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一、项目基础
(一)学校办学条件优,继续教育开展深入
我校为教育部备案的现代化公办普通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开展深入,继续教育年培训人数超4000人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本地经济产业结构,建设广东省首批高水平专业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专业群现有专业教师108名,其中博士4名,教授2名,副教授37名,南粤优秀教师2名,市首席教师8名,市名师工作室、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各1名;校企共建投入超1200万建设了技术创新平台“TCL王牌机芯校中厂”、“国家级电子电工及工业自动化实训基地”等能为继续教育网络课程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二)课程使用满一年,授课对象达699人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深受学生追捧,辐射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该课程为学历继续教育课程,2017年纳入学校首批招生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至今为学校工科专业核心课程;2019年纳入学校省首批高职扩招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2020年上线一年多以来,授课对象达699人,其中高职扩招学生99人,在校学生600人。
(三)课程完成度高,通过率达80%,课程好评率达91%
本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符合国家政策以及意识形态安全要求,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有效融入课程的理论和实训环节中。学生课程完成率达100%,课程通过率达80%,课程好评率达91%,授课教师总体评分均在90分以上。
(四)课程团队师资力量雄厚,校行企三方协同实施
本课程建设团队成员均无师德师风问题,其中党员3人,包含系部党支部书记1人为市优秀党员,校优秀党员2人。人员稳定,凝聚力强,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我
二、建设目标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课程按照《职业教育体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遵循学习者学情,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知识、能
力、价值三位一体”课程建设。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结合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岗位需求,服务XX地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面向技术工人、职工等重点人群的学历继续教育。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优化《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网络课程,在课程开发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和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和优化课程资源,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企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建设成一门基于XX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二)具体目标
1.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和框架
完善《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继续教育课程标准1套。聚焦实用性和易学性,优化主要面向技术工人、职工的《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网络课程,校企深度合作,将TCL最新工程案例融入课程建设中,逐步纳入其他智能制造企业相关工程案例。
2.开放共享,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校行企共同对课程资源进行周期性更新,打造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编写教学手册1本,优化线上课程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课件1套,教学案例1套,习题库1个(习题量不少于80题),新增课程教学视频,时长不少于120分钟,实训配套设备1套。
3.社会服务,确保课程实施行之有效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每年面向TCL和电力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技术工人、职工开课人次不少于800人次,面向其他类型社会人员开课不少于100人次,被不少于2家的兄弟院校使用。本课程在上线平台的好评率达到95%及以上。
三、项目建设思路 (一)项目建设思路 1.指导思想
针对目前在职员工以及有工作需求的社会求职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偏低,造成电子信息专业技能人才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依托TCL王牌电器(XX)有限公司和电力行业协会,服务XX地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旨在提升企业职工以及技术工人的学历。以信息化学历提升平台为基础,打造虚拟仿真平台,建设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为当前
企业用人需求以及企业职工学历提升提供有效路径。
2.基本思路
图1基本建设思路流程图
本课程坚持实用性、前沿性、互通性原则,通过与TCL王牌电器(XX)有限公司及电力行业协会的深度合作,掌握XX本土电子信息产业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群技术工人和企业职工继续教育需求,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授课任务和授课形式,搭建《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课程内容、配套资源相关课程体系,探究线上与线下,虚拟与面对面,培训与考证“三结合教学模式”,打造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网络课程实训条件,建设学校、合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学习者“四方评价体系”,进一步对建设内容进行调整升级,保证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学情调研分析
针对XX地区智能制造企业员工继续教育进行学情分析。调研企业中课程内容对应的生产劳动实际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调研目前已有网络课程中本课程授课情况,针对授课内容重理论轻技能、授课内容与实际生产劳动脱轨等问题,对课程内容提出相应需求。调研网络课程交互性现状以及学习者的期望,并总结提炼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学情调研报告。
(2)制定方案
依照调研报告,与“1+X”考证要求、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搭建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框架,制定继续教育网络课程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包含授课形式、授课内容和考核评价的教学方案以及校行企联合推广方案。
(3)具体实施
依照教学方案修订完善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1套,优化已有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教学视频录制和配套资源建设,教学课件1套,教学案例1套,习题库1个。深度挖掘课程思
政元素,重点打造项目1套配套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创建课程交互平台和渠道,提高课程吸引力。
(4)“校行企生”四方评价反馈
收集课程受众学生满意度,了解课程开展遇到的问题、总结优化方法。整理企业反馈建议,掌握课程与生产劳动契合度,总结课程改进方向。了解“1+X”证书通过率以及课程授课内容和形式的反馈及建议。掌握学生在行业下属企业的就业率、流失率。
(5)总结提升
根据评价反馈结果,找到培训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同步更新完善教学资源,提升师资水平。
(二)实践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针对目前国内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实地调研法:实地考察分析重点人群的特点,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
3.人物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围绕《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授课内容与开展形式、效果评价与考核指标等全方位进行调研和考察,积极收集相关反馈意见和建议。
六、项目建设方案
(一)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分析企业及员工需求 1.校行企三方共同组建团队,确保课程实用有效
