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匠心筑梦
大国工匠,兢兢业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奉献精神和优秀工匠的创造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成就中国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的梦想。正如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的片首语提到:“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心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
CRH380A型列车,曾经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试跑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铁的一张国际名片。姚智慧就是打造这张名片的关键人物之一。她用灵巧的双手,娴熟地梳理搭建列车系统密密麻麻的电线,取得了零差错的优异成绩。如图1-1所示。
图1-1 姚智慧
在工作中,她对工艺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卓越,精益求精。一次次的精准训练,将手套的拇指和食指尖剪下套上手指,只为能更精准地剥开线的外皮,确保剥开的线头没有毛刺。她独创“干扰式”背诵法,将工艺技术理论倒背如流。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客视察,姚智慧主动请缨,自信地站在总书记面前,声音洪亮、清晰流利地背出了所有工艺流程。总书记对姚智慧的表现赞不绝口:“这个‘工序一口清’很厉害!”她认真地回复总书记:“因为每列动车有19726根线束,近10万个接线点,必须将工艺流程倒背如流,才能保证高质量完成每道工序!”
2018年,她发现同伴们面对统一的接线标准,执行起来效果却参差不齐:有些线头存在毛刺和线盘杂乱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车辆运行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拆解和摸索,她制作了5个电气样板模拟盘,每个模拟盘上,每根线的接线点、接线位置、走向都十分清晰。姚智慧说:“这个模拟盘,看起来十分直观,只要按照这个模拟盘标准来接线,就肯定没问题。”
多年来,姚智慧把工匠创新的精神渗透到科研工作中,她先后参与了CRH380型动车、CRH5型车以及中国标准动车组等13种车型近50个重点工序生产攻关任务,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累计解决难题36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高铁装配车间里,姚智慧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将汗水播撒在工作岗位上。她以中国女性的坚韧和“工匠精神”迎接一个个挑战,创造一个个奇迹,用汗水和智慧擦亮了“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二、爱岗敬业
干一行,爱一行。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在工作岗位上升华自我,实现价值。
欲乐业,先敬业。敬业,就是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工作倾注专注力和责任心。
因此,爱岗敬业,是立足本职岗位,乐业、勤业、敬业,恪尽职守,以最高的标准完成本职工作,尽职尽责。这也是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
2021年1月,受强冷空气影响,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遭遇了连续多日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漫天的飞雪和呼啸的北风,肆虐地蹂躏着这个毫无防备的县城。罕见的低温和冰冻气候,导致高海拔区域输电线覆冰严重,部分输电线路甚至发生了断裂现象,直接造成15条10kV线路故障停运,千家万户顿时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危难之际,大关县电力公司的工人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抢修电路的岗位。恶劣的气候环境,提升了他们的工作难度。入眼是白茫茫的一片,数厘米的积雪覆盖,输电线、电线杆上裹着几厘米厚的冰雪。如图5-7所示,为了尽快恢复广大群众的用电,大关电力工人们不分昼夜,咬牙坚持,坚守岗位,全力抢修。饿了,就吃点干粮、泡面或烧洋芋,顶着风雪,穿上安全绳,踩着脚扣,爬上电杆,插好三相短路接地线,将断裂的输电导线重新接上。他们把敬业的精神发扬到实践中,各司其职,完美配合,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艰巨的任务,维修线路的工人在前奋战,剩余的工人则拿着绝缘操作杆除冰除雪,或在冰天雪地里巡视、故障隔离。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刺破了寒冷的冬夜,让冬天里的温暖永不断线!
图5-7 电力工人冰雪中作业
三、忠于职守
“忠”,即为尽心竭力。忠于职守,初心不忘,在各行各业的舞台上,活跃着无数身影,他们忠诚地对待本职工作,一丝不苟;他们脚踏实地的在职业岗位上奉献着自我,尽力地遵守自己的职业本分。
20世纪50至60年代,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并在金银滩草原建设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用智慧、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两弹一星”功勋伟业的壮丽诗篇。
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毅然决定回国,接受原子弹研制任务。临行前,妻子许鹿希问邓稼先“去哪?”“做什么?”“去多久?”因保
密要求,他只能连续回答了三个“不能说”。此后,邓稼先隐姓埋名,在试验场度过了默默无闻的八载春秋。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率领研究人员迅速进入爆炸现场认真勘探,仔细采样。忠于职守的他,最后因核放射性的影响而身患癌症,临终时却留下了一句掷地有声的“死而无憾”!
