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45300)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一)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二)掌握系统的语言学和汉语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 (三)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项目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五)能够比较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 (六)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二、研究方向
充分考虑该学科高度交叉、高度综合的特点,对相关学科进行良好整合;以汉语与汉文化的传播为方向,以中原地域历史为品牌,以走出去请进来为有效途径,打造特色并推动持续发展;加强对学生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训练,着重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人才的能力与素质,以适应特定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要求。
三、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半,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半)。 四、课程设置和课程类型 (1)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其中公共课6学分,专业核心课程12学分,专业拓展课程8学分,实践课程4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
(2)课程类型 见课程设置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序号 课程代码 课 程 名 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及周学时 备注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核 心 课 程 (18学分) 公共课 专 业 必 修 课 09_002011 09_002012 英语 政治 36 36 72 36 36 36 36 36 36 36 18 36 36 36 36 36 36 18 18 18 18 18 Ⅰ Ⅱ Ⅲ Ⅳ 2 2 4 2 2 2 2 2 2 2 1 2 2 2 2 2 1 1 1 1 1 2 2 4 2 2 11_09320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11_093202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1_093203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 11_093204 中华文化与传播 11_093205 跨文化交际 拓 展 课 程 (8学分) 2 2 教 学 类 文 化 类 教 育 类 11_093206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 11_093207 汉外语言对比 11_093208 语法学 11_093209 课程设计 11_093210 中国思想史 11_093221 东南亚民俗与文化 11_093212 言语交际 11_093222 汉字与中原文化 11_093215 汉语国际推广专题 11_093216 外语教育心理学 11_093217 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实 践 课 程(4学分) 2 2 2 1 2 2 2 2 2 2 1 实践类 11_093218 教学调查与分析 11_093219 课堂观察与实践 11_093223 语言测试 11_093219 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 1 1 1 1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实习 学位论文
6学分 11_093220 2学分 五、专业实践
为了保证实习实践效果,培养单位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批国内外相对稳定的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基地。研究生要通过实习实践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1)教学实践方式
a、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学院、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
b、在国内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2)教学实践管理
a、志愿者主要由国家汉办选拔派出;
b、国内实习期间,培养单位安排教师进行指导,研究生要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习总结报告;由实习单位出具考评意见,学生提交实习报告。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要吸收国际汉语教学第一线(尤其是中小学)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教师参与论文指导。对学位论文的评阅与审核必须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1)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 校内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 (2)培养方法
a、运用集体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教学实践等方法,力争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接触到1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案例,提高教学实际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
b、50%的核心课程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
附:
主要课程介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课程编号:093201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课程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任务
该课程主要研究汉语教学全过程的规律,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的多边性应用学科,是—门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了解对外汉语语音、汉字、语法和词汇教学的特点、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法体系;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讲台,胜任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学工作。
教学基本任务:介绍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传授汉语教学的基础知识;训练汉语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汉语教学研究的初步知识和能力,能及时化解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能用恰当的方法纠正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偏误。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学”与“用” (8学时)
第一节 输入、输出与互动 第二节 形式和内容 第三节 知识和能力 第四节 目标和过程
第二章 交际能力和技能类型(8学时)
第一节 交际能力和交际模式 第二节 语域和语类 第三节 语体 第四节 理解和表达
第三章 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8学时)
第一节 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 第二节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第三节 需求分析和专门用途语言教学 第四节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第四章 课程、大纲和模式(8学时)
第一节 汉语课程设计及教学大纲 第二节 汉语教学模式的发展 第三节 技能教学目标分析 第四节 技能的关联与课型的分合
第五章 听力教学(6学时)
第一节 聆听技能分析
第二节 听力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 听力教学的原则及方法 第四节 听力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
第六章 阅读教学(6学时)
第一节 阅读技能分析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原则及方法 第四节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
第七章 口语教学(6学时)
第一节 口语技能分析
第二节 口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 口语教学的模式、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口语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
第八章 写作教学(6学时)
第一节 写作技能分析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模式、原则和方法 第四节 写作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
第九章 不同课型中的语言要素教学(10学时)
第一节 综合课中的语言要素教学 第二节 口语课中的语言要素教学 第三节 阅读课中的语言要素教学 第四节 听力课中的语言要素教学 第五节 写作课中的语言要素教学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课堂讨论 10% 实践 20% 100% 四、参考书目:
1、吴宗济主编《现代汉语语音概要》,华语教学出版社,1991。 2、毛世桢《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赵金铭主编《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张静贤《现代汉字教程》,现代出版社,1992。 5、李大遂《简明实用汉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王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7、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语文出版社,1994。
8、赵金铭主编《新视角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9、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 10、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1、崔永华主编《词汇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有时候还表现出某方面知识的欠缺。
改进措施: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改变考核方式,增加课堂讨论的比重,同时多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课程英文名称: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文献阅读 10% 期末成绩 50% 课程编号:093202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通过对该领域各流派的客观介绍,使学生能明确掌握关于语言学习的理论,并有意识的运用有关学习者行为理论的原则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最终形成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独立见解。
