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流行音乐论文: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功能分析

2021-09-18 来源:尚车旅游网
 流行音乐论文: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功能分析 摘 要: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流行音乐在现代社会里不可否认地成为最具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欣赏者的音乐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流行音乐的涵义,以文化价值作为评论视角,肯定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审美观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素质的提升,同时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行音乐强烈的商业色彩也造成了其教化功能的异化。

关键词: 流行音乐 教化功能 异化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流行音乐在现代社会里不可否认地成为最具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欣赏者的音乐形式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其兴起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流行音乐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广泛接受和喜爱使它在中国的音乐和文化领域中成功地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流行音乐的涵义和在中国的发展 1.流行音乐的涵义

流行音乐起源于西方社会,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流行音乐一词是由英文“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

发展和电脑与网络技术的成熟,流行音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产品的不断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消费意识的觉醒。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精神娱乐的重要途径之一。

流行音乐具有这样一种文化属性:植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从都市群体中产生,不是强加于大众头上的音乐。它代表了大众群体的一种文化表述,反映了社会群体的观念形态和审美情趣。[1]

流行音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流行音乐与其它大众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日常生活具有了一种审美化的品格。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塞着流行音乐,都市里随处可见的卡拉ok厅、ktv中心、商业演唱会等多种场所和方式,达到表达感情、释放能量、宣泄情欲的目的,流行音乐就像一个巨大的造梦工厂。总之,在经济与效率占据绝对优势的今天,流行音乐与日常生活的联姻是当下的一大文化景观。日常生活很好地为流行音乐提供了最佳的滋长环境与依托,流行音乐也使我们的现代日常生活变得热火朝天,变得有声有色。

流行音乐也是审美现代性的产物,这种审美现代性是一种非理性的、反理性的乃至感性关怀的现代性。“无论理性趋于何种目标,它都必须从现实的感性生活出发,而生活中的人都是各不相同的,人的感性是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中

弥漫着感性的光辉”。[2]从这种意义上说,流行音乐行使着一种审美解放的权力。

2.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与西方流行音乐相比,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历史相对来说非常短。解放后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受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流行音乐被斥为“靡靡之音”,作为一种“小资情调”发展和传播于大中城市一些特殊人群中间。再加上“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对文化的禁锢和束缚,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消失长达近30年之久。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媒体听到更多风格迥异的流行音乐。台湾、香港和欧美流行音乐先后传入中国大陆,对大陆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广为传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普通老百姓的音乐审美情趣也开始发生了变化,非政治性的港台抒情歌曲以其全新的感情表达方式很快俘虏了广大老百姓的心。音乐不再仅仅是政治性的社会教化的工具,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注重个体情感的释放,是人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期待美好未来的真实写照。流行音乐成为了普通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流行音乐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一种被称为“新民乐”的音乐形式以创新的风格特点完美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音乐上的碰撞和融合。它将流行音乐这一源于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民族化的同时,又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新民乐’通俗性的特点积极地复苏和弘扬了中国民族音乐,使从改革开放以来就陷入生存困境的民族音乐有了更多、更年轻的听众。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不可避免的相互抵触和矛盾性”。[3]它的出现使中国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都有了更好的发展远景,是中国音乐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变革。

二、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论析

所谓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是指流行音乐对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等精神素质方面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4]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音乐艺术的教化作用,将音乐视为教化的有力工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和美化心灵的作用,并且主张儿童学习音乐。大儒学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音乐的广为流行和传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当今社会下,音乐的这种教化功能更得到进一步发展。