项目团队成员不仅包含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还包括有专业技能的企业人员,形成传帮带的团队,增强创新力。团队成员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确保优质继续教育课程的实用有效。团队成员定期开展项目研讨会议,确保课程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产业升级人才需求状况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基础,在课程开发设计中融入思政内容和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工作场景相整合,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培养学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依靠企业协会力量,聚焦受众人群需求
项目组成员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了解企业技术人员在产业升级中的技术需求及企业的用人需求,从不同的角度为课程实践授课方向和开展形式提供依据。另外,由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是为提升学历教育及技能继续教育而开设的,项目组通过借助组内企业成员面向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企业技术工人、职工和部
分高职扩招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进一步开展学习互动奠定基础。
预期成效
XX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大型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1份;企业技术工人、职工在线学习意愿调查报告1份。
(二)结合现有基础和需求,建设符合企业技术工人和职工的网络课程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自建课以来累计投放使用已达一年以上,已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以下建设内容:一是课程资源初步建立,含案例库、试题库、微课视频等资源;二是试题库初步完善,实现线上考试、在线课前自测、课中自测、课后巩固自测、期终考试等;三是提供了完整的教学课件PPT,满足学生的自习;四是严格落实课程思政、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操守的培养,课程思政元素体系初步形成。结合以上现有课程建设基础,对标产业企业需求,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依据XX地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以及继续教育人才发展目标,系统设计、构建与学生和产业需求配套的课程授课方案和人才培养形式,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重点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和各项软实力的培养。参照学院高职扩招(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课程标准,再次优化课程标准,继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融入点。
表2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点 序号 1 2 3 4 5 思政元素 中兴事件、华为事件 “卡脖子”事件 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火神山、雷神山建设 奋斗者号的探索精神 融入点 微控制器芯片发展历程 国内外PLC发展状况 PLC程序模块化设计 价值塑造 家国情怀、社会责任 家国情怀、科学精神 职业操守 PLC系统通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社会责任 电机正反转控制探索实验 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2.引入TCL最新工程案例,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原有《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是按照可编程控制器知识的结构模块来设置,现改革和创新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知识结构,依托目前已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与企业紧密相连。建设具有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作需求的理论课程和实
训课程项目;建设实用的、前沿的、全面的、教学与育人共同作用的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把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成为理念领先、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特色鲜明、配套资源完整、教学实训条件优良、能够发挥示范性引领性,既能服务继续教育学习,又能服务在校学生学习的优质网络课程。培养既具备电子专业的基础知识,又具有电力电工技术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企业要求以及学生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更改后的课程框架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思政目标,知识单元完整,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构成合理。在原有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加入第六专题工程案例训练与分析项目,确保学员学习的技能能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具体框架内容如下表:
表3《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授课内容 章 节 知识点 1.1电气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2电气元件的选型及故障判断 2.1三相异步电机的控制(点动、连续) 2.2三相异步电机正反转控制 3.1PLC工作原理与继电器控制区别 4.1PLC编程元件 5.1电机顺序控制编程 5.2时序逻辑编程(典型案例) 6.1状态元件及软件应用 7.1全自动洗衣机控制(选择性分支) 8.1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并行分支) 9.1机械手控制(状态初始化指令应用) 10.1传送、比较、数据处理类指令编程 11.1PLC时钟写指令、PLC时钟读指令、时钟比较指令 12.触摸屏软件界面介绍 13.1触摸画面的制作 第一专题电气元第一节常用电气元件 件及基本控制线路 第二节电气控制线路基础 第三节PLC工作原理 第二专题梯形图第四节PLC编程元件 编程 第五节梯形图编程 第六节步进顺控基础 第三专题步进顺第七节SFC编程(1) 控 第八节SFC编程(2) 第九节SFC编程(3) 第十节数据类处理指令及第四专题:功能应用 指令及应用 第十一节时钟控制指令 第十二节 触摸屏软件 第五专题:触摸屏技术 第十三节 触摸屏编程 第十四节 触摸屏与PLC 14.创建一个简单的工程方法 通讯 第六专题:工程第十五节工程案例(1) 案例分析与训练 第十六节工程案例(2) 15.1 实例工程案例开发过程分析 16.1 实例工程案例开发过程分析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网络课程已在网络教学等学习平台上线,面向社会人员开放课程学习,定期进行课程优化和教学资源更新,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特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建设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丰富课程资源,以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进《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课程建设,在课程形式设计上,主要以网络视频作为网络课程的核心,提高网络课程交互性、可用性等。
2.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目前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及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我校与企业联合成立电子信息学院,建设机芯校中厂。目前已有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国家级电子电工及工业自动化实训基地”;有校企共建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中心等大型实训基地为《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实训提供保障。
表4《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校内实训基础 序号 实训室类型 实训室名称 电路与电工基础实训室 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室 1 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 PLC实训室 传感器实训室 电子技术实训室 电气安装实训室 2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中心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中心 资金投入(万) 依托目前已有实训资源,结合企业需求和课程需求、网络课程远程授课特点和授课内容,优化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提升远程授课效果和质量。
3.选优选好配套资源,加强学习效果