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第一语言的功用,中介语及第二语言学习得的自然途径,学习者个体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和假设等。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概念、现象与问题(2学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语言系统
第三节 二语习得需要解释的现象 第四节 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相关领域与研究传统(4学时)
第一节 二语习得的研究传统 第二节 一语习得 第三节 双语习得 第四节 三语习得 第五节 继承语习得
第六节 跨学科性质与理论问题
第三章 早期研究(2学时)
第一节 对比分析假说 第二节 偏误分析假说 第三节 中介语
第四节 儿童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五节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
第四章 已知语言影响(2学时)
第一节 一语迁移 第二节 发生迁移的层面 第三节 迁移的其他形式 第四节 中介语迁移
第五章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2学时)
第一节 生成语法理论的语言习得观 第二节 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异同 第三节 普遍语法可及性假说 第四节 屈折形态缺失假说
第六章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2学时)
第一节 儿童一语习得 第二节 形式与功能
第三节 欧洲科学基金会研究项目 第四节 时间性和时体习得
第七章 中介语加工(2学时)
第一节 加工理论 第二节 建构论 第三节 知识类型
第八章 语境中的中介语(2学时)
第一节 语言变异 第二节 社会互动论 第三节 交际策略 第四节 中介语语用
第九章 输入、输出与互动(2学时)
第一节 输入与理解 第二节 互动与反馈 第三节 互动假说 第四节 输出假说
第十章 词汇习得(2学时)
第一节 词汇知识类型 第二节 词汇知识的发展 第三节 偶发式词汇学习 第四节 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
第十一章 语言教学(2学时)
第一节 形式聚焦 第二节 输入加工教学 第三节 输入操控与输入强化 第四节 教学效能
第十二章 学习者(2学时)
第一节 情感 第二节 年龄 第三节 学能 第四节 动机 第五节 个性
第六节 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
第十三章 研究方法(2学时)
第一节 前期准备 第二节 观察法 第三节 访谈法 第四节 问卷调查
第十四章 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整体上把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重点掌握部分习得研究的成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整体把握习得研究的成果,难点是学生领悟习得的理论。 第一节 汉语的一些特点 第二节 语法习得研究
第三节 非受事宾语句习得研究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课堂讨论 10% 实践 20% 100% 四、参考书目
1、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Rod Ellis《牛津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6、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虽然结合一定的例子,但对一些的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
改进措施:增加课前预习活动和课后延伸阅读活动,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习效果。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 课程英文名称:Teaching Cases of CLT 课程编号:093203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第一学年必修的专业课。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模式、构成、类型、主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对不同类型课程的汉语教学实践和方法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技能,并使学生在科学、有序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善于发现问题,并具有反思自我教学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献阅读 10% 期末成绩 50%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掌握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的内容以及讲解和练习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试讲相结合的方式,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常见的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具体的讲述和指导。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关于课堂教学(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和模式种类,掌握当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及其构成和目标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当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难点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原则。
第一节 当前语言教学的模式 第二节 语言课堂教学 第三节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 第四节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第五节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观摩
第二章 初级阶段的课堂教学(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初级阶段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和模式种类,掌握当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及其构成和目标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初级阶段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设置和原则,难点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学阶段划分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初级阶段的教学对象 第三节 初级阶段的教学目标 第四节 初级阶段的课程设置 第五节 初级阶段的教学原则 第六节 初级阶段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
第三章 中级阶段教学(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级阶段教学的对象、目标,掌握中级阶段的课程设置以及基本的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各种课程的内容和方法,难点是课程设置。
第一节 中级教学的教学对象 第二节 中级阶段的教学目标 第三节 中级阶段的课程设置 第四节 中级阶段的教学原则 第五节 中级阶段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
第四章 高级阶段教学(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高级阶段课堂教学的教学对象和目标的确定、,掌握高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高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原则,难点是如何熟练运用这些基本原则。
第一节 高级阶段的教学对象 第二节 高级阶段的教学目标 第三节 高级阶段的课程设置 第四节 高级阶段的教学原则 第五节 高级阶段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
第五章 速成教学(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速成班的构成和特点,掌握速成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速成班的交际任务,难点是如何围绕交际任务结合实际展开教学,并贯彻教学原则。 第一节 速成教学的特点 第二节 速成教学的内容 第三节 速成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德国汉堡班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
第六章 对外汉语听力的课堂教学(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听力教学的理论依据,掌握听力教学的过程、方式以及课堂练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听力教学的过程、方式以及课堂练习的方法,难点是将方法化为实践。 第一节 听力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听力教学的过程、方式和课堂练习 第三节 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听力课程案例分析与演练
第七章 对外汉语阅读的课堂教学(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阅读的理论依据和阅读技巧,掌握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方法和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方法和练习,难点是将理论化为实践。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过程、方式和课堂练习 第三节 阅读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利用 第四节 阅读教学的课堂练习 第五节 阅读课程案例分析与演练
第八章 对外汉语口语的课堂教学(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口语教学理论依据和特点,掌握口语教学的过程、方式和课堂练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口语教学的过程、方式和课堂练习的方法。难点是如何与实践结合。
第一节 口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口语教学的过程、方式和课堂练习 第三节 口语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口语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
第九章 对外汉语写作的课堂教学(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掌握写作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理论教学的模式和方法,难点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节、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第三节 写作课程案例分析与演练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30% 10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建议使用教材:
张和生、马燕华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示范教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资料:
[1] 杨寄洲、崔永华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 丁迪蒙主编《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学林出版社,2006。
[3] 彭增安 陈光磊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 徐子亮 吴仁甫著《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杨惠元著《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7。 [6] 张和生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7] 陈昌来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 叶军主编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教学演练部分最好是能面向留学生进行真实课堂情况的模拟,但受条件限制,只能由学生互相扮演留学生进行试讲,因此未能模拟出最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
改进措施:开课之初先进行一次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观摩,以使学生对对外汉语课堂有一更直观之感受。鼓励学生多参加孔子学院网络课堂教学,利用互联网增加实践机会。
《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华文化与传播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课程编号:093204 学分:2
提问或实验 10% 期末成绩 50%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该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为传播中华文化奠定牢固的基础。
通过对中华文化及其海外传播的系统学习,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在海外的具体影响,并能够把相关知识熟练地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具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概念的产生和形成,了解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精髓。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难点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第一节 文化概述 第二节 中华文化
【教学安排】使用多媒体,能够更直接展示中华物态文化的一些图片;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之以讨论法。
第二章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符号——孔子(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历史的孔子和孔子的历史,掌握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难点是历史的孔子和孔子的历史的差异。 第一节 孔子的思想
第二节 历史的孔子和孔子的历史 第三节 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
【教学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介绍孔子思想的各种主要书籍;主要采用讨论法,辅之以讲授法。
第三章 儒释道的融合(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的基本思想及其基本特征,了解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基本方法,掌握中华文化对三家思想的选择。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三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难点是中华文化对三家的选择。 第一节 儒家思想 第二节 道家思想 第三节 佛家思想 第四节 三教融合
【教学安排】学生提前了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基本历史;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之以讨论法。
第四章 中国古代礼制(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礼制的基本内容,掌握古代礼制的基本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中国古代礼制的基本内容,难点是中国古代各种礼制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礼制概述 第二节 吉礼 第三节 嘉礼 第四节 宾礼 第五节 军礼 第六节 凶礼
【教学安排】学生提前收集有关书籍,并对最近看到的影视剧中涉及到中国礼仪的片段进行收集和整理;主要采用引导讨论法。
第五章 中国民俗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基本民俗习惯和民间禁忌,掌握民俗和民间禁忌的本质和基本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民俗和禁忌基本内容,难点是民俗和禁忌的本质及如何科学地分析民间禁忌。 第一节 中国民俗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民间禁忌
【教学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一些指定的民俗文化方面的书籍;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之以讨论法。
第六章 中国的姓氏与名字(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姓氏的产生、来源和名字命名原则,掌握一些基本姓氏产生方式、名与字的基本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中国姓氏的产生、来源和名与字基本关系,难点是姓氏的来源。 第一节 姓氏 第二节 名字
【教学安排】学生准备一部姓氏辞典;主要采用讨论法
第七章 中国婚姻制度(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基本婚姻形态和婚姻仪式,掌握一些婚姻仪式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中国婚姻形态与婚姻仪式及婚姻仪式的现代价值,难点是对特殊的婚姻形态的理解。 第一节 婚姻的历史形态 第二节 婚姻仪式 第三节 婚龄与离婚
【教学安排】提前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话题集中于限定条件;主要采用讨论法。
第八章 建筑与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与中国古代建筑有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了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掌握形成建筑物态文化的心理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形成建筑物态文化的心理因素,难点也是形成建筑物态文化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 有关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第二节 影响建筑的文化理念和心态因素
【教学安排】使用多媒体,形象展示各种与建筑相关的图片;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之以讨论法。
第九章 汉字与文化(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古文字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文化心理,了解文化与汉字的相互影响,掌握一定数量的古汉字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古汉字形成机制,难点也是古汉字形成机制。
第一节 汉字与文化 第二节 汉字形成机制 第三节 汉字文化释例
【教学安排】使用多媒体,形象展示各种古文字图片;主要采用讲授法。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20% 10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建议使用教材: 教师自编讲义。 2、主要参考资料:
[1]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 [4] 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 [5] 申小龙著《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 周有光著《汉字与文化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7] 何九盈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 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
[9] 刘沛林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控制是课程的难点,也是不足。此外,对学生课堂实践的训练还存在不足。
改进措施:一是广泛吸收其他研究者的成果,科学控制教学内容;二是增加学生的课堂实践的训练。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提问或实验 10% 期末成绩 60% 课程中文名称:跨文化交际
课程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程编号:093205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跨文化交际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个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拓展视野,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课程。
本课程阐述了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对影响交际的变量进行了精确的分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提供的变量不仅涉及到深层的文化背景,而且还涉及到具体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和交际环境层面。课堂的教学以及课外的实践能使学生对跨文化语言交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管理以及从事各类涉外工作的新颖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课程采取课堂重点讲授、课堂案例讨论和布置课外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互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跨文化交际学的各个主要方面,并能够对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体系、语言等各个方面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课程讲授学习的主要内容、研究历史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文化、语言和交际的关系,教学难点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研究的发展历史。
【教学内容】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跨文化交际在现代社会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历史。 第一节 文化、语言和交际 第二节 跨文化语言交际
第二章 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心理的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存在的差异和问题,在语言交际中应该具有跨文化的视野。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的认识,教学难点是认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语言交际的。
