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都和四川方言词语汇释

2021-07-16 来源:尚车旅游网


成都和四川方言词语汇释

飚起(形容奔跑很快,如:“飚起往前冲”。也可用引申义,如:“那个房价呀,不得了,飚起格往上涨!”)

争点儿(差点儿。如:“我争点儿没命了哦!”)

不摆了(成都话。不必说了,不必谈了;本意是好得很,不消说了。例如:“说起那个味道哈,资格的,不摆了!”)

打烂条(出馊主意)

大声武气(说话声音和语气很大很粗壮)

里路(一路上。例如:“他里路说,里路唱,好不高兴啰!”)

这门(这样)/那门(那样)

屋头(家里,屋里;某些川人又可用来指老婆)后头(里面。这可引申用于抽象事物里面,如:“这后头的道理多得很哪。”)

理抹(调查,处置,处分)

圞不转(圞不转,说话舌头不灵动,说不出清楚的话)

腾到闹(跟着别人一起闹腾)

才将/将将(刚才)

将合适/将将合适(恰好合适,很合适)

装疯迷窍(假装糊涂)

巴幸不得/巴能不得(巴不得)

通泰(血脉畅通,舒坦;也可引申为道理通顺)

摆龙门阵(摆故事;漫无边际的闲闲聊)

冲壳子(吹牛皮,说大话;说故事)

饿怂(极度饥饿又见到食物时表现出的失态,例如说“现出一副饿怂相”。)

恍兮惚兮/恍尔惚兮(语出《老子•二十一章》:“恍尔惚兮,其中有物”。但现在还保留在川人的口语里。形容恍恍惚惚,精神不定的样子;又引申为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粗枝大叶,稀里糊涂。)

硬是(的确是)

寡(只)/寡是(只是)

车转来(回头过来)

醒豁(明白,清楚。例如:“老弟,你弄醒豁没得哟!”)

开窍(脑子想明白了)/不开窍(脑子想不明白)

卯窍(窍门,门道,隐秘的方法)

光生(干净,光亮,漂亮。也可说成“光光生生”)

血股淋裆(满身是血的样子)

弯酸(挖苦的意思。 比如“你莫弯酸别个嘛!”)

豁别个(欺骗别人。豁,欺骗。“别个”,别人,有时也可指代说话人自己)

哦嗬(感叹词,有完蛋了的意味)

吙哟/哦哟/哎哟(感叹词,表示强烈感叹,惊叹意外的意味。如:“哦哟,不得了啦!”)

安逸(安闲,舒服,痛快,“带劲儿”;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比如:“耍的安逸哇,耍出祸事了吧!”这里的“安逸”就有讥讽糟糕的意思。有人认为,这个词出自《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华服”。本来的词义是安闲舒适,在成都方言中运用很广泛,词义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跳颤(人很活跃,很精神)

颠转(反而,例如:“他没把别个丢翻,颠转把自家弄来笼起啰!”)

按起去(赶起去。例如:“他们一竿子按起去,结果扑了一个空。”)

淘神(费神)

刁、刁选(选择)

架势(努力地;另,名词,样子。)架势格(努力地)

拐了/没得拐(拐,错。“拐了”有时也指事情发生了以外,出差错或出事了。)

晏(音“按”。“晚、迟”的意思。这个词古汉语就有。《吕氏春秋•慎小》:“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此义一至保留在四川方言之中,如成都人说:“这么晏了,你才来!”

丢翻(把对方摔倒在地;可以比喻把对方搞下台或者使对方彻底失败)

跟斗扑爬(急急忙忙的赶路的样子。也可说成“扑爬跟斗”。)

高上(某东西的上面,或某事情上。如:“快把盒子放到柜子高上!”如:“这高上的道理,就多得很啰。”)

吃得到筒/吃不到筒(指吃得开/吃不开)

闹昂了(昂,指闹得震耳朵)

清风雅静(形容环境十分安静)

臊皮(丢脸。例如:“你就不要在这里给国人臊皮了!”)

塌塌(地方。例如:“现在街上屁股大个塌塌,甚至摆个地摊,也叫啥子‘腰裤大世界’呀,‘耗子药全国总批发’呀,‘种子大世界’呀,硬是笑死人啰!”)

吃欺头/捡老欺(占便宜)吃抹合(意思是不必付出而得到便宜。如:“他是去吃抹合的哟。”)吃混堂锅盔(意思略同“浑水摸鱼”,占小便宜)

巴起(贴起。例如:“不信你告一哈,我一耳光就把你打到墙上巴起!”)

装舅子(旧时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舅子”。后来借此讥讽某人穿戴讲究、整洁。)

声气(说话时的声音和语气。古汉语就有这个词,但四川话保留了下来。王充《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

腰裤(内裤。音“摇裤”。有人因此写为“摇裤”,但这会误导,别个会以为是一种大裤脚的裤子,如裙裤之类。所以我主张写成“腰裤”。)

阵仗(声势)劲仗(力量声势很大)

刻刻(尺子上的刻度;也可引申为标准,定准。)

盯(看。注意川话的“盯”,就只有“看”的意思,而没有“盯着”的意思。)

吆猪儿/吆羊子/吆牛/吆出去(吆,驱赶)

莫眼火(没戏了,完了)

找交了(找遍了)

紧都不来(老是不来)

憋倒(被逼迫)

不忙哆(哆,语助词,有等一下的意味)

别个(指他人:“别个可是县上的大秀才嘞!”有时也用于指自己:“别个想您嘛!”)

匀净(质量数量充足和均衡的状态。如说某人“伙食开得很匀净”,又如:“这庄稼长得好匀净哦!”)

凑活(勉强。如:“凑活着过”;“老天不凑活”)

乡垻头(农村里)

筋扎鼓响(容说话的声音很大,刚强有力。例如:“他是个大喉咙,说话筋扎鼓响的。”)

搒到(一遇到。如:“这讨厌,搒到大事小事鸡毛小事,就闹虾了!”)闹虾了(虾,闹腾得很厉害的样子)

默(想)默倒(想到,或一心想到。如:“你默倒我要张视你,你休想!”)

张视(理睬,例如:“不要张视他!”)

不怕得(不打紧)

逗不齐(凑不齐)/逗钱(凑钱)逗拢/逗不拢(逗,合起来,整合起来,加起来)

出脱了(报销了,完蛋了)

拈油大(吃宴席,吃好的)

展笨(干粗话,下苦力)展劲(使劲)

脱不到手(又说成“脱不了爪爪”。脱不了干系,脱不了责任。)

坐蜡(受憋而作难)

遭孽(遭罪,受苦,悲惨。有的人写为“造孽”,我以为不妥,不可将“造孽”和“遭孽”这两个词混淆起来。)

站轮子(排队等候)

说伸抖(说清楚)

显洋/显洋盘(卖派,卖弄,显示自己很漂亮很出众)

落教/不落教(落教,常指人能够驯服道理,按理办事,言而有信)

憨包儿/憨巴儿/闷灯儿(闷登儿)/哈儿/瘟猪子(均指傻子)

瓜(傻。如:瓜娃子/瓜女子/瓜宝器/瓜儿/瓜兮兮/瓜不兮兮/瓜眉日眼/瓜进不瓜出/说瓜话)

哈戳戳/懵戳戳(义同“憨包儿”“瓜兮兮”)

方脑壳(脑子不会转弯,思路只会走直线)(电视剧《方脑壳》片头曲:“方脑壳,方脑壳,哈戳戳,有了祸事跑不脱;不转弯,转直角,吃了亏还很快活。”

宝器(傻里傻气)

疲塌嘴歪(形容过度疲乏,累到极点的样子)

估倒(逼迫,强迫。例如:“估倒干嗦?”)

走展(灵活性,如:“这个价钱嘛,没得走展嗦?”)

喃(语气词,相似于“呢”。如:“那吗,啥子又是大事喃?”)

二天(以后)

啷个(怎样,如:不晓得是天老爷没睡醒吗啷个?)

果不其然(果然)

咹(表反问语气,如:“咹,你说我赔?你没搞错噢?”)

闷(满)塞闷了(塞满了)

绷起(硬摆架子,绷假面子)

开腔(说话)

牛皮渣,渣牛皮(翻来覆去地说废话)

妈老汉儿(指父母。“老汉儿”的“汉”字一定要儿化。)

老嬢儿(成都人称刚进入老年的妇女叫老嬢儿,也有男人称自己的老伴为“我们那老嬢儿”)

咋子(读zuazi,干啥子?要怎样?如:“你咋子嘛?”是说:你要怎样嘛?”)

撇脱(撇脱,做事为人洒脱、干净利落;与人交往办事干脆爽快,不斤斤计较,如:“她是个撇脱人”。也可指事情简单容易,如:“这门做就撇脱多了”)

要得(可以,表示可行)要不得(不可以,不行)

捡顺搁平(把问题处理得有条有理,平平顺顺)

豁皮(加工木料时剩余下的靠树皮的不成料的部分,常比喻不成才不成器的人)

吃铲铲(指没有吃的了。“铲铲”也许原指厨具锅铲。锅里没有饭菜了,只剩下锅铲了。如:“全都农转非了,你我吃铲铲噢?”)

嗦(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如:“以为改个名称就把天下人都哄了嗦?”)

巴适/巴巴适适(烫帖,好。巴巴适适,很好。)

老几(原指排行为第几。有时含轻蔑意,如:“你算老几?”又指某人,如:“沈阳有个老几”)

打冲拳(吹嘘)

来的蟒(来得汹)

洗白了(被洗劫一空,破产了;输光了;完蛋了;除脱了,损失得一干二净。)

摸不到火门(火门,灶门,喻途径,门道。)

硬火(原意可能是淬火的刀剑很坚硬,引申为强势,强硬,有实力。例如:“我说的不算数,那吗《宪法》该是硬火的噻!难道说《宪法》你也敢不理视吗啷个?”)

四川盆地中川人、重庆人众多,山区、丘陵、河流分布广,人口分布散,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口来源很广泛(如湖广填四川事件),长期封闭的生活,形成了四川语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如

1:“古到”: 指强迫、让别人做不愿意的事情。例如: 不让他来,他龟儿子古倒要来!!

2、“弯酸”: 指挑剔的意思! 比如:你这人怎么这么弯酸啊,我都给你弄了几道了,你还弯酸人!

3:“萨锅”: 意思就是说事情已经过去了,结束了的意思。比如:今天的会就萨锅了,就到这里!

4:“几哈子”: 是催促别人快点的意思! 比如:快,几哈子吃完哈,人家等到起的

5:“巴然(喜)不得”: 别人想的和做的正好是自己报愿望的! 如:他倒巴然不得和你去吃饭哦

6:“莽子”: 意思就是此人很没水准,很不入流。 比如:你个莽子!

7:“斩劲” :用劲,努力做好一建事情。 比如:要斩劲抬哦,抬完了就吃饭了

8:“苟”:形容一个人很吝啬的意思。 如:你不要看大哥那个样子,其实是个苟的很!