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再次启动,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受命参与卫星相关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如图1-32所示。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重要数据,为了不耽误研究进程,他连夜搭乘夜班飞机返回北京,不料12月5日凌晨,他所乘坐的航班不幸失事。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的遗体紧紧抱在一起。两人的遗体被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公文包内的重要竟完好无损。这种恪尽职守的精神,感天动地,令人动容。
图1-32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右一)
四、锲而不舍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人生一定要有追求,更要有毅力、有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一个锲而不舍的人,必将视工作为事业,为之奋斗终生;视责任为使命,为之敬业奉献;视技艺为财富,为之刻苦专研。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的一名焊工,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他所承担的焊接工作,是一项耗费体力和精力的苦差事,更是多数人眼中的“低等职业”。可高凤林就是在这样一个被人低看的普通工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并最终坚持到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那一刻,同时也把自己的专业业务水平,提高到了一个令人望尘莫及的高度。
俗语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坚持做一行,方可专一行。高凤林的焊接基本功起初并不出色,为了提高技术,他加班加点摸索,废寝忘食的勤学苦练。水滴石穿,铁杵成针,他的付出有着了相应的回报。他曾经在管壁只有0.33mm的火箭大喷管上进行焊接,材料昂贵,部件重要,一旦出错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样的工作极其考验焊接工的专业能力和毅力,可他通过多年的磨炼,积累了厚重的经验,这也帮助他克服了重重难关,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见图4-12。
图4-12 高凤林在认真工作
高凤林曾经说:“每个人都是英雄,只是岗位不同,作用不同,仅此而已。只要心中装着国家,懂得坚持,任何岗位都能收获无上的荣耀。”的确,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肯钻研,是金子总会发光,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发出万丈光芒。高凤林用坚持的精神,融入精力、汗水和时间,最终成就了自己“金手天焊”的荣耀。
五、专心致志
孟子说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意思是说,尽管下棋是一项小的技艺,但如果不是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去学,就不可能得到它的精髓。专心致志是一种高贵的工作态度,是对事业的一种坚守,更是对责任的一种果敢担当。
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捞纸高级技师。1986年,他以学徒工的身份站到捞纸水槽边,开启了他捞纸的职业生涯。35年的坚守和努力,专注一心、明心立志,周东红终成长为一名国宝级的捞纸大师,如图7-12所示 。
所谓捞纸,就是两位捞纸技师分别站立于水泥铸就的纸槽两头,同时抄起纸帘,将其在纸槽的宣纸浆水中浸没,随即从浆水里打捞纸浆。一分钟至少需要完成两次打捞,方可在抬手、弯腰、转步中将游离在槽里的纸浆抄捞出有形的纸张来。这项技艺对技师的动作精度和对时间的把控都是考验,而周东红捞的每刀纸(100张)的重量误差仅为±2克,无瑕疵、无杂质,且厚度均匀,技艺可谓无懈可击。
图7-12 周东红
每年,经他手捞出的宣纸超过30万张,却没有一张不合格。每天上千次的重复一组动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捞纸,不仅需要专心致志夯实基本功,而且还需凝神静气耐得住寂寞,动静结合,方显英雄本色。凭着一股认真劲,周东红每天重复捞纸1400多张,双手
搁在水里浸泡长达十几个小时,但他从不抱怨,而是专注于本职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在不同的光线下,不同的季节中,他都能将宣纸的厚薄程度掌握得极为精到,终成一代大师。
周东红说:“始终如一的专注,精益求精的追求,是我捞纸生涯的初衷信念。我每天忙碌的目的也很单纯,只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已经存在了千年的传统工艺,让宣纸这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周东红赢在专心,胜在致志。
六、严谨求实
严谨是一种严肃认真、细致周全、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求实则是通过客观冷静的观察、思考和探求,悟透事物的内在机理,再采取最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做事原则。“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优秀的工匠会用规范、标准和精确对待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检测,将“容易”的事当“艰难”的事做,将“细小”的事当“天大”的事做。这种严谨求实,是任何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都无法替代的。
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技师,一位坚守祖国航空事业整整35年,加工了数十万件飞机零件且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见图8-10所示。对加工质量的专注和坚守,早已融入了胡双线的血液之中,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一次小失误,可能意味着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生命代价。
图8-10 胡双钱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确保加工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核准、划线、切割,拿起气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刀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毛刺、打光……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35个年头。车间里,严谨求实的胡双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和着空气中漂浮的铝屑凝结在头发、脸上、工作服上,这样的“铝人”,他一当就是35年!
