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桂英 淮尽广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 吉林 132012)
摘要:调查显示,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表现在价值选择多样化及价值评价呈现矛盾倾向,价值取向上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文章从监管体系、利益驱动、社会化及媒介教育滞后等方面讨论消极影响产生原因。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价值取向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01-02
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和,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5.1%,线下手机支付习惯已经形成。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调查情况为了取到相关数据,在本校选取了本科大一至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了300份网络调查问卷,收回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83与117人;其中大一学生占25%,大二占33%,大三占16%,大四占25%,研究生仅占1%。以网络形式随机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在线系统回收调查数据,分析提炼给予课题研究准确的数据支持。对部分学生访谈和检索国内外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的文献和资料,摘取与课题写作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和筛选,从而归纳出论点和论据,为研究奠定基础。娱乐休闲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29.6%。为了获取信息,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人群占26.9%,21.9%的大学生是为了消磨时间,用来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大学生只占16.3%,另有3.7%的大学生表示没办法避免,其他目的的占1.7%。从上述调查分析现状来看,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或多或少地会拿出一部分时间来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娱乐和学习。换句话说,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不同的个体对新媒体的依赖和使用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所受影响也会有轻重之分。自制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去学习、娱乐、做兼职或参加社团活动,活动空间比较大,接触社会的机会也比较多,社会化程度较高,可以从容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影响。上网时间较多的大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对网络媒体的依赖程度较高,受新媒体影响也最为深刻。三、讨论(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注重自我价值。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成长中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便捷性,依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主动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论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通过政府网站建言献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点滴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实现自我价值。此外,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更尊重自我的需要。价值选择更加多样化。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青年人思想状况正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提供给大学生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视角,在这种信息环境的耳濡目染下,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大学校园,单一直接的价值说教已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价值评价呈现矛盾倾向。首先,大学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向往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对物质的追求更加趋之若鹜。其次,大学生崇尚自我,张扬个性,敢于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不相称的是其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自律意识较差。最后,认知与践行的矛盾。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术修养,新媒体环境下,这种矛盾取向更加明显,容易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的判断上产生困惑。(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二、结果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新媒体依赖程度调查中,39%的大学生表示一周或者更长时间不接触常用新媒体,他们会有种失落感,好像生活中缺少了什么;11%的大学生会感到焦虑不安,烦躁郁闷,什么事情都干不下去;33%的大学生有种与世隔绝,自己成为井底之蛙的感觉;只有17%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不影响正常生活。在这种较强依赖性前提下,大学生交往方式、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必然会受到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泼,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能力比较强,能够随心自如地享受新媒体传播的知识和信息,开阔视野,便利沟通;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信息判断和辨别能力不足,很容易人云亦云,从而成为不良信息接收和传播的始作俑者。在新媒体使用时间、类别、目的上存在差别。调查显示,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仅占3%;29%在1~3小时之间;花费3~5小时上网学生最多,达到36%;另外,32%每天上网超过了5个小时。使用类型各有不同。调查显示,37%的大学生选择使用手机短信、通讯软件进行信息交流,30%的大学生使用虚拟社区(交友、博客类),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的使用人群占17%左右,此外,订阅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的大学生占13%左右,收听数字广播的人数较少,只占3%左右。调查统计,使用新媒体进行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科研项目“微文化生态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JGJX2016C26);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校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路径研究”(2017SZ5)。
作者简介:荆桂英,东北电力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传播与审美心理;淮尽广,东北电力大学2014级学生。
2积极影响:(1)有助于大学生拓宽视野。新媒体对大学生拓展知识面有很大作用,在以往传统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基本上依靠教材、报刊和课外书籍,尽管通过这些途径也能得到需要的学习信息,但大部分的数据和材料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更新,缺乏时效性。新媒体能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它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更新,使大学生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丰富了他们学习的知识面。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门类齐全的网络学习平台,使其可以自主地获取知识,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让自身的潜力得到充分施展;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使自己的素质和品质得到提高。(2)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过去,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最常见的就是面对面交流,书信来往,新媒体时代下,微信、QQ、微博等交流形式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和轻松,加上网络的匿名性,使他们在双向互动中可以很好地保护个人隐私,避免外在因素的干扰,更有利于彼此感情的互动和交流。这样的优势,让更多的高校学生青睐于新媒体,进而把互联网和手机作为人际交往的主阵地。这种交流方式被大学生认为是最可靠和理想的选择,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寻找到一方净土或战场,来释放学习和未来就业的压力,还可以与朋友和家人进行在线沟通,了解他们的现状,得到他们的鼓励和安慰。消极影响:(1)历史观模糊。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在历史观的选择上呈现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近年来,一些质疑革命烈士事迹、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言论甚嚣尘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当前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道路,61%的大学生十分赞成,24%的大学生表示赞成,15%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种种现象表明,少部分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对革命历史淡漠,对国家发展质疑。(2)人生观趋于功利。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西方功利主义在我国滋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并在新媒体的助推下得以蔓延。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尤其是在学习、生活和职业选择方面。当前新媒体环境让一部分甚至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对学习、生活、职业选择上趋向于功利主义。(3)消费观念存在偏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在消费理念上逐渐趋向于高档消费和超前消费,这一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显著。(三)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备。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互联网+”现代交际·2019年11期
的国家长期发展战略,更是把互联网作为了未来国家发展的命脉。在互联网技术纯熟的同时,互联网管理和监督却一直处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阶段。对互联网领域的监管,还是沿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相关管理制度”的模式。就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而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立法,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信息环境,加强网络信息审查和预警,打击非法传播信息网络行为,从根本上防止网络信息污染给大学生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新媒体运营商受利益驱使。市场经济谋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对利益最大化的渴求自然成为新媒体运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当前的环境下,要求从复杂的信息中抽离出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项挑战。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低。当代大学生长期处于传统教育环境中,身处高校象牙塔里,疏离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对社会了解和认知度比较低。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往往内心孤傲,性格极端,或者是自我意识过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或者是自我意识过弱,内心始终否定自己,对待任何事物都抱以悲观消极的态度。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拒绝与外界社会接触,沉浸在互联网虚拟环境中寻求心理安慰,会有更高几率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媒介素养教育滞后。“媒介素养”一词诞生于20世纪初的英国,传入中国也有一段时间了,从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还不完备,各种制度的建设仍不完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媒介素养教育涉及了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领域学科,授课教师除了要掌握各学科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与时俱进,跟随新媒体发展的步伐,了解最新的信息传播技术,而能达到这些要求的师资少之又少。二是缺乏健全合理的课程安排,当前的高校教育条件,除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其他专业根本没有相关课程安排,即便将课程放到了公选课里,选课率也并不高。三是现有媒体素养教育的重点已经转移。目前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没有素质培训的观念,只强调把知识填鸭式地传递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形式主义,对大学生的作用可想而知。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乏,大学生对媒介认识和理解模糊不清,没有使用媒介的技巧和方法,对媒介的认知、理解、辨别、评论等能力也就不高。在纷繁的信息环境中,应对慌乱,容易迷失自我。新时代下,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现状,找出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已迫在眉睫。责任编辑:赵慧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