9:“歪”:形容一个人很凶的意思,或者是种表面怕心头怕的一种牵强!;假的意思 比如:你很歪哦!!知道我是干啥子的不哦?(其实自己啥子都不是!) 歪货,这个人很歪!

10:“狗儿麻糖”:是说很杂乱的意思! 比如:今天老子去上网,啥子狗儿麻糖的人都有。

11:、“绵” 指做事情很拖,很缠绵!如:你做事情不要那么绵嘛要的不哦?快点!

12:“求” :取代“什么”的意思! 比如:你求都不懂!

13:“吃刹午” 指吃中午饭。常出现在农村大人喊小孩吃饭的场境。 如:二娃子,莫放牛啦,快回来吃刹午!

14:、“一哈” 就是一起或者一块的意思! 比如: 今天去吃饭,把他们一哈都喊上!

15:“毛焦火辣” :烦躁,急躁的意思。 如:你的牌打得好孬哦,输的我毛椒火辣的!

16:、“落教”:指懂事,听话,常比喻孩子! 如:那娃儿还比较落较!说了他就不闹了

17:“打捶” :意思是打架的意思。 比如:你两个一天到黑都在打捶

18:“背时”:做错了事情不走运,该倒霉,自食苦果。 如:你该背时,哪个叫你不听老人言!

19:、“锤子”:不太相信的意思,也有不可能的意思。 比如:锤子!鬼大哥信你的话。

20:“松活”:工作生活不忙不累,比较轻松! 如: 你干的这个活路好松活哦!好久给我也介绍一下三!

21:“经事”:指一个事物比较耐用。 如:今天我买的这碗比较经事,落到地上还没有打烂!

22:“哈数”:指心里有没有数,或没有把握。 如: “放心,他骗不了我。我心里还是有点哈数,”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没有哈数哦?”

23:、“阴到”:指悄悄的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而不让别人知道。如:他经常是阴到去菜市场,怕我们看见笑话他!

24:“相因”:便宜的意思 。如:今天的肉卖的好相因哦

25:“默到”:以为。 如:你不要默到我不知道你那件事情,我是不想和你计较!

26:、“扯拐”:出了问题,有故障了。如:昨天家里的电视机出了问题,老是扯拐!冒火的很!

27:“走人户”:和北方的串门是一个意思,常用在逢年过节的时候。 如:大年初一我要走人户,你们走哪家?

28:、“流汤滴水”:做事不仔细,总遗留些问题,用吃饭时候的样来比喻。 如:二娃,你出去工作一定要仔细点哟,不要让老板说你流汤滴水的。

29:“蒲”: 液体装的很满,荡漾出来了。 如:锅里的水都要蒲出来了

30:“日白(浪当): 就是说谎的意思。 如:你一天日白(浪当)的,哪个敢信你?

31:吃白食:混饭吃, 不做事。如:他是个吃白食的

32:扎劲:用力,般配。如:你扎劲点嘛;用这个工具做事,很扎劲

33:8式:合适;舒服。如:让他去做这事,很8式,再如:光着屁股晒太阳,好8 式哟!

34:蛮:很。 如:他蛮是凶!

36:惨事:沾沾自喜的样子。 如:这个婆娘好惨事,大不了他老公当个“抓(啄)木官”嘛!

37:“咋子嘛” :有些不服气 。如:你今天要咋子嘛?随便你哈,

38:“日白扯慌” :说谎的意思。 如:你一天到黑日白扯慌的嘛~

39:“日怪” :扯拐意思,指做出非常人的举动。如:黑牛哪个杂种做啥子事都日怪的很。

我有个同学从师范院校毕业到一个乡镇学校当老师,他说:要懂“五国语言”才能把课上好。

(1)普通话:这是教育局对老师的要求

(2)四川话:这是本地人应该掌握的基础语言

(3)乡下本地语:这是和乡镇孩子交流必须具备的

(4)县城语言:

(5)英语:代教英语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cdlqhj 影响力指数:4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8-1 18:33:06 跟帖回复: 第 6 楼

四川方言的特点是生动、机智和幽默。随着社会发展,有的名词、土语和旧的行业隐语消失了,但语法和语言特色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方言词汇仍然非常丰富。还有不少四川方言词汇如雄起、下课、勾兑等,因其独特的表现力,已在全国广为流传。

四川方言鲜活生动

方言是流行于一定地域的语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工具,因为它有别于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所以是一方民俗的反映。每一个地方的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色,那么四川方言的特点是什么呢?是生动、机智和幽默。随着普通话日益普及,一些过去曾使用过的方言如今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口头语,为此,很多人都担心方言会不会被普通话同化?会不会消失?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四川方言不仅没有消失的危险,反而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改变和淘汰的是过去一些不太规范的习惯用语(如部分名词、土语和旧社会的行业隐语等),四川方言的语法和语言特色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方言词汇仍然非常丰富。

四川话与普通话除了音调不同外,其他特点都基本相近,且四川方言又有它独特的语法特色,明显特征是习惯于副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后缀,强调的语气比较重,比如普通话说“很高兴”、“很舒服”,用四川话来说就是“高兴得很”、“安逸得很”、“巴适得很”。重

庆话和四川话是一脉相承的,它有一个形容舒服的词叫“安逸得板”,在这里的“板”是动词,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那种难以言状的舒服劲。还有“脏稀稀”、“胖嘟嘟”、“傻豁豁”、“疯扯扯”、“酸溜溜” 等,都体现出四川方言的独特韵味。

四川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借喻,比如“雄起”一词原反映的是四川人好热闹,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特征,后被四川球迷用在足球场上替代传统的“加油”,类似形象生动的引申词语还有“下课”等,已在全国广为流传。四川人喜欢玩麻将,时下有一种非常流行的麻将玩法名叫“血战到底”,它非常俏皮地表达了四川人喜欢博彩的热辣性格。“换叫”原本是麻将术语,方言巧妙地把它比喻为离婚之后的再娶;“吃诈糊”也是麻将术语,它和“打冒诈”一样有着欺骗别人的意味;“勾兑”一词本是酿酒行业的术语,四川人却用它暗喻拉关系、套近乎;“再见”的英文 goodbye被四川话翻译过来便成了“估倒掰”,意指恋人之间痛苦的分手。

幽默感无与伦比

在地方语言中,四川方言的幽默是无与伦比的。四川方言里鲜有表现悲伤、痛苦的词汇,比如:“今天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我摔得好痛啊!”这句话如果用四川话来表现就非常有意思:“今天绊了一跤,把老子疼安逸了!”“疼”和“安逸”本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四川人在表达痛苦的时候还不忘把自己调侃一番,这两个词的连接运用,充分显示了四川人乐观的性格。这样的例子还有“巴适惨了”、“高兴惨了”等。四川人还有给别人取“歪号”(外号)的雅兴,根据别人的长相或性格特点,把憨厚老实的叫做“闷墩儿”、还有的将豁儿皮、狗弹子、泥菩萨等用于人的外号,显得特别诙谐。四川人喜欢把地方叫作“塌塌”,把生气叫 “怄气”、“冲气”,把唠叨叫“喳哇(儿)”、乱表态叫“冒杂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四川方言的语气助词主要有:嘛、哈、噻、哦、蛮、啵等。比如“好嘛”、“等一会哈”、“是噻”、“是不是哦”、“做啥蛮”、“好了啵”等。绵阳市境内把“就是”爱说成“逗是”,把“搞”用于疑问句末,表示“是不是”的意思。

妙趣往往只能意会

方言流行于民间,其妙趣只能意会,所以一般靠口头来传承,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四川话向外展示自己语言特色时的巨大障碍。近几年以东北方言为代表的方言电视剧在荧屏上火爆,缘于东北话与普通话接近,四川方言剧除了在重庆和云、贵、川效果比较好外,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反响却不是太大。200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川台选送的《 耳朵》小品,由于编导担心直播时全国大部分观众会听不懂,便弃用方言,改用川普台词,结果失去了特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四川方言把“干什么”叫作“做啥子”,另一个表述语言“咋子”,更带有一层不耐烦的情绪,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字,有的网友用“爪”来替代“咋”(za)字,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另一层意思。另举一例:指被人羞辱时的感觉“铆人巴沙的”,如果用书面语言表现出来后,别说外省人看不懂,四川人看了也不一定马上会反应过来。所以,从事语言研究的专家学者,若能在方言的书面表达和注释上仔细推敲、严格规范,将更充分展示四川方言的独特魅力。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cdlqhj 影响力指数:4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8-1 18:36:11 跟帖回复: 第 7 楼

为什么四川各地方言悬殊那么大?

原因在于四川各地方言五花八门,差异很大,人们都认为本地方言最好听。这种差异是如何造成的呢?笔者认为,除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因素外,与历史上四川的大移民有关,尤其是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关系密切。

历史上有两次向四川的大规模移民,一次是明初,一次是清初,尤以清初为人们熟知,即所谓湖广填四川。明清时期的湖广,主要是现湖南湖北地区。但清初向四川移民,也包括福建,广东,江西等地。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对四川方言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除成都和重庆以外的其它四川地区。

一, 湖广填四川导致外来方言与四川方言的融合

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据有关文献,前后移入四川的人口达几百万。这几百万人口入川,绝大多数移入四川的乡村。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移入地区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交融,进而影响原有蜀方言,逐渐形成了“新”的四川方言。

如今的四川方言,多数已非移民前的蜀方言,而是随移民而来的外来方言方言,其中尤以楚方言,与蜀方言融合而成。所谓湖广填四川,并非只是人们所说的湖北。如今大多数四川人说到祖籍,基本上都说在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说明当时填四川的移民以湖北的为多,但填四川的移民并非都来自湖北。明清时期的湖广,是对湖北湖南的统称。但清初向四川移民,也包括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但在当时,成都和重庆就已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移民均有,但相对比例不大,

也少有农民移入大都市的,因此不至于对成都和重庆的方言产生大的影响。笔者到湖北的宜昌,发现那里人说话与重庆话差别很小。而武汉及湖北其它地方的方言,与重庆话就差别较大。同样,重庆话与贵州接近,但也有明显区别。说明重庆方言符合随地理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是一般规律的,并未因湖广填四川而发生突变。移民的语言是融入当地语言,而不是改变当地语言。同理可知,成都的情况也一样,湖广添四川并未明显影响成都人语言的基本特征。

二,四川各地市方言与移民语言融合

在大量移民的县市及乡村,移民语言对这些地方语言影响极大。专家研究表明,在语言融合过程中,成渝两地的方言基本上作为基础方言。因此,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四川方言变化为以外来移民、成都和重庆方言为主,湖南长沙、永州、宝庆方言为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基本格局。移民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语音最为明显。

在清朝前期的诸多移民中以湖南移民数量最多,因而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湘方言为基本口音并糅杂其他语音的方言,如把“布(bu)”说成“博(bo)”、把“木(mu)”说成“磨(mo)”、“六(liu)”说成“落(luo)”、“辣(la)”说成“勒(le)”, ‘解’ (jie)说成’改’ (gai)等,川中川南许多地区如今保留了这些口音。比如笔者前一篇文章谈及解手一词的渊源,就有博友评论认为四川人说的应该是改手,实际上就是发音问题,如将’解放’读成’改放’一样。

