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蔓不枝/青树翠蔓 ..C.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 ..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答案】 1.D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4.①感慨知音少(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②即使同道不多,也要坚守志趣,洁身自爱(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1
5.示例: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横生枝蔓/藤蔓; B.更加/好处; C.认为/对……说; D.应当/应当; 故选D。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晋陶渊明”是主语,“爱”是谓语,此处限画一处,故在“晋陶渊明”与“独爱菊”之间断开。故断句为:晋陶渊明/独爱菊。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后:之后,以后; 鲜:很少; 闻:听说,听到。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
由“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作者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该句表明作者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谈看法。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意思是: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这一句既写莲本身的特征,又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
2
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例2: 【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代北苦寒,士卒多服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业既没,太宗闻之痛惜甚,曰:“求之古人,何以加此!”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代:地方名。②毡罽(jì)毛织品。③纩(kuàng):丝绵絮。④殆:几乎。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侍 者 殆 僵 仆 而 业 怡 然 无 寒 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
3.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太宗为何评价杨业“求之古人,何以加此”。(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侍 者 殆 僵 仆/而 业 怡 然 无 寒 色
2.示例: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可以跑回去报告天子。
3.示例;这是太宗对他的高度评价: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看出他骁勇善战;朔州战败时,杨业体谅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可看出他体恤士卒。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侍奉的人几乎都懂得蜷缩在一起,但是杨业神色安然丝毫没有露出寒冷的脸色。 “而”表示转折,应在“而”前断一处;
④
①
②
③
3
故断为: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汝,你;妻子,妻子和孩子;还,回去;走,跑。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可知,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看出他骁勇善战;
从“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可以看出杨业肯吃苦;
从“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可知,朔州战败时杨业体谅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可看出他体恤士卒。据此概述即可。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他经常练习作战,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雍熙三年间,他带兵向北出征,代这个地方环境艰苦且寒冷,士兵多穿着毛织品,杨业只是披着丝棉絮,坐在地上治理军事,旁边也没有点火把取暖。侍奉的人几乎都懂得蜷缩在一起,但是杨业神色安然丝毫没有露出寒冷的脸色。朔州战争失败之后,他部下还剩下几百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和我一起死,对你们没有好处,你们还有父母妻儿,你们可以回去了,报告天子。”大家都痛哭流涕不肯离开。
杨业去世后,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遗憾,说:“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
文言断句的正确与否说明对文段、句子的理解的正确与否。一般说来,断错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一是没有考虑生活实际,即生活的逻辑性; 二是没有看清上下文的意思; 三是没有仔细推敲句子。
一句话,断句时没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是想当然。
4
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之一。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有什么要求呢?
1.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首先要通读选文,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断句。
2.结合语境反复推敲、理解句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去断句或划分节奏,确定答案。
文言文断句遵循“两个原则”即: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按结构和句意划分) 具体断句方法如下所示: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 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狼》)
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 ②中的“山”修饰“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
如: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
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如:①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②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口技》) (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 如: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断句”这一考点。
1.【2022·天津西青·一模】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呼尔/而与之
6
C.行道之人/弗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 .B.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答案】 (1)D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划分朗读节奏。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朗读节奏。
D.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根据句意,正确的诵读节奏应为:此之谓/失其本心。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A.不正确;句子的意思是: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先前; C.不正确;句子的意思是: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于:比; D.不正确;句子的意思是: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7
A.不正确,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
C.不正确,“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的事例是从正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不正确,“宫室之美”是指住宅的华丽,“妻妾之奉”指妻妾的侍奉,都是指自家方面; 故选B。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2022·上海闵行·模拟】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丙】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
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
1.【甲】文的作者是_____是_____朝的,【乙】文出自《论语》,与《大学》《中庸》《_____》合称为“四书。”
2.翻译【甲】文中划线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6.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A.B两处请用原文回答,C.D两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室主人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作者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体现了白居易的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禹锡 唐朝 《孟子》
③
②
①
9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最终;要求
4.就像远行的人路过故乡一样,依依不舍不愿离开。 5.仰观山/俯听泉/傍脱竹树云石
6.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其境胜绝,又甲庐山(或: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豁达、乐观 【解析】
1.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是《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四书”是儒家经典,为《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丝竹,音乐;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我终于能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又还有什么好苛求呢?卒,最终。求,要求。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若,好像;过,路过;恋恋,依依不舍;去,离开。
5.考查断句。句意为: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草堂)斜看这里的竹、树、云、石。“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是并列的关系。故断句为:仰观山/俯听泉/傍脱竹树云石。
6.A.甲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意为: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是对陋室外部环境的描写,借环境的简陋烘托了作者品行的高洁。
B.丙文中的“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和“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点明了草堂选址原因。因为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它了。
C.甲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了文章主旨。虽然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简陋了。从而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情操。
乙文中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表现了居住环境的简陋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回也不改其乐”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情操。“乐亦在其中矣”表现了孔子从艰苦的生活环境里感受到快乐,所以就不以艰苦的生活为意了。
10
从而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D.丙文末段中的“一旦蹇剥,来佐江郡”自述被贬遭遇。“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交代自己被贬之后,得到了郡守的优待,又可以观赏庐山的胜景,这是上天给自己的最好抚慰。“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自己虽然被贬,终于能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于是就是没有什么苛求了。同此可见作者不以被贬为意,豁达乐观的胸襟气度。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丙】:庐山非常秀丽,列天下众山之最。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寺,叫做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
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草堂)斜看这里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夜,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的样子。
忽然有一天命运不顺,我被贬来辅佐江州。郡守用宽厚的心来抚慰我,庐山以它灵秀的美景对待我,这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处所,我终于能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又还有什么好苛求呢?