【教学内容】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和心理因素。 第一节 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社会因素,并能根据情景和人际关系的不同,开展有效地跨语言交际。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社会因素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对比认识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
【教学内容】社会情景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中西方人际关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第四章 规范、符号及代码系统(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规范、符号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并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跨文化交际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规范、符号的范畴,难点是了解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教学内容】文化规范的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符号系统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第一节 规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符号与代码系统
第五章 跨文化语言对比分析(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句法、语义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本体差异,教学难点是理解造成语言差异的文化因素。
【教学内容】英汉语言的句法、语义比较。 第一节 汉英句法差异分析
第二节 汉英语义差异分析
第六章 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社会文化中交往规则、言语行为等都有差异,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认识语言使用中的交往规则、言语行为等差异,难点是理解言语行为理论。
【教学内容】交往规则的文化差异,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第一节 交往规则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第七章 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异(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非言语行为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不同文化中非言语行为存在着差异。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分析非言语交际的作用,教学难点是掌握非言语交际的具体类型。
【教学内容】非言语交际的类型和功能,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第一节 非言语行为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第二节 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对比
第八章 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和案例分析(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确立跨文化的自觉,认识到跨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对具体的跨文化事件进行分析,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自觉能力。
【教学内容】跨文化交际实践,跨文化案例分析 第一节 影视作品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20% 实践 20% 期末成绩 50% 10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建议使用教材:
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语言交际》,商务印书馆,2014。 2、主要参考资料: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 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5]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1、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学中还需增加实践、实验等内容的比例。3、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力度还不够。
改进措施:1.教学中,增加实践的内容和环节;2.改变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观看视频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加大对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力度。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汉语语言要素教学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language elements and teaching skills 课程类别:教学类选修课 课程编号:093206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类拓展选修课。
课程以培养学生汉语二语语言要素的教学能力为核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大语言要素的教学原则、方法和技巧,备有较为充足的教学案例,并有教学观摩、教学实践的环节,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理论素养、科研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的理论性与
系统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10学时)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音的特点 第二节 语音教学的原则、方法与技巧 第三节 语音教学示例、观摩 第四节 学生模拟语音教学 第五节 语音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10学时)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第二节 词汇教学的原则、方法与技巧 第三节 词汇教学示例、观摩 第四节 学生模拟词汇教学 第五节 词汇教学重点、难点
第三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6学时)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第二节 语法教学的原则、方法与技巧 第三节 语法教学示例、观摩 第四节 学生模拟语法教学
第四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教学(8学时)
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
第二节 汉字教学的原则、方法与技巧 第三节 汉字教学示例、观摩 第四节 学生模拟汉字教学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课堂讨论 20% 作业 30% 100% 期末成绩 50% 四、教材及参考文献
[1]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 李红印《汉语词汇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
[4] 彭小川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商务印书馆,2004。 [5] 张和生主编《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商务印书馆,2006。 [6] 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卢福波《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 孙德金《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9] 周健、林柏松《外国人汉字速成》,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过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忽略了学生理论素养、科研能力的培养,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汉语教学本来是讲究又讲又练、讲练结合的, 教师对语言要素的讲解和学生的技能训练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改进措施:应该注意强化学生基本功训练,在提高学生汉语基本理论基础上提高语言教学技能训练,使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讲解和训练之间的关系保持平衡。
《汉外语言对比》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汉外语言对比
课程英文名称: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课程编号:093207 学分:2 学时: 36
适用对象:国际汉语教育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汉外语言对比》是为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英语和汉语异同,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英汉语言的特点。运用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英汉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和语用、修辞和文化心理方面的异同,并通过实践对比,更有效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汉外语言对比导论(4学时)
第一节 汉外对比的意义: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 第二节 汉外对比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章 汉英语音对比(8学时)
第一节 汉英的‘音高’与‘音强’ 第二节 汉英音节结构对比
第三节 汉英音节结构差异与母语迁移 第四节 汉英音位系统对比
第三章 汉英文字对比(8学时)
第一节 汉字的表意性和表音性 第二节 英文的表意性和表音性 第三节 汉语的字法与英语的词法 第四节 汉字与英语词结构的对比
第四章 汉英词汇对比 (6学时)
第一节 汉英的基本词汇 第二节 汉英的外来词 第三节 英汉构词法对比
第五章 汉英词汇意义对比(4学时)
第一节 词义基本对应 第二节 词义并行、空缺和冲突 第六节 英语新词对汉语词语的影响
第六章 汉英语法对比(6学时)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汉英语法特征对比
第三节 英语语法的柔性和汉语语法的刚性对比的意义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
平时成绩 课堂讨论 作业 期末成绩 20% 30% 100% 5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 Contrastive Analysis, Carl James,Longman Group Limited,1980.
[2] Theoretical Issue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Jacek Fisiak,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V.,1980.
