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苏萍
教授
(以汉语拼音为序)
毕银丽 曹代勇 陈宜金 程久龙 崔希
民 代世峰 戴华阳 胡社荣 胡振琪 李贤
庆 梁汉东 刘钦甫
孟召平 邵龙义 唐跃刚 王延斌 吴立新 武 强 赵峰华 赵学胜 朱国维 董东林
副教授(以汉语拼音为序)
程琳琳 杜文凤 方家虎 郝多虎 蒋金
豹 李 晶 马施民 孙文彬 杨可明 杨 柳 杨瑞召
苑春方 赵艳玲
高级工程师
毕建军 周 强 彭小沾
高级实验师
艾天杰
讲师(以汉语拼音为序)
鲍 玲 崔芳鹏 何登科 鲁 静 罗红玲 孙红福 王绍清 王西勃 王占刚 魏迎春 徐春光 阎跃观
易俐娜 袁德宝 张 蕊 郑 晶
工程师
助理工程师
陈晓千 裴婧晶 屈 恺 黄 曼
助教
王泽惠
代世峰
基本信息 姓名: 代世峰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0.12
民族:汉 职称: 教授
电话:010-62341868;62339857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丁11号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子邮件:dsf@cumtb.edu.cn
个人简历
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主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
金获得者。
研究方向
煤地质学 (包括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矿物学和煤层气地质学)。
主要科研项目
目前主要承担了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
主要论文及著作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Chemical Ge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Applied
Geochemistry、Fuel、《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教学情况
主要从事煤地质学的教学工作。
获得荣誉
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侯德封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北京市教育
创新标兵、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奖项的获得者
曹代勇
姓名:曹代勇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地:重庆市 出生年月:1955.8 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院长
学术兼职:教育部科技委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
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田地质专家委员会委员,《煤炭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和《中国煤炭地质》编委,高等学校(矿业)“十一五”教材编委会地测分会副主任,全国煤炭行业“653工程”煤田地质与测绘领域培训方向首席专家,全国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矿产普查与勘探”国
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电话:010-62331409,62339301;传真:62339300;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电子邮件:cdy@cumtb.edu.cn、cdycumtb@163.com
基本信息
个人简历
1982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煤田地质系,获学士学位; 1985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
1985年7月留校任教;
1987年9月-1990年12月在职学习,获博士学位;
1997年1月获教授任职资格;
1998年4月担任资源开发工程系副主任、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0年9月担任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6年3月担任煤炭资源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9年5月任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
专业和研究方向
从事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
煤和油气地质学、矿产地质勘查理论与方法、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盆地构造分析、构造地质定量研究、
地学信息技术、遥感与GIS、矿井地质保障技术。
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化作用与构造-热事件的耦合效应及其资源环境意义”(2009-2011),负责人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 “深层煤矿床快速、综合探测体系研究”(2006-2011),负
责人
3、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预测评价”(2006年-2010),技术负责人
4、河北省发改委省校科技合作开发资金“河北省煤炭资源赋存规律、找煤预测和勘查模式研究”(2008
-2009),负责人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国煤炭地质工作的基本架构和发展战略研究”(2008-2009),
负责人
6、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科研项目“山西省无烟煤及动力煤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保护信息系统研究”(2008
-2009),负责人
7、湖南省国土厅科研项目“湖南湘东北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2008-2009),负责人 8、云南省煤田地质局科研课题“云南省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2008-2009),负责人
主要论文及著作
徐水师、谭克龙、曹代勇、王佟主编. 中国煤炭资源遥感调查评价理论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
张建民、管海晏、曹代勇等. 中国地下煤火研究与治理,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曹代勇主编.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张军、曹代勇主编. 河北省煤炭资源安全战略研究,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孙升林、曹代勇、张群主编. 煤炭地质勘查与资源评价管理(“653”培训教材),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王桂梁、琚宜文、郑孟林、曹代勇、秦勇、朱炎铭. 中国北方能源盆地构造.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曹代勇等. 渤海湾盆地深层烃源岩生烃条件研究,地质出版社,2001年
曹代勇等. 沁水煤田东部构造特征研究-兼论资源勘探阶段地质构造综合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年
钱光谟、曹代勇主编. 煤田构造研究方法,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年
王桂梁、曹代勇、姜波主编. 华北南部逆冲推覆伸展滑覆和重力滑动构造,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曹代勇、李小明、宁树正、林中月. 中国东部深化找煤的思路和方法. 现代地质,2009,23(2):347-
352
曹代勇、吴见、张永东等. 山西省煤炭开采总量的环境制约模型研究. 中国矿业,2009,18(1):64-67
曹代勇、王佟、琚宜文等. 中国煤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煤炭地质,2008,20(10):1-6 曹代勇,李小明,占文峰. 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模式及其构造控制. 中国煤炭地质,2008,20(10):19-
21
曹代勇。张路锁等. 河北省能源需求的中长期预测. 中国矿业,2008,17(8):28-30 曹代勇,郝伟. 煤地质学元数据标准化研究. 煤炭学报,2008,33(3):285-288
曹代勇,彭方思,王婷京. 对山东省矿业经济区划定量方法探讨. 中国矿业,2008,17(5):19-21 Cao Daiyong, Fan Xinjie, Guan Haiyan, et al. Geological models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the Wuda coalfield, Inner Mongolia, China. Review in Engneering Geology XVIII,2007:23-30 CAO DaiYong, LI Xianming, ZHANG ShouRen,Influence of tectonic stress on coalification:stress 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stress polycondensation mechanism,Science in China D: Earth Sciences,
2007,50(1):43-54
曹代勇、占文峰、张军等,邯郸-峰峰矿区新构造及其煤炭资源开发意义,煤炭学报,2007,32(2):141
-145
曹代勇、占文峰、刘天绩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分区与煤系赋存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31(3):
322-327
曹代勇,郝伟,应玺. 体验式地质教学虚拟平台建设研究. 中国地质教育,2007,(4):92-95
曹代勇,煤田构造研究-思路与方法,中国煤田地质,2006,18(6):1-4
Cao Daiyong, Xiaoming Li, Wenfeng Zhan,Influence of Tectonic-thermal Process on Coalifications ,
Abstracts 0f the 23rd Annual Meeting of TSOP,2006,40-43
曹代勇、李小明、张守仁,构造应力对煤化作用的影响,中国科学D辑,2006,36(1):59-68 曹代勇、樊新杰、时孝磊等,乌达煤田煤层自燃内因分析与自燃类型划分,煤炭学报,2005,30(3):288
-292
曹代勇、吴李泉、占文峰等,断层应力封闭性的FLAC模拟研究,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3(1):1-3 曹代勇、赵占芳、黄佩等,基于Oracle9i的中国煤炭特性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中国矿业,2005,14(6):
1-3
曹代勇、占文峰等,邯峰矿区古构造应力场与构造演化,中国煤田地质,2005,17(5):1-3 曹代勇、余志伟、赵扬、魏迎春,数字矿山及其关键技术探讨,铜业工程,2005,(1):10-12 曹代勇、李小明、魏迎春. 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的热解成烃特征研究.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3(4):
39-41
Cao D.Y., Zhang S.R., Li X.M., et al,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of coal in Yangshan Formation
in the Beihuaiyang area, China, 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S, 2004, 4(1):15-28 曹代勇,加强煤炭资源地质科学研究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中国矿业,2004,13(11):5-9 曹代勇、王占刚,三维地质模型特殊可视化操作的实现,煤炭学报,2004,29(4):422-424 曹代勇,张守仁,大别山北麓高煤级煤的变形-变质类型,地质科学,2003,38(4):470-477 Cao Daiyong, Gao Wentai, Deformation of coal measures and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 it in China,
M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9,A.A.BALKEMA,2002:211-214
曹代勇,周云霞,魏迎春,矿井地质构造定量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煤炭学报,2002,27(4):379
-382
曹代勇,张守仁,任德贻,构造作用对煤化进程的影响,地质论评,2002,48(3):314-317
获奖成果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5):“中国东部煤田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 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中国东部煤田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 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资源勘探阶段提高构造查明程度综合研究方法”; 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4):“煤系煤层中火成岩体磁法探测、预测技术”;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6):“中国东部煤田滑脱构造研究”;
中国图书奖(1993)、江苏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994):“华北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伸展滑覆与重力
滑动构造”
中矿大“211工程”建设成果奖(2003):“煤炭资源特性重点实验室建设”
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高产高效矿井采区地质状况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 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河北省邯郸峰峰矿区深部构造特征与找煤研究”。
