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 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 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
3. 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 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
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 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 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 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 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的敏感性。2.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 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 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 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 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2.回归直线方程。
2. 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验设计形式。
3. 缺点: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系列的前测和后测所引起的反作用效果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
二、非实验设计
非实验设计:基本上是对现象的自然观察。使用这种设计时,基本上不对额外变量做有效的控制。
1. 单组后测设计:只有一个组,给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通过测量得到一个后测成绩。
2. 单组前后测设计:只一个组,前测后给予实验处理,再后测。
3. 固定组比较设计:两组被试,一组接受实验处理,另一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然后给两组被试给予测试,观察其差异。
4. 事后回溯设计:
(1)相关设计: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变量的数据,一个变量是观察的结果,而另一个是回溯的可能原因。然后分析两个变量的关系,一般用相关分析。
主要用途是辨认两个变量或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及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
(2)准则组设计:研究者通过对与所研究现象有关的被试进行比较,确定某些被试具有一种状态的特征(准则组),而另一些被试不具有这种状态的特征。然后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
主要用途则是通过准则组与非准则组的对比,研究存在一定关系的两变量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状态特征。
三、小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选取一个或几个少数被试,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基线:是指被试的因变量不受到自变量和其它额外变量作用的水平。
小样本设计的评价
1.优点:(1)采用一个或为数极少的被试便可进行科学研究,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无须采用统计方法处理分析数据,仅用图示法便可表明研究结果。
(3)内在效度极高。因为没有被试之间的差异,而且对单个或为数极少的被试的控制也非常严格。
2.缺点:(1)结果概括度有局限性。
(2)费时甚长。对同一被试进行长期重复测验,不象大样本设计对众多被试只做一次测验。
(3)长期重复的测验可能会造成练习效应。
(4)无法研究多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3.与大样本进行比较:(1)被试的选取
(2)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3)因变量的测量和数据的统计分析
(4)结果的概括程度
四、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一门精密的关于身体和心理之间函数依附关系的理论。其目标是最终用精密的数学函数来描述外部的物理刺激与由此引发的感知觉之间的定量关系。
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最小变化法
1. 误差的控制:(1)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给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成为习惯误差。在递增序列中,阈值偏高 。递减序列中,阈值偏低。 (2)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的倾向,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成为期望误差。递增序列中,阈值就会偏低;递减序列,阈值就会偏高。 (3)为了让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可能相互抵消,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做到数量一致.(4)练习误差使阈限降低,疲倦误差使阈限升高。(5)采用ABBA设计安排增减序列,平衡练习误差和疲倦误差。
2. 最小变化法特点:(1)刺激按系列依次呈现,被试作觉察与否
(2)系列起始位置随机,各强度水平之间差异要小,以保证精确性
(3)递增和递减系列数量相等,交替出现,多用ABBA法控制
(4)求阈限的方法是每一系列先分别求阈限,然后以所有系列的阈限平均值作为最终的阈限值,它符合“50%”觉察的阈限操作定义。
恒定刺激法
1.操作程序:(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到7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2)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
(3)刺激呈现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用以测量绝对阈限时,则无需标准值;如用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时,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
(4)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
2.注意事项:(1)此法在实验之前需要选定刺激。所选定的刺激最大强度应为每次呈现几乎都能为被试感觉到的强度,它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 95%。所选刺激的最小强度应为每次呈现几乎都不能感觉到的强度,它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 5%。
(2)选定呈现刺激的范围之后,再在这个范围内取距离相等的刺激,每种刺激强度呈现不得少于50次。
平衡差误法 1. 操作程序: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1)差别阈限: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被试开始调整比较刺激。按照比较刺激的初始值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被试的调节方向也就分为渐减和渐增两种。(2)绝对阈限:没有标准刺激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假设,此时的标准刺激为零。
2. 误差控制:(1)被试自己操纵实验仪器来调整比较刺激易产生动作误差。(2)若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相继呈现的,又易产生时间误差。(3)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控制,使比较刺激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两方面来进行调整,以便控制动作误差等。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的比较 1.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
2.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它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在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
3.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