川东地区早期迁徙入达州的移民主要是江西人,到了移民运动的中后期,江西移民更是蜂涌而来,在这一移民群体中商人以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导致江西方言最终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至今仍能在达州方言中发现,诸如:将你/泥(ni)说成(yi)、女(nv)说成(yu)、尿(niao)说成(yao)、年(nian)说成(yan)、牛/扭(niu)说成(you)等

江西方言的影子。

三,移民聚居区保留原方言

四川有不少移民聚居区,仍然保留原来的方言,最有名的是成都龙泉驿的洛带客家人聚居区,但那里的客家人都能说龙泉驿的方言,年轻人已不会说客家话了。笔者的母亲是广东人,小时候跟母亲去外祖父家,印象中他们与我们说话没有明显区别,只是称谓保留广东人的习惯,如称称祖父祖母为阿公,阿婆 ;父亲为阿牙,称母亲为阿米 ;称姐姐为阿假,称弟弟为胎胎。听我母亲说,他们这些广东人平时已不说广东话,只有老人死时哭丧必须哭广东话。我外婆死时,我的确一点听不懂那一大片哭丧的孝子哭些啥,我只听到母亲称外婆为’歪’,感到很不理解。我母亲那辈以后的人已不会说广东话,他们那广东话是否正宗,笔者也很怀疑。

据媒体报道,成都附近有客家聚居区,那里的人只说客家话,出外不能说也听不懂四川话,应该是很少见的。

影响四川各地方言的因素很多,如历史因素,地理因素,人文环境因素,地方戏剧因素等,只能产生一些特殊的词汇及土语等,对发音影响不大。固不在本文讨论。影响四川人发音的,主要是湖北以外的其它省的移民,因为湖北方言与巴蜀方演很接近 .湖北以外的其它省的移民大都分布在乡下,可能是造成四川各地方言差别大,一些字的发音特殊的原因。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cdlqhj 影响力指数:4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8-1 18:39:12 跟帖回复: 第 8 楼

四川方言词语

一 称 谓。

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 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

老巴子----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老姆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

娘娘----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 幺儿(女)----是对子女的爱称。

二 骂 人 话。

老子----在别人面前称老子是占对方便宜;虾子----奚落对方是胆小鬼;

讨口----乞丐,叫花子;

说某人傻----瓜娃子;瓜兮兮的;瓜眉瓜眼的;瘟猪;哈儿;憨包等。

三 生 活 用 语。

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 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

算坛子----是指开玩笑; 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

打锤----是指打架; 扯筋(皮)----是指吵架或闹纠纷;

杀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 弄归一 ----是指把事做彻底;

弄巴实----是指做好; 没来头----是指没有关系;

光胴胴----是指赤条条的。

四 形 容 词。

悬吊吊的----不稳当(妥); 红扯扯的----红得难看;粑希希的----烂得很;

淡瓦瓦的----平淡无味,没盐味; 瓜不兮兮的----傻里傻气;温都都的----温热合适

香喷喷的----形容很香; 甜咪咪的----形容很甜。

五 歇 后 语。

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缰);丁丁猫(蜻蜓)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办不到);

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 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安 逸

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

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

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坝坝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 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洗澡泡菜

将新鲜蔬菜洗净后切成片或块泡制半天或一天后食用, 这种菜就称为“洗澡泡菜”。因和一般泡菜相比,

浸渍时间较短,类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又称“跳水泡菜 ”。

藏 猫 儿

即捉迷藏,又称“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指将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来后,

再让该小孩将他们一一寻找出来。另有“救救猫儿、电棒猫儿、 沾沾草猫儿”等多种玩法。

打 牙 祭

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

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

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

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打 摔 手

“摔手”本指“定额以外备替换的轿夫”。如李劼人《死水微澜》中:“明天一早,给我喊一乘轿子,多喊两个摔手。”

后繁衍出“打摔(甩)手”一词,意为“空着手”。

装 舅 子

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

舅子”。此词后指讥讽某人 穿戴讲究、整洁。

撇 脱

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吃 九 斗 碗

九碗(儿)”本指筵席上的九道主菜。“斗”一词在成都等地方言中有“大”的意思,所以成都人又将赴宴称为 “吃九碗(儿)”或“吃九斗碗(儿)”。“破费一席酒,可解九世冤;吝惜九斗碗,结下终身怨”。成都地区流 行的这一民谣,形象地道出了筵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成都人之所以将“赴宴”称为“吃九斗碗(儿)”,是因为民间视“九”为吉数。

打 金 章

每年在花会期间,多在青羊宫举行武术擂台赛,参与者多为武林好手,按奖章质量分三个级别即蓝章、银章、金章。 后比喻显示出惊慌的样子(“金”谐“惊”)。

鲊 起

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 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 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吃 赏 午

今四川人仍将“吃午饭”称为“吃赏午”,这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川西坝子的农民们边插 秧子边唱山歌,知府不让大家唱,农民戏曰:“吼山歌会把田头的杂草吼掉。”知府说,如果真能吼掉杂草,则赏大家 一顿午饭。后来果然田里的杂草就没有了。知府又提出农民说过唱山歌秧子要长高,想借此赖掉这顿午饭。当晚,农民 把田里的水排了一些出去,外行看起来,秧子果然长高一截。于是,知府只好认输,给插秧的农民每人赏了一顿饭,从 此人们便把吃中午饭叫做“吃赏午”。

鞋子音孩子

水稻叫谷子

最小的娃儿称幺儿子

当然也可能是幺女子

肘部即倒拐子

流氓是二杆子

蚊帐叫罩子

铺盖就是普通话的被子

开玩笑叫算谈子

撒谎就是扯把子

非婚生子女叫私娃子

青蛙喊成奇麻子

浇头叫臊子

屁股是沟子

跛脚即掰子

小偷叫做贼(音咀)娃子

得痢疾是打摆子

大仙叫做私娘子

傻瓜是莽子

也可说成瓜娃子

说了恁个多做啥子

骂你一声龟儿子

川内男女老少

人人自称是老子

王保长叫王麻子

潘龙是个驼背子

三娃子娶了个三嫂子

李老栓逼疯了幺妹子

今天就学这么多“子”

还是多挣点票子

准备好房子和车子

娶个娘子

一胎生他三个胖小子

(1)假老练:指没有经验的人还冒充经验十足,在众人面前狂侃。内涵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戏谑踏血说法。

(2)安逸,巴实:指从主观感受到对一项事物的好感,满足。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

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3)冲壳壳:指不知天高地厚,随口大话。主观上是让人感到很拽。

(4)雄起:四川全兴队的招牌口号!其实质指男人的生殖器官的勃起。现已演化为从精神上甚至武力上不输给对方。原来巴山地城旷野,气候温和,造宜于各类昆虫生长。巴山人便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来发展养鸡业。你看,那家那户不养上十来只乃里几十只鸡呢。公鸡性倔强,从不示弱服输,两只公鸡斗架时,毛翎倒竖,鸡冠直立,那怕斗得羽毛散落,,鸡冠血淌,遍体鳞伤,仍不肯罢休,总想雄起斗倒对方。巴山人很聪明,从公鸡斗架受到启示,于是便把公鸡斗架现象浓缩为\"雄起\"这个言子,以激励人们去充服困难争取胜利。由于特珠的地理、气候和生物等原因而形成\"雄起\"这个言子,它可真称得上是巴山的土特产了。

(5)浪个:意思就是怎么,怎么回事。

(6)摆龙门阵:指大家聚在一起谈论某个话题,或一对一。

(7)撇脱: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8)黑黢(qu1)黢:指很黑的地方。

(9)坝子: 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 川人仍称\"平地、平

原\"为坝、坝坝、坝子。

(10)嘿霸道:嘿是一个程度副词,在四川话里常见。嘿霸道,指对某事物程度的肯定,比安逸,巴实程度还深。

(11)瓜娃子:指人的傻,而且比普通话的傻更具有幽默感,与后面的\"宝气\"

(12)拱:读gong4,指到处乱窜。原意指猪用鼻子拱土,现在有扑克游戏叫\"拱猪\"。

(13)幺儿:对自己小孩的昵称,还有非常爱护之意。

(14)斗:读dou3,指打。

(15)诶:读ei,语气词,无实意。

(16)惹毛:指发脾气。

(17)鲊起:读za3 qi3,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18)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指帮助别人时绝不犹豫,讲义气,用于朋友兄弟间。

(19)娘(liang1)娘(liang1):对跟自己母亲同辈的妇女的称呼,较老土。

(20)杀虢:读guo2,指有起点的事情,事物的结束。

(21)称(cen1)头(tou3):指帅气的男孩,或指穿着干净整齐的人。

(22)黑(hei1)搓(cuo2):指太差。

(23)扯把子:指谈话不涉及要害,或是撒谎。

(24)匀兑:\"匀兑\",本是行业用语,属于酿酒工艺。经过匀兑师一番匀兑之后,原本普普通通的酒就成了酒中上品,身价便随之大增。现在,勾兑一词却成了巴山人的头禅。说的是社会上的一些有用\"匀兑\"之今行开后门、谋私利、弄虚作假和贪污贿赂之实。笔者由于阅历浅,不太了解杜会全貌,恐怕\"勾兑''之词,\"勾兑\"之风,不会是象通江银耳那样仅属于巴山的土特产罢。 虽然\"匀兑\"不算是巴山的特产,但巴山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爷,下至十四五岁的青少年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街头巷尾只要你细心倾听,便会听到某工程、某项目......是经过勾兑才弄到手的等等。这些议论当然也有想象加估计的成份,不可宣传轻信,但匀兑的事实在杜会上确实存在,匀兑的负面形响而造成的负面效应确实不小,勾兑的毒害确实贻患无穷,、勾兑的风气到了理当制止的地步了。这里指男女之间的感情谋和,而且是静悄悄的,不为人所知。

(25)整饭:读zen3 fan4,不是做饭的意思,而是吃饭的含义。

(26)扭骚:指忸怩,但是比忸怩的含义更广泛,可以指一个人的性格拖泥带水,也可指一个人的行为没魄力。

(27)整,整,整,免得蚊子巴的很:蚊子,指苍蝇;巴就指依附的含义,故整句话

就是指赶快吃,不要给苍蝇机会。较幽默。

(28)打牙祭: 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29)鬼扯火:指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话或事。

(30)踏血:读ta2 xue1,指戏谑。尤指用语言。

(31)洗(xi3)白(bei3):从有到无,最后是无,一点也没有,再打麻将时常用,相当于英语中的few和little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cdlqhj 影响力指数:4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8-1 18:39:48 跟帖回复: 第 9 楼

四川方言土语

天将亮-----麻麻亮

刚才-----将才

迟到-----来暗了

厕所-----茅厮茅房

蚯蚓-----虫线

蜘蛛-----波丝(波蛛子)

蟋蟀-----灶鸡子

蟑螂-----偷油婆

日光灯-----电杠

占便宜或做不费力的事-----\"拣粑和\"

剃光头或秃子-----\"光脑壳\"

拳头-----\"定子\"

膝盖-----克膝头儿

足踝骨-----螺师骨、螺师拐

手肘弯-----倒拐子

无赖-----烂眼儿

妓女-----梭叶子

生气、发愁-----怄气

不慎重严肃-----吊儿啷当

有能力,果断-----行(hang)实

给人下马威、挫人锐气-----“退神光”

浮夸、妄言-----冲壳子,日白

开玩笑、办事认真-----“打广子(打晃子)”

说假话、谎话-----“扯把子”

对别人的话表示怀疑-----“麻老子”“豁别个”

头脑不开窍-----“木榆老壳”

过分固执-----“犟拐拐”

睡觉-----“困瞌睡”

摆架子-----讴资格

故意麻烦-----“弯酸”

争吵-----扯皮

打架-----阁孽打锤

耍赖、不守信用、无规矩-----“不落教”

清楚、明白、了解-----“醒和”

语言中夹带粗俗词-----带把子

调皮,恶作剧-----孽钻

不怕-----不虚火

办事出差错-----戳拐

困苦,悲惨 -----遭孽

感谢-----劳慰

偏袒-----卫护

挑食-----刁嘴

迁就,放纵-----惯肆

蟾蜍-----癞格宝

结束-----煞过、么台

角落-----卡卡

等一会儿-----等一哈哈

肉----嘎嘎

像-----呛

鞋子 ——“孩”子

中午(晌午)——“傻”午

小孩 子——“咪”娃儿 ,“戏”娃儿

早晨------清早八晨

怎么-----啷个?哪闷的?