选优和选好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根据继续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结合信息化手段制定有效性、交互性以及具有客观评价性的课程实施形式,依照学生原有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继续教育目标水平制定结构完成、层次分明的网络课程配套题库等一批优质的、可用性高的、与生产劳动相配合的网络课程配套教学资源,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教学过
程通俗易懂。另外网络课程根据社会需求以及生产需要,内容及时更新,项目组成员针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定期维护。
(四)校行企三方联动,扩大推广范围
该项目课程建设突出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依据企业岗位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使课程在企业行业以及其他有继续教育需求的学习者中达到课程使用场景多、使用面广、受益面广的课程学习效果,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知识水平或技术技能水平。课程建成后,课程组成员将加大对课程推广的力度,通过与XX市电力协会、XX市TCL王牌电器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协会和对口企业合作推广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服务XX市电子信息行业中有继续教育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提高课程的社会服务的宽度与广度,实现课程资源开放共享。
七、项目创新
(一)基于“1+X”证书和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是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目的。通过整合企业和学校的设备和教学资源,面向本土学员提供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授课,促进技能型专业人才发展。开展培训过程中主要以在职员工所需为前提,根据在职员工需求,授课方式有所不同,主要采用线上学习+线下考证。线上+线下的方式主要在平时采用线上理论学习,同时,线上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线下参与“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1+X”证书考证,解决在职人员证书问题。
(二)立足本地,辐射大湾区,帮扶欠发达地区的公益价值创新
针对XX地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人才需求,从提升XX本土技术工人和企业职工技术技能出发,逐渐向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辐射,重点帮扶欠发达地区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技术工人和在职人员。推广过程中树立终生学习教育理念,实现继续教育向开放、高效、前沿、实用的方向发展。将继续教育发展放在战略性重要位置,真正让企业和职工从人力资源、国家竞争力、产业发展的高度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支持。
(三)零距离多平台全方位学习方式及考核评价创新
网络课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信息化手段创新了考试方法,从参与过程、学习效果、实践成果、素养提升四方面重新设计了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以提高学生的体制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考核目的,建立全课程过程性的评价体系。为保证课程实施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设定量化和非量化评价指标以及学生互评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注重网络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通过网络交互平台使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教师打破远程的距离感,实时全面针对课程进行交流互动以及课程评价。其次,注重学习方式的全息性和共享性,授课教师授课过程、生生与师生在超星平台的互动都能被信息化手段记录并共享,为学生以及学校的反思提供支持。另外注重兼容性和低成本行,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书本、光盘等协助提高网络课程质量。
八、项目推广价值
(一)提升教师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成果转化的学术推广
线上学习,线下考证,促进课证融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针对线上学习与线下考证有机结合和的方法和教学研究,一方面促进教师提升信息化继续教育理念,提高学校教师对网络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强化对继续教育网络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从而促进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继续教育网络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校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课证融通的方式能增强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将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相结合,通过线下“1+X”考证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升学习者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
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项目建设,将新模式、新理念引入到继续教育实践过程中,是有益的尝试,一旦成功必将给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崭新面貌。
(二)充分满足地区用人需求,点对点精准帮扶欠发达地区电子信息
产业的应用推广立足本地,点对点服务粤东欠发达地区。针对地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产业人才学历提升和人才欠缺的痛点,通过服务本地技术工人以及其他有继续教育需求的学习者,提升知识和技能;提升继续教育课程在本土实施成效,达到有效辐射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行业用人单位继续教育需求,同时帮助欠发达地区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九、建设步骤及时间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筹备建设阶段(2020年10月-2021年9月)
组织学院教师对新一代电子信息行业针对《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所需掌握的理论和实操知识、继续教育教学和学习方法、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授课形式等进行探讨。根据探讨结果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对学历继续教育课程目前授课人群高职扩招班学生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分阶段教学。组织继续教育网络课程项目组成员教师开展网络课程资源的资料采集整理工作,确定网络课程实施的形式和课程内容。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1年9月-2022年9月)
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学校高职扩招班电气专业试行《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做好适合新变化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积极主动地运用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创新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依照产业发展和1+X考证内容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进一步修订完善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相配套的教材以及相关教学资源,并且全面应用于教学实践,鼓励线下在校学生登录网络平台学习并参与在线互动。
(三)第三阶段:推广阶段(2022年10月-2023年7月)
全面分析《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实施成效和受益情况,在网络课程实施中发现长处,根据长处进一步做好课程教学组织,全面实施教学与评价方式。
调研通过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学习之后在工作岗位的学员,了解他们在企业中岗位的适应情况、考证情况,以及所学知识和岗位的匹配度等。同时,了解和开通学员反馈通道,及时制订改进方案。
(四)第四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23年8月-2023年9月)
认真分析总结前一阶段项目运行情况,分析总结项目实施成效,实时跟进社会发展,更新课程内容及配套资源,争取在优化后进一步在电子信息行业推广,从而扩大课程受众区域、增强社会影响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