一次,胡双钱按照流程为一架维修的大型飞机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欢‘放电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好。”那天晚上,回想一天的工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感到有一丝疑虑。在飞机零件中,保险是对螺丝起固定作用的装置,它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动过大而导致固定螺丝的松动,不能出任何差错。胡双钱在家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凌晨3点,他毅然出门,骑着自行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仔细检查保险,当他发现保险没有问题,一颗悬着的心才落
了下来。从此,在工作中,胡双线每做完一步工序,都会反复检查几遍,确保没问题,再进入下一道工序,他说:“再忙也不差这几秒,质量是生命线!”
胡双钱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将“质量弦”绷得更紧了。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加工工序,他都会在开工前认真核校图纸,操作时小心谨慎,加工完毕后多次检查,他总是告诫大家要学会“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胡双钱在飞机零件制造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创新,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七、一丝不苟
“一丝不苟”语出典籍《儒林外史》,是指做事认真细致,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敢马虎。一丝不苟,是通向精益求精之路的坚定态度,主要体现在始终严格遵循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层面,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工作,将每一个操作要求和工作步骤都落实到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之处,确保操作结果符合标准,甚至超过标准,没有瑕疵,不留缺憾。
2018年10月23日,这一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一桥连三地”的世纪工程,被国外媒体誉为“新世纪七大奇迹之一”。而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的管延安,就是这座超级工程的建设者之一。33节巨型沉管,60多万颗螺丝,他的执着和认真,助他创下了5年零失误的深海建造奇迹,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如图8-10所示。
图8-10 管延安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条沉管连接而成,每条沉管标准长度为180米,水平面积堪比10个篮球场之和。超级沉管在12米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项技术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的对接。
管延安负责的项目中有一种设备叫做截止阀,它的作用是沉管对接时控制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对接。“如果在地面完成对接,只要拧紧螺丝就够了,非常简单。但要在深海中完成两节隧道的精准对接,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就只能靠手感来操作了。”管延安说。
管延安为了寻找精密的手上最佳感觉,扔下手套,徒手拧螺丝,经过千百次枯燥的拆卸和安装练习,他左右手拧螺丝均能凭手感达到误差不超过1毫米的高精准水平。他说:“大家都称呼我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其实我只是告诉自己要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在每一件设备、每一颗螺丝安装完后,都坚持做到反复检查三至五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
攀。”管延安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技术超群的钳工,他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成就,得益于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几年如一日的专注付出,慢工出细活的执着追求,成就了一个平凡岗位上的伟大楷模。
八、追求极致
《公羊传解诂序》有曰:“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极致,是指达到最高的程度、最高的造诣。当代工匠,应对技艺和品质有着“极致”的严苛要求,以生产精品为目标,不刻意追求当下利益而是放眼长远,不断改进工艺,提高品质效能,力求能在业内长久地领先同行,造福于世。因此,追求极致就是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过程,是精益求精的最高境界。所以有人说,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你有没有追求极致的精神。
九三阅兵,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预警机是空中指挥所,是整个飞行队伍的神经中枢。难能可贵的是,这神经中枢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手工焊接的,而完成这项不可思议工作的,正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见图8-10所示。潘玉华在军工精细焊接的岗位上已经奉献了二十年的光阴,术业有专攻,她每天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但为了让焊接工作更紧密,让手更稳,让心更静,她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在她的心目中,完成极致的工作任务,除了执着于专注,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图8-10 潘玉华
在工间休息的时候,潘玉华会带着徒弟们做投硬币的练习:往盛满水的水杯中,放入硬币,且不能让水溢出杯外。潘玉华的最高纪录是45枚硬币。这项练习为的是锻炼观察力,训练手的平衡感。军工精细焊接中有一种叫做植柱的工艺,它要求焊接工在一枚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在没有任何机器辅助的情况下,全凭手感精准焊接多达1144根细小的铅柱,而潘玉华完成这项植柱工作只需耗时两个多小时,她追求极致的工艺水准可想而知。她的这一手绝活,也为卫星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谓极致的工艺映衬出极致的人生!