傻乎乎----哈撮撮的

傻瓜-----莽子,哈包

用餐AA制-----打平伙

蜻蜓------咪咪羊,丁丁猫

蛇------干黄鳝,梭老二

土匪,抢劫者-----棒老二

流氓-----二杆子

皮蛋-----包蛋

游泳------打刨楸

拉稀-------打标枪

包工头------懒头子

头上生疮-----长癞子

最后--------咯巴

煎饼----粑粑

自行车----洋马儿

吃饭----吃莽莽

1.理发、刮胡子 (二字四川方言) 毛脱

2.是男人就别趴下 (二字四川方言) 雄起

3.晚上有谜会 (三字四川方言) 挨黑打

4.语文数学选什么 (三字四川方言) 要哪门

5.中国边境布雄兵 (四字四川方言,下楼格) 摆龙门阵

6.拉着娃娃 (三字四川方言,下楼格) 扯把子

7.脚底流脓不好医 (三字四川方言) 下烂药

8.西方列强 (二字四川方言,秋千格) 棒客

9.大儿小儿都窝囊 (三字四川方言,下楼格) 棒老二

10.打了土匪一耳光 (三字四川方言) 刮胡子

11.酒醉心明白 (三字四川方言) 麻麻亮

12.手拿碟儿打起来 (三字四川方言) 敲盘子

13.买来头绳给喜儿 (二字四川方言) 扎起

14.盼望再次当权 (三字四川方言) 巴巴掌

15.白骨夫人 (二字四川方言) 精瘦

16.进商场不买东西 (三字四川方言) 白逛逛

17.希望更能舒服点 (二字四川方言) 巴适

18.人造革,合成革 (三字四川方言) 冒皮皮

19.没事的时候 学学葫芦丝 (三字四川方言) 空了吹

20.桃花独自开 (三字四川方言) 放一马

21.宰相腹中能撑船 (三字四川方言) 大肚子

22.醉后各分散 (二字四川方言) 麻脱

23.分了一包米 (二字四川方言) 粉子

24.泡了温泉没的用 (二字四川方言,秋千格) 洗白

25.郑板桥真奇士也 (三字四川方言) 那才怪

26.哄骗上级领导 (二字四川方言) 欺头

27.高声大叫 (三字四川方言) 闹麻了

28.荡秋千 (三字四川方言) 吊甩甩

29.每次都不顺利 (二字四川方言) 老坎

30.这地从来都不平 (三字四川方言) 土老坎

31.把招牌挂起来 (四字四川方言) 扯个幌子

32.醉美人 (三字四川方言) 麻麻鱼

33.比他兄长更厉害 (二字四川方言) 超哥

34.山大王的儿 (三字四川方言) 匪头子

35.首先要正直 (三字四川方言) 方脑壳

36.首当其冲 (三字四川方言) 洗脑壳

37.沃野千里 (三字四川方言) 土老肥

38.远山秋水皆奇异 (四字四川方言) 怪眉怪眼

39.双手分别用足力 (二字四川方言) 扯拐

40.经营拉面 (四川方言二,3+1) 打理扯、皮

41.牛魔王抓住铁扇公主 (四字四川方言) 怪头扭精

42.想马上找到工作 (三字四川方言,卷帘格) 干着急

43.色情教授 (三字四川方言) 黄师父

44.老大长的壮 (三字四川方言) 强头子

45.牛马洗砂浴 (四字四川方言) 磨皮擦痒

46.莫要孩儿再躲藏 (三字四川方言) 夜猫子

47.全非上签 (二字四川方言) 下课

48.小小竹排江中游 (三字四川方言) 放筏子

49.红孩儿燃起 熊熊烈焰 (四字四川方言,卷帘格) 干精火旺

50.耄耋之年 (二字四川方言) 老庚

51.孙膑假痴不癫, 西毒走火入魔 (四字四川方言) 装疯迷窍

52.全部释放 (四字四川方言) 没的抓拿

53.唐僧肉 (四字四川方言,卷帘格) 想精想怪

54.溜须拍马 (二字四川方言,秋千格) 结巴

55.举杯销愁愁更愁 (三字四川方言) 麻烦了

56.胖子抽脂 (四字四川方言) 肥的流油

57.赵薇瘦身 (五字四川方言) 眼大肚皮小

58.就爱喝一口 (三字四川方言) 好吃嘴

59.想吃火锅 (三字四川方言,卷帘格) 生意烫

60.转笔刀 (七字四川方言) 削尖脑壳往里钻

61.以竞走为职业 (二字四川方言) 行事

62.我终要把后台抓 (二字四川方言) 爬哦

63.天亮了 (二字四川方言) 日白

64.死前还欠一身债 (二字四川方言) 活该

65.惹恼家中小太阳 (二字四川方言) 宝气

66.抱着宝宝轻轻摇 (三字四川方言) 诓睡着

67.大家小姐受火刑 (三字四川方言) 烧公鸡

68.不是人养的东西 (二字四川方言) 野物

69.小燕子和紫薇 的共同特点 (五字四川方言) 眼睛都大了

70.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二字四川方言) 日怪

71.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主,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三字四川方言) 羞先人

72.大打金融战 (二字四川方言) 资格

73.头碰肿了用手揉 (三字四川方言) 摸包包

74.助理工作事情多 (三字四川方言) 帮干忙

75.母乳喂养 (三字四川方言) 奶娃娃

76.剧团老板 (三字四川方言) 掌班子

77.中大奖的是个疯子 (五字四川方言) 神经病发了

78.耍时尽情的耍 (四字四川方言) 闲事少管

79.十二个警察 (三字四川方言) 打黑猫

80.大雁向南飞了,树叶渐渐黄了 (三字四川方言,卷帘格) 生意秋

81.一支竹笛一支箫 (三字四川方言) 二杆子

82.长江黄河 (二字四川方言) 水龙

83.吊灯 (三字四川方言) 有点悬

84.不提审我和他 (三字四川方言) 拿问你

85.左膀右臂已躲藏 (二字四川方言) 手背

86.赶时髦 (三字四川方言) 打摩登

87.藏着去买醉 (四字四川方言) 猫起麻起

88.国宝已造好 (四字四川方言) 打成熊猫

89.皇上举棍打太子 (四字四川方言) 天棒娃娃

90.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才流到腮边 (二字四川方言) 脸长

91.广告包装夸海口 (三字四川方言) 吹壳子

92.格挡弓步往后练 (三字四川方言) 打冲拳

93.弑父 (三字四川方言) 格老子

94.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三字四川方言,下楼格) 醒瞌睡

95.磷化氢墓地自燃 (三字四川方言) 鬼火冒

96.都是中青年 (三字四川方言) 没老少

97.不要向南北倾斜 (三字四川方言) 歪东西

98.曹操终于坐不住了 (四川方言二,1+2) 奸、雄起

99.太子、阿哥 (二字四川方言) 主儿

100.写出心中的愤怒 (二字四川方言) 书气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cdlqhj 影响力指数:4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8-1 18:57:31 跟帖回复: 第 10 楼

在成都,有一种精神叫“雄起”!有一种遗憾叫“哦豁”!有一种失败叫“洗白”。还有一种期待叫“你给我等到”!有一种憨厚叫“闷噔儿”,有一种天真叫“哈痴痴”,有一种指路叫“抵拢倒拐”,有一种坏叫“钩子黑”,有一种错误叫“脑壳进水”。

在四川,有一种饮食叫“莽莽”,有一种水果叫“恩特儿”,有一种爱称叫“瓜娃子”,有一种拼搏叫“板命”,有一种扯淡叫“毛线”,有一种鄙夷叫“鬼迷鬼眼”,有一种否定叫“铲铲”,有一种怀疑叫“豁别个”,有一种动物叫“癞格宝”,有一种地方叫“卡卡角角”,有一种豁达叫“拿切超”!有一种嫌弃叫“爬开”!有一种随和叫“将就”,有一种自私叫“小家巴四”,有一种吻叫“啃兔儿脑壳”,有一种放下叫“搁到这儿”!有一种骗人叫“烫”,有一种不靠谱叫“水”,有一种闷热叫“毛焦火辣”,有一种高调叫“惊风火扯”,有一种简单叫“撇脱”,有一种亲戚叫“老挑”,有一种吹牛叫“摆玄龙门阵”,有一种加油叫“雄起”!有一种虚情假意叫“假打”,有一种诈骗叫“扯把子”,有一种不知天高地厚叫“冒皮皮”,有一种便宜叫“相因”,有一种AA制叫“打平伙”,有一种美叫“妖艳儿”,有一种无法解释叫“扯不称头”,有一种摆谱叫“装疯迷窍”,有一种关注叫“巴心巴肝”,有一种洒脱叫“不存在”!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cdlqhj 影响力指数:4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8-1 19:34:47 跟帖回复: 第 11 楼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川方言诠释《再别康桥》

轻飘飘地我梭起走?,就好比我轻飘飘地梭起来;

我轻飘飘地甩一下手杆,离开?西边那堆云坨坨儿。

.

那河沟头黄呼呼的柳树,是太阳落山时候的新媳妇儿;

映在旋涡儿头的乖影子,在我胸口里面拽(zhuai)来拽去。

.

稀泥巴高头的野葱葱,油腻腻的在河底下疯叉叉地板(摇的意思);

在康河耙(pa)融融的水泡儿里面,我巴不得是一堆绿青苔。

.

