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赵丽芳 2012102633 社会工作理论论文

2024-07-21 来源:尚车旅游网
 赵丽芳 2012102633 浅析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发展本土化社会工作是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面临着实践形式和实施路径的不同和分立、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的差异和疏离、服 务理念和管理目标的碰撞与隔离等一系列挑战。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思路是加 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进程,积极推动由单一政府主体向多元主体过渡,由 政府包办向“政府购买”机制转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体系、工作程序、服务经验 和实务方法,逐步扩大社会工作覆盖对象,实现专业理念与中国文化深度对接,切实增 强社会工作发展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社会工作 制度化 专业化

本土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建构社会工作制度、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方向。本土化是与专业化相对 的。专业化是指中国的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实务技巧要与国际接轨,即与国际上通用的、以西方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产生的社会服务方式对接; 本土化则是要结合中国国情,立足中国实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本土化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专业化发展必需本土化支撑。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的专业和职业,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就必须打通国际通则与中国经验之间、西方话语与本土文化之间、现代方式与传统惯习之间的沟通屏障,在观念契合、人才整合与功能融合中实现本土化; 必须将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国际通则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形成反映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实践、推动中国发展的社会工作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制度,形成能够融合中华民族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突出中华民族文化特性的社会工作制度。

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现状:

现状一:中国的社会工作,并不是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特征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由众多力量交互作用的社会建构过程。西方社会工作是在助人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下而上、先社会后政府的社会合作发展路径相适应,西方社会工作走的是一条“助人实践—专业教育—职业服务”的道路。中国的社会工作是外部输入的。从目前情况看,社会工作

1

发展中政府主导有余而社会参与相对不足,大量社会工作服务由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及其举办的事业单位提供,还没有建立起政府购买民间机构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化渠道,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对政府的依赖性还较大的发展现状。

现状二、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对政府的依赖是明显的发展不足的现状,因为这种由政府组织主导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模式相对单一,将大大消解社会组织发育的动力和社会参与的活力。而且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对社会服务的要求也严密起来,所以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服务应逐步过渡到由个人、非营利组织、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来共同承担。甚至应将社会工作服务供给主体完全转移到了民间机构,以减轻政府工作压力,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灵活性和效率。但中国社会工作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发展不足的现状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特点

1、制度对象的传统性 随着社会工作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工作者在经过一定的专业培养和职业实践以后,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不断增强,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者把社会工作当作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尽管当前社会工作在中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党和政府也从国家层面积极展开顶层设计,但是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职业性质和专业特征的认识仍然非常模糊。中国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或者说受助者虽然规模庞大,但主要集中在传统福利提供领域的弱势人群,如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低保户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延续下来的政府直接提供福利服务的制度传统,使受助者依靠政府解决困难已经成为一种惯习。近年来,尽管许多地方建立起了不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但主动上门要求提供服务的对象并不多。社会公众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能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存在质疑。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信任和社会认同还没有在社会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中国社会工作的深入发展。社会工作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2、制度内涵的异质性 集中表现在中国社会工作存在的二元结构即专业社会工作和广义社会工作并存格局。也就是说,在中国当前的社会工作总体格局中,既存在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为基础、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指导、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提供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也存在主要由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部门干部、群团组织干部、广大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社会服务志愿者所开展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广义社会工作即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广义的社会工作者数量巨大,在相关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占据重要岗位,是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建构的重要影响力量。这种二元结构的形成,是改革开放

2

以来从国外引进的专业社会工作同我国实际存在的广义社会工作即行政性半专业社会工作未能实现有效整合的集中体现,导致实际存在的中国社会工作总体行政化倾向明显而专业内涵不足,形成了社会发展需要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相互分离、社会公众认同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相互脱节的奇特现象。在对社会工作理念的专业理解和社会理解存在分歧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甚至把民政工作人员、志愿服务者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混为一谈,造成社会工作专业边界模糊、社会工作专业认识泛化、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众多但难以形成合力的尴尬局面。长期混淆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与一般性社会服务机构的区别,混淆职业化社会工作者与一般社会服务人员的区别,或者忽视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和职业化社会工作者的特殊职业。

三、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制度主体的依赖性

中国社会工作的制度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和社会。从目前情况看,社会工作发展中政府主导有余而社会参与相对不足,大量社会工作服务由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及其举办的事业单位提 供,还没有建立起政府购买民间机构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化渠道,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对政府的依赖性还较大。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恢复重建到人才队伍的使用评价,从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建设到社会工作社会化、组织化、本土化的培育,无不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可以说,当今中国,社会工作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政府强力推进的深刻印记,反映了中国执政党和政府主动建构的鲜明特色。虽然对政府的依赖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也有积极的拉动作用,但是这种由政府组织主导、相对单一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模式,将大大消解社会组织发育的动力和社会参与的活力。

( 二) 制度文化的敏感性

社会工作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将欧美社会工作“元叙述”、“元话语”直接移植过来,难免会出现文化冲突和“水土不服”,这是不可取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是本民族智慧的积淀,与本土的人文哲学和道德伦理有着某种天然的适切性,是社会工作制度的文化基础。事实证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以及公众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同感,离不开对固有社会传统的扬弃。建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制度,必须使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性格和文化环境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对广大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和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在价值选择与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任何同民族血脉与精神相脱离、相割裂的社会工作终

3

会因为失去生根的土壤而走入困境。 ( 三) 制度功能的应急性

我国社会工作制度顶层设计的重要考量是通过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来应对社会问题。从制度理性角度看,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中国建构和谐社会的一种制度选择、实现方式与重要途径。党委政府选择社会工作,就是希望发挥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管理问题、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专业作用。尤其是行政性社会工作兼有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在遇到大范围的突发性问题时,行政性的服务管理队伍因其高度的组织性而具有动员力。

