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古训“耕读传家”的思考

2021-12-29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6卷・第4期 职业时空 CAREE R HO RIZON ’o  对古训“耕读传家’’的思考 孙顺祥 (1.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耕读传家”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包含的哲理至今仍能指导人们的行为。文 章通过小说((白鹿原》中对白鹿两家“耕读传家”情况的描写,阐述了这一古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耕读持家;意义;价值 在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不难见到“耕读传 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 家”这四个字。它提出了“耕”与“读”这两方面 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 在人生奋斗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耕读传家”这 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 一古语告诫人们只有“耕”和“读”这两方面做好 广泛的文化集成。所以可以说,农耕是一种综合的 了,才能学会做人和谋生,才能把家业传得更加久 文化概念。“耕”对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远。在小说 白鹿原 中,陈忠实先生通过对白鹿 从某种意义来说,农耕文明是一种表现为“善” 两家人对“耕读”各自态度和做法的描写,精准地 的文明。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 说明了这个道理。本文就“耕读传家”中“耕”与 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 “读”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 在几千年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农耕出现之后 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 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它是人类生活 和与进步发展的环境。四大古国文明就是农耕文明 之本。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 的典型代表。 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社会产品丰富 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 性。丰富的产品和原料促进其他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 同时带动经济进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农耕经济的 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 发展,使农民生活稳定,生活内容更加富足。人们与 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 土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自古 的集合。农耕文明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 既有“无农不稳”的说法。特别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 收稿日期:20l0—03-07 作者简介:孙顺祥(1978一),男,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文 学翻译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一 然不在三官之下。 胜利的根基,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 以色列历史上,有只身赴敌营,以色诱敌,手 张,国乃复兴”的1:3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 刃敌酋,拯救民族危难的女英雄犹滴。在法兰西历 廉耻是做人的准则,经过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已 史上,有为抗击外敌,为国捐躯的法兰西少女贞德。 经渐行渐远。中国古称礼仪之邦,如今却因行为不 对于这些巾帼英雄,各民族无不视为民族骄傲。 雅而成为不受欢迎的游客。历史上我们有许多合生 犹滴的事迹被载人圣经,受到以色列民族和基督教 取义的人,如今却屡屡遭遇见死不救的冷血看客。如 世界的尊崇。贞德则被视为法兰西的“圣女”,成为 果说以上种种挑战的只是私德的底线,那么(《色一戒 反抗外敌入侵的榜样。 冲击的则是公德的底线,颠覆的是亘古不变、穿越 无论世道如何变化,道德仍然是人类与禽兽的 时空的普世价值——家国大义、民族情怀。而国人 区别所在。知耻永远是道德的基本要素,‘‘以忠于国 对 色一戒))的热捧,则让我们为民族精神的分裂、 家为荣,以背叛国家为耻”,这是野蛮民族也认可的 道德底线的失守而担忧。 价值共识。一个人不能享受着本国国民的权益,却做 参考文献: 出损害民族利益的事情。 色一戒 的作者身为中国 [1]崔士忠.不批《色一戒》,终将亡国!http://www.mcoa 人,竟然将英烈作为审丑的对象、将汉奸作为审美的 Cn,2007--11--22. 对象,在任何时代都会被定义为对国家民族的不忠。 [2]《烬余录》:《天地》月刊第5期,1 944,2. 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 [5] 李欧梵.《色戒》:从小说到电影[J].新华文摘,2008, 乃灭亡。”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将礼仪廉耻视为抗战 (4):90. .161. O CAREER HORI酬 职业时空 鹿两家人让孩子去读书,同时也为了在两家的“地 位之争”中占得上风,朱先生把读书视为生命。他 认为“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 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在他晨诵时,连张总督的 手谕都不接,而且放话“皇帝来也不顶啥!”