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2.县令。太丘,县名。
3.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4.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5.日中:正午时分。
6.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7.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8.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9.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不在。
10.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11.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2.去:离开。
13.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14.顾:回头看。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出处】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国刘义庆编撰。依内容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等,共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 《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题目】
1.如果你认为正文与标题不般配,那么你准备拟什么题目呢?
2.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中“引”是“拉”的意思,该“友人”有涉嫌打人之嫌,难怪元方赶快“入门不顾”,结合全文,你能猜想“父友”该时该地的想法吗?
3.陈元方能以礼说服“父友”,并能指出他不知礼的实质性错误,可称得上知礼;可在“父友”“惭,下车引之”要向元方致歉时,元方竟“入门不顾”。对此,你认为“父友”做得对,还是元方做得对?请选择一种观点,并简要为你的观点辩护几句。
4.文中强调“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有何用意? 5.“陈太丘失信、友人失礼、元方失礼”,有人说本文中全写了几个丧失礼义之人,你赞同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6.“父友”是先怒后礼而元方先礼后怒,两者都有“怒意”,其“怒意”相同吗?
7.元方持的“礼”与“父友”持的“礼”是否相同? 8.“父友”的发怒是何声色?元方的发怒又是何声色呢?
9.如果“父友”不“对子骂父”说什么“非人哉”而只是一般的责怪陈太丘,那么你认为“父友”的做法是否就恰当了呢?
10.如果“父友”不骂陈元方的父亲“非人哉”,那么陈元方可能会怎么做呢?请你猜想两个以上结局。
11.本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注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13)决:决断,判定。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正音:
盘盂:pan yu 茹ru 智zhi
【译文】
孔子到东方演讲,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出处】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他与孔子针锋相对。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
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题目】
1.给加点字注音。 盂( ) 沧( ) 孰( ) 汝( ) 多知( )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⑪两小儿辩斗( ) ⑫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 ⑬及其日中如探汤( )( ) ⑭孔子不能决也( ) ⑮孰为汝多知乎(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⑪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⑫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⑪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⑫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5.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6.“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7.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9)。无丝竹(10)之乱耳(11),无案牍之劳形(12)。南阳(13)诸葛庐,西蜀子云(14)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5)
【注释】
(1)名:出名,闻名 (2)灵:成为灵异的水
(3)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4)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
(5)馨:散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
(6)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这里指知识渊博的人. 有学问的人。
(7)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 (8)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 (9)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这里泛指佛经。
(10)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11)乱耳:乱,使„„扰乱。
(12)案牍,劳形: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
(13)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4)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5)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屋子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大儒,往来的没有浅薄的庸人。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阅读珍藏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我的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出处】
唐·刘禹锡(772-840),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诗人,哲学家,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本文选自《全唐文》.
【题目】
1、 给加点字注音 (2分)
德馨( ) 调素琴( ) 2、 在文章空白处填上句子(2分)
a b 3、 解释下列加点字 (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何陋之有( ) 遂以名楼( )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然穷苦所生之地( )
4、找出文中运用对偶的一个句子(2分) 5、 本文表达了作者追求是一种怎样生活情趣?(3分) 6、 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3分)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â)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1】,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4】,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5】而不染【6】,濯清涟而不妖【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8】,香远益清【9】,亭亭【10】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1】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2】也;牡丹【13】,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14】者也。噫【15】!菊之爱【16】,陶后鲜有闻【1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8】众矣。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染:沾染。
【7】濯(zhu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8】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9】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更加。
【10】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11】亵(xiâ)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12】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者:~~的花。
【1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4】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富有真气的人。 【15】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6】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7】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8】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受人喜爱者特别的繁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得幽香;笔直地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出处】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题目】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哲学家。 2.注音。
①蕃 ②濯 ③亵
3.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 ) 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 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
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
4.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 ) 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 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 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
5.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 ) 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
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
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昏:头脑迷糊。逮:到,及。材:才能。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 屏弃:摒弃,舍弃。
圣人:指孔子。道:思想,言论。卒:终于,最终。鲁:迟钝。 用:用处,功用。岂:难道。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何如: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钵:和尚盛食物用的一种器具。 买:花钱雇用。下:往下游走。 越,到,同“及”。 惭色:惭愧的神色。
【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
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 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
【作者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题目】
1、下边句子加粗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试解释它们,并注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读音。
⑪ 蜀之鄙有二僧 ⑫ 贫者语于富者曰 ⑬ 子何恃而往
⑭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翻译句子。
⑪ 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
⑫ 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译:
3、说一说下面两个“学”字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⑪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文段中划横线的两句话,为什么第①句用问号,而第②句则用感叹号呢?