[3]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4]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7] 潘文国主编《汉英语言对比概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
《语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语法学
课程英文名称: Chinese grammar 课程类别:教学类选修课 课程编号:093208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集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于一体的教学类选修课程。通过课堂讲授、教学实践,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意义、基本理论、教学体系;学习和掌握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规律、方法和策略,并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规律和方法指导汉语语法的教学实践,具备较高的驾驭语法知识、解决语法问题和组织语法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论(4学时)
第一节 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区别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与方法问题
第二章 汉语词类及其教学(16学时)
第一节 趋向动词、位移动词、情态动词、能愿动词等的特点及其教学 第二节 数词、量词、方位词、时间词等的特点及其教学 第三节 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区别词等的特点及其教学 第四节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等的特点及其教学 第五节 程度副词、范围副词、类同副词、情状副词等的特点及其教学 第六节 介词及介词性短语等的特点及其教学 第七节 助词等的特点及其教学 第八节 连词等的特点及其教学
第三章 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6学时)
第一节 “把”字句等的特点及其教学 第二节 “比”字句等的特点及其教学 第三节 疑问句的基本形式和表达功能
第四章 汉语语法教学的理据与方法(10学时)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点与策略 第二节 展示语法点的技巧 第三节 解释语法点的技巧 第四节 练习语法点的技巧 第五节 归纳语法点的技巧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
平时成绩 课堂讨论 20% 作业 30% 100% 四、教材及参考文献
[1] 卢福波 《对外汉语实用教学语法》,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2] 国家汉办教学处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吕文华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语文出版社,1994。 [4] 高顺全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吕文华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期末成绩 50%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语法学前沿理论与教学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之间存在较大隔阂。
改进措施: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将枯燥的语法条目化为无形的益智内容和富于交际意义的活动内容,使课堂用例设计和组织富于交际性,保证语法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注意将汉语研究的新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甚至利用教学实践发现新的汉语事实、进行新角度的研究。
《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curriculum design 课程类别:拓展课程 课程编号:093209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课程介绍
该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主要研究汉语教学设计全过程的规律,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的应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汉语教学设计的特殊性,了解汉语语音、汉字、词汇和语法四要素的教学设计,掌握汉语教案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教学设计概说(4学时)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定义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过程 第四节 教学设计的要素 第五节 教学设计观察与讨论
第二章 教学设计过程的具体分析(10学时)
第一节 教学需求分析 第二节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节 学习者分析 第四节 教学目标分析 第五节 教学策略制定 第六节 选择教学媒体 第七节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第八节 教学设计讨论与演练
第三章 教案设计(4学时)
第一节 教案设计的基本素质 第二节 教案设计的基本步骤 第三节 教案设计产品展示与讨论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课堂讨论 10% 实践 20% 100% 四、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4]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6] 中国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要求》,2004。 [7] 中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01。
[8] [美]鲍承模(1999)《美国中小学英语为第二语言现代教学法介绍》,《中小学英语教
学与研究》,第4、5期。
[9] [美]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1999)。 [10][美]Jack C. Richards《剑桥国际英语教程》,外研社,2001。 [11][美]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文献阅读 10% 期末成绩 50%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1、强调学生对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突出,这方面的引例还有待于丰富;2、学生的教学设计作业,没有做到一对一的反馈。
改进措施:1、提供相关教学设计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2、提供作业反馈,做到有针对性,切合实际,帮学生尽快掌握设计技能。
《中国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思想史
课程英文名称:Ideology History of China 课程编号:093210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属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拓展课。
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中国思想的发展流变:一、先秦时期,中国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二、秦汉以后思想的统一;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又一次解放;四、隋唐时期中国思想的主要特征;五、宋元明清时期理学思想兴盛。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脉络,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形成的原因与历史条件;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本质及其这些基本思想的内容与它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2学时)
第一节 占与筮 第二节 神徽 第三节 女神庙
第二章 周代礼乐思想(4学时)
第一节 周公制礼乐
第二节 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 第三节 礼与乐 第四节 礼的要素
第五节 礼的分类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学时)
第一节 思想文化的地域特点 第二节 诸子百家的思想
第四章 两汉时期的经学思想(4学时)
第一节 汉代政治指导思想的抉择 第二节 两汉经学发展及其思想建树 第三节 经学思想与汉代政治实践
第五章 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潮(2学时)
第一节 玄学与魏晋时期的思想转变 第二节 道教和佛教思潮的兴起
第三节 东晋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的发展
第六章 唐代思想文化的历史价值(4学时)
第一节 儒家“道统”的创立与演变 第二节 儒、释、道的渗透
第七章 宋代思想文化的创造性(4学时)
第一节 王安石“新学”用其创新精神 第二节 北宋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再造 第三节 南宋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第八章 明清思想的创新与探求(4学时)
第一节 明代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
第九章 近代思想及其特色(4学时)
第一节 中西思想的撞击与中体西用 第二节 维新与变法
第三节 革命浪潮与思想变迁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10% 提问或实验 10% 100% 期末成绩 7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建议使用教材: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2、主要参考资料:
[1]蔡尚思《中国思想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9。 [2]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5]郭沫若《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
[6]候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五卷本,人民出版社,1957。 [7]候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 [8]梁启超《清朝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罗宗强《玄学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0]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中国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多,有些问题不能完全展开。
改进措施:促进学生课前对相关背景知识的阅读,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把握的程度;增加课外阅读要求,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拓展阅读相关内容。