在榆树阴凉地方的湿窝窝,不是从泥沙沙头浸出来的清水;

是天高头那根“杠”,捏烂?滚进烂草堆,埋起来的五颜六色的梦。

.

到处睃(suo)?拿一根长竹竿,朝比绿叶子还绿的地方乱捅;

装满一木船星星儿的光亮,在明晃晃的坝坝头干吼。

.

不过我不能够干吼,阴倒梭起走才是散伙的喇叭调子;

屎壳郎也在旁边大气都不敢出,不开腔就是今天半夜的康桥。

.

轻飘飘地我梭起走喽,就好比我轻飘飘地梭起来;

我把袖子挽得邦紧,不拿跑一丁点儿云坨坨儿。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cdlqhj 影响力指数:4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8-1 19:58:01 跟帖回复: 第 12 楼

四川方言趣谈

张口“格老子”(一)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由于南北各地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语言是心灵与自己的契合,是表达自己思想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透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可以窥知人们的个性。在现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国共两党的领袖人物的方言表达,经过影视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已让人们领略了语言与人格契合的魅力。蒋介石的浙江话“娘希匹”,毛泽东的湖南话“么子”,林彪用的湖北话念的“政变经”,陈伯达讲的谁也听不懂的福建“鸟语”,以及陈毅张口就爱说的四川话“格老子”……各地方言土语大荟萃,让我们一听其声,便知其人。

那么,我们四川人的语言与性格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问候语中看性格

一个人一天要说多少句话,恐怕谁也没留心过,更什不得去统计。但有一点你不能不注意:见面第一句话说什么?恰恰就能体现出不同地方居民的不同个性。

60多年前,在《论语》杂志上发表了卜斯水的一篇题为《湖北人的脾气》的文章,曾经引起一场关于不大不小的争论。文章对湖北人与各地人的问候语,及其在含义上的差异,作了如下的比较:

你要碰着一个湖北人,他第一句话准是“吃了饭没有?”使你感到异常亲切体贴,好像一家人一样。北方人遇见了老爱说“您好!”“上哪儿去?”实在肤浅可笑;留洋的或是

读了洋书的人老爱说“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也难免牛头不对马嘴;至于“今天天气,哈哈哈”,“说起来真那个”之类,又太油腔滑调,不知所云。只有湖北人的“吃了饭没有”来得恰到好处,所以一年四季、一天到晚,不管男女老少、灾难病痛都适用。问人“吃了饭没有”是决不会引起反感的。

现今四川人一般大都自称是湖广人的后裔,相传其祖辈多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因此,四川著名作家艾芜提出,四川话是由湖北传去的。这仅仅是一种假说,是否成立,有待语言学家去证明。但湖北人见面第一句问候语,肯定深深地影响了今天的四川人。

今天四川人见面第一句问候语,也是:“你吃了没得?”这与湖北人的“你吃了没有?”或者“你吃了莫得?”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这句问候话,包含的意义可不相同。在湖北人那里,卜斯水说可能会引起这样的误会:“说湖北人前世都是饿死鬼,所有会老记得吃饭”。而在四川这个素有“民食稻鱼”,“俗不愁苦”,“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彼此互相作这样的问候,恐怕只会引出丰富的味觉联想。即使再误会,也不会同“饿死鬼”沾上边。历史告诉我们,古今中国人的问候语是踏着“三部曲”走过来的。第一部先问穿着;第二部再问饮食;第三部才问忙什么。前两部,逢人先问温饱,表现了中国礼义之邦的待客之道,总是以自身的感受体会,“爱吾人之爱以及于人之爱”,由此发出对人温饱的关注。其中的顺序,是先注重穿,把问候“温”放在首位。待到衣顺蔽体的情况下,又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吃,从而使问候“饱”提升到了第一位。这种温饱问候,正是千百年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是中国人“大同”世界中的最主要的奋斗目标。问候毕竟只是一种关心和祝愿,中国人温饱的基本解决,只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实现。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四川人由于受传统问候习惯的影响,还是免不了见面继续逢人便问:“你吃了没得?”

至于第三部,问人忙什么,这应该是在解决温饱之后,向着小康富裕目标的迈进的人

们,彼此间对事业的关注。如果社会还停留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农业社会中,人们原本无事,愁的是无事可做,在这种历史阶段,是不会产生这样的问候的。只有当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车轮,以不可阻挡之势驶进人们生活,改变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时候,在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忙得来不亦乐乎的情况下,这种对事业的关注才是人们的共同话题,因而问候“你忙什么”的口头语才会流行开来。

从传统农业社会中走过来的四川人,素有热情好客的习惯,加之又有着天府之国的富饶粮仓作为后盾,在问候语中更多地关注对方“吃了没得?”想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主人真有诚意让你领略川西平原的富庶便宜,一显自己精于饮食的烹饪手艺,你也不必客气,大大方给四川主人一个机会就是了!须知,古往今来,客随主便,是从来都不会失礼的。

●四川人爱称“老子”

除了开口问好之外,人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也能体现不同地区间的居民特性。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老子”一语在四川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之高,普及程度之宽,出场场合之广,也是十分惊人的。

流行于西南地区的一句俗语说:“四川老子云南妈,贵州儿子背盐巴”。可见四川人动辄称“老子”,名声在外,绝非杜撰。《成都人》一书记载说,成都人开口动辄称“老子”。“老子怎么样怎么样”、“你敢惹老子”……几乎张口就是“老子”,闭口也是“老子”,一骂人,或者一提虚劲(虚张声势显逞能之意),乃至寻常说话,声声口口都离不了这“老子”二字,简直成了口头语。甚至小辈在长辈面前,学生在师长面前,也时不时顺嘴就这样“老子”了起来。听的人往往也并不介意,似乎称“老子”跟我一样,成了成都人特爱用的第

一称代名词。成都人如此,四川人也不例外。

与北方人的习俗比较起来,这真是一令人费解的现象!北方人骂人,把人家比作孙子,把自己比作老子,这显然是属于明目张胆的损人行为,拿四川话说,是占人家的欺头(占便宜)。说这种话的人,在北方人中定会惹起公愤,并成为众矢之的。然而,在四川,不分男女老少、尊卑长幼,彼此“老子”过去,“老子”过来,大家心态平和,胸无介蒂,很少见有人为此动肝火,伤和气,乃至于声言要鸣鼓而攻之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些不明究底的外地人,常常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尴尬与困惑:“四川人何以如此无礼?”

其实,这完全是由一种中古遗风在地区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历史误会。

四川学者袁庭栋在其所著《古人称谓》一书介绍,“老子”一词在古代绝对是一个严肃礼貌的人称代词。证明汉、晋时代的古人,常把“老子”作自称,含有自谦之意,约与“老夫”的意思相当。“老子”也有用作他称的,这时的“老子”则含有尊重的意思。显然,古人口中的“老子”,约与现代人称自己为鄙人、在下、不才之类的自谦词相当。

今天四川人之所以不把“老子”当回事,甚至无意中以“老子”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这一现象显然与四川自然环境封闭,相对说来保留的中古遗风较多相关。至迟在宋代,我们仍能看见四川社会中普遍流行的“老子”一语,仍含有中古时的自谦词义。

宋代大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他入蜀路过南郑(今陕西汉中,当时属四川),见“西陲俚俗”,称父亲为“老子”,儿子虽然已经十七八岁,是成年人了,可是仍把自己的父亲呼为“老子”。由此,他终于明白,北宋时西羌人之所以把镇守西部边关的大臣范雍称为“大范老子”,把范仲淹称为“小范老子”,乃是出于尊敬之意。

“西陲”既有把“老子”作他称的俚俗,当然也会保留“老子”当作自称的习惯。正因为这里保留着浓厚的“老子”俚语习俗,所以,许多入蜀作官司的外省人,耳濡目染,难免不沾上此飞,和当地百姓一道,自称起“老子”来。如陆游《思蜀》诗云:“老子馋堪笑,珍盘忆少城。流匙抄薏饭,加掺啜巢羹。”宦游四川的宋代大诗人黄庭坚,也在戎州(今宜宾)作乐府一首,有云:“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爱听临风笛。”南宋末年,湖北人余玠,任四川制置使,在重庆设帅府,辟招贤馆,广招天下仁人志士。他在客舍门前书写有一副对联云:“老子亦常来伺候,诸公聊复忍斯须。”

但是,时代在变化,风俗也必然会改变。同样是官司场,到了清朝,“老子”一语虽然在有的官员口中经常听得见,但这时它似乎已变得远非宋代仕蜀诸公那样的谦称了。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周询《蜀海丛谈》中的一则记载:权知成都府的满洲人凤全,是清末有名的酷吏,以血腥镇压义和团而起家。他在官场常摆淫威,坐堂审案时爱自称“老子”。一时“凤老子”之名,在四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日,凤全与四川总督岑春煊饮酒划拳。想必这位总督大人输了不过瘾,余兴未尽,约他再猜几拳。凤全以酒醉推辞,岑固执相邀,凤全推辞不了,突然大声说道:“大帅如此高兴耶?老子今日只得陪你。”此语一出,引起满座皆惊骇。岑春煊只好笑曰:“你真醉矣!”

从当时在座的官员尽为骇然的表情中,推知此刻的“老子”已是一种在上司面前大不敬的用语,远非古代意义上的自我谦称。根据凤全的霸道作风,推知这时的“老子”一词已经发生质变,它可能已接近于今天受到人们指责的那种自称为“老子”的做含意,如“老子天下第一”中的目中无人自高自傲,如胡传奎似的人物的口头语“老子的队伍才开张”中的霸道粗鄙等。这样的酷吏刽子手,自然不会有好下场。后来他带兵镇压巴塘起义,果然被藏民处决。对此,四川人无不拍手称快,并戏作挽联一副云:“凤老子已称多年,狗奴才也有今日。”

●“格老子”有来头

“格老子”也是一个在四川人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口头语。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文献作为讨论的依据,其含义只能来自品味和体会。

大体说来,“格老子”一语在四川人的口中,有两种用法,其含义也有所区别:

一是作感叹语用,看不出说话人在谁人面前充“老子”,摆资格。例如,当一个四川人在说:“格老子!这几天股市咋个净往下跌哟!”显然这里的“格老子”,有如北方人在发抒感叹时,都要加上一句口头话:“乖乖”一样。

在这个意义上,“格”(ge)的前面,可以看作是省略了人称代词“我”。据不完全了解,在四川省内,至今仍有一些外省移民聚居的方言区,其中,就有人保留着一种在人称代词后面加“格”,共同构成物主代词的习惯。如在四川东南部浅丘地带的金堂、中江一带地方,有一个由来自湖南的移民所形成的通行“老湖广话”的湘语区,这里的居民往往把普通话中的“我的、你的、他的”说成是“我格、你格、他格”。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聚居着为数众多的来自广东的客家人,他们至今保留着把“我的”读作“唉格”(ai ge),“你的”读作“义格”(yi ge),“他的”读作“记格”(ji ge)的习俗。

由此推知,“格老子”这一口头语,或许就是移居四川的外省移民,与保留中古遗风的四川土著共同创造出来的。即是在湖南人、闽粤客家人使用的物主代词“我格”的基础上,加上四川人爱说的“老子”一词构成的。根据四川方言里,一向有以“天王老子”来比喻极有权威的人的习惯,似乎可以把“格老子”理解为“我的天王老子”的省略句式。

当一个四川人在议论某个事物之前,加上一句“我的天王老子”的感叹,正好像北方

人说“我的妈!”也好像外国人说“mygod!”(我的上帝,或我的天)一样。在这里,“老子”、“妈”、“天”、“上帝”都是虚指的对象。如果说,外国人说“my god“,是因为他们笃信上帝,含有对上帝的祷告和祈求之意的话,那么,四川人说“格老子”,难道不也是他们敬天畏鬼求祥意识的反映吗?