答: 5、“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 ⑪ 天下事有难易乎( ) ⑫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⑬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⑭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⑮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6、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熟读精思
南宋·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⑪,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⑫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⑬,以验其通塞⑭,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⑮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⑯,而求其理之所安⑰,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⑱而无以立⑲矣。大率⑳徐行却立⑴,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⑵;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⑶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⑷身体,对书册,详⑸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⑹暗记。只要多诵⑺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⑻。”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⑼。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
⑪纷错:纷繁错杂。
⑫遽(jù):急速,匆忙。
⑬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⑭通塞:畅通和堵塞。 ⑮自屈:自动屈服。 ⑯诘难:诘问反驳。 ⑰安:稳妥。
⑱夺于公论: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夺,失去。 ⑲无以立:不能成立。
⑳大率:大致,一般情况下。
⑴徐行却立:徐行,慢慢走。却立,退立。 ⑵节目:节骨眼儿,即关键之处。 ⑶姑:姑且,暂且。 ⑷正:使„„端正。 ⑸详:安详。 ⑹牵强:勉强。 ⑺诵:读出声音。 ⑻见(xiàn):通“现”,显现。 ⑼急:急需,急迫。
【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急迫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晦庵,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等。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居福建建阳。十九岁进士及第,仕至宝文阁待制。他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世称“朱子”。其秉性刚直,著述宏富。本文分别选自《朱子大全》和《童蒙须知》。
【题目】
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1分)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1分)
3.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2分)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jiã)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曹操经过与此。
何:多么
(dàn)澹澹:水波摇荡。
(sǒng zhì)竦 峙:峙:耸立。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译文】
从东面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深色的大海。 海水起伏动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草长得非常茂密。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波涛万顷。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中的志向吧!
【出处】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题目】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
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注释】
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
羡鱼:羡慕钓鱼。《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起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题目】
1.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 。
2.形成对偶的两组句子是 。 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 ,比喻义是 。
。 4.翻译“端居耻圣明”: 5.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青:山色。 5.未了:不尽。
6.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7.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8.曾:通“层”。
9.决:张大。眦:眼角。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10.会当:终当,终要。 11.凌:登上。 12.小:渺小。
【译文】
五岳之首是什么样的面貌?青翠的峰峦齐鲁两地都能看到。 它汇聚了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北南两坡分化成黄昏与拂晓。 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必须登上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作者简介】
杜甫(715—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评解】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题目】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2.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3.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4.亦:也。 5. 奇:奇妙。
6.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7.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译文】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题目】
1.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的诗句 。 2.描写雨天的山色的诗句 。
3.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的诗句 。
4.判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诗。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晓雾将歇③,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实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乐⑦以来,未复有能与⑧其奇者。
【注释】
①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粱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⑥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⑨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後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於老
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简析】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题目】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买椟还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
①为(Wãi)——做、制造。木兰—一1种木纹很细的香木。柜——这里指匣子。
②桂、椒——香料。
③缀(zhuì)——连结、装饰。
④玫瑰(mã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美玉。 ⑤辑——装饰。羽翠(yǔcuì)——翠鸟的羽毛。 ⑥椟(dú)——小匣。还——退回。 ⑦鬻(yù)——卖。 ⑧饰——装饰品。
【译文】
有个楚国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为珍珠作了个匣子,用香料把匣子熏香,还用珠宝、玫瑰、翡翠来加以装饰。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匣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这真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寓 意】
1.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2、商人过份注重外表,使装饰外表的价值高于珠子的价值。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厂商为了获得利益,过份装饰过表,使得外表的价值高于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格提高了许多。
3、现代还用作比喻花很高的资本取得了更少的回报,卖椟的人用一个“椟”得到了“珠”。
4、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题目】
1、你认为楚人的做法好吗?为什么? 2、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duï),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量长短 度——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将要,打算。 置——放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 意】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题目】