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7):“河北省邯邢煤田深部构造与找煤研究”
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7):“中国北方地下煤火探测与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河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8):“河北省煤炭资源安全保障战略研究”
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8):“柴达木盆地北缘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2008):“煤炭行业地质工程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崔希民
基本信息 姓名:崔希民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7年6月
民族:汉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测绘系支部书记/分工会主席
电话:62331339-8001
通讯地址:北京学院路丁11号127# 电子邮件:cxm@cumtb.edu.cn
个人简历
崔希民,教授、博导, 1967年6月生,199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博士学位,兼任第九届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评审专家、北京测绘学会测绘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开采沉陷、变形监测、工业精密测量和3S集成与应用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
SCI收录3篇,SCI引用10次,他引5次,EI收录11篇,ISTP收录3篇。
研究方向
1、 矿山采动损害与岩层控制
2、 GPS定位与导航 3、 形变灾害监测与数据处理
4、 3S集成与应用 5、三维工业测量
主要科研项目
1. 京西矿区残留煤柱流变失稳与灾害性塌陷预警系统研究,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
2. 赵各庄矿东翼开采房屋损害超前预测研究,企业委托。 3. 坚硬覆岩煤层开采覆岩活动及地表塌陷机理研究,企业委托。 4. 高强度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企业委托。
5. 奥灰采动影响导水性分析,企业委托。
6. 北京市轨道交通机场线穿越机场高速路路面监测,企业委托
主要论文及著作
1. 崔希民,陈立武,沉陷大变形动态监测与力学分析,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2. Ximin Cui, Jiachen Wang, Yisheng Liu, Prediction of progressive surface subsidence above longwall coal mining using a time 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 2001, 38(7): 1057-1063
3. Ximin Cui, Xiexing Miao, Jin’an Wang, Shuo Yang, Huide Liu, Yanqi Song, Hong Liu, Xikuan Hu, Improved prediction of differential subsidence caused by underground m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 2000, 37(4): 615-627
4. Cui Ximin, Chen Zhida, The application of nonlinear gauge method to the analysis of local finite deformation in the necking of cylindrical bar,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1999, 20(2): 119-127
5. Ximin Cui, Xiexing Miao,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ining subsidence used large deformation theory, 2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the Minerals Industries, A. A.
BALKEMA, 2001, 661-664
教学情况
为本科生讲授了《测量学》、《普通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土地测量学》、《GPS技术》、《数据结构》、《测量与地图学原理》等课程,指导了测量学实习、GPS实习、土地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和毕业实习。 为研究生讲授了《测绘新技术》、《数据结构》、《开采沉陷力学基础与方法》、《土地资源管理》、《开采沉陷大变形专题》和《测量学》补修课等课程,指导在校硕士研究生14人,毕业硕士研
究生9人。
获得荣誉
(1)1996-1997学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优秀班主任。 (2)1996-1998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 (3)1998-1999学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优秀教学质量将一等奖。
(4)1999-2000学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级优秀班主任。 (5)2000-2001学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 (6)2002-2003学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级优秀班主任。
(7)2004年《从传统测绘走向数字测绘的教育改革与实践》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秀教学成果二等
奖(第1完成人)。
(8)2004-2005学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级优秀班主任。
(9)2005年度所负责的《工程测量学》课程荣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级优秀课程。
(10)2003年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优秀共产党员。 (11)2005年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秀共产党员。 (12)2005年测绘党支部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先进基层党支部。
(13)2000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14)2004年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地下采煤引起河床沉降与矸石筑坝技术研究)。
代世峰
基本信息
姓名: 代世峰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0.12
民族:汉 职称: 教授
电话:010-62341868;62339857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丁11号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子邮件:dsf@cumtb.edu.cn
个人简历
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主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
金获得者。
研究方向
煤地质学 (包括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矿物学和煤层气地质学)。
主要科研项目
目前主要承担了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
主要论文及著作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Chemical Ge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Applied
Geochemistry、Fuel、《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教学情况
主要从事煤地质学的教学工作。
获得荣誉
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侯德封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北京市教育
创新标兵、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奖项的获得者
个人简历
(1)学历
1983 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 1986 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 1989 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
1995.9-1996.10 英国Cardiff 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高级访问学者及博士后 (2)工作简历
1990 年至今 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工作 2001.8-2002.6 英国Cardiff 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客座教授 (3)主要学术任职 1992 年12 月 副教授职称 1998 年 1 月 教授职称 2000年 1 月 博士生导师
• •
国际合作经历
•
12007 年 11 月 22-28 日 在云南昆明及宣威主持召开《 Lung cancer in Yunnan: its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geochemistry of coal at the Permo-Triassic boundary 云南宣威肺癌与 P/T 界线附近的煤的地球化学的关系》国际研讨会
• •
讲。
22007 年 9 月 4-26 日在贵州省与 Leeds 大学 Wignall 课题组合作进行“中二叠世 / 晚二叠
世之交的与火山爆发有关的生物灭绝事件” 项目的野外调查。
32007 年 7 月 澳门大学讲学进行《澳门大气颗粒物物理化学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课题合作研究,
并进行题为“城市空气污染 (PM10) 生物活性评价研究”和“分形与可吸入颗粒物物理性质的定量表征”的演
• 42006 年 8-9 月受 NSFC 及英国皇家学会共同资助在英国 Cardiff 大学客座研究,进行燃煤排
放固体废物的 SDS-PAGE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同时顺访伯明翰大学及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与 Paul Wignall, Jason Hilton, Tony Hallam 等讨论合作事宜,并与 Leeds 大学 Paul Wignall 教授签订协议,参加他主持的 NERC 重大项目“中二叠世 / 晚二叠世之交的与火山爆发有关的生物灭绝事件”。
• 52005 年 8-9 月受 NSFC 及英国皇家学会共同资助在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海洋及宇宙科学
学院( School of Earth, Ocean and Planetary Sciences )客座研究,进行燃煤排放污染物及大气颗粒物毒理学研究,考察英国南威尔士煤田等。
• 62004 年 8-9 月 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海洋及宇宙科学学院( School of Earth,Ocean and
Planetary Sciences )客座研究,进行煤层碳同位素研究及燃煤排放可吸入颗粒物质粒 DNA 损伤实验。同时受英国皇家学会 Science Network 项目资助在 Nottingham 大学进行短期访问,与 David Large 和 Baruch Spiro 博士撰写合作项目申请书。 Tim Jones 大气颗粒物课题组及 David Large 和 Baruch Spiro 博士煤田地质课题组来北京市进行了合作研究,进行讲学并考察抚顺露天矿第三纪煤田及采集煤层样品。
• 72003 年 8-9 月 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海洋及宇宙科学学院( School of Earth,Ocence and
Planetary Sciences )、 Nottingham 大学及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Londo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客座教授,进行煤层碳同位素研究、质粒 DNA 损伤实验、 FESEM实验以及撰写合作项目申请书。 Tim Jones 来北京市进行了合作研究,并合作撰写了申请皇家学会及 NSFC 基金申请书。
• 82001.8-2002.6 英国 Cardiff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School of Biosciences )及地球、海洋及宇
宙科学学院( School of Earth, Ocence and Planetary Sciences )客座教授 (Visiting Professor) 。与 Tim Jones 博士、 Roy Richards 教授及 Rod Gayer 教授合作进行煤地球化学及燃煤飞灰的矿物学研究及质粒 DNA 损伤研究。 Tim Jones 博士、 Roy Richards 教授、 David Rickard 教授来北京进行了回访。
• • •
92001 年 7 月 英国爱丁堡自然历史博物馆,与 Jason Hilton 博士合作撰写吐哈盆地聚煤古地
理的论文( AAPG Bull 发表)。
101999 年 7-8 月英国 Cardiff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School of Biosciences ),学习大气可吸
入颗粒物表征方法及颗粒物质粒 DNA 损伤评价实验。
111998 年 4-5 月 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科学系,与 Rod Gayer 教授及 Tim Jones 博士合作,