二是作疑问省略语用,含有明显的“提劲打靶”(虚张声势,豪强霸道)的味道。当一个四川人在与人对话时,动辄就说“格老子”,这里的“格”(ge)应是“给”(gei)的异写。“格老子”就是“给老子”的意思,完整的疑问句式应是:“给老子咋个?”其中,省略了疑问语“咋个”。把这句完整的话翻译为四川方言,就是:“你敢把老子咋个?”显然,在这种语境中,“格老子”就明显带有提劲挑衅的意味。

●“把子话”满天飞

如果说四川人口中,“老子”、“格老子”这类使用频率极高的口头语是出于习惯,并无恶意的话,那么,另一类口头语的客观效果则有伤人之嫌。这类话,四川人称之为“带把子”的话。

尽管中国各地人都有说“带把子”话的共通毛病,但四川人的“带把子”话之难听,实在是不忍见诸文字,诸如“龟儿”、“狗日”、“杂种”、“挨球”之类,一套连一套,简直像连珠炮似的,十分刺耳,让外地人感受到一种与现代文明极不和谐的声音。以致有人主张在新编的歇后语辞典中,增加一个条目:四川人说话——出口成“脏”。

四川人之所以经常在嘴巴上吊上一些脏话怪话,并非他们真的要刻意骂人,而是长期受一种心理趋势影响的结果。这种心理就是:急于想通过语言来宣汇自己内心的感受,好像不在嘴上说一些带脏带怪的话,说话就显得不够热闹鲜活刺激来劲。特别是当朋友三四、

难兄难弟、姐们妹儿碰头打堆时,不说点“带把子”的话,就显不出亲近热闹的气氛,肝胆相照的胸怀,放言无忌的酣畅。如果说,武汉人理解的“带把子”的话,是骂人的话中有话含有夹枪带棒的意思,那么四川人的“带把子”的话,则正如他们平常所使用的锄头铁镐,不如上个把子就不好上手,不好使劲一样,说这类话纯粹是求嘴巴上过瘾,满足心理上的痛快淋漓。

总之,不管“老子”、“格老子”出自何处,终究说不上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不管讲“带把子”话的人,自己说并无刻意伤人的主观动机,但由此所带来的对于社会环境的污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

发生在成都市一商店的因为当地人出言不逊,所引发的风波就是最好的见证:

据报载,有一们江苏籍的采购员来成采购设备,在某街一家商店购物,营业小姐只顾与人聊天而置之不理。在采购员表明“我要买东西”的愿望后,营业小姐竟杏眼圆睁地呵斥道:“妈的×,没看到我有事!”采购员被营业小姐的脏话和举动惊呆了,问道:“你怎么骂人?”小姐强词夺理:“我没骂人!”与小姐闲聊的先生过来劝说:“这位小姐没有骂你的意思,‘妈的×’是他的口头禅。”

我们真佩服这们营业员小姐的“勇气”,竟然置成都市倡导的窗口服务行业的文明用语于不顾,在对顾客“上帝”、“衣食父母”说出如此粗俗的脏话时,还辩称自己没有“骂人”。劝架的先生出来打圆场,目的是帮小姐下台搭楼梯,不料反而露出了“马脚”,原来,此小姐平时就把“妈的×”当着“她的口头禅。”

城市是一方人的物化形象,而对外地人说来,一方居民的言谈举止则是代表了这个城市的精神形象。江苏采购员在成都遇到的不文明的事,不只这一件。这些事虽说是由个别

人造成的极个别的现象,但它却给成都人民丢了脸,使几家企业的产品又推动了一个市场。据报载,该采购员上街乘公共汽车,主动将座位让给孕妇,竟然也遭到一旁小姐的讥笑道:“瓜娃子,都啥子年代了,还想当‘活雷锋’!”有见于此,该采购员一气之下,回绝了供货客户的宴请,同时也取消了在成都采购物品的计划……

这则报道提醒四川人:今天各地的市容靓丽了,而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否文明了?对于有着许多不良用语习惯的四川人说来,补上文明素质课,还是刻不容缓的。我们要像重视城市清洁卫生、文字书写规范一样,提倡说普通话,做文明人,重视语言环境的净化,努力克服自身出口成“脏”的痼疾,塑造一个与现代化城市相辉映的文明形象!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cdlqhj 影响力指数:4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8-1 19:58:58 跟帖回复: 第 13 楼

语言成“嗜好”(二)

世上人有千万种,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喜欢文学的、艺术的、音乐的、体育的、旅游的、饮食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应有尽有,不胜枚举。但是,你见没见过有一种专门钟情于语言,以致称得上“嗜好语言”的人群?这种人就是四川人。

● “嗜好语言”的四川人

“嗜好语言”一语,原本出自宋人何郯对夔州人风俗的记述。他为夔州(今奉节)孔庙

落成所写的一篇题为《夫子殿记》的文章中说,夔州在巴东是最大的州,“其风俗嗜好语言”。

夔州们于四川东大门——夔门边上,历史上与楚国接壤。此地“人多劲勇,少文学,有将帅才。”素以民间歌舞《竹枝》著称,唐、宋诗人刘禹锡、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均有诗句加以吟诵。

在夔州这样一个素“少文学”的地方,居然保持着“嗜好语言”的风俗,可见其嘴上功夫必须突出。而在四川其他地方,又何尝不是以语言见长,以嘴巴利害而著称。如作为曾经是四川人的重庆人,性格豪爽,敢想敢说,敢作敢为,他们不仅“砣子硬”(拳头硬),而且嘴巴也像刀子一样锋利无比。重庆诗人藤伟明有诗为证:“快刀阿妹口,热血崽儿膺。“这就是重庆人外在表现的真实写照。

至于成都人,则更是以“嘴巴狡“而闻名于世。这个“狡”字,虽然写成“狡猾”的“狡”,但在四川话的读音里,略与普通话“jiao”字的第二声,相当于“嚼”相当,其意思也与“嚼舌”相近,含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之意。历史上,蜀人不仅以“文辞显于世”,以“文章盖天下”,而且口才也十分了得。文献记载说,蜀人“好文刺讥”、“好文刻”,“俗尚文辩,好持短长。”这“文刺”、“文刻”、“文辩”,不都是通过在讥刺他人,说三道四,议论别人的短长中所显示的高明的语言功夫吗?

● 生动的语言表达功夫

四川人的这种语言嗜好,是通过一系列的能力、知识、技巧表现出来的。

在历史上,四川人就以说话生动形象,语言富有表达能力而著称。宋代大诗人苏东坡

时在自己的诗中加上几句“乡语”,格外鲜活,但却使得外地人摸不着头脑。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苏东坡《牡丹》诗云:“一朵妖红翠俗流”。他未蜀时,读不懂“翠欲流”为何语。及游成都,经过一条小街,看见有家商店的招牌上写有“郭家鲜翠红紫铺”的店名。经询问当地人,才知道蜀语中“鲜翠”就是“鲜明”的意思。由此,他才理解“一朵妖红翠欲流”的诗句,是苏东坡用“乡语”写成的。从这一记述中,可见蜀中“乡语”在状物写态上,是何等的生动富有表达力。

与“鲜明”词义的直白浅近相比,“鲜翠”一词所表现的生动形象深刻修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在今天四川方言中,类似“鲜翠”这样生动的“乡语”,俯拾皆是。如四川方言词组中的:“绷面子”,较之于硬撑表面;抽底火,较之于揭老底;放烂药,教之于出坏主意;踩假水,较之于做表面文章;塞包袱,较之于行贿;打甩手,较之于空着手;打傲卦,较之于有意作对;不了然,较之于不开心;不张视,较之于不理睬等等,都不知要生动鲜活多少倍。再如白生生(白净)、精蹦蹦(健壮)、威喧喧(威风)、洋歪歪(神气十足)、悬吊吊、活甩甩(不牢靠)、绵扯扯(拖沓)、光董董(光上身)、冷兮兮(有点冷)等等,也比它们各自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富有渲染效果。

● 超凡的语言创造能力

四川人说话,不仅生动形象,富有表达能力,而且具有超凡的创造能力。这里,我们不妨举出几个由当今四川人创造发明的,在全国有着相当影响和知名度的词语作为例子,看一看四川人在语言方面的天赋:

● “歪”与“y”

四川人在当今中国假冒伪劣商品横行的年代里,发明了这个“歪”与“y”的词汇,在全国颇有些影响。考其来源,有二说:

一说源于中国传统的“歪”字。据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考证:此字的“不好、不正当、不正派”之义,已见于宋代。在宋人的文章里,就有称“歪”为“不正”的说话。元人曾瑞有“行歪令”,《东周列国志》有退“歪货”的用法。因此,“歪”是地道的“土特产”,在四川话里,含有“不可靠、不妥实‘的意思。

另一说则认为这个“y”字,乃是正宗的洋文,在英文字母表上,与x毗邻的字母就是y。“y”字以洋文而入蜀籁(四川方言),乃得改革开放后鱼目混珠之便。始作俑者,便是无孔不入的黄色录像带。

据静尘《说“y”》一文考证:改革开放后,国门洞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黄色录像带随着进口的洋货,像潮水般地涌进内地。这些黄色录像仍保留着西方出品的标记,在片头上以x字母来表明级别,标志黄色程度,以警示成人,并告“儿童不宜”。悠闲自得的成都人,过惯了“吃点麻辣烫,穿点新时装,打点小麻将,看点y录像”的安逸日子,酒醉饭饱之余,免不了要租几盘“打插边球”的,乃至带“色”的录像带看看。有人明明看的就是“x”级的黄色录像带,但为了掩人耳目,却略施改头换面的语言故伎,拐着弯把它说成是x之后的“y”录像。不料,这一混淆视听的作法,却使得一个“y”字从此滥觞开来,成了假冒、欺蒙、不正规、有问题和毛病的代名词。

在当前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猖獗横行、欺蒙拐诈行为屡禁不止的环境下,无论“歪”字还是“y”字的适用范围,早已突破原指的货品、录像带的狭小范围,进而旁伸博展,蔓延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至油盐酱醋茶,大至住房家具电器,乃人间的感情纠葛,无处不见其“y”。于是,在成都人眼中,万事万物都逃不过一个“y”字,当然贵为万物之灵的

