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2021-06-04
来源:尚车旅游网
科技与教育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 能力培养之我见 韩江水,陈春林 (西安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西安710054) 摘 要:教育的深层次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教育要求不断进行教学管理、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创新以及教学方式、教学环节等 方面的全面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素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9_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6-0083-03 创新与创造及创造性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即创新是创造的 种传统教育思想反映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过程和 一部分。同时,创造学原理指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管理方法;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教育哲 人的创造历史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实践被激发和不断提 学和评价学生的标准,等等。这种做法效果正如两院院士潘家铮 高。那么,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呢? 先生所讲:在这种模式中,可以教出一大批戴深度眼镜的好学生 一、创新不可能脱离扎实的基础。没有扎实基础的创新教 和国际大赛上的冠军,但出不了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 育.只能是空中楼阁 大工程师。为改变这一局面,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会同学科专家 创新来自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没有基本 认真研究各个学科发展的需求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科学 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创新能力就无法表现出来。任何 合理地设置学科课程以及教学环节,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 的创新,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因 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个性化教学模式;耶鲁大学提出的培养创新 而继承前人已经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一切社会发展和任何创新 人才的教学大纲应遵循的原则就非常值得借鉴:(1)发展学生有 的必要前提,也是任何社会的教育都必须承担的任务。 效思维和运用这些思维的实际技能和技巧;(2)有利于学生吸收 例如:中科大从建校开始,学生入学后全部进行两年左右的 经常变化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以及新的信息和情报;养成学生不 通识类基础课程强化训练,高年级再进入专业学习。近年来,又 断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渴望;(3)促进学生养成利用必要的文献资 实行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不分系和专业,学校按 料的能力:(4)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5)促进学 通识课程、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几个模块 生独立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对自己和其他人、自然界、文化以 设置课程体系,对数学、物理、英语、信息技术等重要基础课程实 及其他事物的理解,制定了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制:在本科教育中, 行全校非主修专业统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打好宽厚扎实的基 学校没有硬性规定的课程表,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 础,增强对科学领域的全面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发现和选择自己 趣制订学习计划,安排课程表。但是这绝不是放任自流,学校对 的兴趣和方向,并使各专业学生受到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吴 学生选课有详尽的指导提纲,并给予具体帮助。让学生在继承中 奇院士是中科大77级化学物理系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 学习、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 学,2o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大学四年我只有两门专 二、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 业课,一门激化化学,一门催化原理,而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 项技能。因此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 基础课很多。“据我了解,中科大化学系毕业的同学在美国大学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运用知识也是一个提高分析问 做教授都有很大优势,美国一流大学的化学系里几乎都有中科 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 大校友在做教授。我现在作高分子研究,大学时这方面的知识一 教育过程的始终,尽管创新课有肯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仅靠上 点也没学,完全是后来转过去的,是宽厚的基础教育起了作用。” 创新课解决,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条件,政治思想工作,后勤 但是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经验、事实、规则等的认 工作以及其他公共课、专业课所有的师生员工共同努力,营造一 识,而这种认识的真理性是绝对的、唯一的、静止的,甚至是终极 个创新的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持久不断的提高。积 的。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这 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调动学生的为 作者简介:韩 ̄y1 ̄(1956一),男,河南登封人,教授,主要从事力学教学与研究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陈春林(1971一),男,四川三台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 管理工作。 科技与教育 习自觉性;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组织和参与的教 育和学习活动,因而它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激情的学习,能最大限 度地激发脑细胞,能充分调动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 觉。以此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陶冶思 想情操;增强体质。中科大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 期探索的基础上,2000 ̄iE式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该计划将学 生进实验室、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正式纳入本科生的正常教学 计划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相关研究机构的课题 和导师,正式参加一个项目,每届本科生中约有一半同学参加该 计划项目。