1、 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分)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 ②先自度其足( ) 2、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翻译:(2分)
①、 通 : ②、 通 : 3、“何不试之以足”,是一种什么句式?它正确的语序是怎么样的? (2分)
4、 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句:(2分) a) 而置之其坐 b) 至之市 c) 而忘操之
d)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 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滥竽充数
《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宣王——齐国国君
②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③必——一定,必须
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⑤说——同“悦”。
⑥廪食(bǐng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⑦立——继承了王位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寓 意】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题目】
1.写出“滥竽充数”的近义词: 。 2.写出“滥竽充数”的反义词: 。
3.你得到的启示: 。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二》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注释】
①祠(cí)——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②舍人——贵族家里养的门客。卮(zhī)—— 古代盛酒用的器皿。 ③相谓——互相商议。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固然,本来的意思。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疑问词,怎能,哪能的意思。 ⑦遂——于是就。
⑧亡——失去,得不到。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寓 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题目】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引酒且饮之 引: (2)夺其卮曰 其: (3)遂饮其酒 遂: (4)终亡其酒 亡: 2.翻译: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成语“画蛇添足”即出于此。请以“考试”为时空(情境)范围,造一个用上这个成语的句子。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注:“花重锦官城”中的“重”读zhîng。
【注释】
好雨:指春雨。 乃:就,马上。 野径:乡间的小路. 发生:下起雨来。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潜:暗暗地,悄悄地。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花重:花沾雨水,显得饱满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俱:全,都.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题目】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的是 手法。 2. ,表现了想象中的情景。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背景】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题目】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2、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3、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4、楼台:指寺庙。
【译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53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题目】
1.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的诗句 , 。
2.写出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的诗句 , 。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 : 在今湖北武昌蛇山。相传古代仙人曾于此处乘黄鹤而去。 昔人 : 指骑鹤的仙人。
晴川 : 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萋萋 : 芳草茂盛。 乡关 : 故乡。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作者简介】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简析】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
永远流在心中.
【题目】
1 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3 “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不妨谈谈的理解。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暮,傍晚。 2.随意:任凭。
3.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4春芳歇:春天的芳花凋谢了。歇:凋谢,枯萎。
5.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译文】
一场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服姑娘的谈笑声,莲蓬微微活动,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作者简介】
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他还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
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这首《山居秋暝》选自《王右丞集》。
【题目】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艺术画面?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5、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1. 过:拜访,探访,看望。 2. 具:准备。
3.鸡黍(shu 三声):指烧鸡和黄米饭。 4. 合:环绕。 5.郭:指村外。 6.斜:念 xia (霞),押 a 韵 7.轩:窗户。
8. 场圃:农家的小院。(场:打谷场。圃:菜园。) 9.话桑麻:谈论庄稼。
10. 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就,文言文中很多都有此意,靠近接近,例如\"就义\"、\"持就火炀上(《活版》)\"
11.菊花: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 12.把:拿、端。
13.重阳日:这里指夏历九月初九,人们常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饭菜,邀请我到他朴实的田家作客。
村子外围被一片绿树环抱,而郊外则是苍翠碧绿的小山包平斜着。
打开窗户面对着的是打谷场和菜园,我们两个端着酒杯边喝酒边谈论庄稼的长势。
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就再来这里边欣赏菊花常饮美酒。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题目】
1.《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人,他与谁并称为著名的\" \"诗人,该诗一二两句写的是什么,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三四两句写的是什么,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2.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分别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根据音节和意义)。 (注意标准) 音节: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意义: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首。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形容酒价昂贵。珍馐:珍贵的菜肴。直通“值”。
3.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4.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5.长风破浪: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济:渡过。
6.飡:通“餐”。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的艰难啊;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诗人简介、作品简介】
李白(701—762),生于701年2月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行路难》是唐朝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歌,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为一首普通的诗,它体现了李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坚强的精神。
【题目】
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羞”,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2.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郭:外城 2.为别:分别
3.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易折断,常随风飞旋。诗中借喻远行的朋友。 4.萧萧:马的嘶叫声。 5.班马:离群的马。
【译文】
青山横对着北边外城, 水绕行到东边的城池。 此地即刻辞别之后,
您就像孤独的飞蓬一样踏上了万里征程。 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 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之间就从此时此地离开了,
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凄惨的呜叫声!