1.较高的美学价值

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具有浓厚的美学价值和独有的特征。流行音乐的音乐语言新颖流畅、轻松活泼,旋律节奏明快、优美舒畅,表达方式平白直叙、通俗易懂,加上演唱中它特殊的光电和舞台效果,可以使欣赏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感官的享受,特别易于引起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亢奋和认同,增强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精神等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转化为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在歌曲的传唱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感化人和教育人。当《我的中国心》的旋律响起时,一种对祖国的眷恋和思念、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瞬间激发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再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好伦理道德,让人在一种“仁”“爱”之中受到教育和感化。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文化,不但迎合了青年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伴随着国际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欧美、拉丁、日韩一些流行音乐跨国传播大大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视野和比较鉴别能力。

2.人格的健全和素质的提高

在音乐欣赏的活动过程中,欣赏者通过对音乐的聆听,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这是一个体验美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灵静化的过程。欣赏者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情操和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同时人格在不断

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完善和塑造。比如周华健的《朋友》一曲唱出了我们对友谊的理解和渴求,每每听到禁不住附和唱起,这就是音乐欣赏的心理内化作用。通过对健康的流行音乐的欣赏,欣赏者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和人生观等个性化方面都得到升华和发展。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提高人的素质问题。报告提出要通过发展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论述全面深刻,意义深远。提高人的素质是一项综合工程,发挥流行音乐的这种教化功能,也是提高个人和群体全面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说,当今的中国大地到处都在演唱着流行音乐,只要有音乐播放的地方就会有流行音乐的传播,流行音乐几乎达到了泛音乐化的状态。作为受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的热爱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比如通过卡拉0k演唱形式丰富对音乐的表现力,学习电钢琴、电子琴、吉他、电吉他、电贝司、萨克斯等现代乐器弥补音乐艺术素质的不足,提升个人的音乐修养。在当今泛音乐化的状态的社会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对流行音乐的熏陶也塑造着当代人的素质。

三、流行音乐教化功能的异化

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文化环境,文化工业与文化市场的异军突起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市场经济大

环境下,不断进步的电脑与网络技术则为流行音乐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平台。由此使得流行音乐很快成为一种时代的必需品。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文化工业进程的阶段性标志之一。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教化功能,虽然有适应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面,但是今天的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高度商业性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对社会、对人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的一面,出现功能的异化。这是由流行音乐文化功能所具有的双重性决定的。“当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一致时,它就会发挥出积极的文化功能。当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冲突、互相背离时,就会产生功能的异化”。[5]

当今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高度商业性的文化,为更多人带来了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经济效益日渐成为判定流行音乐好坏与否的唯一标准。“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社会现实使得大量具有一定音乐资质或者是不具备这种资质的人加入到流行音乐的表演、创作、传播队伍之中,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借助当今发达的包装手段和媒介的作用,使得大批并不具备在流行音乐领域发展资质的人挤占了有限的流行音乐行业发展的

文化空间,加重了流行音乐资源浪费的倾向。“有专业人士保守统计,在今天的音乐商品化进程中,我国平均每年的歌曲生产量是10万首以上”。[6]虽然这是一个并不精确的统计数字,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今整个歌曲创作上的“泛滥”。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下流行音乐“一统天下”的势头对于严肃音乐、传统音乐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阻碍。这种冲击和阻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人才的流失。大批出自专业音乐学院、受到过良好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才投身流行音乐创作、演唱队伍之中。专业人才的加入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同时,客观上必然会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的发展造成障碍。二是严肃音乐、传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注意力的倒退。由于流行音乐创作周期远远低于严肃音乐的创作周期,其作为强大的市场力量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客观上形成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排挤”的局面。这种局面过度发展的话极有可能形成“单向度”的社会审美倾向,导致社会群体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注意力的倒退。

作为大众文化之一,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文化工业进程的阶段性标志之一。我们在肯定其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负面效应,扬长避短,

大大提升流行音乐的审美品质,弱化或消除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之异化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谷勇.流行音乐的社会文化属性[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蔡春.美育与感性开掘[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3]叶婷.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价值[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4]张浩.刍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j].中国音乐学,2006,(3).

[5]王思琦.略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负面效应——从文化功能分析的角度出发[j].人民音乐,20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