人也不例外。

蜀中著名诗人流沙河著有《y先生语录》,有人将其改变成《y先生画传》,其实是借y先生之口,或抨击现实衙的弊病,或从现实生活中引申出深刻而俏皮的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敏锐与机智。其中,也不乏四川语言的诙谐与幽默。如有一则语录说,y先生见到现在大街上的厕所要收费,随即联想起58年刮“共产风”吃饭不要钱的事,于是,不无感慨地说:“怪怪怪,那些年忽然吃饭不要钱,这些年忽然屙尿也要钱。”妙就妙在守厕所的人说的话:“吃饭不要钱,第二年就饿死人。”从“要钱”与“不要钱”的对比中,提示出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碰壁吃苦头的道理,颇引人深思。

既然厂长、经理、警察、记者都有“y”的,在足球场边、茶馆酒馆里侃球的球迷,何尝不可以称之为“y球迷”!成都办有一张很受省内外球迷欢迎的体育报纸,那上面辟有一个“麻辣烫”“y球迷看台”,活动在看台上的中心人物有三个:男主人公“y球迷”、女主人公“y嫂”,以及他们的儿子小球迷“小y”。这个以“y”字命名的球迷家庭,在某种意义上,展示的正是当代喜好足球,并把幽默诙谐的性格与语言功夫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四川人的群众形象。许多生动形象富有创造性的词语,如:“雄起”、“下课”、“踩扁”等词,最先就是由这些“y球迷”在足球场边发明的。

● “雄起”

“雄起”之声,最先发自成都球场,可算是四川的特产。但据重庆球迷讲,“雄起”原本是重庆街头打架场合的语言。当两个好斗的重庆人剑拔弩张,怒目相对之际,第三个人会在一旁火上浇油:“不要怕,雄起打。”于是,两只怒发冲冠的公鸡便斗起来了。

“雄起”一语,描写的是一种状态,大有抖擞精神,奋勇一博之势,比起传统竞技场

上的“加油”之声,更加形象生动,饶有气势。现在雄起之声,响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已成为不分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的球迷的一种通用语言。据流沙河考证,这“雄起”一语,并非俗语,更非怪话,而是古人雅语之流变,其相对的便是“雌伏”。在四川这样一个相对保存古代遗风较多的地区,发掘出一个与“雌伏”相对应的“雄起”的古语来,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 “下课”

“下课”一语,也是成都球迷所创造的,在全国独一无二。其本意原是要求撤换主教练,让主教练“下台”。在1996年那个硝烟弥漫的甲a足球职业联赛的赛场上,第一个被叫“下课”的对象,当属该词发源地的四川全兴队的主教练余东风。

成都球迷未曾想到,随着他们“下课”一声吼,当年甲a12强中,居然有6个队换了执教的主帅,也就是说甲a一半掌门人被喊下了课。接着,“下课”一语走出足球领地,走向社会生活,成为当今中国各个领域里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之一。尤其是当前企业资产重组、政府机构改革当中,“下课”几成为推动原岗原职的代名词。

“下课‘一词生动别致,巧妙地把人们职们上的变动,同校园里学生的”下课’相譬喻,这就从内涵上拓宽了职位上变动的意义,使它从原来狭窄的政治领域扩大到学校乃至人生的舞台。在中国这个“官本们”意识严重的国度里,一个人政治上的升降沉浮,总是同兴衰荣辱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特别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撤职”等同查办,“下台”必然挨斗,刻板规律,冰冷生硬,概莫能外。

生性幽默风趣、豁达乐观的四川人,头脑中没有那么多功能正统观念,敢于藐视这一传统,善于捕捉笑料,游戏作乐。他们利用丰富的联想,把严肃的政治上的失势用语“下

台”、“撤职”,同学生们的上课、下课联系在一起,从而淡化了职位变更上的意义。既然有“下课”,自然还会有“课间休息”和“寒暑假”,更会有“复课”、“上课”之说。其间,回旋余地广阔,适于各种岗位上的职位变动,乃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动。现在,工人下岗称之为“下课”,干部离体退休称之为“下课”,甚至夫妻离异也戏称为叫对方“下课”。“下课”一词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运用,为社会各界采纳认同,固然与时下国人观念的改变、民主意识的普及有关系,而四川人语言天赋上的非凡创造,嘴上功夫的“歪打正着”,也是不可忽视的。

● 浓厚的雅语流变环境

四川人说话,俗而不失其雅,即使一些俗语也是由雅语流变而来的,从中不难挖掘出深厚的巴蜀文化内涵。由于四川这样一个相对保存古代遗风较多的地区,有可能保留较多的中原词汇的古音古义。当一些汉、晋古语早已在中原地区消失,而它们却像语言“活化石”一样,奇迹般地保存在今天四川的方言中,在普通百姓口中,依然流传使用。

流沙河在一篇题为《蜀人俗语亦雅》的文章中说:今天蜀人俗语多有雅言存留。例如:子弟做事漫不经心,家长就会警告他:“你又恍兮忽兮的嘛!”这个“恍兮忽兮”出自老子《道德经》,吾蜀乡村妇孺皆懂。蜀人说人做事没头脑,称其为“弗虑弗图”,此语出自《诗经》,意谓临事不考虑不图谋。有些不了解此词的浅人,误作“糊里糊涂”,甚不合经意。殊不知这“弗虑弗图”一词,蜀中文盲皆会用。还有四川民间骂人,称某人为“和而流”,此语原出自《论语》“君子和而不流”。北方人不解此意,乃讹作“二流子”,岂不可笑。

流沙河还回忆说,1951年他在川西大邑县乡下,遇见一不识字的农妇,赶集归来,问他:“街上闹热,你不去瞩一瞩?”“瞩”,“视”也,“视之甚”叫做“瞩”,语出《类篇》,尤相当于今人说“看”,“专注地看”。没想到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也会用文言的“瞩”,

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类似的例子,在川东地区亦不难发现。如巴县乡间儿童常玩一种“猜钱面钱背”的游戏,俗称“猜麻妹(儿)”。其玩法是:先转动一枚铜钱,再用手将其蒙住,让对方猜铜钱的正面或背面。铜钱的正面称“麻”,背面称“妹(儿)”。这个“麻”和“妹(儿)”,其实源于古时对钱的称法:钱的正面为“漫”,钱背为“幕”,典出于《史记•大宛传》、《汉书•西域传》。由于俗变,“漫”成了“麻”,“幕”成了“妹(儿)”,这一古音,连四川民间三岁小儿都懂。

● 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四川人性格豁达,语言颇具表演艺术天才,说话风趣、诙谐、幽默,许多复杂的事物,深刻的道理,往往不直截了当把它戳破,而是绕着弯子,打几个比方,展几个“言子”,说点歇后语,来点谐音表意功,准可以话音一落,立马获得个满堂彩。在这方面,又特别以成都人的功夫最为上乘。

例如,《成都人》一书揭示说,成都人好像脑水有余口舌灵巧似的,说话总不喜直说,却好弯为拐去。譬如你讲了外行话,他不直接点穿,就事论事,而会联系上饮食,色彩也给你加上,讪笑道:“你咋个吃包谷面打呵欠——尽开黄腔哟!”即便是骂人的话,也说得别具一格,山里人那种日妈捣娘的粗话,他们一般不讲,要骂就要骂得艺术。

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期“五环夜话”专栏节目中,专门邀请一些名家讨论中国足球问题。一位发言者说,戚务生指导率领中国队征战失利,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可是,某省体育小报竟然用大字标题,把“戚务生”喊成“泣无声”,这未免太刻薄太损人了嘛!他虽未点名,但很显然说的是四川球迷。因为只有天生幽默的四川人,才开得来这种“谐

间”的艺术玩笑。

其实,这们发言者是误会了四川人,因为,他对四川人语言功夫中的“谐音表意”,就是从表面上看似在说此,而实际却利用此物此字的谐音,巧妙地转移至彼,音同字不同,便把人家“幽”了一“默”。

民国年间,在四川有“幽默大师”之称的刘师亮,把这种功夫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例如,他经常用谐音来挖苦讽刺军阀统治下的“天府之国”是“添虎之国”,用“中划冥国”来呼“中华民国”,用“刮磬”来指“国庆”,用“大尾人”来喻“大伟人”,凡此等等,好似一把把投枪匕首直刺反动统治阶级,难怪反动派要加害于他,拿他开刀问罪。

时代不同了,讽刺挖苦的对象也变了,但这种幽默的表达形式则传承下来了。得此真传,四川球迷又把谐音功“发”到足球场上,也算是一大“创新”。只不过没有刘师亮那样的针尖对麦芒,多的是善意与自娱。例如,当一个球迷责怪另一个人,连话都没听懂,就来插嘴时,问他:“你长的啥子耳朵?”另一球迷会巧妙地把话题一转,立马与巴西顶尖球星里瓦尔多、罗纳尔多联系起来,回敬对方:“啥子耳朵?说出来吓你一跳:左边长的是里瓦耳朵,右边长的罗纳耳朵”,既显示了说话者的足球知道与机敏应答,也把四川人幽默诙谐的个性突现出来。

在对待前中国足球队主教练戚务生丧师败绩归来这一事件上,四川球迷和全国球迷一样,悲愤不已,欲哭无泪,便巧妙地利用他的姓名谐音,仅评点了三个字:“泣无声”!便充分表达了当时天下球迷的心声。每当哭泣时,天下的球迷大多同是一个内容,但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着巴蜀文化传统的四川球迷,善于利用特有的语言功夫,苦中作乐,哭中搞笑,在哭泣之外,又多了几分辛辣的自嘲,这是否有点近乎西方人的“黑色幽默”味道呢?

同理中国足协杯赛中“进球多多不足道,输四五分不下泪”的不思进取的行为,四川球迷忍不住内心的悲愤,将“中协杯”戏称之为“足协悲”,不也表达了天下球迷对中国足球的共同心声吗?反之,当迟尚斌教练率四川全兴队在主场战胜海牛队,结束该队40多天无胜绩的历史时,四川的报界同样运用这一功夫,巧妙地把迟尚斌的名字谐间作为一个通栏大字标题,叫:《“吃”掉海牛,奉为“上宾”》。这难道不也是四川人对来之不易胜利的一种欢庆方式么!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cdlqhj 影响力指数:4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8-1 20:00:05 跟帖回复: 第 14 楼

“川语”能否上台面?(三)

四川人这个居民群体,为何普遍保持一种“嗜好语言”的风俗习惯呢?“川语”拿出去交流,能否上得了台面?