【简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
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题目】
1.李白的《送友人》第三联 , 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 ;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 。
2.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3.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月下独酌①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②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③。 月既不解饮④,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⑤影,行乐⑥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⑦,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⑧,相期⑨邈云汉⑩。
【注释】
1.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2.酌:喝酒。
3.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4.解:懂得。 5.将:偕、带。
6.行乐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7.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8.无情游:《庄子·德充符》:\"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朱谏注:\"无情者,月与我虽曰三人,然月与影本无情也。\"
9.相期:相约。邈:高远。云汉:银河。 10.云汉:银河。此指天上的仙境。
【译文】
月下独酌 李白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月听我吟诗,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题目】
1.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 (意象)。 2. “ , 。 , 。”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3.“ , 。 , 。 , 。” 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论语》八则
春秋·孔子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
1)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2) 说:通“悦”,喜悦,高兴。 3) 愠:怨恨,生气。 4) 知:通“智”,聪明。 5) 好:喜爱,爱好。
6) 乐:以(之)为快乐。 7) 凋:凋谢。 8) 尝:曾经。 9) 寝:睡。
【译文】
1. 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2.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 3. 被动知道的人不如想要<主动>知道得人,想要<主动>知道得人不如以知道为快乐得人!
4. 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学习他们身上的善,并以他们身上的不善为鉴改正自己的不善。
5. 复习旧的知识,能从里面学到新的东西,你就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了。
6.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 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题目】
无。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池:即护城河。
4.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盾。古代甲盾是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 7.畔:同“叛”。 8.有:或,要么。 9.和:和顺、和谐。 10.环:包围。
11.环而攻之:而,并且。 12.而不胜:而,却。 13.米粟:粮食。 14.顺:顺从。
【译文】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包围并且攻打一定是有适宜作战的天气的人,但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盾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的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封锁境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锐利的兵器。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少到极点时,亲戚也会叛离;帮助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优势去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打仗,如果进行战争,就必定会胜利。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题目】
1.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2.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 3.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分) (1)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吕氏春秋》两则
战国·吕不韦 (一) 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
2.
1. 方:正在,正要。 引:牵引。
3. 遽:就,遂。 4. 任:处理。 5. 悖:荒谬。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哲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二)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 涉:渡。 2. 坠:落。
3. 遽:急忙,快。 4. 契:用刀刻。
5.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
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题目】1.填表:
故事 故事发展的结局 刻舟求剑 导致如此结局的原因 由此引出的教训 引婴投江
2.填表: 故事 刻舟求剑 引婴投江
思想内容 表达层次 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一.陈太丘与友期 1.“陈元方斥‘父友’”或“陈元方护礼”。 2.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竟那么知礼,“父友”自愧不如,想拉元方过来向他认错且夸赞他。绝对不是想要打元方。
3.a、“父友”做得对。因为他虽然先前是责怪错了,然而谁能保准不出错,他可贵在知错即能在晚辈面前表示改正,委实不简单。b、元方讲礼做得不尽完美,按如今中小学生守则去衡量欠妥当,但我们还是要说这可以原谅。因为陈元方毕竟只是个七岁的孩子,他的思想认识要逐步修养才能完善,他还是个未曾很好发展的人。答a或b均可。
4.a、体现小孩子玩耍天性。b、那么小的孩子竟那么知礼是聪明。c、为后文“元方入门不顾”的护礼而失礼作了“他还小”的隐性说明。d、与后文“元方入门不顾”相照应。
5.陈太丘过了约会时间才离开,可谓守信。友人错怪以后能屈己准备认错也可算是知礼。元方以礼斥“父友”也是知礼,虽然他还有不知礼之处,但他毕竟是个发展中的人。