因此,在社会工作制度建构过程中,社会工作被赋予维护秩序的特殊使命,与社会稳定相关领域更容易受到政府关注,更容易得到政府资源支持,也更容易率先组建其职业化的社会工作队伍。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强调要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专门人员,一大批社会工作者将进入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承担起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直接相关的工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两大职能。社会工作只有嵌入与政府职能履行攸关的社会政策制度与直接社会服务领域及环节,与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合作与磨合,才能获得发展空间。社会工作要巩固其专业地位,必须找到政府吸纳社会工作参与的结合点,必须适当嵌入原有行政性社会工作体系。

制度依赖的机制决定了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在建构中国新的社会工作制度时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工作问题导向与稳定功能、应急功能的突出强调,从长远看将逐步伤害对社会工作功能的完整定位、伤害对优势视角的重视与社会工作发展功能、预防功能,特别是在人的培养等方面功能的有效挖掘。 ( 四) 制度运行的失衡性

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提出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一时间,社会工作成为某些部门和领导的时髦用语,许多地方成立了专门机构来长期负责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这本来是件好事。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中,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对加快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也要看到,有的地方不顾自身发展条件和能力盲目发展所谓的“社会工作”,出现了社会工作泛化、异化趋势。不同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无论是服务手段还是实务模式严重趋同,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层次性、多样性、差异性体现严重不足,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明显缺乏。从发展程度看,东部地区步伐较快,西部地区在重视程度、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相对滞后。二是城乡之间不均衡。

4

中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在大城市及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非常有限。三是领域之间发展不均衡。民政领域社会工作开展较早,专业化程度较高,其他领域社会工作实务相对滞后。社会工作人才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整合较多的资源和发展条件,而目前中国各地资源和发展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别。如何在整体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关照各地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巩固社会工作专业地位。

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问题的对策

二十多年来由社会力量推动而无法达成的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目标,通过多年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初步实现。近年来出台的制度,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政策依据。

1、 品牌项目,优化服务成效

社会工作的价值在于助人。深入百姓生活、推动专业服务,是社会工作的职责使命,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领域已从贫困救助、扶老助残等传统领域延伸至禁毒戒毒、社区矫治、企业与医疗等新领域,服务对象已从传统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和有特殊需要的企业职工、军人与妇女等群体;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点围绕城市融合、新农村建设、灾后恢复重建、劳资关系与医患纠纷等问题,创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和推广价值的品牌项目,获得了当地党和政府及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专业形象与专业成效得到了初步确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优化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正逐步显现。 2、过程督导与效果评估并重

社会工作督导与评估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或程序,是有效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保证。要加快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督导和评估制度,在社会工作机构内普遍设立督导机构,聘请受过专业教育且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社会工作者担任督导。同时,要加强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行政领导、管理体制、工作方法、经费来源及收支情况,社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服务效果等方面的监督、指导和评估,切实保障服务对象权益。 3、 坚持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并重

现代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主要是外来的,但服务对象和处境却是本土的。要充分尊重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经验,总结梳理反映中国特色、包涵中国元素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模

5

式,促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渗透结合。加强国际经验交流,按照“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基本准则,在吸取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对其实行本土化改造,增强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同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融合,在社会工作全球化共识之中形成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4、 坚持价值理念与知识技能并重

社会工作是以价值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教育首先是专业价值培养与塑造的过程。要注重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将价值观融入实践中进行反思与运用,并内化为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价值与知识是社会工作的两翼,价值给社会工作者以见识力和辨别力,知识给社会工作者以方法和技巧。要通过专业教育奠定社会工作的知识与价值基础,实现价值基础与知识基础的辩证统一,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水平提升与价值理念强化并重,保持社会工作的专业生命力。

5、持专业引导与社会教育并重

社会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公众进行的社会知晓度宣传和认同感培养。要加强社会教育,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体宣传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传播社会工作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了解与认识,改变社会公众的认识偏差,改变社会工作由少数人从事、为少数人服务、只有少数人理解和支持的困境,让社会工作走出象牙塔,走入普通民众的生活、融入普通民众的工作,为广大民众接纳、支持、承受、关心与需要,使社会工作从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践逻辑,转化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力量。 6、提高专业服务的及时性和实效性

通过满足公众个性化服务需求,兼顾传统社会问题与现代社会问题的综合解决,不断提高社远目标。专业化和社会性是社会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社会、造福民众的根本,更是社会工作发挥作用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一阶段,社会自治格局逐步形成,社会力量在公共领域和社会服务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 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使许多社会问题得以在制度内解决,健全的社会自治体制和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在社会工作领域得以确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政府与社会合作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这一阶段的社会工作模式可概括为“社会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社会工作专注于民生为本的社会服务,专业社会工作成为人人可及、各个群体可以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增进社会资本、加强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专业力量。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思路是借鉴社会工作发展的国际通则,紧密结合中国实际,

6

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进程,积极推动由单一政府主体向多元主体过渡,由政府包办向“政府购买”机制转型,探索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体系、工作程序、服务经验和实务方法,逐步扩大社会工作覆盖对象,实现专业理念与中国文化深度对接,切实增强社会工作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李迎生;方舒《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5-16)。 [3]何增科15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6,第63页,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年1月。 [4]柳拯:5当代国际社会工作6,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年10月。

[5]柳拯:5当代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与实务研究6,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年2月。 [6]柳拯: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社会报。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