● “川语”的生存环境

要揭开四川人天生“嗜好语言”之谜,要对“川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作出评价,不能不从四川语言的生存环境说起。

据研究,近代以来,国外有人把正统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格结构与意识的关系进行归纳,断定人在一岁时,正处于口欲期,口欲分为两种:“掺合性口欲”和“攻击性口欲”。“掺合性口欲”为日后的同化、占有、信仰型性格的基础;“攻击性口欲”,则为日后嘲笑

讥讽,好辩论型性格的基础。不知道四川人自古以来这么嗜好语言,好持短长的性格特征,是否与他们先民在口欲发育期具有某种“攻击性口欲”的遗传基因有关。

先天说不清楚,自然人文生存环境对四川人性格的后天影响,则是衙门口的狮子——明摆着的。

人类在初民时代,由于抽象思维不强,缺乏今人的概括能力,以致在说话时,往往只能通过对客体外观的感知程度来描绘事物。大体说来,旷野中生活惯了的人,因为周围事物清晰可见,致使人们在描绘其外部特征时,往往多使用形容词,多借用比喻来表达。古代文献上常言四裔部落居民“语言多比喻”,就是这个道理。《汉书》就记载,蜀郡青衣道(今名山县)的居民,“人皆被发,左衽,言语多好譬类。”证明四川自来就是以善用比喻语言而著称的。

经常在丛林中生活的人,由于观察事物不如旷野中那么丰富清晰,很多事物的判断要凭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来弥补。所以,这里的居民多使用形声词。如在岷山、大巴山、邛崃山脉林区土著常用语中,“我听见”一词的使用频率,远比“我看见”为高。今天四川人在与人谈话时,经常不断发出“啊呀!”或“呀!呀!”之类惊叹语言,这正是受丛林初民谈话遗风影响的结果。须知,在丛林部落间彼此对话,不经常以这类惊叹语回应,对方会以为你没听见,或是睡着了,而那是很不礼貌的事。

四川人说话爱发惊叹语的现象,早在宋代即引起陆游的注意。他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曾经嘲笑当时的蜀人,凡遇到值得赞美的事物,总爱说:“呜呼!”凡遇鄙陋的人,则说:“噫嘻!”流沙河考证说,古时的“呜呼!”就是今天四川人常说的“哦哟!”如说“哦哟,好啊!”古时的“噫嘻!”就是今天四川人常说的“哦嚯!”如说“哦嚯,死了!”

长期生活在山谷丛林中的巴蜀人,与邻近的荆楚之民一样,很早以前就以先祖为“鬼”为“巫”,想象力十分丰富。故当他们面对高不可攀的山崖,深不见底的幽谷,阴森恐怖的密林,遮天蔽日的迷雾感到困惑之时,总会产生种种奇特的幻想、无穷无尽的揣测。因此,他们的神经十分敏感,思维多有灵性,故能在语言文学上,神思诡谲而文采斑斓,创造出无数诡异奇幻而又绮丽动人的文学艺术作品。从汉赋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李尤,以陈子昂、李白、花间派词人,再到苏轼、杨升庵、李调元,以辞赋和诗词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四川文学殿堂,无不是用华丽的辞藻语言构建而成的。

如果说多样化的生存环境,对丰富四川人的语言天赋、灵感、创造能力,以及表达方式、习惯产生的影响,足以润滑四川人的舌头,培育他们的语言嗜好的话;那么,生活容易,节奏舒缓,也使他们具有较多的时间空间来操练嘴上功夫,显示说话的能力。因此,对于生性豁达的四川人来说,说话已不仅是说出来供外人听,而且,也是为了供自己说着玩。正如《成都人》一书所描绘的那样:成都人“把话语在舌头上颠来颠去地品味、欣赏、展示。犹如绿茵场上的好手,把一颗皮球在脚尖头顶颠来颠去颠出万千花样来一般。他们爱热闹爱交流,爱说话爱逗乐。哪怕是骂人吧,其实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取笑逗乐,外带展示自己的口才风采。

● 一道尚待加工的“川菜”

四川人嗜好语言,语言生动形象,很有特点,但它却像一道还未加工烹调的“川菜”一样,如不经过精心的加工制作,一时还上不得文学艺术的台面。要拿得出在全国的乃至世界上风味独播、盛誉独享的“川菜”,造就出在全国叫得响的有影响的“川派”大腕明星来,还得正视和突破四川人文生态环境对语言功力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

偏处西南一隅的四川,除了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外,在人文因素方

面,也有两个因素对四川语言造成了影响:

一是历代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自古以来,四川远离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缺乏与全国范围的沟通与交流,在总体上限制四川人的视野范围和思维的深度,即使历史上有过几度偏安王朝立足四川,曾经把四川文化提升到“国家”规模的水平,但地也只是“小朝廷”的经营和过眼即逝的烟云,因此,这些都不能不限制语言表达功力的发挥。

二是清初移民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今天四川人中流行的名为“摆龙门阵”(相当于聊天、侃大山)、“摆闲条”、“冲壳子”(吹牛)、“涮坛子”(开玩笑)之类的谈话方式,就是清初“湖广填四川”那个飘泊不定的移民时代的产物。来自各地的创业者,往往通过当时唯一可行的简单的表达形式——语言,用包含各种调笑的谈话,来缓解面临的困难,协调彼此的紧张关系,并抒发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这种社会背景和谈话方式中发育起来的语言,必然跳不出平民化、市井化和粗俗化的轨迹。

正因如此,四川人的语言表达,虽然不乏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但同时又存在着涉及层面不宽,内涵欠深,气度不大,话题大多跳不出世俗琐碎的圈子,难与时代精神相碰撞等不足。如果拿它们到外部世界一比较、交流,难免不在思想内容、文化品们和审美价值等方面,流露出粗俗浅陋的缺陷。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起字正腔圆、干脆利落的北方话,四川人说话欠力度;比起婉转细语、舒心爽骨的江南话,四川人说话少深度;比起拖声拉调、华洋混讲的广东话,四川人说话缺广度。既然在力度深度广度三方面不足与人抗衡,四川人说话则只好在台面下,弯过去绕过来,打点比譬,展点言子,耍点嘴皮子,说点俏皮话,显点小聪明,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成都人》一书对四川人在语言上表达上不得台面的现象,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要说成都人能说是能说,就是上不得台面,真要遇上正经八百的场面就惨了。就是那些伶牙俐齿的妹仔,只要是放个话筒到她嘴边,舌头就抖不转了:‘这个吗,等于是……啷个说喃,等于是这样子的……嘎……唔,对的,就是等于是……’态度比平时和气十倍,脸笑得稀烂,眼睛成了豌豆角,但就是说了半天,还是‘等于’不出个名堂,叫人不知所云。

在一个学术会议上,我们也同样目睹过这样的场景:一位日本教授在会上发言,有两个中文翻译轮流口译。一个来自北京,一个来自成都。但见北京翻译口译起来,气贯长虹,生动流畅,令人佩服;而轮到成都翻译上阵,译得来节节巴巴,水平高低尚且不说,就是那满口的“等于是“、“就是说”,直听得与会者心烦,更让四川本地人汗颜。

针对四川人经常说一些类似于“等于是”这类让外人不懂,“上不得台面”的方言,有人戏作诗曰:“近年流行‘等于是’,同时爱说‘晓不得’。更有费解‘不存在’,听来让人如猜谜。”“流行方言好尴尬,心中意思难表达,劝君从此将它弃,努力学好普通话。”

在成都颇有影响的艺人李伯清,以“散打评书”引起轰动,他的一些讽刺挖苦小市民虚情假意的表演段子,如《假打》、《世态百象》等,家喻户晓,录音录像带流行于四川城乡的大街小巷,深受许多喜欢市井文学的人的好评。但是,当把他请进中央电视台一亮相,他可就“惨”了:那川味椒盐普通话,说得来费劲蹩脚,让外省人听起来不是滋味,四川人听得来也是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平时舞台上那口似悬河的谈吐,潇洒自如的风姿,川人特有的机智风趣,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与同一栏目中北方评书艺人袁阔成、刘兰芳的表演艺术相比较,差距是那样的明显,难怪后来他的“散打评书”在中央电视台草草收场,失去踪影,最后只落得退居四川,在盆地内“孤芳自赏”。

● 走向中国要说“普通话”

当然,这绝不是说以语言类为主的文学艺术领域,四川人不能登大雅之堂,只配在台面下活动。应该承认,要把“四川话”这一特别的“原料”加工成一道上得了台面,能让全国观众都能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需要花费比直接北方话更多的功夫,但绝非没有成功的先例。从电影《抓壮丁》和电视《死水微澜》(川语版),到《哈儿师长》、《山城棒棒军》等,都以其独具魅力的川腔川味征服了广大观众,成为脍炙人口的精品之作。由这些作品所显示的四川语言的魅力和意趣,是其他地方语言难以匹敌的,表明经过加工制作后的四川语言,是同样上得台面,可以而且必然能够从巴蜀走向全国的。

在最近举办的历时半年的“川航杯”巴蜀笑星擂台赛上,众多笑星竞相登场献艺,再一次展示了四川人的语言功夫。他们通过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把四川人对于笑与喜的领悟与表现,展示得淋漓尽致,受到了巴蜀乃至全国部分电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在擂台赛的颁奖晚会上,北方知名笑星应邀到场,与代表南方的巴蜀笑星同台竞技,联袂举办了一台南北笑星的搞笑演出,更把这一次擂台赛推向高潮。从这次活动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再一次显示了有着“嗜好语言”传统的四川人和重庆人,最懂得欣赏喜和笑的语言表演艺术。人们从近距离的观察比较中,感受到南北语言艺术上的不同风格特点,同时也发现四川笑星在语言艺术上的差距和不足。相信这种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四川笑星群体尽快登上台面,走向全国。

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讲,“川语”公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四川人要实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远大目标,必须讲“普通话”,即必须走出盆地,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相沟通。这不仅因为,四川方言的地域特点,决定其表达不够规范,“上不得台面”,许多字词连字典上都查不到,不能不妨碍与外界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作为地域文化产物的“川语“,是深深地植根于四川盆地和巴蜀地方文化之中的,如果不挖掘出一条沟通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井”,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有人说:“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这话也对也不对。如果不用“世界的”眼光来衡量“民族的”,“民族的”永远不能世界化,只能是与世界潮流不相融的偏狭的东西。有们年轻学者说得好:“乡土爱缺乏大视野,就会患文化自闭症,就会成为一枝顾影自怜的老水仙!”只有用“世界的”眼光来衡量“民族的”,审视其是否独特地提出对本民族以外的人类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民族的”才可能成其为“世界性”。

同理,要使四川的语言这一特殊的“原料”,能够生产出上得台面的,成为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作品,造就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腕级的“文艺川军”群体,有一个自身突破地域文化限制,从文化素养上吸取世界文化精华,具备“世界的”视野视界的问题。这方面,四川现代作家、前辈文艺大师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范本。

在现代文学史上,曾经涌现出一个令四川人自豪的“文豪群体现象”,以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阳翰笙、何其芳、马识途等为代表的一批四川籍作家,以他们出类拔萃的丰硕成果,留下了厚重的笔触,书写了光辉的一面。他们经常自诩为“我是四川人”,他们从巴蜀文化(包括四川语言)这座丰富的矿藏中吸取营养,创作出了傲立于全国乃至世界文学之林的作品。与其把他们的创作视为四川特定的区域文化影响下的产品,不如说是四川的区域文化与外省文化相碰撞的产品。站在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层面上看,这些四川作家的创作,又是东西方文化冲撞与交融的产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