进行煤层碳同位素实验并合作撰写论文,属于邵龙义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进行“黔桂晚二叠世煤系碳同位素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内容,由 NSFC 与 Cardiff 大学中国中心资助;
• •
121997 年 7-8 月 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科学系,与 Rod Gayer 教授及 Tim Jones 博士合作
进行煤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131995.9-1996.10 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与 Rod Gayer 教授合作研究英国南威尔士
煤田海侵煤层的沉积环境及有害元素组成
国际会议发言
• • • • • • • • • • • • • • • • •
11995 英国 Durham 英国沉积学年会
21995 年在台北第一届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 31996 年突尼斯第 17 届欧非沉积学会议 41996 年全英应用地质学大会
51996 年英国伦敦碳酸盐岩缓坡国际学术讨论会 61998 年在西班牙召开的第 15 届国际沉积学大会
71999 年在丹麦召开的第 19 届欧洲区域沉积学大会等会议 82001 年瑞士 Davos 第 21 届欧洲区域沉积学大会等会议
92002 年 IGCP447 项目年度国际会议及野外考察,邵龙义任副秘书长 102003 年 1 月北京中德中心,中德大气环境国际研讨会,分会主席 112003 年 11 月南开大学源解析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122004 年 8 月意大利佛罗伦萨第 32 届国际地质大会
132004 年 10 月 2004 年冬季两岸四地环境保护工作坊及研讨会 ( 香港、澳门 ) 142005 年 3 月首届智能建筑及绿色建筑国际会议,北京 ( 获得会议优秀论文奖 ) 152006 年 9 月第 23 届国际有机岩石学会议 (The 2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for
Organic Petrology) ,北京。会议组织委员、会议学术组组长、野外考察组组长。
162006 年 12 月中日韩区域生态及环境效应国际研讨会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gional
Ecology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 ,北京
172007 年 7 月 陆相储层国际会议,邵龙义为专题 4 (陆相盆地沉积过程与产物)分会主席,
并作题为“ Coal-forming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non-marin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 case from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northern Qaidam Basin ”分会报告
• 182007 年 11 月 英国皇家学会中英国际研讨会( Royal Society Sino-UK Workshop )《云南
宣威肺癌与 P/T 界线附近的煤的地球化学的关系( Lung cancer in Yunnan: its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geochemistry of coal at the Permo-Triassic boundary)》,云南昆明、宣威 ,邵龙义为大会主席并作题为“ Assessment of health implications of domestic coal utilisation: evidence from plasmid assay on theindoor PM 10 ” 主题发言。
学术成绩
申请者围绕煤沉积学及煤田地质学领域,坚持在层序格架中厚煤层及优质煤的聚集模式、煤层中所蕴含的古环境古气候演化记录、以及燃煤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进行探索。曾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项)及其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 ( 包括英国皇家学会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等各种基金项目以及国家“ 973”专题项目,近五年承担各类项目 43 项,完成项目经费 400 余万元,在研项目经费 745万元。提出“幕式聚煤作用”及“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理论,提出了不同于 Bohacs 和 Suter 的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厚煤层聚集模式;提出了碳酸盐台地综合聚煤模式及合山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单颗粒手段表征燃煤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及有害组分特征,并用质粒DNA 损伤及蛋白质吸附 (SDS-PAGE) 毒理学手段研究其健康效应,提出煤烟型城市大气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分类、不同类型颗粒物的数量—粒度谱、以及污染物的致毒机理及原因等。 近五年发表 120 篇,专著 1 部,参编专著 1 部,参加译著 2 部,其中包括 “AAPG Bull.(影响因子 1.380 ) ” 、 “Journal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影响因子2.435 ) ” 、 “Palaeo-3 (影响因子 1.766 ) ”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影响因子 2.7 ) ”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影响因子 2.99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 ( 影响因子 2.3) ”等刊物上的 SCI 收录论文 21 篇,他引 84 次 (1989 年以来 SCI 收录论文共 27 篇,他引 145 次 ) 。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图书出版奖提名奖以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工作者奖等奖项。
教育与培养研究生
在教学方面,为本科生开设“岩石学”课程,为研究生开设“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沉积学原理”“层序地层学”、“碳酸盐岩岩石学”“砂岩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及“大气颗粒物专题”等多门课程,现在每年承担近 300 学时教学工作量。培 养 博士后 5名(已出站 3 名),博士生 22 名(已毕业 12 名),硕士生 25 名(已毕业 15 名)。获得 2006 年度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6-2007 优秀教学质量奖。为本科生开设“岩石学”课程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秀课程奖 (2006) ”。
人才基金项目 (1991-2006)
项目类别及编号
项目名称
起止年月
项目负完成责人
情况 正在进行
2004 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教育部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
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矿区城市煤炭固体废物健康效应
2005.1-2008.12 邵龙义
2006.1-2008.12 邵龙义 正在
金项目( 705022 )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的质粒 DNA 评价研究 大型克拉通盆地古土壤类型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黔桂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微相特征及聚煤模式
燃煤飞灰物理化学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
滇黔桂晚二叠世高分辨率世层序地层与幕式聚煤作用研究
进行
2001.1-2003.1 邵龙义 完成
煤炭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 1991.8-1994.8 邵龙义 完成
国家外专局CAIEP 人才基金项目 2001.7-2002.6 邵龙义 完成
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 1997.9-2000.12 邵龙义 完成
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类别及编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6721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57506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17205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27504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977212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9202028)
项目名称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含煤层序格架及煤层中轨道气候效应研究
中国典型污染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环渤海湾地区晚古生代古土壤、古气候及层序地层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矿物组成和地化特征研究
黔桂晚二叠世煤系碳同位素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广西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与幕式聚煤作用
起止年月
项目负完成责人
情况 正在进行 正在进行
2007.1-2009.12 邵龙义
2006.1-2008.12 邵龙义
2001.10-2004.12 邵龙义 完成
2003.1-2005.12 邵龙义 完成
1997.10-2000.12 邵龙义 完成
1992.1-1995.12 邵龙义 完成
国际 ( 区域 ) 合作项目
项目类别及编号
项目名称
Is there a causal relationship
Royal Society China-Uk between the silica mineralogy and Science Networks – Follow On Activities
geochemistry of coal at the Permo-Triassic boundary and lung cancer in Yunnan
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 (023/2006/A) 中国 NSFC/ 英国皇家学会合作资助 中国 NSFC/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网络项目
澳门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与生物活性研究
2003-2008 年北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组成特征变化评价
沉积学及煤地质学新进展研讨会 (China-UK Science Networks)
2007.4-2007.12
D Large、邵龙义
起止年月
项目负责人
完成情况 已经在昆明及宣威召开国际研讨会 正在进行 正在进行 完成
2007.1-2009.12 王志石、邵龙义
2004-2008
邵龙义、T.P.Jones 邵龙义、 D.Large、
2004.6
Royal Society China-Uk Science Networks 科技部首批中英科技合作项目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 PM10 )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2001.1-2003.12
B.Spiro、V.P.Wright 邵龙义、T.P.Jones
完成
中国 NSFC 国际合作项多次得到资助有关“煤系沉积学及煤目及国际会议
地球化学”的研究
1998-2004 年间邵龙义、Dr.T.P. 7次
Jones
孟祥化负责邵龙
完成
IGCP447 元古代碳酸盐岩及地球演化 2002-2006 义参加 (副秘书完成 长)
国家 973 项目
项目类别及编号 国家 973 专题 ( 2006CB202202) 国家 973 专题 (2006CB403701)
项目名称
专题名称:深部煤炭资源聚集模式与资源潜力研究
专题名称:不同气象条件下气溶胶单颗粒物理化学特征分析
起止年月
项目负完成情责人
况 正在进行 正在进行
2007.2-2012.2 邵龙义
2007.2-2012.2 邵龙义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类别及编号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8073030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8002014 )
项目名称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微区形貌及成分特征
起止年月
项目负责完成情
人
况 正在进行 完成
2007.1-2008.4 邵龙义
2000.9-2002.12 邵龙义
教育部项目
项目类别及编号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20070290007)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104028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2000029003 )
项目名称
燃煤排放大气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毒理学研究
北京市大气 PM10 和 PM2.5 的有害元素组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起止年月
项目负完成责人 情况
正在进行
2008.1-2010.12 邵龙义
2004.1-2006.12 邵龙义 完成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 2001.1-2003.12 邵龙义 完成