九、艺无止境
艺无止境,意思即一门学问,一种技艺,应当不断提高,精益求精,不会有精熟到头的时候。生产实践就是工匠的课堂,杰出的工匠总是努力专研,提高技艺,给予自己更高的
目标和更为强劲的动力,在艺海的波涛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行。
2011年,谭亮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来到广东一家公司工作。初到单位,好学的谭亮跟着师傅虚心学习,他“白手起家”,深知自当刻苦努力。工作中,他一边研究设备,一边细心观察师傅的操作,不懂就问,绝不滥竽充数。有一次下班后,公司一厂涂布机突发烘箱温度不稳定状况,故障涂布机有近30个发热管和温控表工作异常,谭亮听闻,顾不上吃饭,赶紧返回岗位,逐个检查发热管,查看各温控表参数,一直忙到凌晨3点才把问题全部解决。如图6-19所示,十年来,他坚守一线,勤学苦练电气设备故障处理技术,从一名普通大专生淬炼成为公司的电气“金牌大夫”。
图6-19 谭亮在检测设备
为解决生产线产能不足问题,谭亮主动研发半自动注液机、半自动封装机、半自动测短路机,独立设计电气图纸,安装电气线路,调试机械动作,编写PLC程序,开发人机界面。经过生产和工艺人员验证,设备达到了设计要求,生产产品符合工艺、品质要求,大大减轻了公司产能不足的压力。谭亮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钻研,不断解决技术难题,公司二厂装配车间的焊接机、包装机、注液机,制片车间的分条机,都在他的优化测试和系统改造下提升了效率,这些举措给公司创造了丰厚的效益。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谭亮永不停歇,越战越勇,艺无止境,终成传奇。
十、推陈出新
《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意为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对于杰出的工匠来说,技艺水平的提升总是与创新相伴而行的。面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方式,推动着技术技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包玉合,中南钻石有限公司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999年,包玉合成立了工作室,经过一年研究,他终于突破了把石墨变成金刚石的技术,制作出了第一台样机。经过上百次的实验,他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超硬材料生产控制算法,很好地解决了工艺合成中的重大技术难题,该自动化控制设备在国内同行业创造了多个第一,始终处于领先水平。图8-10所示,2002年他研发成功人造金刚石智能化控制系统,在中南钻石有限公司3500多台金刚石合成设备中得到应用,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在他的主持下,团队研究成功PCD超硬复合材料自动化控制系统,解决了六个受力面不均匀的技术难题,在国内首创,被国外著名专家和公司选定为合作伙伴,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300多万元以上。
图8-10 包玉合在调试检测电路
多年的研究工作,让包玉合成为了电气设备方面的专家,厂里有很多高精尖设备,比如一台金刚石深加工设备——美国原装的超声波显微镜,一台价值就是200万。这样的设备出了故障,如果邀请美国专家来维修,一次就要花费2万美元,是一笔不小的支出。2013年,引进的新设备果然开始出问题,美国的专家前后来了3次,都没有彻底修好,最后检测出是超声波探头出了问题,得换个新的探头,但是美国原装的探头要价3万美元,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包玉合根据工作经验,推断并非是探头出了问题,对美国专家的判断产生了质疑,于是他带领技术人员仔细研究,跳出旧思维,突破新角度,结果仅仅一天时间,他们就将机器的故障成功排除,并且利用国产零部件将故障零件予以替换,为公司节约了一大笔费用。推陈出新的理念,在工匠精神中,折射出新的思路、新的希望、新的机遇,包玉合这样的大国工匠,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全新篇章。
十一、勇攀高峰
勇攀高峰,比喻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凝聚着理想、胆识、坚韧和超越的人生境界。杰出的工匠,都有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气魄。他们立足生产一线技改需求,发奋攻坚,实干巧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一次又一次的实现自我超越。
田志永,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公司(简称沈变公司)大型项目公司装配班班长,见图8-10所示。他用一双巧手,挑战不可能,勇攀新高峰,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依靠双手完成了无数次的装配工作,为“中国制造”赢得美誉,为中国工匠赢得了尊重。
图8-10 田志勇