后来 朱先生又仅凭自己一个人劝退了打来的20万方升的 军队。这足以见朱先生这位读书人的气节和德高望 重。黑娃鹿兆谦当了土匪后,朱先生是他唯一敬重 的,后来在先生的感化下,改邪归正,方圆几十里 社会中“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农耕状态,由 此可见农耕活动对社会稳定的巨大力量,农耕还推 动了社会风气和人类素养的进步。古有“衣食足而知 荣辱”之说,可见农耕对社会的重要性是巨大的。 在小说((白鹿原))中,作家陈忠实通过白鹿两 家的恩恩怨怨非常深刻地阐述了“耕读传家”中“耕” 所包含的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性质。这也是陈忠实先 生在小说中奋力讴歌这一优良传统之原因所在。以 白嘉轩为代表的白家和以鹿子霖为代表的鹿家在土 地上的你争我夺表明了土地对人们生存生活来说的 不可替代性。这段长达两代人的争斗是对“耕”的 重要性所做出的最有力的说明。 在 白鹿原》这部作品中与“耕”一样得到作 者推崇的行为是“读”。在这里“读”就是读书学习 识字。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古人表达得很清楚。比 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犹药也,善读之 可以医愚;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 步的阶梯。”读书提高人的素养,陶冶人的情操,开 阔人的视野,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通过阅读((白 鹿原))这一作品,可以使我们领悟到应该多读书,为 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我国古代就非常推崇读书和文人。古代就一直 有重“文治”的传统,即使在军事领域也有“儒将 风流”的美谈。所以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是受到 从上到下足够的尊重的。古代中了秀才的人,上公 堂就可以坐着。古代中个举人,人们就都要称之为 老爷,家门口树旗杆,可以成为当地社会名流。这 一点通过在小说((儒林外史 中对范进中举的情节 描写中就可以看出来。古代中个进士,哪怕是赐同 进士出身,也能进翰林——中央学术机构。在当时 读书人就获得了其他人难以得到的尊重与尊严。 小说中“耕读传家”中对“读”这一元素的强 调充分体现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也是目前人们皆知 的。只要有了知识,在危险的处境下,可以用知识 的力量,把自己从危险的地方解救出来。而知识是 怎么来的昵?那就是读书。在小说 自鹿原))中读 书被看得很重要,有知识更是有身份的象征。读书 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可以使人们成为一个集知识、 能力与力量为一身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 真正人才!所以说人们尊重读书人,因为读书使人 更加“开化”,使人更加知情达理。 这部小说中,读书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说 明了人们对读书人的崇拜与尊敬。关于这个问题,在 小说 白鹿原 中,通过白嘉轩以及军队等各层人 士对朱先生的尊敬,体现出了人们对文人和读书的 看重。读书可以知书达礼,修身养性,以立高德。但 在((白鹿原》描写的特定时代,人们读书的目的主 要是两个:“为官”和“修身明智”。在小说中,读 书人的睿智和气节不是常人能比的。在作品中,白 .1 62. 的人都把朱先生敬为上宾。朱先生去世后,被移灵 时,“书院门外的场地上和山坡上聚集着黑压压一片 人群。”“……人群爆发起洪水咆哮似的哭声,”五十 多里路的滋水河川,几十个村庄的人们,“家家户户 扶老携幼倾巢而出”,提前跪守在路旁村口的雪地里 等候,“这是原上原下亘古未见的送灵仪式。”人们 的行为表现了当时即使在动乱的年代,他们对朱先 生这个德高望重的读书人的爱戴。朱先生打破传统、 摒弃俗套,要求尽快入土为安的遗嘱更是让人敬仰 不已。当时半封建的年代,这种做法几乎是没人敢 想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读书的传统目的主 要就是为官和修身养性,但在这里作家特别描写了 读书对提高人的素质修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素质 修养得到提高不仅能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别人,更 会使人宽厚为人、诚恳待人,从而赢得别人的深切 尊重。 “耕读传家”的古训在小说中被众人广泛的接 受。让人们懂得,在充满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但要 传承家业,更要传承“耕读”的优良传统。人要有 气节和尊严。只有在这一古训的塑造下,一个人才 能赢得更大的生存余地和更高的尊重与认可,而这 种生存能力与赢得尊重和认可一起构成了一个民族 生存的前提。正如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一个人 如果缺少伟大的品格,那么这个人就是一具行尸走 肉。如果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 以认定她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 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她 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而伟大的品格与忠诚、诚 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都是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培 养的,读书才能使人们真正明白如何做人。 “耕读传家”的古训可以被称为是放之四海而皆 准的理论精华,这一中国传统至理古训所包含的哲 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是这一古训,使我 们的民族不断传承。白嘉轩的两个儿子从白鹿书院 受教育归来后,他特地在晚上“手执蜡烛,把两个 儿子领到门楼下,秉烛照亮了镌刻在门楼上的的四 个大字‘耕读传家’……重温刻在两根明柱上的对 联: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并嘱咐两个儿子记 下。白嘉轩的做法表明了那时中国人对这句古语的 认可,这一古训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 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