1.【2022·广东茂名·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1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注释】①侍中:官名。自秦时开始设置,隋代改称纳言,唐代复称侍中,并一度改称左相,成为门下省正式长官。因侍中官位特高,故只加赐于身居要职的大臣。②宽怠(dài):松懈,怠惰。③日陵月替:一天天地衰颓下去。
(选自《贞观政要》)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百里奚举于市( ) .(2)人恒过( ) .(3)征于色( ) .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
③
①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及至安乐/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太宗谓侍臣曰/予谓菊 ..
C.圣人所以居安思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安而能惧/安求其能千里也 ..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观 自 古 帝 王 在 于 忧 危 之 间 则 任 贤 受 谏
12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乙文魏征的话印证了甲文的什么观点?
(2)魏征和唐太宗对于“守天下难易”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
1.集市 犯错误 征验、表现 指在国外 2.(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C
4.观 自 古 帝 王 /在 于 忧 危 之 间 /则 任 贤 受 谏 5.(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唐太宗觉得守天下不难,只要帝王能任用贤能,接受谏言诤言就可以。魏征觉得很难,因为帝王于忧患危难的时候,就会任贤受谏。到安乐的时候,就会放松懈怠,让谏言的人惶恐畏惧,时间久了,国家就会危亡。环境安逸而能够做到心怀恐惧,居安思危,这是非常难的。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市:集市。 ②句意: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过:犯错误。 ③句意: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表现。
④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出:指在国外。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故,所以;任,责任;是,代词,这,这些;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②困于心,内心困惑;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本题考查多义词的辨析。 A.到,等到/比得上;
B.告诉,对……说/以为,认为; C.都是“处在,处于”的意思; D.安逸/怎么;
13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看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之时,就会任用贤能接受劝谏。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
5.①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作答此题要结合【乙】文中魏征的话来分析,“徵曰:‘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之时,就会任用贤能接受劝谏,而一旦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说话(劝谏)的人战战兢兢,心怀恐惧,(这样)日月交替,直至灭亡,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魏征的话意在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与【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一致的,都是说在平安稳定的时候要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灾难。指时时要提高警觉,预防祸患。
②本题考查对文意的分析理解。作答此题要抓住魏征和唐太宗的话来分析理解。
【乙】文中唐太宗对“守天下难易”的看法根据“任贤能,受谏诤,即可”可知,唐太宗认为(守天下)只要任命贤能的人才,接受别人的劝谏就可以了,一句反问“何谓为难”,表明唐太宗认为守天下不难;
魏征对“守天下难易”的看法根据“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可知,魏征认为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之时,就会任用贤能接受劝谏,而一旦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说话(劝谏)的人战战兢兢,心怀恐惧,环境安逸而能做到心怀恐惧,一句反问“岂不为难”,表明魏征认为守天下不容易的。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
14
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群臣说:“守天下难还是容易呢?”侍中魏征回答说:“很难。”唐太宗说:“(守天下)只要任命贤能的人才,接受别人的劝谏就可以了,怎么会说是难呢?”魏征回答说:“看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之时,就会任用贤能接受劝谏,而一旦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说话(劝谏)的人战战兢兢,心怀恐惧,(这样)日月交替,直至灭亡,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环境安逸而能做到心怀恐惧,怎么能不算难呢?”
