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及影响因素探析

2022-11-08 来源:尚车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及影响因素探析

作者:赵昊昊 申璐 郑秋林 徐圆圆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9期

[摘 要] 探究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提供指导性建议。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与亲社会行为量表对297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恋爱次数大学生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均不存在差异(p共情=0.17,p亲社会=0.11);不同恋爱时长的大学生在共情上表现出差异(p=0.02),而在亲社会行为上未表现出差异(p=0.24);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性正相关(r=0.49,p=0.00),且大学生共情对亲社会行为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p=0.000)。因此恋爱对大学生的共情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共情可以很好地预测其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大学生;共情;亲社会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社基金项目“情绪启动条件下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2017SJB2140)

[作者简介] 赵昊昊(1995—),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学心理;徐圆圆(1986—),女,安徽桐城人,心理学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心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065-03 ; ;[收稿日期] 2020-01-20

共情有情绪或情感共情及认知共情两大类[1]。情绪或情感共情是个体直接感受到他人情绪或情感状态而产生的适宜情绪或情感反应;认知共情是个体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或推断他人情绪、情感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从认知层面到情绪、情感反应的调节过程[2,3]。心理学范畴内,普遍认为共情是指个体意识到自身感受来源于他人时,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情感而形成的与之同形的一种情感体验,即对他人情感感同身受的能力[4]。

亲社会行为指可使他人或社会获益、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利他或其他更广泛的行为,如:分享、合作、安慰、捐赠等[5,6]。大量研究探讨了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共情是众多因素中备受研究者关注的热点[7]。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共情唤起可以转化为各种亲社会情绪、情感,如:担忧、悲悯、愧疚等,继而激发亲社会行为[8]。本研究假设大学生的共情会对其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并探讨恋爱经历对共情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随机对南京地区3所高校的35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97份,其中男生112人,女生185人。 (二)方法

1.一般情況问卷。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主要包括性别、恋爱次数、总恋爱时长等问题。

2.人际反应指针量表。该量表由Davis编制,吴静吉修订,共28题项,包含共情关心、幻想、观点采择、个人痛苦四个维度。研究表明,四个维度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科隆巴赫α系数在0.53~0.76之间[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亲社会行为量表。该量表由Carlo等人编制、寇彧等人修订,共23题,包含公开性、情绪性、利他性、紧急性、依从性、匿名性六个维度。研究表明,六个维度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科隆巴赫α系数在0.56~0.78之间[ 10 ]。 (三)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问卷调查获得的所有资料、数据采用双录入法输入,并随机抽取10%的数据进行复核。使用SPSS23.0软件以方差分析、t检验与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一)不同恋爱次数大学生共情及亲社会行为差异分析(x±s)

运用方差分析对不同恋爱次数大学生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上的得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恋爱次数大学生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上的得分均不存在差异(p共情=0.17,p亲社会=0.11),具体见表1。

(二)不同恋爱时长大学生共情及亲社会行为差异分析(x±s)

运用方差分析对不同恋爱时长大学生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上的得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恋爱时长大学生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2),且随着恋爱时长的增加大学生共情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不同恋爱时长大学生在亲社会行为量表上的得分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24),具体见表2。 (三)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运用相关分析探究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49,p=0.00)。

运用线性回归法将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得分,即共情作为自变量,亲社会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情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0),具体见表3。 三、讨论

不同恋爱次数的大学生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上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单纯的恋爱次数对大学生提升社会适应性没有明显影响。此外,不同恋爱时长的大学生在共情上表现出差异,且随着恋爱时间的增长共情波动上升,但在亲社会行为上并未表现出差异。处于青春末期和成年早期的大学生发展亲密关系的现象非常普遍,也尤为重要,这与个体心理发展的需求相吻合。本研究提示稳定的恋爱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共情的发展,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注重培育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大学生发展出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以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最后的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且共情可以有效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当个体共情能力越好其亲社会行为水平也会越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共情可以促进利他、合作、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产生[11],而共情的缺失则有可能导致冷漠无情甚至违法犯罪[12]。因此,提升低共情水平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对于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四、结论

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共情可以有效地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所以在对青年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要注重培育其正确的恋爱观,促进其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提升其共情能力,以激发青年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DE Waal FBM,Preston SD,\"Mammalian empath:behavioural manifestations and neural basis\",Nat Rev Neurosci,2017(18):498-509.

[2]陈武英,刘连启.情境对共情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91-100. [3]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林文毅.共情的性别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23-1434.

[4]DE VIGNEMONT F,SINGER T.The empathic brain:how,when and why?[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6,10(10):435-441.

[5]谢婧,郑春东.钦佩感与群体关系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6):943-947.

[6]安连超,耿艳萌,陈靖涵,等.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9):1369-1371.

[7]Telle,N.T.,& Pfister H.R..Not only the miserable receive help: empathy promotes prosocial behaviour toward the happy. Current Psychology,2012,31(4):393-413

[8]曾盼盼,俞国良,林崇德.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科学,2011,27(1):21-2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韩文超,叶明,冷玥.中国大陆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1):47-52.

[10]陳亮,刘文,夏雪,张雪.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及其年龄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8):1240-1242.

[11]谭恩达,邹颖敏,何家俊,等.共情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72-674.

[12]苏珊珊,张锋,刘雷.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影响因素及神经基础[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0(2):6-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