随着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加深,沈变公司开始与国际大牌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制造直流换流变压器。为了掌握最关键的变压器控制安装技术,田志永常常在下班后,留在
安静寂寞的车间,独自研究控制箱里的秘密,他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潜心研究,勇挑重担,终于掌握了这种世界上最先进变压器的装配技术。
田志永发现:国外的装配技术在入炉前后,对变压器器身进行的两次预装,可以合二为一。外国专家否定了田志永的建议:“技术我负责,不能改!”田志永却勇敢自信地回应:“技术你指导,装配我做主!”结果,按照田志永的方法,装配用时减少了6个小时。事实胜于雄辩,外国专家开始对田志永刮目相看。
近年来,田志永对变压器装配技术、程序和工艺实施了全面创新,独创了“优装法”,实现创新成果200多项,形成了一套属于中国人的装配核心技术。田志永的“优装法”,已装配了3600多台变压器,使每台产品平均节省6个工时,装配效率提高4倍,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2009年底,田志永团队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为一家外国公司维修四台法国制造的变压器。这项任务不仅技术复杂,而且每台机器只给到7天的装配时间,是正常工期的一半。田志永没有退缩,他深知这可是打开又一个国外市场的机会,公司也把这项任务定为“一号工程”。面对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田志永召集团队成员们针对重点和难点,召开了“诸葛亮会”,和时间赛跑,结果提前12小时完成了任务。看到原来陈旧不堪的变压器焕然一新,国外客商代表惊讶地赞美:“中国工人,真了不起!”
田志永的人生路,就是攀登一座座高峰的辉煌之路,这条路上,布满了勇敢洒脱的脚印,绵延远方,一望无际。
十二、技能报国
大国工匠,都有浓烈的家国情怀。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进取,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默默奋斗着,他们贡献力量,创造价值,用辉煌的业绩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技能报国的动人赞歌。技能报国,国家富强,需要无数的大国工匠和他们的团队在各自的岗位上,镌刻自己的理想,描摹祖国的梦想。和松云和他的队友们就是这样一群光明的使者,电力线路上的辛勤筑梦人。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地区,矗立着全国海拔最高的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这也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守护这条电力大动脉的工人们,被称为“海拔最高的光明守望者”。
和松云,已有多年的电路巡检工作经历,能驾轻就熟地处理各种电路突发情况。但在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迪庆,巡检工作并非易事,山路陡峭、高原反应、大风呼啸、寒冷干燥的多重夹击,使得两个小时的巡查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和松云说,除了自然环境因素,电流对身体的伤害,是最大的挑战。有时为了不影响重要线路正常供电,他们要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冲进强电场内,带电检修七八个小时,高空作业和路面巡查双管齐下,更是让他们忙得精疲力竭。见图8-10所示。
四月,云南迪庆进入雨季,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造成的线路断股和部件老化经常引发断电跳闸。为了保障线路安全通畅,不影响老百姓的用电,无论天气如何,和松云和他的队员都要上山巡查。巡线员们每天要爬七八个小时的山,一次巡查的线路要经过高山、草甸、雪山,从海拨1500米上升到5000米。和松云巡查的这条线路,是全国海拔最高的
500千伏输电线路。而在所有线路中,最长的一段要15天以上才能走完。观察每座塔基、每条电缆,保障电路稳定运行,和松云一个月里有26天都得去巡线。
图8-10 和松云和他的队友们
寒来暑往,他们渐渐成为了这些大山的一部分,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峡谷里,默默守望着远处乡村和城市的光明。79位线路运维工人,72条主网输电线路,23870平方公里的电路覆盖区,迪庆37万居民的光明有了保障。作为我国“西电东送”的南部重要通道,这些线路还将当地富余的清洁能源输送到需求量更大的广西、广东、海南等地,惠及超过5亿人。
技能,浸润人生;报国,升华人生。大国工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化作如丝的春雨,播洒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画上了浓墨重彩的温暖音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