天津大学把第二课堂作为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场所, 围绕培养和提高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的提 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目的,一、二年级,实施“科学普及工程”三年 级,实施“科技立项工程”、“科技英才工程”四年级和研究生,实 施“科技创业工程”。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再兴在谈及实践教 学和艺术教育时说,清华大学重视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是一以贯之,不断发展,在一代代学生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许多院士、学术大师不仅精通科学而且擅长文艺,从非艺术 专业的学生中涌现出一批艺术名家,更有一大批在各级党政领 导、技术管理领导岗位上工作的校友都曾经是艺术社团的骨干, 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 三、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创新教育,更不可 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教 授在接见自己的弟子时说:“我已经培养出你们这~代数学家, 你们已经超过了我;而你们还没有培养出超过你们的数学家,这 一点你们还不如我。”因此,科学界把“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的 教育现象,称作“人梯精神”或“苏步青效应”。只有具有创新能力 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才能建立创新教育体系。由于教育创新是一 个持续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作为教育创新主体的教师就应当 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努力拓宽自 己的知识面。只有注重教师的专业终身发展,才能适应教育创新 的要求。创新教育还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做一名优秀 的导师,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殿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要以 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摆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做学生 的伴游,而不仅是导游”。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 生。教师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1)信任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 同仁;(2)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全部热情;(3)甘当人梯,让学生 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 研讨问题。人类创新活动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 题三个基本的阶段。可见,激疑、质疑、解疑、创新是创新活动的 基本要素,问题意识是尝试的首先条件。在教学中要变教师讲 授、学生听记的结论性教学为教师设疑、激疑,学生解疑、尝试创 新的探究性教学。要消除专制的教育气氛,改变把教师、教材当 成“真理”,还学生以自由;尊重学生发言权、建议权,让学生自由 选择教育、自由支配时间与空间;教师主动征求教学建议、民主 公正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学习成绩隐私等。其次,要允许学生对 教师、对教材质疑问难,给予学生思考的自由。教师要运用启发 式教学,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形 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 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 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且追根求源,引起探索欲望。问题解决策 略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内容的特点、目标、 巧妙布置问题的情景,精心设计问题的思路,相机引导问题展 开,使学生在阅读、观察、操作中质疑、解疑、尝试创新。改变传统 教学手段,采用如多媒体教学法、课程组织法、过程启发法、比较 教学法、相机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新型教学 方法,真正使教学从过去的单向灌输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教师的 教育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 教师”。教师必须通过让学生主动地选择学习对象与方法,主动 完成作业与设计,主动读书解疑、交流讨论、课后复习、课外学 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 目前在我们的学生中存在着没有问题问,不会问问题,不敢 问问题等现象。究其实质,一是基本功不扎实,二是对所学没有 系统的概念,三是心理素质不健全等。这里我想用罗森塔尔效应 来解决第三种情况”备受人们准中敬仰得罗森塔尔教授来到一 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 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当教师期待名 单上圈定的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智慧进步时,他们果然取得 了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数。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是教 师期待的结果。即这一效应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 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使我们的 教育“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学生求异性、发散性思维品质的获得需要考试制度的创 新.灵活多样的评价与考核方式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创新的重要 途径 要培养创新性人才,一方面要重视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活 动中,应注意:(1)要肯定学生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的价值,鼓励 学生别具匠心的构思、自出心裁的表达,这里面往往包含着创新 的因素;(2)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如接近联想、相似 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因为联想、 想象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3)重视学生的非理性的直 觉思维,黑格尔认为这是“充满敏感的观照”“在感性直接观照里 同时了解到本质和概念”;(4)重视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 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变通性(随机应变,不受心理 定势影响)、流畅性(反应敏捷,浮想联翩)、独特性。发散思维的 特征其实就是创新思维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创新教育要重视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动机、爱好、情感、意志、性格、气质 等,既是智力获得的源泉,又是创造性人格的必备条件。研究创 造性人格的专家吉尔斯特曾提出八点可作为参考。(1)高度的自 科技与教育 觉性、独特性;(2)旺盛的求知欲;(3)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 动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 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应。