2.【2022·山东临沂·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释】①依:依从。②糜粥:稀粥。③出援:出兵救援。罗浮:山名。④斋:斋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食四方游士( ) .(2)悉采用之( ) .(3)遣使就问其家( )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④
③
②
①
15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迁:调动官职。一般“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降职;“左迁”“迁谪”表示升职。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答案】
1. 供养 全,都 慰问 2.D 3.B 4.B
16
5.(1)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2)等到他死了,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食:供养。 (2)句意: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悉:全,都。 (3)句意: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问:慰问。
2.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据此可知这个句子正确断句为: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故选D。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一般情况下,“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 故选B。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B.结合选文第一段“诸子至易衣而出”可知,范仲淹的儿子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而不是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故选B。
5.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语:以:因为。出:出征。功:立功。辞:辞谢。
(2)重点词语:及:等到。卒:死。之:代词,代指范仲淹。斋:斋戒。去:离开。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
17
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1.【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 阅读《一钱太守》,完成下面小题。
一钱太守
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父老辛苦!”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 .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将作大匠: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②若耶:山名,③赍(jī):携带,④明府:对太守的尊称。
④
②
③
①
18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1)朝廷征为将作大匠 (2)宠不能辞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出两处停顿。 自 明 府 来 狗 不 夜 吠 民 不 见 吏
4.刘宠上任前,当地官吏如何对待百姓?(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从选文看,刘宠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1)担任 (2)推托,推辞
2.我的政绩怎么能比得上你们所说的呢? 3.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4.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5.示例:他是一个治理有方、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有仁爱之心的官员。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朝廷征召他为将作大匠。为:担任。 (2)句意为:刘宠推辞不掉。辞:推托,推辞。 2.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吾:我。政:政绩。及:比得上。 3.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
句意:自从您到任以来,狗在夜里不叫了,百姓看不到官吏。
句中的主语分别是”“狗”“民”,前面的“自明府来”充当状语,故分别在“狗”和“民”
19
前面断句。
断句为: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首先需了解文章大意,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刘宠为官的清廉、爱民,治理有方。文中有一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这些。
“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译为:别的太守在任时,官吏向百姓勒索,到了晚上也不停止,有时狗叫了整夜,百姓不得安宁。将其他官员在任时的表现与之对比,所以这就是题干所问的其他官吏对待百姓的表现。据此作答即可。 5.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
根据“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他担任太守时废除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非常太平,可见他是一个治理有方,爱民的官员; 根据“人赍百钱以送宠”“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人们互相搀扶着也要来送他,给他钱,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根据“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自从他到任后,狗在夜里不叫了,百姓看不到官吏,可见他勤政爱民,有仁爱之心;
根据“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他并不接收百姓们的相赠,但又不忍拒绝他们的好意,故只拿了一枚,可见他为官清正廉洁。可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刘宠担任会稽的太守,他废除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非常太平。朝廷征召他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人,从若邪山谷之间走了出来,每人带着一百枚铜钱要送给刘宠,说:“我们是山谷里见识少的人,没有见过太守。别的太守在任时,官吏向百姓勒索,到了晚上也不停止,有时狗叫了整夜,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狗在夜里不叫了,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纪大了遇到清廉爱民的太守,因此互相搀扶的来送行。”刘宠说:“我的政绩怎么能比得上你们所说的那样好呢?你们辛苦了啊!”老人捧着钱,刘宠推辞不掉,就从每个老人那拿了一枚铜钱收下了。
2.【2022·广东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段直字正卿,泽州晋城人,至元十一年,河北、河东、山东盗贼充斥,直聚其乡党族属,结垒自保,世祖命大将略地晋城,直以其众归之,幕府承制,署直潞州元帅府右监军。其后.
