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舆情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在从传统的舆论传播方式走向了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以其排山倒海之势,向习惯于传统舆论传播方式的人们压来,一时间,好多人显得盲目被动,猝不及防。网络舆情以其本身的重要性、敏感性和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等特点,倍受人们关注,在不同程度上也面临着危机。在汹涌浪潮般的网络舆情面前,公安机关及时、主动、有效地应对,对树立公安机关形象、澄清是非、密切警民关系,将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这里就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浅谈管见。
1、定义: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2、特点: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3、网络舆情与国家安全
网络这把锋利的“双刃剑”在提供了下情上达的便捷方式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二是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利用网络串联、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三是通过网络,西方的观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渗透进来。
一、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最新形式,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政治工作、公安机关乃至公安干警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深化。
1、发生机制上的直接性和突发性
直接性。由于不需要传统媒体的层层审查把关,每个网民都是记者,都可以通过博客、跟帖等方式直接发表意见和建议。由于网络的快速传播,“网络曝光”往往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快速影响力。如发生在湖北巴东县的邓玉娇案、上海城管“钓鱼执法”、河南郑州“开胸验肺”等案事件,经网民在网上直接发布消息,很快被各大网站转载,一时间网上舆论哗然。
突发性。网络时间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发生,加上网民情绪化的宣泄,在很短时间内可以点燃舆论的导火索。这种突发性是官方事先难以预料的。如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周久耕开会时抽烟的照片被网民上传到各大论坛,经一番人肉搜索后,网民发现,周久耕所抽的是南京卷烟厂生产的“南京”牌系列“九五之尊”香烟,每条售价在1500元至1800元之间。“天价香烟”成为网民以及公共舆论关注的热点,背后乃是有关“行贿受贿”的质疑,这在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2、传播途径上的广泛性和渗透性
广泛性。在信息多元化时代,网络舆情表达快捷、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民人数快速增加,据悉,2008年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1.5%。拥有个人博客\\空间的网民比例达42.3%,用户规模已达1.07亿人。很多无法在官方渠道得到满足的网民,纷纷转到网络、博客来寻找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的主张。 如上海杨佳袭警案,一夜之间在成千上万网民中传播开来,跟帖发表评论,成为热点。
渗透性。从没有任何一种传播方式像网络这样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网络融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石家庄三鹿毒奶粉事件到哈尔滨六警察打死一人,从河南灵宝青年王帅网上举报当地政府违法征地到邓玉娇拼死自卫,无不打上人们的维权、民主、法制等烙印。
3、影响方式上的积聚性和深远性
积聚性。网络把现实中分散的人们及信息积聚起来,一旦形成共鸣,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甚至影响官方决策和司法审判,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如山西娄烦矿难瞒报事件,被网络舆情监测人员直接上报总理,才得以揭开盖子,博客的舆论监督功能大为彰显。又如豫北某县高考舞弊案,被忽然积聚的众多网民炒得沸沸扬扬,才引起官方重视,彻查此案的。
深远性。网络舆情可以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改变人们对政府、司法机关的看法和评价,在意识深层打上烙印。三鹿毒奶粉事件、周正龙假虎案、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等等,与政府有关的“坏消息”多了,经过网络发酵,就会量变到质变,使网民对政府、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一点点降低。列宁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
最可怕的。如邓玉娇案,与冷酷无情的司法审判绝然相反的,是无数网民异口同声地对邓玉娇的同情和支持,以致左右司法机关改变对她的审理结果,她从一个罪犯一下子成了自由人。甚至有网民建议把邓玉娇列入当代《列女传》。可以说,如果没有网络的支持,仅靠一个弱女子的力量,想改判是不可想象的。
4、后果控制上的暴力性和难控性
暴力性。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容易助长民意表达中的非理性力量,一致出现一种有违于民主精神的暴力倾向。如贵州瓮安事件,一个中学生的溺水身亡,被网民炒作后,很快酿成了两三万群众参与其中的群体性事件,其中一些人砸县委、县政府办公楼,烧毁多辆警车设备,国内外网上舆论纷纷,给国家财产特别是党和政府形象、威信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现在,网络已成为政府与公民沟通的重要渠道。政府、公安机关应重视与网民的网络沟通,在与网民的良性互动中抢占舆情的主动权,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法规的合理合法性,取得网民的理解或谅解。
二、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原因
1、传统的陈旧思维模式已不适应网络舆情的需要。
过去,官方垄断、封锁消息,一个事件发生几十天了,民间还不知道。现在,网络新闻人的快捷和无孔不入的“人肉搜索”,使这一维持了几十年的传统局面被打破了。一些事件,往往都是最先发布于网上,才出现于传统媒体上。如云南瓮安事件,是当地网民用手机拍下照片,到几十公里外的邻县将信息发上网络,一夜之间,各大网站博客上有关瓮安事件的帖子铺天盖地而来。传统的封锁消息、回避矛盾、避重就轻的思维模式,慢三步的工作效率,层层请示、逐级汇报的工作方式,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已显得落伍了。
如四川蛆橘事件中,蛆橘已流入东北、华北等地市场,且愈演愈烈,可前一天当地政府还言之凿凿地“辟谣”。网络上一篇《种橘种成蛆橘,“辟谣”辟成谣言》的评论说,群众似乎已经养成了一个“不良”习惯:地方政府“辟谣”的时候,认为这事情已经真的发生了。
2、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及民意“言塞湖”导致网络舆情升级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有专家指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都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涉及各阶层的利益。每个阶层都要维护本阶层的利益。在利益多元时代,除了官民冲突、腐败等问题之外,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势不可免。一些公民在合理上访、打官司等正常渠道无法表达诉求、无法实现目的的情况下,出于自救本能,爆发群体性事件,或利用网络发布诉求并极力散布自己的“不公”,变成了他们的现实选择。
3、公民民主与法治意识的增强,使网络法治舆情比重加大
如今,公民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远非30年前可比。他们通过各种传媒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知道了好多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也知道了好多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针对瓮安事件一语破的: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
三、如何走出网络舆情危机的困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网络时代给各级政府和公安机关带来了非常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的胸怀,抓住机遇,笑迎挑战。
1、要搭建与网民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抢占舆情主动权
现在,网络已成为政府与公民沟通的重要渠道。政府、公安机关应重视与网民的网络沟通,在与网民的良性互动中抢占舆情的主动权,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法规的合理合法性,取得网民的理解或谅解。
一方面,要重视门户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及时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真诚回应网民反应的各种问题,化解矛盾、隔阂和敌对情绪,以实际行动让网民对政府和公安机关建立起码的信任感;另一方面,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征求网民意见,调整政策法规,提升公共管理和执法水平。
2、要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网络时代,要求我们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掌握网络动态,澄清舆情真伪,引导舆情发展。应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精通网络技术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积极介入各大网站,针对有关问题,发出主流声音,用事件真相和正确观点及时消除网民被误导的非理性情绪和错误观点,。并对网络舆情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民意民情,反映民意民愿,为上级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谋意见,
3化干戈为玉帛
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近年来网络舆情危机有加重趋势,使得一些政策、举措不为民众所理解,甚至发生误解和冲突,给公安机关和民众都带来了“双输”的结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舆情信息工作是公安机关联系联系民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深入基层,投入民间,倾听民声民意,了解民众疾苦,把基层民众的合理要求反映上来,用以指导、调整决策法规,才能保证各项政策代表人民的利益,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拥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