科技部项目
项目类别及编号
项目名称
起止年月
项目负责
人
完成情况 正在进行
科技部科学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煤矿粉尘特征及自动监控系统资金
研究
2004.7-2008.12 邵龙义
国土资源部项目
项目类别及编号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
项目名称
起止年月
项目负完成责人
情况 正在进行 正在进行
山东济宁运河煤矿煤炭资源预测模型研究 2008.1-2009.6 邵龙义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四川省攀枝花市宝鼎煤矿接替资源勘查 - 煤项目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项目子课题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项目子课题
沉积环境与深部资源预测研究 中国南方煤层气资源评价研究
2006.1-2008.12 邵龙义
2004.7-2005.3 邵龙义 完成
湘中南含煤盆地群煤层气资源评价研究 2004.10-2005.4 邵龙义 完成
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
项目类别及编号
项目名称
起止年月
项目负责完成情
人
况 正在进行
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建筑物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健计划
康效应研究
2005.1-2007.12 邵龙义
其他项目
项目类别及编号
项目名称
起止年月
项目负完成责人 情况
正在进行 正在进行 正在进行 正在进行 正在进行
青海煤炭地质局
攀枝花煤业 ( 集团 ) 有限责任公司项目
青海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宝鼎煤矿区及外围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与煤炭资源预测研究
2008.1-2010.12 邵龙义
2007.1-2008.12 邵龙义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横向课辽河油田东部驾掌寺 - 小龙湾地区沉题
中石化前瞻性课题子课题
积储层描述
中国北方地区盆山耦合关系及古地理变迁研究
华北地台中东部下古生界层序地层与烃源岩展布
2006.10-2008.3 邵龙义
2007.1-2009.12 邵龙义
中石化前瞻性课题子课题 2006.11-2008.12 邵龙义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技发展专项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煤炭资源形成条资金项目 中联煤成气公司
中石油重点项目(塔里木油田横向项目)
云南省煤田地质局项目
件研究及资源评价
沁水盆地煤层气称藏规律研究
2005.3-2007.12 邵龙义 完成
邵龙义参加
2002.7-2003.6 完成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研究 云南昭通晚二叠世煤中硫的赋存状态及脱(降)硫技术途径
2003.7-2004.6 邵龙义 完成
2004.7-2005.6 邵龙义 完成
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联合开放北京、上海两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理化2004.1-2006.12 邵龙义 完成
实验室基金(上海分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特征和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 大气颗粒物样品电镜分析和研究
2004.3-2006.3 邵龙义 完成
• 1Shao Longyi, Zhang Pengfei, R. A. Gayer, Chen Jialiang, Dai Shifeng, 2003, Coal in a
carbonat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he Late Permian Heshan Formation in central Guangxi,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V160, 285-298(SCI收录) (影响因子2.304)
• 2Shao Longyi, Tim Jones, Rod Gayer, Dai Shifeng, Li Shengsheng, Jiang Yaofa, Zhang
Pengfei, 2003,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high-sulphur coals from the Upper Permian carbonate coal measures in the Heshan Coalfield, souther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V55p.1-26 (SCI收录) (影响因子1.625)
• 3Shao Longyi, Zhang Pengfei, Jason Hilton, Rod Gayer, Wang Yanbin, Zhao Changyi, Luo
Zhong, 2003, Paleoenvironments and paleogeography of the Early and early Middl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the Turpan-Hami oil-prone coal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AAPG Bull. (Bulletin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V87N2, 335-355. (SCI收录) (影响因子1.273)
• 4Shao Longyi, Zhang Pengfei, Dou Jianwei, Shen Shuzhong, 2000,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Late Permian carbonate rocks in southern China: their variations between the Wujiaping and Changxing Formations.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Vol.161p.179-192(SCI收录) (影响因子2.162)
• 5Shao Longyi, Jinjuan Li, Houyin Zhao, Shushen Yang, Hui Li, Weijun Li, Tim Jones, Keith
Sexton and Kelly BéruBé, 2007,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ticl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xidative capacity: an indoor PM10 study in Beijing,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1: 5316–5326. (SCI收录) (影响因子2.549)
北京市学院路丁11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资源与地球科学系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31248转8523
Email:ShaoL@cumtb.edu.cn 或 Shaolongyi@hotmail.com
李贤庆
基本信息 姓名:李贤庆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7.12.
民族:汉 职称:教授 博导
职务:
电话:(010)62331854-8131(O)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丁11号资源学院资源与地球科学系
电子邮件:Lixq@cumtb.edu.cn 或Lixq@gig.ac.cn
个人简历
1985.09-1989.07,安徽理工大学,获煤田地质与勘查专业学士学位 1989.09-1992.01,安徽理工大学,获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 1998.09-2001.0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
1992.03-2001.10,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讲师、副教授; 2001.11-2004.05,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副教授、教授;
2004.06- 现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
煤油气地质、有机地球化学、煤岩学与有机岩石学、环境地球化学
主要科研项目
[1]原油裂解成气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085),负责人。
[2]天然气生烃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OGL-200403),负责人。
[3]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生烃动力学研究,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滚动项目三级专题
(2004BA616A02-01-01-04),第二负责人。
[4]塔里木盆地前陆区天然气生烃运移动力学研究,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二级专题
(2001BA605A02-03-01),主要负责。
[5]莺-琼盆地第三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委托项目(CNOOCRC-XBY-2002-011),
主要参加者。
[6]鄂尔多斯盆地深盆气藏形成机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110-02),主要参加者。 [7]库车坳陷油气运移特征研究,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5A02-03-02-04),主要参加
者。
[8]松辽及外围盆地未熟—低熟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
目(96006-03-02-01),负责人。
[9]地层流体化学成份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研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9-110-01-03-02),
主要负责。
[10]江汉盐湖相盆地未熟油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006-07-02),主
要参加者。
[11]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2031282),负责人。
[12]焉耆盆地烃源岩有机地化分析,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河南油田委托项目,负责人。
[13]流体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评价中的应用,江汉石油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负责人。
[14]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沙东南构造带油气性质差异原因及成藏期次研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石
油公司委托项目,主要负责。
[15]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烃源岩生油潜力研究,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2001BA605A02-03-02-01),主要参加者。
[16]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102-02-06-01),主要参加者。
[17]腐殖煤镜质组类型及其生烃潜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270120),主要参加者。
[18]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下第三系有机岩石学研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东海石油公司委托项目,主要负责。 [19]新疆三塘湖盆地石油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及资源评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勘探事业部委托项目,
主要参加者。
[20]华北上古生界烃源岩及热演化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勘探事业部委托项目,主要参加者。 [21]柏各庄凸起侏罗系、寒武系油源对比及生油评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冀东油田委托项目,第二负
责人。
主要论文及著作
[1]李贤庆、赵师庆等,两种镜质体结构分析,《煤炭学报》,1996,21(4):353-357。
[2]李贤庆、钟宁宁、熊波、王铁冠,全岩分析在烃源岩研究中的应用及与干酪根分析比较,《石油勘探与
开发》,1995,22(3):30-35。
[3]李贤庆、赵师庆,苏鲁一带不同还原型镜质组的显微岩石学特征及其生烃潜力,《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5,16(1): 22-30。
[4]李贤庆、钟宁宁、熊波、王铁冠等,东海西湖凹陷早第三纪烃源岩生烃组分剖析,《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5,23(6)。
[5]李贤庆、马安来、熊波等,显微荧光光度术在有机岩石学研究中的应用,《地质科技情报》,1998,17(4)。 [6]李贤庆、王铁冠、钟宁宁等,未熟—低熟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的若干进展,《地学前缘》,2000,8(3):
103-110。
[7]Li Xianqing, Xiao Xianming, Tang Yongchun, Xiao Zhongyao, et al. The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 from Yinan 2 gas pool in Kuqa Depress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49(Supp.1): 107-114.