《东南亚民俗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东南亚民俗与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folk culture of south east Asia’ culture 课程编号:093221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的拓展性的课程,属于文化类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别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东南亚地区各个国家的宗教信仰文化、社交礼仪文化、艺术文化、衣食住行文化、传统节会文化等等,掌握东南亚地区的语言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文化的对比,掌握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异同,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服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提升在海外的汉语推广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组成国家和简要历史,在此基础之上,重点掌握东南亚国家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俗,以及东南亚的各种艺术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民俗文化概论(6学时)
第一节 民俗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和功能 第三节 民俗的构成与传承 第四节 民俗调查
第五节 中外民俗研究概况
第二章 东南亚的生活习俗(3学时)
第一节 东南亚的衣食住文化 第二节 东南亚的婚俗和丧葬礼俗
第三章 东南亚艺术(3学时)
第一节 东南亚的音乐与舞蹈 第二节 东南亚的绘画与建筑 第三节 东南亚的戏剧与文学
第四章 东南亚的宗教与信仰(3学时)
第一节 东南亚的三大宗教信仰 第二节 东南亚的本土信仰
第五章 东南亚的传统节会(3学时)
第一节 东南亚的宗教性节会
第二节 东南亚的祭祀性节会 第三节 东南亚的社交娱乐性节会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20% 10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建议使用教材:
于在照、钟智翔主编《东南亚文化概论》,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资料:
[1] 古小公主编《东南亚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 贺圣达著《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1、本课程主要介绍的是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对其他东南亚国家如老挝、柬埔寨等未能涉及;2、除了介绍这些国家的文化之外,对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未能更好地结合实践,更多地以案例的方式进行展现。
改进措施:鼓励具有东南亚教学经验的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使用具体案例讲解;同时鼓励归国志愿者学生将自己在东南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编写成案例,通过案例进行教学。
《汉字与中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汉字与中原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Character and Henan Culture 课程编号:093212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提问或实验 20% 期末成绩 50%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该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对汉字与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理解汉字系统形成区域——中原地区的文化与汉字的关系,把握汉字文化的精髓,为汉字汉语教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通过对对汉字与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并能够把相关知识熟练地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实践。
通过对汉字与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理解汉字系统形成区域——中原地区的文化与汉字的关系,把握汉字文化的精髓,对汉字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具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培养针对具体的汉字文化现象的解析能力,为对外汉字汉语教学积淀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汉字与中原文化综述(2学时)
第一节 汉字综述 第二节 中原文化综述
第三节 汉字与中原文化关系综述
【教学安排】使用多媒体,能够更直接展示古汉字的一些图片;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之以讨论法。
第二章 汉字与中原环境(6学时)
第一节 中原地区的地理人文社会环境
第二节 地理人文社会环境对汉字产生发展的影响
【教学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介绍中原地理人文社会环境的各种书籍;主要采用讨论法,辅之以讲授法。
第三章 汉字与中原物质文化(6学时)
第一节 汉字与中原物质文化关系概述 第二节 汉字与中原物质文化释例
【教学安排】使用多媒体,以便更直观展示文物与汉字图片;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之以讨论法。
第四章 汉字与中原精神文化(6学时)
第一节 汉字与中原精神文化关系概述 第二节 汉字与中原精神文化释例
【教学安排】多媒体教学,以便更直观展示文物与汉字图片;主要采用引导讨论法。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20% 10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建议使用教材: 教师自编讲义 2、主要参考资料:
[1] 左安民著《细说汉字》,九州出版社,2006。 [2] 何九盈著《汉字文化学》,学林出版社,2006。 [3] 赵诚著《甲骨文与商代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 许慎著《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5] 申小龙著《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 周有光著《汉字与文化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7] 何九盈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 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 [9]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 [10]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不够先进,教学内容的安排还不够科学;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还不够。
改进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学研究的投入,研究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内容的选择;二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研究汉字和文化。
《言语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言语交际
课程英文名称:Vrbal Cmmunication
提问或实验 10% 期末成绩 60% 课程编号:093212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一、教学目标
系统讲授言语交际的基本知识理论;结合语言本体的具体内容,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扎实掌握人际交往中需要掌握的各种要素及技能。使学生既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言语现象,将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能够在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进行模范的应用,提升对外言语交际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言语交际的性质(2学时)
第一节 “言语交际”学研究综述 第二节 “言语交际”两个方面的内涵 第三节 “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
第二章 言语交际中的主要矛盾(2学时)
第一节 言语主体、言语客体、言语本体和言语环境 第二节 言语交际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第三章 言语交际环境(2学时)
第一节 文化环境 第二节 物理环境 第三节 本体语境
第四章 言语交际的本体范围(2学时)
第一节 言语和语言的区别 第二节 声态语、身姿语、空间语 第三节 多因素之间的整体协调
第五章 言语交际的功能(2学时)
第一节 五种效果功能 第二节 运用中功能的转换 第三节 寒暄功能与调剂功能的识别
第六章 言语交际中的信息类型(2学时)
第一节 信息的性质
第二节 信息的类型
第三节 信息与功能之间的错综关系
第七章 言语交际中的词语(8学时)
第一节 词义性质的再分析与意义描写的复杂性 第二节 交际中的词义特征 第三节 词语活用的类型。
第四节 不同位置上的词语多获得新的意义 第五节 不同组合中的词语多获得新的意义
第八章 言语交际的语句(6学时)
第一节 四种不同句式的特征 第二节 祈使句中的特点及形式标志 第三节 肯定句与否定句。 第四节 “把”字句与“被”字句。
第九章 言语交际的辞格(4学时)
第一节 辞格研究综述 第二节 辞格的功能类型 第三节 比喻的属性特征
第四节 回环格的类型、回环格的心理机制 第五节 辞格运用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第十章 言语交际的篇章(4学时)
1、两种语体特征辨析。 2、口语交际的特征。 3、书面交际的特征。
第十一章 言语交际质量评价(2学时)
1、案例分析。 2、课程总结。 3、讨论并启发。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10% 10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建议使用教材:
提问或实验 10% 期末成绩 70% 赵毅,钱为钢著《言语交际》,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资料:
[1] 刘焕辉主编《言语交际学》,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 [2] 崔应贤著《修辞学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选用的教材虽然是全国最优秀的教材,但部分内容对教学不是特别适合,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一些不便。
改进措施:拟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我校的专业实际情况。
《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外语教育心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al psychology 课程编号:093213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类课程,是研究外语教学的心理基础,为建立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体系并正确组织外语教学工作提供心理学论据。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外语教育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初步形成外语教育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外语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6学时)
