掏钱的时候,我发现身上没带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小男孩要见我。小男孩被带进来了,我发现他不是卖火柴的那一个,但可以看出是那个男孩子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向珊迪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我让小男孩吃了些东西,跟着他一块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他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他呢?

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珊迪听了,目不转眼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2.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

学科教学如果一味地灌输,其重心如果放在学生被动的学习、自私的吸收和排他性竞争上,学生养成的将是个人主义的意识和习惯.学科教学的重心如果放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上,学生养成和不断发展的将是民主生活的意识和习惯。课堂气氛的道德感染力等

(三)学校集体生活中渗透德育

集体教育原则.成功的道德教育,是在学生集体中进行的教育,是通过学生集体影响学生个体的教育,是为了集体而进行的教育。学校即社会的原则。学校必须把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予以教导和关怀,根据学生全面的社会关系来确定学校的全部工作和道德目标,使学生能够明智地认识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而且能够全面地实现其社会关系.

(四)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

案例讨论:

1、子贡赎人

春秋时代,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由国家报销.子贡是孔门高徒,经商有方.一次,他赎了一个同胞归国,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

你对子贡赎人还拒领赎金作何评价?

假如你是孔子,作为老师,你会对子贡说什么?又会对其他弟子说什么?

从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上说,子贡的行为值得赞赏和推广吗?

孔子听说后对子贡说:“你这是不对的,因为你开了个坏的先例,从此不会有鲁国人再肯为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你接受国家补偿的赎金,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你拒绝这笔赎金,只会破坏国家那条好法律。”

孔子这么批评子贡对不对?为什么?

按照今天的惯例,宣传部门和教育机构会大力表彰、宣传子贡同志的先进事迹.这样做在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上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现代学校德育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

答案:鲁国立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哪怕你暂时没有预付偿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而龙颜大悦下令通报、嘉奖、宣传乃至推广,会有怎样的后果?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水准提高了,因为人人都在表态向大公无私一毫不取的子贡同志学习;二,道德水准的实际滑坡,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国家支付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致影响自己的生活呢?那么,就让道德高标见鬼去吧!

可见,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所推崇是一种 “圣人道德\"和“英雄道德”,不切实际地

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心中只有他人惟独没有自己\",“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以及遇到危险就要挺身而出。在普通人心目中,我们所宣扬的这些道德标准就如同海市蜃楼,虚幻飘渺、遥不可及,使人感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难之又难。原因就在于,这些道德标准没有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最起码尊重,缺乏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与这些原则相关的必要前提。因此,“圣人道德”是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现阶段实际的,也是有违人的本性的;“英雄道德”尽管很感动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它毕竟在实践上难以转化为一般人的道德行为。

例2:中央电视台2005年5月30日的“聊天”节目报道这样一则新闻:生长在农村贫困家庭的小良考上了大学,年迈的父亲和体弱的母亲为了供应他完成学业,每年都要卖几次血来换钱,连续六年卖出的血量能装满两个汽油桶。然而,明知父母艰辛的他不仅在上学的六年间没有回过一次家看望父母,还用家里寄来的血汗钱去沉迷于网吧而荒废了学业,最后被学校退学.这件事在社会引起很大的反响。然而当记者千辛万苦找到他时,他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爸在电视台这样说我,他有病,他是个残酷无情的人……”

例3:2008年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帆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因不少学生交完作业后走掉而怒斥学生。据上此课的学生们在沧海云帆的BBS上说,因担心不及格的逃课学生在课堂内学生短信通知下,意欲回到教室,但教室已被教授关闭不许进出。后来,门外一学生怒而踢门,教授大怒,开门痛骂,据说语涉“混蛋”、“畜生”、“王八蛋”、“老鼠\"等.再次关门后,教授特地让两位男生守门。教授继续训话过程中,不久,一女生站起来要走,教授说:“我还没讲完呢,我还没上完,你干吗呢?\"女生答道:“你不觉得你讲这些很无聊吗?”教授怒曰:“你才无聊呢!你叫什么名字?”女生答曰:“我不是上这课的。”教授骂道:“你滚,滚出去!”女生说:“我好好地走出去,干吗要滚啊!”教授怒吼:“你滚出去!\"教授:“她叫什么名字,揭发一个,给我揭发一个。”课堂学生没反应,教授迅速放下水杯,边说:“抓一下.”边出门去抓女生,发生肢体冲突,教授说女生踢他两脚,连踢带骂,

后来教授将该女生锁在休息室里,喊来校110,110将女生带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