论功行赏,分土世守,命直佩金符,为泽州长官。
泽民多避兵未还者,直命籍其田庐于亲戚邻人之户,且约曰:“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
20
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素无产者,则出粟赈之;为他郡所俘掠者,出财购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瘗①之。
未几,泽为乐土。
(节选自《元史·段直传》)
【注】①瘗(yì):埋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结垒自保 .(2)俟业主至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逃 民 闻 之 多 来 还 者 命 归 其 田 庐 如 约 民 得 安 业
3.段直在《元史》中被归为“良吏”,请结合选文,概括他被归为良吏的原因。 【答案】
1.(1)建造;(2)等到;
2.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
3.段直组织人自救,救助受难百姓,埋葬死难之人,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他符合“良吏”的标准。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修建营寨来自卫。结:建造,建立。 (2)句意为:等到业主回来时。伺:等到。
2.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流亡的百姓听说后,大部分都回来了;亲友们如约归还了土地房产,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逃民闻之”是“多来还者”的原因。“命归其田庐如约”是“民得安业”的原因。故断句为: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 3.本题考查人物评价。
结合第①段“直聚其乡党族属,结垒自保”分析可知,段直组织武装抵御强盗自保; 结合第②段“泽民多避兵未还者,直命籍其田庐于亲戚邻人之户,且约曰:‘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素无产者,则出粟赈之;为他郡所俘掠者,出财购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瘗
21
之”分析可知,段直组织救助流亡百姓,埋葬死于战乱的人。 由此可见,段直是一个为民做主的良吏。 【参考例文】:
段直字正卿,是泽州晋城人。至元十一年,河北、河东、山东等地盗贼遍地,段直把亲友族人召集起来,修建营寨来自卫。世祖派大将攻打晋城,段直带领乡勇归顺,衙门得到延续,委任段直作潞州元帅府右监军。其后论功行赏,分封土地世代享用,允许段直戴金制的官符,作了泽州的长官。
泽州的百姓大多躲避战乱未归,段直让手下把他们的田地屋舍登记在亲戚或邻居的名下,并且约定说:“等到业主回来时,一定要完完整整地归还。”流亡的百姓听说后,大部分都回来了;亲友们如约归还了土地房产,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一直没有田产的,官府就出粮谷帮助他;被别的郡县逮捕或劫掠的人,官府出钱赎回;死于战乱而曝尸荒野的,官府出钱埋葬。
不久之后,泽州大治,成为能安居乐业的地方。
3.【2022·湖北仙桃·中考真题】
张养浩传
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优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②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②也。”
③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③,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④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
【注释】①平章:官职名。②掾(yuàn):属官,副职,助手。③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第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受审讯的规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2
A.遇人有遗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四顾壁立 顾野有麦场 ..C.其人已去 其真无马邪 ..D.乃荐入御史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2.下列对文中画我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B.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C.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D.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焦遂听说张养浩“幼有行义”“读书不辍”,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B.对有盗窃前科的百姓和祸害乡民、暴虐残忍的土匪,张养浩宽严有别。 C.张养浩遣散了家里所有的人,轻车简从去陕西任行台中丞。
D.选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出张养浩清廉爱民、嫉恶如仇的品质。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答案】
1.B 2.D 3.C
4.(1)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解析】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遗:动词,遗失/动词,留给,给予; B.顾;动词,看/动词,看;
C.其:代词,那/助词,加强诘问语气; D.乃:连词,于是,就/动词,是; 故选B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到官四月未尝
23
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的意思是: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故选D。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文章第④段“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的意思是:张养浩接到这个命令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一切资财都分送给周围邻里中的困难户,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并不是C项所说的“张养浩遣散了家里所有的人”。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去(离开)、官(官府)、犹(尚且,还)为立碑颂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子(你)、非我(不是我)、安(怎么)、知(知道)”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今属山东)人。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不小心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丢钱的人已走远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那人。张养浩年纪只有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于是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 诗文,到了夜晚,就把门户紧紧关闭起来,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后来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他,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今属山东)地方的学正。
之后,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征召张养浩为礼部令史,并且还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忽然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 探问,当他看到张养浩的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慨然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啊!”