[8]Hou Dujie, Li Xianqing, Tang Youjun. New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natural gas in Ordos Basin
from hydrocarbons of oil wat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10): 853-856.
[9]D. H. Liu, X. M. Xiao, J. K. Mi, X. Q. Li, J. K. Shen,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rapping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petroleum inclusions using PVT simulation software—a case study of lower Ordovician carbonates from the Lunnan Low Uplift, Tarim Basin.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3,
20(6): 29-43.
[10]Mi Jingkui, Xiao Xianming, Liu Dehan, Li Xianqing & Shen Jiagui. An investigation of water-gas interface migration of the upper Paleozoic gas pool of the Ordos Basin using reservoir fluid
inclusion inform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 49(7):735-739.
[11]Li Xianqing, Xiao Xianming, Tang Yongchun, Xiao Zhongyao, et al. The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 from Yinan 2 gas pool in Kuqa Depress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49(Supp.1): 107-114.
[12]Li Xianqing, Xiong Bo, Zhong Ningning, Ma Anlai, Wang Tieguan and Zhang Aiyun. The Organic Petrological Studies On Immature Source Rocks.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4, v.23,
n.1., 17-25。
[13]Li Xianqing, Hou Dujie, Tang Youjun, Hu Guoyi, and Xiong Bo. Molecular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natural gas from dissolved hydrocarbon in Ordovician formation waters in Central
Ordos Bas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3, v.22, n.3.,193-202。
[14]Li Xianqing, Hou Dujie, Hu Guoyi, Liu Changqing, and Tang Youju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omponents in formation water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natural gas reservoirs in Central Ordos
Bas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3, v.22, n.2.,116-122。
[15]李贤庆、肖贤明、米敬奎、唐永春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烃源岩生成甲烷的动力学参数及其应用,
《地质学报》,2005,79(1): 133-142。
[16]李贤庆、肖贤明、米敬奎、刘徳汉、申家贵、唐永春、肖中尧,塔里木盆地克拉2大气田天然气的成
因探讨,《天然气工业》,2004,24(11):8-10。
[17]李贤庆、钟宁宁、马安来、熊波等,三塘湖盆地侏罗纪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研究,《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3,31(1):23-27。
[18]李贤庆、肖贤明、唐永春、肖中尧等,应用碳同位素动力学方法探讨阿克1气藏天然气的来源,《地
球化学》,2005,34(5): 525-532。
[19]李贤庆、侯读杰、柳常青等,鄂尔多斯中部气田下古生界水化学特征及天然气藏富集区判识,《天然
气工业》,2002,22(4):10-14。
[20]李贤庆、熊波、马安来等,有机岩石学在油气勘探评价中的应用进展,《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
24(1):15-19。
[21] 李贤庆、胡国艺、李剑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天然气混源地球化学标志与评价,《地球化学》,
2003,32(3):282-289。
[22]李贤庆、侯读杰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水溶烃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沉积学报》,2002,
20(4):710-715。
[23]李贤庆、肖贤明、田辉、Tang Yongchun等,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及其在天然气评价中的应用,《地
学前缘》,2005,12(4): 543-550。
[24]王铁冠、钟宁宁、侯读杰、黄光辉、包建平、李贤庆等著,1995,《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 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5]李贤庆、马安来、钟宁宁编著,1997,《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方法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
社。
[26]Wang Tieguan, Zhong Ningning, Hou Dujie, Huang Guanghui, Bao Jianping, Li Xianqing,et al., 1997: 《Genetic Mechanism and Occurrence of Immature Hydrocarbons》. 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7]李贤庆、侯读杰等著,《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地层流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5。
[28]王招明、王国林、肖中尧、李贤庆、卢玉红、张秋茶著,《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生烃动力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教学情况
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主讲过“地球化学概论”、“有机岩石学(含煤岩学)” 、“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实验技术”、“勘探地球化学”、“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系统”等多门课程。
获得荣誉
[1]获奖项目名称:《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获1996年度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
奖,获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完成者。
[2]获奖项目名称:《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生烃动力学与主控因素研究》,获2004年度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者。 另外,多次获校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梁汉东
基本信息 姓名:梁汉东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9年11月
民族:汉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质谱学报》常务编委,美国质谱学会会员等;国土资源部
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应用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电话:010-62331854~0;010-62322343; 传真 :010-62331854~8888
通讯地址:北京(100083)学院路丁11号矿大民族楼119室
电子邮件:HDL6688@sina.com ;
个人简历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男,汉族,1959年11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籍贯:山东东平。
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87年和1993年先后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分别获硕士和博士;1994-1996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从事地球化学方向博士后研究;1997年和2000年分别在美国加州PHI-Evans 公司CE&A中心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MiTAC中心研
修和合作表面与界面分析和环境痕量分析技术。
研究方向
1)纳米化学与应用研究;(2)煤矿重大瓦斯灾害的控制因子与干预研究;(3)地史重大转折期海洋灾变
环境与全球变化探索;(4)环境化学与环境分析化学等。
交叉;融汇;整体;简约。提倡:科学无专业;科学无国界。
主要科研项目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煤炭科学基金项目3项;产学研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另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和其他基金项目多项。
主要论文及著作
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15篇;CA收录30余篇。出席国际会议15次以上,
其中作邀请报告3次;担任国际会议学术委员或组织委员5次。
招生计划
接收博士后;招收博士研究生;招收硕士研究生。见一览表。
科研方向 招生专业 招生层次 招生对象 注意事项 科研条件与场所 化学工艺(081702) 博士生 化学化工类 招生计划在资高新企业研究院所 源与安全工程1. 纳米化学与应用 应用化学(081704) 硕士生 材料和机械 物理化学(070304) 2. 煤矿重大瓦斯灾害究 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加工等 博士后 采矿和安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矿业集团研究院 学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的控制因子与干预研(081801);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02) 博士生 地质和地震 地球化学(070902) 硕士生 计算机应用 3. 地史转折期海洋灾地球化学(070902) 博士后 地球化学 变环境与全球变化探索 环境科学(083001) 博士生 地质工程 硕士生 环境工程等 4. 环境化学与环境分环境科学(083001) 博士生 分析化学 招生计划在资TOF SIMS实验室 析化学 应用化学(081704) 硕士生 化学化工 物理化学(070304)
环境科学等 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校外合作实验室 国内外合作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刘钦甫
基本信息 姓名:刘钦甫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4年7月
民族:汉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中国非金属矿协会粘土矿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