第一节 学习的定义 第二节 学习的分类 第三节 学习理论流派
第二章 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6学时)
第一节 皮亚杰的发展观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三节 皮亚杰理论与维果茨基理论的差异
第三章 外语学习理论与模式(6学时)
第一节 外语学习中的几对概念 第二节 外语学习理论和模式
第四章 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学习者的个体差异)(6学时)
第一节 外语学习者的生理差异 第二节 外语学习者的认知差异 第三节 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差异
第五章 外语教学(6学时)
第一节 语言知识教学 第二节 语言技能教学
第六章 外语教学课堂管理(6学时)
第一节 教师认知 第二节 教师期望 第三节 教师角色
第四节 外语课堂教学的组织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10% 10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使用教材
提问或实验 10% 期末成绩 70% 张庆宗著《外语教育心理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参考书目
[1] 朱纯编著:《外语教育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 M•威廉姆斯等著:《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陈琦等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 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由于课程课时的限制,未能对该课程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介绍,尤其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心理学理论。
改进措施:教师结合自身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经验,通过个案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方法,引导学生来理解理论知识。
《汉语国际推广》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汉语国际推广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课程编号:093215 学分:2分
适用对象: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结合“传播学”原理和其它国际汉语教育的相关理论,介绍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推广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并结合实际分析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国际社会对孔子学院的诸多反应。以期学生能够目前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能从理论的高度来思考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6学时)
第一节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的学科定位
第二节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的对象、理论基础与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 第三节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
第二章 语言获得与情感认同:汉语国际传播的目标分析(6学时)
第一节 汉语国际教育的概念梳理 第二节 汉语国际教育目标的既有认识 第三节 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的重新界定
第三章 孔子学院与台湾书院:汉语国际传播的主体分析(4学时)
第一节 汉语国际传播属性与模式 第二节 汉语国际传播之目标
第四章 实体传播与网络传播:汉语国际传播的管道分析(8学时)
第一节 汉语传播管道的种类、属性及特色
第二节 汉语国际传播之网络教学与网络营销之应用 第三节 台湾汉语教学网站之型态与特色 第四节 大陆和港澳汉语教学网站之型态与特色 第五节 美国汉语教学网站之型态与特色
第六节 三地汉语教学网站的“搜索简易性”探索 第七节 两岸最易检索的汉语网站之比较
第五章 汉语国际传播受众(6学时)
第一节 汉语传播的受众属性
第二节 主要国家之汉语教育政策、工作政策及现况 第三节 有关受众需求的立论要点
第四节 恰当而有吸引力的“命名”是激发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
第六章 汉语国际传播的机构形象识别(6学时)
第一节 汉语国际传播的理念识别系统之建立模式 第二节 汉语国际传播的行为识别系统之建立模式 第三节 汉语国际传播的视觉识别系统之建立模式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10% 100% 提问或实验 10% 期末成绩 7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建议使用教材:
吴应辉著《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2、主要参考资料:
[1]袁礼《基于空间布局的孔子学院发展定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2]戴蓉《孔子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3]崔应贤编《汉语哲思与表达艺术》,2014年教育部视频公开课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存在不足:汉语国际推广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由于课时限制,只能对其中的主要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对一些更具体的问题,如不同国家的孔子学院所遇到的问题必然有各自的特点,在此未能介绍。
改进措施:鼓励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个人兴趣,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学习。
《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课程英文名称:School Educ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课程编号:093214 学分:1分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拓展课程。
本课程通过专题研究,以课程教学为重点,通过介绍西方教育理论和国外中小学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当前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趋势。同时,以美国和新加坡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国家为个案研究,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各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
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使学生熟悉西方教育理论、了解国外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使学生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上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点和态度,并树立创建美好教育实践的自信心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西方教育理论的历史演变(5学时)
第一节 西方古代教育理论 第二节 西方近代教育理论 第三节 西方现代教育理论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教学变革(5学时)
第一节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国外中小学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变革
第三章 美国语文教育全景透视(4学时)
第一节 美国基础教育概述 第二节 美国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加坡双语教育(4学时)
第一节 新加坡的基础教育 第二节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 第三节 新加坡的华文教育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10% 10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建议使用教材:
单中惠主编《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资料:
[1] 王桂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强海燕《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张蓉主编《走近外国中小学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5] 徐辉著《现代西方教育理论》,重庆出版社,2006。 [6] 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吴忠豪著《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提问或实验 10% 期末成绩 70% [8] 郝志军主编《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该课程对国外中小学教育情况进行概述,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难以激发其研究的兴趣,传统讲解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教学效果。此外,教材的讲解缺乏纵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改进措施: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利用视频、图片等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国外中小学的教育情况。教师利用专题研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专题进行深度研究。
《教学调查与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教学调查与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teaching 课程编号:093216
课程性质:实践类拓展课程 学分:1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类拓展选修课。
该课程以增强对汉语课堂教学实践的理解力、思考能力和论证能力,同时为完成学位论文积累资料,提供选题思路和立题角度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的理论与知识,对课堂教学进行初步的调查实践。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教学调查总论(6课时,每节2课时)
第一节 什么是教学调查 第二节 教学调查与分析的过程 第三节 教学调查与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调查(4课时,每节2课时)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调查选题的确定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调查对象的细分
第三章 调查资料的收集与统计(4课时,每节2课时)
第一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
