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分析
【基金项目】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研究,课题编号:BJSZ2015ZC110。
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手段向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和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当代大学生更趋向于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新媒体主要使用群体的大学生,其学习生活受到了新媒体的深刻影响,新媒体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探寻新媒体的特征及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新媒体的消极影响,对于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的典型特征
1.信息内容丰富化
高存储量的信息是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受出版周期、版面、制作流程的限制,信息传播更为自由,且存储空间大,传输成本低,这使得新媒体不但可以容纳海量的信息,且丰富了信息构成,使不同信息、文化产生碰撞,引发信息大爆炸。
2.传播方式网状化
传即为由传播者到接受者,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为单线传播,
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并未形成交互式的传播。新媒体转变了线性传播模式,形成了传播者―接受者、接受者―接受者、传播者―传播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且传播主体不仅仅是以往的专门媒体工作人员,个人、机构、组织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这使得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从而使个性化、丰富性的信息得以迅速传播。
3.传播路径多元化
互联网使得人类世界变成“地球村”,在此环境下,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的平台不再限于电话、电报、报刊等传统媒体,而采用BBS、论坛、QQ、邮箱、微信、微博等手段,打破了信息沟通的时空限制,实现即时互动性。
4.存在形式虚拟化
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很多媒体均以虚拟化形式存在。在虚拟化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自由、灵活、开放,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因此,在利用新媒体时应全面考虑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趋利避害。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使得传统的学习方式得到颠覆和改变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可以充分获取网络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并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变被动学习为主这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交流。.
动学习。慕课等新的课程形态的出现,也使得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充分发挥。
2.新媒体使大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到充分展现
新媒体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传播途径,向大学生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它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求知欲,而且使其产生一种“反权威”的心理。在网络世界各种各样的论坛中,大学生随时都可以用虚拟的身份对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得以充分展现。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眼中是自由、开放、虚拟的话语空间,它能够使每个人的个性化思想得到充分尊重和表达。
3.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交往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QQ、微博、微信等新兴的媒介交流方式,使得大学生的日常交往变得更加便捷。个人在新媒体中以虚拟化的身份存在,部分地减少了来自个体及社会因素的直接影响,既保护了隐私又便于传递个人思想。网络成了大学生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的有效出口,网络交往成了大学生最理想的、最愿意使用的新兴交往方式。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1.价值观易混乱、迷失
在开交流途径越来越多。新媒体时代的交流空间越来越广,
放性的交流空间中,交流主体往往借助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交流方式,针对某一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是根据论坛言论附和,从而出现两派相争或多级争议,形成群体性的思想,而这些思想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错误言论或偏激思想。由于大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而新媒体所带来的开放性,难免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一些偏差,如引导不利,他们在多元价值的环境中易迷失,会出现价值观混乱、价值观迷失等问题。
2.人际关系较冷漠
新媒体中的人际交往不同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安全、隐匿的特征,很契合人们既希望表达思想又担心受伤害的心理,这使得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具有强烈的依赖感。而当他们回归于现实社会时,却大多表现出一种冷漠的状态。在网络上敢于直言,在现实中却冷淡沉默。越依赖于新媒体,大学生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造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淡漠、性格孤僻、信任缺失,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等问题。
3.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大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其中也不乏一些不良信息,这些不健康信息极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容易使人忽视道德底线、无视社会责任,随意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低俗信息等,
甚至一些行为还触犯法律。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作息规律,身体健康受损。大学生群体中还出现了众多的“宅男”“宅女”, “宅”的背后往往体现的是寂寞空虚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也容易造成大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
四、应对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对策
1.强化对新媒体的监管,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新媒体发展环境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规范管理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应高度重视新媒体建设,为新媒体的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统筹布局,优化新媒体传播的网络。转变管理模式,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运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利用新媒体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在新媒体发展中切实起到引导者和规范者的角色。同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利用新媒体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健康向上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2.引入“议程设置”,引领网络舆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被传播媒介强调得越多的问题,民众对此关注度越高,即媒体虽不能约束民众怎么想,但能够引导民众想什么。因此,我们应在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舆论走向,切实增强针对性,保证大学生紧密关注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在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同时,会主流思想。.
值观的宣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学合理使用新媒体,提升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促使他们构建起独立的批判精神。这些都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
4.强化新媒体的积极要素,避免新媒体带来的负面效应
新媒体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的典型特征,使得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有许多优越性,其积极因素是应当被有效利用的。有关部门应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把握最新的时代动向,多元化、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教育工作。
[1]杨状振. 中国新媒体理论研究发展报告[J]. 现代视听,2009(5).
[2]胡杨.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新媒体运用策略[D]. 北京邮电大学,2010.
[3]蒋研川.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