及至做了宰相属官,就被选授为堂邑(今属山东) 县尹。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第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受审讯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走自新之路的做法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能辜负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不敢过问这件事情。张养浩到这里以后,按照国法严厉地惩处了他们,百姓们十分高兴。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天历二年,关中(今陕西)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
24
接到这个命令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一切资财都分送给周围邻里中的困难户,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因此得病不起,去世的时候只有六十岁。关中的百姓听到张养浩去世的消息,悲哀痛哭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
4.【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题】
司马光 邵佰温
荆公欲变更祖宗法度,行新法,退故老大臣,用新进少年,温公以为不然,力争之。神宗用荆公为参知政事,用温公为枢密副使,温公以言不从,辞不拜。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
帝必欲用公,召知许州,令过阙上殿。方下诏,帝谓监察御史里行程颢曰:“朕召司马光,卿度光来否?”颢对曰:“隆下能用其言,光必来;不能用其言,光必不来。”帝曰:“未论用其言,如光者常在左右,人主自可无过。”公果辞召命,乞西京留司御史台,以修《资治通鉴》。帝与左丞蒲宗孟论人才,及温公,帝曰:“如司马光未论别事,只辞枢密一节,朕自即位以来,惟见此一人。”帝之眷礼于公不衰如此。
(节选自邵伯温《那氏闻见前录》)
【注释】:①荆公:指王安石。②温公:指司马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土/知永兴军。 B.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土/知永兴军。 C.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 D.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土知永兴军。 2.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公以言不从,辞不拜。
①
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想改革祖宗的法律制度,实行新法,司马光没把它当回事。 B.皇帝已经猜测到司马光不会上殿朝见,可见并非真心要任用司马光。 C.皇帝想任命司马光为许州知州,司马光因为修撰《资治通鉴》拒绝了。 D.皇帝直看重且礼遇司马光,认为如果他常伴身边,自己可以无过失。 【答案】
25
1.B
2.司马光以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为由,推辞不接受任命。 3.D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句意为:司马光坚决请求离职,皇帝不得已,于是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温公坚求去”是司马光的态度,“帝不得已”写皇帝无没办法,“乃除端明殿学土”写皇帝的任命,“知永兴军”是司马光的职务。据此可断为: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土/知永兴军;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以,介词,用;辞,推辞;拜,任命。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A.由“荆公欲变更祖宗法度,行新法,退故老大臣,用新进少年,温公以为不然,力争之”,可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变对意见,“以为不然,力争之”。因此本项中“司马光没把它当回事”说法错误。
B.由“帝必欲用公,召知许州,令过阙上殿”,可知皇帝对司马光的任命是真心的。因此本项中“并非真心要任用司马光”说法错误;
C.由“公果辞召命,乞西京留司御史台,以修《资治通鉴》”,司马光拒绝担任许州知州,请求改任留司御史台,以便于编修《资治通鉴》,可见这时他还没有着手编修《资治通鉴》。因此本项“因为修撰《资治通鉴》拒绝了”说法错误; 故选D。 【参考译文】
王安石想要变更祖宗留下来的法度,推行新法,辞退原先的年龄老的大臣,任用新进的年轻人,司马光认为不正确,据理力争。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任命司马光为枢副使,司马光以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为由,推辞不接受任命。司马光坚决请求离职,皇帝不得已,于是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
皇帝一心想任用司马光,下诏让他担任许州的知州,命令他到皇宫来。正要下诏,皇帝问监察御史里行程颢说:“我想召见司马光,你觉得他能来吗?”程颢说:“陛下您能采纳他的建议,他就一定来;陛下不能采纳他的建议,他一定不会来。”皇帝说:“不要谈论采纳他的建议,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常在左右,做皇帝的必然能不犯过错。”司马光果然辞谢任命,请求到西京留司御史台任职,以便编修《资治通鉴》。皇帝与左丞蒲宗孟谈论人才,提到司
26
马光,皇帝说:“像司马光这样的,不用说别的事,单是他辞任枢密这一件事,我从即位以来,只见到他一个能做到。”皇帝对司马光念念不忘,以至于此。
5.【2022·宁夏·中考真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①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①洒然:潇洒脱俗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 ____________ .(3)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 .(4)草树众而泉石嘉 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林 寒 涧 肃 常 有 高 猿 长 啸 属 引 凄 异 空 谷 传 响 哀 转 久 绝。 4.【甲】【乙】两文都写了山,分别说说它们是如何表现山的特点的。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27
【答案】
1.(1)同“缺”,空隙、缺口 (2)白色 (3)甚,很 (4)美好 2.(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于是心胸潇洒脱俗而清醒通明,更加想要长久地留在此地,忘记了回去。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甲文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广度),高大雄伟(高度),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乙文写出了群山环绕的样子,直接写出了山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1)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2)素湍绿潭: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素:白色。 (3)良多趣味:确实趣味无穷。良:确实。
(4)草树众而泉石嘉: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嘉:美好。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 (1)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 (2)洒然:潇洒脱俗;醒:清醒通明。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句子的含义可以进行断句。含义为“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林寒涧肃”描写了山林中的环境;“常有高猿长啸”秋季山中特有的景象;“空谷传响”和“哀转久绝”句式相同;由此可知断句应该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描写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雄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通过写曦月来侧面描写山的高大雄伟。综上可知是正侧面相结合写山的特点;
由【乙】“以见夫群山之相环”可知这是运用的正面描写,写出山的高大众多。 【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
28
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
6.【2022·山东青岛·中考真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出师表》)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仁宗宝元初,中进士,历事四朝。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乃命光续此书。后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书尚未就,神宗尤重之,以为贤于《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
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两宫虚己以听,遇事常咨之。辽、夏使谓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自以遇圣明,欲以身殉天下,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后,宾客见其体赢,戒之以诸葛亮食少事繁,光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臣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于患,是私其身也。”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取材于《宋史》《闻见录》)
【注】①两宫:指太皇太后和哲宗。②庶务:各种政务。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感激 感激:感奋激发 ..
