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再现古诗意境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2020-05-08 来源:尚车旅游网


再现古诗意境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而今天的古诗教学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清一色的串讲几个词句而已,无人再问意境之美,意境之深。如果只抓住浅显地理解文字而放弃对意境的领悟,这种半途而废的教学,实为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其实,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审美素质教育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必须通过对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事物或现象的感动来进行教育。因此,古诗教学就应当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使之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那么,怎样再现古诗中的意境呢?古人好讲含蓄之美,往往移情于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为再现古诗意境,只有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的优势,通过画面、音响渲染、语言描述、声画联璧等手段来实现。

一、画面再现。

这实际上是把浓缩在诗句中的情境显现出来,绘制一幅幅形象真切的幻灯片或挂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原诗中的美。

对于一般的文章来讲,倘若作者描述详尽,学生基本上能唤起平时的意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具体的画面。可是古诗有着它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每一个词句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加之诗歌的跳跃性和古今词意的差异,学生虽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懂每个词句的意思,但对古诗的经典所在诸如“这首诗成功之处在哪”、“诗人通过什么表达什么”之类就不求甚解了。

绘制画面首先要围绕诗人的情感来设计,真实地再现彼时的情景,创造出为主题服务的氛围。如《早发白帝城》一诗,诗人是在流放至白帝城被赦召回时写的,轻舟顺水而下,一日千里,整首诗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这种心情从哪表现出来呢?你瞧,江面上一叶小舟乘风而来,诗人伫立船头,把酒临风,两岸美景一闪即逝,如同那沉郁于怀的心病(诗人因致力改革、皇上听信谗言而遭朝廷流放),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天空晴朗开阔,两岸景色如画,江风清爽扑面,联想到那刚失去的东西,现在又奇迹般的回来了,同连日来诗人逆流而上、心情沉重相比较,如今这舒畅的心情,怎一个“快”字了得!

其次,制作画面要抓住诗人的意识流,把诗人的主观镜头变为直观的图景。诗人的灵感,往往是缘情而发,而作诗时又不受时空的限制,那意识流纯属一种暗流在脑海里流动,欣赏者只能是捕风捉影、咬文嚼字了。因此,在制作画面时只有抓住诗中的意象,才

1

能客观具体的再现出原诗的意境,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在画面中体现出来。如《宿建德江》,这是孟浩然飘零他乡,宿投建德江时所作。那时正值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羊牛下山。目睹此景,触目伤怀,游子突然间乡愁倍增,惆怅满怀。明月升起来了,江面清静,野外的一切都找到了它的归宿,而诗人却远离故乡,仍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好孤独啊!明月,今晚只有你我为伴,共享良宵了。恍惚间(主观镜头):故乡、亲人、团聚,同样是明月皓空,觥筹交错,众宾喧哗,天伦之乐!倏地(闪回现实镜头):月落江底,江水潋滟,喧哗之声,萦绕在耳。顿时,诗人思接千里,犹如故乡就在眼前:好近啊,故乡的明月!

第三,绘制画面要注意周围景物的陪衬。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是身处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为眼前某件事物触动了诗人的灵感,故而诗兴大发,充分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在情感的牵引下,去寻觅那特别有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意象。如《宿建德江》,在绘制画面时倘若能抓住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牛羊下山这些景物作为陪衬,那么那种远离故乡的羁旅之愁也就油然而生了。再如《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远离朝纲的孤独心情。在制作画面时就应抓住周围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这些景物来烘托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

二、音响渲染。

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的确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给教学中的信息发射与反馈形成了一种屏障。但是,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宿建德江》配以忧伤的小提琴曲,《早发白帝城》配以明快的钢琴曲,《江雪》配以幽怨的二胡曲,等等。这将为领悟古诗意境带来很大的方便。制作音响效果,其作用也不能小觑。如《鹿柴》这首诗,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一种幽静的境界。制作音效时不妨先录上树叶跌落、小虫鸣叫的声音,再录轻微的脚步声、碰动树枝的声音,偶偶人语,渐渐地由远而近。再如《宿芙蓉山主人》一诗,诗人在这里表现了风雪之夜山里人家宾至如归的情景。制作音效时先录雪地行走的声音,同时,深远的狺狺狗叫声清晰可闻,继而是门枢之声,狗声嗡嗡,宾主问答,热情洋溢。

常见的音效制作方法有:①风声,削一块竹片,用线拴住,捏住线的一端旋转,速度越快,“风声”越紧;②雨声,用洒水壶往脸盆里洒水;③飞瀑声,拧开水龙头;④雪地行走声,拿塑料泡沫按一定的节奏用力挤压便成。⑤动物叫声,运用口技,难度较大,需反复训练。

总之,为古诗教学制作音效或配乐,一要格调一致,二要逼真,三要为主题服务,切忌喧宾夺主。

三、语言描述。

画面再现、音响渲染,运用的是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再现古诗意境的过程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假如缺少教师的语言描述,就会将再现古诗意境变成盲目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教学或者使学生陷入单纯的兴趣之中。相反地,教师贴切、优美的描述语言,不但能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情境,还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语言美的享受。教师如何

2

使用描述语言呢?一要体现主导性:要让学生注意什么,观察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随后如何表达,都有赖于教师语言的主导性;二要体现形象性:古诗中的意象本身就具有形象性,它是一种具体、生动、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美的形象,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的语言干瘪、概念化,不但不会有助于意境的再现,反而破坏学生的兴趣,抑止学生的思维;三要体现启发性: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借助于眼前的文字符号,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及果,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并感受意境之美。

如一位教师在教《舟夜书所见》时就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漆黑的夜晚,江面上渔火点点,就好像一只只萤火虫栖落在树梢。一阵微风拂过,那映在水中的渔火呀,一下子被嘻笑的浪花搅碎了,江里的灯光,就好像满天的星星,眼睛还眨呀眨的。同学们,这是哪里呀?喜欢吗?想亲自去看看吗?”教师优美的语言,不但为学生理解诗句起了铺垫,而且很快地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的境地。

四、声画联璧。

这是一种电影手段,通过画面、色彩、音响以及教师的描述语言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神经,唤起学生大脑中的表象,从而产生联想和想象,使之“思接于载,视通万里”。在再现古诗意境的时候,画面、语言、音响等手段并非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合力,使大脑的左右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的挖掘大脑的潜能。这样以语言符号为中介桥梁,将右脑的形象思维和左脑的抽象思维训练有机地统一。因此,声画联璧不仅仅是为了再现古诗意境,还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从而逐步走向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

《江雪》是一首难度较大、意境深远的古诗。在体会“独钓寒江雪”一句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是钓雪还是钓鱼?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没有结果时,教师又作如下引导:如做钓鱼解,应是“独钓(于)寒江雪”。但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引证,做“钓雪”解也未尝不可。究竟是钓雪还是钓鱼?请听诗人的心声--打出灯片,悲怆的二胡曲响起,渐渐传来怆凉而又悲愤的画外音:被流放到永州的我,远离朝廷,有职无权。我虽然满腹经伦,才华横溢,可是得不到尽情发挥而空有抱负,就是因为这世上没有开明的君主。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就好象这渔翁一样,置身于这冰天雪地、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的境界里,整天价孤独难熬,可又无可奈何。也许,只要我不得罪那些权贵们,我将荣华富贵,飞黄腾达。可是,这可能吗?我要革新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