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产资源与利用研究所所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地质系主任
电话:010-62331248-8517,13911683809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丁11号 电子邮件:lqf@cumtb.edu.cn
个人简历
1984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原焦作矿业学院)煤田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12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8月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应用粘土重点实验室访问进修一年半。先后主持和参加包括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3部,在《Clay Minerals》、《Applied Clay Science》、《科学通报》、《矿物学报》、《地球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历任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现任中国非金属矿协会粘土矿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物理矿物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产资源与
利用研究所所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地质系主任。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1、 矿物学、矿物材料和加工:通过对矿物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及结构、成矿地质条件和背景研究,探讨矿物和矿床形成地质作用过程、成因及赋存分布规律,为矿物和矿床勘探和开发提供基础地质保证。针对工业矿物和岩石的特性、理化性能和市场潜力,对其工业应用进行深层次开发,对矿物加工工艺进行创新性探索。最近几年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天然纳米矿物材料、环境矿物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方面,特别是依靠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正将这方面工作推向深入。目前已成功地将纳米高岭土
生产技术产业化并推向市场。
2、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对煤系中的共伴生矿产,例如高岭岩、膨润土、硅藻土、铝土矿、黄铁矿、石墨等、煤炭开采生产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等综合利用评价和开发。对煤矸石堆放和风化对煤矿区产生的污染进行评价,特别是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对铵伊利石质煤矸石产生的氮污染进行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利用一些高吸附性矿物对选矿厂废水和工业废水进行防治处理,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已成功地研制出煤系煅烧高岭土的生产工艺。针对目前我国石油催化剂
的发展前景以及传统的催化剂用高岭土日益枯竭的局面,本人未来几年将致力于石油催化剂用煤系高岭土
的开发,有望将我国煤系高岭土的开发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3、 煤和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通过对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层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储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地质条件。通过储层物性研究和油藏描述,揭示储层时空变化规律,为石油和天然气藏地质勘探提供基础地质保障。特别是通过对储层中微粒矿物和膨胀性矿物研究、对水-岩和酸-岩作用机
理研究,揭示储层损害机理,提出防治对策,为石油生产和开发提供服务。
4、 矿产资源评价研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对矿产资源品质进行评价,对成矿规律和形成地
质作用进行模拟。对矿物和矿物材料结构进行分子模拟。
本人崇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谋求理论创新和高层次应用开发。欲在矿物-化学-环境-材料交叉领域,寻找一条自主创新和发展之路,为我国资源环境-材料领域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生命
和智慧。
可在“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矿物材料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环境科学”、“应用化学“、“地球探测和信息技术”、专业招收上述研究领域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51034006): 高岭石径厚比的控制及其对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课题负
责人, 2011.1-2014.12
2) 国家“863”计划项目(2008AA06Z109):利用煤系高岭土制备功能性阻隔粘土材料。课题负责人,2008.9
-2010.12。
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B49B02):高铝粉煤灰脱硅产物制备新型化工填料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子
项目:活性硅酸钙在橡胶和吸附载体领域的应用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09.6-2012.6
4)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072119):铵伊利石作为煤层气示踪矿物研究.课题负责人,2011.1-2013.12
5)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772099):煤系夹矸型铵伊利石矿物风化产生的氮污染研究。课题负责人,2008
-2010
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资助:FCC催化剂用高岭土结构和性能剖析及比较.课题负责
人,2008.9-2010.12
7) 企业联合项目:高铝煤炭资源分布规律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2009.11-2010.2
8) 企业联合项目:福建龙岩地区高岭土开发. 课题负责人,2009.7-2011.12
9) 企业联合项目:平朔露天矿区煤系共伴生资源评价及开发.课题负责人,2010.9-2010.12
10)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煤系铵伊利石矿物研究。课题负责人,2004-2005
11)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煤系共伴生矿资源与利用。课题负责人,2001-2006
12) 产业化项目:纳米高岭土生产及应用。课题负责人,2005-2015。本项目依托山东省枣庄三兴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实行了产业化,并于2004年获得科技部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资助,现已建成年产3万吨的
纳米高岭土生产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企业联合项目:海拉尔兴安岭群凝灰质砂岩储层特性及其酸化机理研究。课题负责人,2006-2007
14) 企业联合项目:皖北煤矿循环经济研究。课题负责人,2006-2008
15) 财政部项目:山西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系高岭岩评价与利用。主要参加人,2003-2006
主要论文及著作
1) 刘钦甫和张鹏飞. 华北晚古生代煤系高岭岩物质组成和成矿机理. 1997,北京: 海洋出版社.
2) 李凯奇、刘钦甫和许红亮. 中国煤系高岭岩资源及深加工. 2001, 北京: 建材工业出版社
3) Qinfu Liu, Yude Zhang, Hongliang Xu. Properties of vulcanized rubber nanocomposites filled
with nanokaolin and precipitated silica, Applied Clay Science, 2008, 42: 232–237
4) Qinfu Liu, D.A. Spears. MAS NMR study of modified calcined kaolin. Applied Clay Science, 2001,
V.19,89-94.
5) Qinfu Liu, D.A.Spears, Pengfei Zhang, Hongliang Xu. The origins of kaolinite- rich rocks
associated with coal measures in China. Clay Minerals , 2001, 36, 389-402
6) Liu Qinfu, Zhang Pengfei and Ding Shuli. NH4-illite in Permo-Carboniferous coal-bearing strata,
North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6,41(17)
7) Qian Zhang, Qinfu Liu, James E.Mark, Isao Noda.A Novel Biodegradable Nano- composite Based on Poly (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hexanoate) and Silylated Kaolinite/Silica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pplied Clay Science, 2009, 46(1):51-56
8) 刘钦甫,郑丽华,张金山等.晋东南和豫中地区煤矸石中氮及其环境效应.煤田地质与勘探,2010,38(1):
33-36
9) Cheng, H.F.; Liu, Q.F.; Zhang, J.; Yang, J.; Frost, R. L .Delamination of kaolinite– potassium acetate intercalates by ball-milling.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2010, 348(2):355-359
10) 刘钦甫,郑丽华,张金山等.煤矸石中氮溶出的动态淋滤实验.煤炭学报,2010, 35(6):1009 -1014
11) Yude Zhang,Qinfu Liu,Qian Zhang.Gas barrier properties of natural rubber/kaolin composites
prepared by melt blending. Applied Clay Science, 2010, 50(2):255-259
12) 刘钦甫,刘龙涛,丁述理.铵伊利石矿物中NH4+的水溶性与可交换性研究.矿物学报,2010, 30(3):
278-282
13) 刘钦甫,程宏飞,杜小满.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矿物学报,2010, 30
(2):153-159
14) 刘钦甫,郑丽华,沈少川等.铵伊利石矿物热稳定性研究.矿物学报,2009, 29(3):277-282
15) 刘钦甫,刘龙涛,沈少川等.铵伊利石质矸石氮的溶出实验.煤炭学报,2009, 34(8):1022-1026
16) 刘钦甫,付正,侯丽华,郑丽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兴安岭群储层粘土矿物组成及成因研究. 矿物学
报, 2008, 28(1):43-47
17) 陈汉周,刘钦甫,侯丽华,赵庆章.高岭土/PE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非金属矿, 2008, 31(3):
42-44
18) 刘钦甫、侯丽华、张利云、沈少川.煅烧水洗高岭土性能研究, 非金属矿, 2008, 31(4):12-15
19) Y.P.LU , Q.F.Liu. Preparation,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ET/kaolin nanocomposites. Proceedings of XXIV International Mineral Processing Congress, 2008.9.24-28,
Volume 3;3395-3400
20) Ding Shuli, Liu Qinfu.Sun Yuzhuang. Kaolinite in coal seams of permo-carboniferous, North