创新学习就要求学习 者在学习过程中,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在对前人创造的文化知 识进行认真学习,深入钻研,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 加工,并透过表面现象认识其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敢于破 除迷信,勇于进行探索,善于提出问题。质疑是创新学习的起点。 我国古训中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和“于不疑 之处有疑,方是进矣。”其中就包含了创新学习的意思。创新学习 性、准确性、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 思维,对智力活动和游戏有广泛的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 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干扰,长时间专注于 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只要能从上述方面着眼,学生非智力因素 的培养就不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假以时日,自然会铸就与创新 人才相适应的人格要素。 要改变过去在教育质量测评中以教学大纲为命题依据和教 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而后释疑,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过 程。朱熹说:“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 育的“指挥棒”,以及“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上课抄条条,课 后背条条,考试默条条”的病态现状。在测评的形式、内容、评分 等方面,不拘一格,鼓励学生非逻辑性、独立性设计、创造性回 答,向“质疑、奇思、创新”的求异方向发展。学生求异性、发散性 思维品质的获得需要考试制度的创新有研究指出,当前考试中 存在许多不利于鼓励学生创新的现象,如只知应知、不知应会; 只考理论、不考实际操作;只考记忆力,不重视考查学生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用标准化的试题和规范化的答案将学生的思维 禁锢在标准答案中。因此,更新观念,把考试当成学生显示个性、 发挥特长、表现智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在教育质量测评 时,应当允许答案的多样性,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应给予 肯定的评价。 国内已有许多著名大学在考核方式和方法上做了大量尝 试,例如清华大学的考试制度改革的试验:40%的试题属于有标 准答案;60%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是开卷。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 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没有对、错,只有好与 不好之分。“一页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带一张A4大小的纸进考 场,每人可以在纸的正反面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这 实际是进行一次印象十分深刻的复习。”无疑这些有益的尝试。 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和诚信为人诚信做事等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 学习能力做起 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书本知识毕竟是前人知识和经验 的总结,时代发展了,情况变化了,书本知识也可能过时,何况书 上写的东西也可能原来就是错误的或有片面性的。即使书上说 的是正确的,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无条件地照抄照搬。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物理学家温伯格说过一段很 值得我们深思的话:“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 一步,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 力更重要,它往往成为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分水岭。”所 以,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既要学习书本知识,接受书本知识的理 论指导,又要防止书本知识可能包含的缺陷、错误或落后与现实 的局限性。在从事刨新活动时,要对所应用的书本知识严格地进 行检验,而检验的惟一标准是实践。 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在多种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基 长进。”他要求学生:首先,要勇于批判,不人云亦云,因循守旧则 一事无成,只有具备批判精神,敢于冲破时弊,发挥独立思考,才 能推陈出新;其次,要善于继承,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我 们需要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同时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前 人总结的思想认识与实践经验,往往受时间、条件与文化背景的 局限,即便当时是正确的,具有新意,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就会 出现“到了千年又觉陈”的现象;再次,要精于发展,发展与创新是 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徽上就镶嵌着一行 耐人寻味的字:“不要迷信权威,人云亦云。”我国著名画家齐白 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就告诉我们,对于权威,应 当学习他们的长处,以他们的理论或学说作为基础和起点,但不 可一味模仿,不敢超过他们,如果只是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 那就谈不上改革和创新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确 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前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 一个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是基础;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 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 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 加社会实践,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 能是纸上谈兵。 囝 参考文献: [1]翟智慧.浅谈创新人才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 教育版),2004,(09). [2]付丽君.刍议教育创新的基础与条件[J].教学与管理(理论 版)。2003,(O7). [3]孙培山,石玮.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N].教育时报.2004— 09-02. [4]陈文博,钟秉林.论教育创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9). [5]顾明远.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J].中国教育学刊。 1999,(O2). [6]韩江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训教程[H].江苏:中国矿 业大学出版社。2005. [7]杨保国.探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N].中国青年 报,2008—09-t9. (责任编辑:王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