第二节 调查资料的统计
第四章 调查实例与撰写(4课时,每节2课时)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调查实例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撰写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10% 100% 四、教材及参考文献 专著:
[1] 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 盛昌兆、解守宗《教学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 期刊论文:
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五、该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教学调查与分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需要涉及教育心理学、语言习得理论、教育统计学等等理论知识,还需要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功能、对象、方法等角度剖析有关问题,但由于该课程课时少,时间短,理想化的教学效果往往难以实现。
改进措施: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降低理论难度,增加调查案例教学,另一方面合理增加学生的课下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更加务实高效。
《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堂观察与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Practice 课程性质:实践类选修课程
提问或实验 10% 期末成绩 70% 课程编号:093217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加深职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学能力的实践类拓展选修课程。该课程注重学生具体教学技能的训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对汉语教学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它采用课堂观摩与研修紧密结合的实践方式,要求学生对课堂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录像观摩结束后,在观摩教学录像之后,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和反思,找出能力标准和授课者行为之间的差距。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理论学习(2课时)
第一节 汉语语言要素基本原理及教学设计 第二节 课堂教学观察的方法
第二章 观摩与实践(12课时)
第一节 语音教学的观摩与实践 第二节 词汇教学的观摩与实践 第三节 语法教学的观摩与实践 第四节 文字教学的观摩与实践
第三章 讨论与反馈 (4课时)
第一节 自我评价
第二节 集体评议、教师点评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课堂讨论 40% 四、教材及参考文献
[1] 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2]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 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作业 60% 期末成绩 100% [4] 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课堂观察之所以能够促进教学进步,内在机制在于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当前的行为进行观察、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接近我们期望的境界或状态。但从本课程目前进行的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还很难达成一个内在的、统一的观察“标准”,从而使课堂观察进一步深入;这样一来,在课堂观察当中,学生不易产生比较系统的、完整的和深刻的印象。
改进措施:鉴于此,我们在今后教学当中,会进一步努力,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观察规律,对课堂观察活动进行规范,使课堂观察的往“标准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 的方向发展。
《语言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语言测试
课程英文名称:Language Testing 课程编号:093223 学分:1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针对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实践类课程,属于选修课课程。
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等级大纲》、《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基准,以教材为媒介,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进行测试与评价,使国际汉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测试与评价的方法与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研究生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测试与评估的新观点,理解它们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本专业研究生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试卷的设计与编制,了解测验分数的解释方法,掌握基本的统计原理和常用统计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技能解决相关的教学和科研上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语言测试的历史(2学时)
第一节 前科学时期或传统时期
第二节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或现代时期 第三节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或后现代时期
第二章 语言测试的基本概念(4学时)
第一节 语言测试的作用和目的 第二节 语言测试的种类 第三节 语言测试的质量标准
第三章 语言能力(4学时)
第一节 语言能力观点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语言学理论对语言能力理论的影响 第三节 语言能力标准
第四章 测试的分数和反馈作用(4学时)
第一节 分数的转换 第二节 分数的合成 第三节 分数线的设定 第四节 测试常模表 第五节 测试等值 第六节 测试的反馈作用
第五章汉语水平考试研究(4学时)
第一节 HSK简介 第二节 HSK发展简史 第三节 HSK考试的等级分数 第四节 各类HSK考试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20 10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建议使用教材:
提问或实验 20 期末成绩 50% 王佶旻主编《语言测试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资料:
[1] 张凯主编《语言测试概论》,商务印书馆,2013。
[2]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编著《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1-6级)》,商务印书馆,2010。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本课程主要介绍的是语言测试,尤其是第二语言测试的内容,方法。存在的问题,由于语言测试本身包含一些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以及一些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因此对于纯文科背景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的知识接受起来有难度。
2.由于我校参加HSK测试的留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在HSK考试的介绍分析方面主要是来源于第二手材料。
改进措施:教学中增加一些基本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教学;通过利用网络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HSK考试的实践经验。
《中华文化和才艺展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华文化和才艺展示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Culture and Its Promotion 课程编号:093219 学分:1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中原文化和才艺展示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专业选修课,是学生了解中原文化,传播中原文化,拓展知识领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课程。
本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原传统文化,认识中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审美特征,激发学生对中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中原文化的鉴赏能力,能掌握一些传统文化形式的技巧。
通过理论讲述的方式,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原文化的特点和整体面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原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书法(3学时)
第一节 书法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书法的鉴赏和创作
第二章 中国画(3学时)
第一节 中国画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中国画的鉴赏和创作
第三章 剪纸(2学时)
第一节 剪纸的种类和寓意 第二节 剪纸的技法
第四章 中国结(2学时)
第一节 中国结的种类和寓意 第二节 中国结的技法
第五章 太极拳(4学时)
第一节 武术简介 第二节 太极拳练习
第六章 豫剧(4学时)
第一节 豫剧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豫剧欣赏和学习 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平时成绩 出勤 10% 作业 20% 100%
四、参考资料
[1] 王业霞《剪纸 学生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陈小旺 王东武《中国陈氏太极拳(精)》,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3] 犀文资讯《中国结一本通》,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4] 谭静波《中国国粹艺术读本——豫剧》,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1、缺乏专门的教学场地和教师,教师的水平和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优
实践 20% 期末成绩 50% 化;2、教学内容主要停留在手工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改进措施:1、对专任教师通过培训、深造等方式,优化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2、进一步深入研究课程教学内容问题,拓展新的内容和形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