China.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2008, 5(4): 984-985
21) 刘钦甫,张乾,张玉德,李东勇.预活化处理对高岭土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09, 28(1):138-141
22) 刘钦甫和杨晓杰. 华北晚古生代煤系高岭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化学,1998, 27(2)
23) 刘钦甫和丁述理.煤系高岭石和醋酸钾复合体的热行为. 矿物学报,1997, 17(3)
24) 刘钦甫、许红亮和朱在兴.煤系煅烧高岭土表面改性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9, 28(1)
25) 刘钦甫、陈济舟、刘长岭等.偏岭石与变高岭石微结构的区别.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 29(6)
26) 刘钦甫和张鹏飞.煤系不同成因高岭岩中高岭石结晶度的区别. 煤炭学报, 2000, 25(6)
27) Liu Qinfu and Zhang Pengfei.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model of kaolinite rocks in
Late-Palaeozoic coal measures, North China.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2000, 9(1)
28) Liu Qinfu. Role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formation of kaolinite rocks in Late-Palaeo-zoic
coal measures , North China.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2000, 9(3)
29) Liu Qinfu and Xu Hongliang. Resources of kaolinite rocks in China,coal measure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0, 11(2)
30) 刘钦甫和许红亮.煤系高岭土表面改性效果评价及机理研究,材料研究学报, 2000,14(3)
31) 刘钦甫.有机酸对高岭石形成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煤田地质与勘探,1998,26(2)
32) 刘钦甫,糜家玲,付正.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硅酸盐学报, 2004, 32(11):
1394-1398
33) 刘钦甫,刘衡秋,彭苏萍.淮南煤田13-1煤层顶板地质特征与稳定性研究. 煤炭学报, 2004, 29
(3):18-322
34) Qin-Fu Liu, Ying-Pin Lu, Kai-Qii Li.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zation of kaolintic rocks in
Chinese coal measures. 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s, 2004, 4(1):11-14
35) 张玉德,刘钦甫,陆银平.丁苯橡胶/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合成橡胶工业, 2005, 28(4):269-272
36) Zhang Yu-de, Liu Qin-fu, Ji Lei-bo. Properties of nanokaolin and its rubbers composite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05, 15(4):317-321
37) 刘钦甫,张玉德,陆银平.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非金属矿, 2005, 28,增刊:41-43
38) 刘钦甫 张玉德 李和平.纳米高岭土/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橡胶工业, 2006, 53(9): 525-529
39) 刘钦甫,范雪辉,陆银平.高岭土表面改性及其在PP中的应用, 非金属矿, 2007, 增刊:4-5
40) 陈汉周,刘钦甫,赵庆章.改性粘土对PET纳米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7, 36
(5)
发明专利
1) 一种纳米高岭土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ZL02158192.4.发明人:刘钦甫.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4
日。
2) 一种聚乙烯/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发明人:糜家铃,刘钦甫等.申请日期:2004.12.24. 专
利号:ZL200410101592.2
3) 具有补强和阻隔双重性能的高岭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发明人:刘钦甫,张玉德;申请日期:2008.11.4;
申请号:200810172372.7
4) 一种保持高岭石晶形的煤系硬质高岭岩剥片方法.发明人:刘钦甫,程宏飞;申请日期:2009.12.29;申请
号: 200910265857.50
教学情况
本科生课程: 矿物学(含晶体光学)
研究生课程: 粘土矿物学, 砂岩岩石学, 矿物材料学专题
获得荣誉
2000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
“利用煤矸石制备纳米高岭土技术”获2009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 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六)
“华北晚古生代煤系滨岸沉积模式及聚煤规律”,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分析”,1995年获煤炭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 排名第四
产业化基地(山东,枣庄)-独家设计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高岭土生产线厂房
孟召平
基本信息 姓名:孟召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年1月
民族:汉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010-62331248-8546;13651073190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丁11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地球科学系
电子邮件:mzp@cumtb.edu.cn
个人简历
主要从事矿井工程地质、岩石(体)力学和煤、油气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和部重点攻关等科研课题15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煤炭部特等奖1项和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2002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2003年度获得 “中国科技奖励基金会孙越崎青年科技奖”。2003年国家公派1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进行深部开采地质条件和岩石力学实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完成专著2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工作经历:
1983.7-1985.9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质所矿井地质研究室从事矿井地质研究。
1985.9-1987.2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德语专业出国预备班学习。
1987.2-1992.7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质所从事综采煤层地质综合探测技术研究。
1992.7-1996.8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质所从事煤层气地质研究。 1996.9-1999.6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地球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学习
1999.7-现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地球科学系从事矿井工程地质、岩石(体)力学和煤、油气地质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003.11-2004.11国家公派1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系做访问学者从事深部开采地质条件和
岩石力学实验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矿井工程地质、岩石(体)力学和煤、油气地质研究
主要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和部重点攻关等科研课题15项。目前正在主持的项目有:
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基金项目 “深部煤炭开发中矿井工程地质理论与方法研究(200247);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深部煤炭开发中冲击地压与地质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与受控机制(20050290009)” 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地质条件对冲击地压控制机理研
究” ;
作为学术骨干参加人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
助项目(编号50221402)1项。另外,还有多项横向科研项目
主要论文及著作
近五年来发表与本项目有关的著作和论文有:
专 著
《矿井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2002年1月,地质出版社,与彭苏萍教授合著,共48万字。
《沉积岩体力学理论与方法》,2006年,科学出版社
论文
1. 孟召平,郭彦省,王 赟等. 基于地震属性的煤层厚度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2):
512~517,已被SCI收录
2. Meng Zhaoping, Pan Jienan. Correlation between pet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duration in clastic rocks. Engineering Geology.
3. Zhaoping Meng, Jincai Zhang, Suping Peng.nfluence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lastic rocks. Environmental geology
4. 孟召平,张吉昌,Joachim Tiedemann. 煤系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与声波速度之间的关系. 地球物理学报,
2006,49(4):
5. 孟召平,李明生,陆鹏庆等深部温度、压力条件及其对砂岩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
报,2006, Vol.25(6):
6. Meng Zhaoping .Analysi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edimentary Rocks of Coal Measure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Alaska Rocks 2005, The 40th U.S.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 (USRMS) 7. 孟召平, 彭苏萍. 煤系岩石渗透性变化的控制因素探讨.见:谢和平等编著.深部开采基础理论与工程实
践.科学出版社,2005.12,P95-101
8. Pan, Jienan and Meng Zhaoping Influence of composition & texture of sedimentary rock of coal measures on its burst potential based on energy. Alaska Rocks 2005, The 40th U.S.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 (USRMS).