6.“父友”之怒是失之偏颇的勃然大怒。元方的发怒是年幼不尽知礼的发怒。 7.元方持的是晓事明礼;“父友”持的是知错改过之礼。两者都是正礼。 8.“父友”的发怒是勃然大怒,声震瓦舍。元方的发怒是泄怒,理智、冷静。 9.还是不恰当。因为只是语气上、态度上让人感觉稍微好受一点点,但无礼的本质是相同的。
10.a、还像文中结局句。因为“父友”自己失信,对子怪父失礼,陈元方必然奋起还击。b、末句则可拟为“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乃去。君即行尚能赶上。不然,等家君归,君乃往问违约缘由,可乎?’”因为陈元方虽然聪明,可没有被强烈刺激,就可能会只作一般的解释性说明。
11.陈太丘的守信、陈元方明礼护礼的睿智和勇敢、元方父亲友人的知错能改。
二.两小儿辩日
1、yú cāng shú rú zhì 2、(1)争辩,争论 (2)认为 距离 (3)到 热水 (4)判断 (5)谁 通”智”
3、(1)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2)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蓬,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4、(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5、孔子不能决也。
6、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7、略。
三.陋室铭
1、xīn tīáo
2、苔痕上阶绿 无案牍之劳形
3、著名 名字 命名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竹子 的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6、作用:画龙点晴,总结全文
说明了自己品德高尚,安贫乐道,陋室不陋。
四.爱莲说
1.周敦頣 宋 哲学 2. A 3.B 4.C 5.B
五.为学 1、 ⑪ 边境 ⑫ 告诉 ⑬ 您 ⑭ 难道
2、⑪ 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⑫ 我多年来想买条船去(南海),还没能做到。 3、⑪ 学问
⑫ 学习
4、第①句问中带有怀疑的意味,第②句用肯定语气,表示富者对贫者的举动不以为然,是嘲笑对方。
5、⑪疑问语气 ⑫ 感叹语气 ⑬ 肯定语气 ⑭ 加强语气 ⑮ 反问语气
6、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六.熟读精思 1.Xiàn
2.予、吾、我(供参考。大意相近即给分)
3.不等解释,自然明白它的意思(供参考。大意相近即可得分) 4.无“标准答案”,只要所写的是古人谈读书的句、言,均给分。错一个字扣1分。
七.观沧海 1.C。 2 .略。
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想渡湖水而没有船只。 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4.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5.白白地看着人家垂钓,心想得鱼而苦无渔具。也是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九.望岳
1.望 高大雄伟
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十.饮湖上初晴后雨 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3.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4.对。
十一.答谢中书书 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1)对偶 (2)对偶,借代
4.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5.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十二. 买椟还珠
1.不好.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
2.启发: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十三.郑人买履 无
十四.滥竽充数
1.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2.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3.略。
十五.画蛇添足
1.(1)引:拿、举。(2)其:他的。(3)遂:于是、便。(4)亡:丢失。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画它的脚呢?(“为它画脚”也可)要点:“固、子、安、为”几个词的翻译。
3.如:考试答题的时候,如果我们答完了问题的要点,还大谈一些问题以外的事,那就是画蛇添足了。 要点:要看其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句子要通顺。
十六.春夜喜雨
1. 拟人的。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十七. 钱塘湖春行 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颈 对偶 3.D 4.C
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十八.江南春
1.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十九. 黄鹤楼
1.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2.天色晴朗....(诗中解释的一段) 3.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之情。
二十.山居秋暝
1.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3.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
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4.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5.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二十一.过故人庄 略。
二十二.行路难
1.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2.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3.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4.“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二十三.送友人
1. 游子之心 古人之情 2.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3.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二十四.月下独酌
1. 花、酒、人、月影。
2.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3.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二十五.《论语》八则 无。
二十六.天时不如地利 1.C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3.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
4.D
5.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二十七. 《吕氏春秋》两则 1. 故事 故事发展的结局 导致如此结局的原因 由此引出的教训 刻舟求剑 “求剑若此,不亦“舟已行矣,而剑“以次为治,岂不 惑乎” 不行”(不知地变) 难哉” “其子岂善游哉?” “其父善游”而“以次为治,亦必 “子岂善游哉?” 悖矣” 引婴投江
2. 故事 刻舟求剑 思想内容 写水上的人和事,说明“察今”与“变法”的重要性。 同上 表达层次 论证方法 引婴投江
三层:先叙述故取反面事例设比事;再分析评论;譬喻理,即用证法再总结教训。 喻理于事,生动、形象。 同上 同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