②
①
29
B.后神宗名之日《资治通鉴》 名:命名 .C.戒之以诸葛亮食少事繁 戒:谨慎 .D.是私其身也 私:偏爱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B.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C.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D.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命光续此书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B.遇事常咨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欲以身殉天下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庶有补于国家 皆以美于徐公 ..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多次亲自拜访平民出身的诸葛亮,征询他对当时天下局势的意见。 B.司马光受朝廷重用,辽、夏使者对自己的边吏说,不要轻易引起事端。 C.司马光勤勉工作,日夜操劳,后来接受了宾客的建议,开始注意休息。 D.诸葛亮忠心耿耿以报知遇之恩;司马光公而忘私,心系百姓,胸怀天下。 (5)借助文言知识资料卡,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书尚未就,神宗尤重之,以为贤于《汉纪》,数促使终篇。
【文言知识资料卡】:就:①接近,靠近;②赴,前往;③从事;④完成,成功。 【答案】 (1)C (2)B (3)A (4)C
(5)《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认为比《汉纪》还要好,皇上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C.解释不正确。句意:用诸葛亮生活简朴,公务繁忙(导致英年早逝)的事例告诫他。戒,告
30
诫。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结合“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分析,“由是益力”中省略了主语(司马光),“由是”是定语,“益”是副词,修饰谓语,“力”是谓语,不可中断,故在“力”后断句;“病中呓语”中省略了主语(司马光),“病中”是状语,“呓语”是动宾短语,不可中断,故在“语”后断句;“皆朝廷天下事也”中有标志性词语“皆”,可在“皆”前断句,“朝廷天下事也”是“呓”的内容,是“病中呓语”的补语,故不可中断。再结合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因此(处理政务)更加勤勉努力。病重了,喃喃自语,好像在说梦话,说的都是国家大事,据此可断句为: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故选B。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B.代词,他/助词,的; C.用/因为; D.对/比。 故选A。
(4)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C. “后来接受了宾客的建议,开始注意休息”理解不正确。结合“光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臣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于患,是私其身也。’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可知,司马光并没有接受宾客的建议,反而更加勤勉努力地处理政务。 故选C。
(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翻译文言语句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尚(还)、未(没有)、就(完成)、尤(特别)、以为(认为)、贤(好)、于(比)、数(多次,屡次),终篇(完稿)”要理解正确。 【参考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
31
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而且这是我忠于陛下的本分。
(节选自《出师表》)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初年,马光考中进士,侍奉四朝皇帝。先前司马光常常忧虑历代史书浩繁,君主无法全部浏览,于是他撰写《通志》八卷,呈献给皇上。英宗看了十分高兴,下令让他继续写这部书。后来宋神宗并赐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认为比《汉纪》还要好,皇上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书写完后,加授他为资政殿学士。
元祐元年,司马光任尚书左仆射,太皇太后和哲宗虚心听取他的意见,遇事都先和司马光商量。夏和辽的统治者命令他们的边疆官员们:“中原(宋朝)任命司马光当宰相了,再也不要惹是生非,挑起边疆的争端。”司马光看到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国家,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不分白天黑夜。他的幕僚们见他身体瘦弱,就拿诸葛亮吃得少、事务多(而英年早逝)来告诫他,司马光说:“皇帝重用我,大概是觉得我为人耿直,对于国家有益处,如果仅仅炫耀自己的官位,却不能为国事分忧,这也太自私了!”因此(处理政务)更加勤勉努力。病重了,喃喃自语,好像在说梦话,说的都是国家大事。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