9. 潘结南,孟召平. 煤系岩石的成分、结构与其冲击倾向性关系.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
Vol.24(24): :4422~4427,已被EI收录
10. 潘结南,孟召平,甘莉. 矿山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5,33(1):16~19 11. 孟召平, 彭苏萍..沉积岩体结构类型及其对煤炭开采矿压分布的影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23(9) (总124):1454-1459,已被EI收录
12. 孟召平, 彭苏萍. 煤系泥岩组分特征及其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4,32(2):
14-16
13. Meng Zhaoping, Helmut Wolff. Analysis of Stability in Deep Horizontal Borehole Using Numerical Modelling. EURO- Conference 2004 on rock physics and geomechanics, 20-23 Septemper, Potsdam,
Germany
14. PAN Jienan& MENG Zhaoping. Genesis of Rock Bursts in Collieries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Under Deep Mining Condition. In: WANG Yajun, HUANG Ping, LI Shengcai eds.《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2004.302—307(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October 25-28, 2004 Shanghai, China) 15. 郭彦省,孟召平,杨瑞昭. 地震属性及其在煤层厚度预测中的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
33(5):557~562,已被EI收录
16. 芦俊,王斌贝,孟召平.优化P-P、P-SV波联合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方法.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
18(4):715~723
17. 孟召平, 彭苏萍..不同成岩作用程度砂岩物理力学性质三轴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03,25
(2):140~143 ,已被EI收录。
18. Meng Zhaoping(孟召平),Peng Suping(彭苏萍),Li Guoqing(李国庆). Influence of Lithological Characters of Coal Bearing Formation on the Coal Roof Stability.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2003,13(1): 1~6
19. Pan Jie-nan (潘结南), Meng Zhao-ping (孟召平),Liu Ya-chuan (刘亚川). Grey Smoothing Model for predicting mine gas emiss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2003,13(1):
76~78
20. 彭苏萍. 孟召平.不同围压下砂岩孔渗规律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22(5):742~
746,已被EI收录。
21. 陈玉祥、彭苏萍、刘福平、孟召平.水平井二维非均质不稳定渗流场数值解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23(1):31~33
22. 彭苏萍、陈玉祥、苏玉亮、孟召平.层状砂岩油藏周期注水动态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23
(1):8~11
23. 凌标灿、 彭苏萍、张慎河、 孟召平.采场顶板稳定性动态工程分类.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22(9):1474~1477,已被EI收录。
24. 凌标灿、 彭苏萍、 孟召平.采场顶板稳定性动态预测与控制. 《工程地质学报》, 2003,11(1):
44~48
25. 孟召平,彭苏萍.含煤岩系岩石力学性质控制因素探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21(1):102~
106,Ei收录
26. 宋志敏,孟召平.焦作矿区山西组二1煤层含气量的控制因素探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
(2):179~181
27. 王金安,彭苏萍,孟召平.岩石在三轴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渗透规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
23(6):1-3,Ei收录
28. 王金安,彭苏萍,孟召平.承压水体上对拉面开采底板岩层破坏规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24
(3):243~247, Ei收录
29. 刘衡秋 刘钦甫 孟召平.模糊综合评判在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27
(4):374~378,已被EI收录
30. 彭苏萍,王磊,孟召平.遥感技术在煤矿积水塌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煤炭学报》,2002,30(4):
18~21,已被EI收录
31. 孟召平,彭苏萍.含煤岩系岩石力学性质控制因素探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102~
106,已被Ei收录。
32. 孟召平,彭苏萍.正断层附近煤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及其对矿压分布的影响.《煤炭学报》, 2001, 26(6):
561~566,已被Ei收录
33. 孟召平,彭苏萍.油气储层有限变形转动场及其裂缝发育区预测.《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29(5):
7~10
34. 孟召平,彭苏萍.断层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相似模拟试验研究,《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29(3):1~
4,已被Ei收录
35. 孟召平,彭苏萍.煤层顶底板岩石成分和结构与其力学性质的关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
19(2):136~139,已被Ei收录。
36. 孟召平,彭苏萍.不同侧压下沉积岩石变形与强度特征.《煤炭学报》,2000,25(1):15~18,已被
EI收录。
37. Meng Zhaoping ,Peng Suping .Physical modeling of influence of rock mass structure on roof stability.《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2000, 10(2): 172~176 38. 戴俊生,孟召平. 埕岛地区古生界构造有限变形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0,6(1):77—83 39. 尹尚先 孟召平. Hydraulics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response function solving by Laplace transform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2000,10(2):200—203 40. Meng Zhaoping ,Peng Suping .Influence of stratigraphic facies variations on the roof stability by physical modeling study. In: Xie & Golosinski eds.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99》 A.A.
Balkema, 1999.203~206,已被Ei和ISTP收录。
41. 孟召平,王冲,彭苏萍.地质构造有限变形几何分析及其应用.《煤炭学报》, 1998, 23(2):119~123,
已被Ei收录。
42. 孟召平,彭苏萍.焦作矿区二1煤储层特征评价.《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8, 27(2):162~166,已
被Ei收录。
教学情况
近几年来主要讲授《应用地质力学》、《矿区工程地质》、《地质模拟技术》和《工程地质研究方法》以及《废物填埋工程》5门研究生课程;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2门的主干课,即《工程地质学》和《土力学和地基基础》。 指导硕士生15名,其中5人已毕业,指导博士生11名,其中2人已毕业。 指导地质工
程专业本科生普通地质学课程实习、地质填图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
获得荣誉
1. 2005年度煤炭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高产高效矿井采区地质状况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排名
第四,校内排名第二。
2. 获得2003年度 “中国科技奖励基金会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1项
3. 2002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题目:煤层顶板沉积岩体结构及其对顶板稳定性
的影响。获奖证书号为2002-046
4. 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
排名第八,校内排名第二。
5. 2002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复杂地质条件下战略导弹阵地围岩探测技术及控制对策》,排
名第七,校内排名第三。
6. 2000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维地震信息及地质预测技术用于煤层顶板管理及控制的研
究》(推广),获奖证书号为2000-232,排名第六,校内排名第二。
7. 2000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承压水体上对拉面开采研究》,排名第
二。
8. 1999年度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应用三维地震信息及地质预测技术对煤层顶板管理及控制的
研究》,获奖证书号为99-2-02-06,排名第六,校内排名第二。
9. 1998年度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煤矿地质构造的非线性大变形研究》,获奖证书号为98-3-05-05。
本人排名第五位,校内排名第二。
10. 1998年获1997至1998年度IET教育基金研究生奖。
11. 1992年度能源部煤炭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采区开采地质条件预测及评价》,证书号92-3-25-03。
本人排名第三位。
唐跃刚
基本信息 姓名:唐跃刚 性别:男 出生年月:--/--
民族:汉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
通讯地址:北京学院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电子邮件:---
个人简历
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后备学科带头人,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8年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攻学士学位,1986年获煤田地质硕士学位,1986年至1990年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及科研处任教兼搞科研。1993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煤田、油气地质勘探专业, 同年获博士学位。主讲授硕士研究生课程7门(2门学位课)与“煤岩学研究”等博士课程2门,指导硕士研究生18名,已获学位6名,指导博士生6名。发表论文60余篇, 分别刊于 <科学通报>、<地质论评>、<沉积学报>等核心刊物和会议论文集上,被SCI收录2篇、EI收录6篇、ISTP收录3篇。出版专著《乌达矿区煤质特性与动态评价研究》1部,参加编写《吐哈盆地含煤沉积与煤成油》、《中国煤岩学》和《渤海湾盆地深层烃源岩生烃条件研究》专著3部。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或课题负责人,•已先后负责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煤炭部重点项目、石油部95、85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硫煤中硫的赋存规律及其可选性研究”于1995年5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攻博期间, 曾于1992年10月荣获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 “煤的洁净利用地质技
术”获教育部2001年度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王延斌
基本信息 姓名:王延斌 性别:男 出生年月:--/--
民族:汉
职称:博导,教授
电话:--
通讯地址:北京学院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电子邮件:--
个人简历
男,博士,教授,1982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现为安徽理工大学),1985年和1997分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并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3年前,主要从事与煤田地质有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完成了煤炭基金、煤炭青年基金和煤炭部一般项目3项,其中2项与煤矿瓦斯有关。1993年以后,主要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有关的油气地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总公司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4项、各油田横向科技项目18项,研究地区涉及到西藏、青海、新疆、海洋、东北及我国东部诸多油田,研究方向主要为烃源岩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油气生成与成藏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部级科技进步一等
和二等奖各1次,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方家虎
基本信息 姓名:方家虎 性别:男 民族:汉 职称:博士,副教授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