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肠循环:由胆汁进十二指肠的药物可从粪便排出体外,但也有的再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称为~。 房室模型:是药动学研究中按药物在体内转运速度的差异,以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相结合而设置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房室。
一级动力学(速率)过程:指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等比转运:药物转运成指数衰减,每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不变。 零级动力学过程:指药物自某房室或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等量转运:转运速度与剂量或浓度无关,按恒量转运。 表观分布容积: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指血药浓度数据对时间作图,所得曲线下的面积。
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其中消除半衰期最为重要,代表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入血的速度与程度,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全身血循环的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峰浓度及达峰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稳态血药浓度: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体内总药量的蓄积逐渐减慢,直至在剂量间隔内消除的药量等于给药剂量,从而达到平衡,这时血药浓度称~。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量效曲线:以药物效应为纵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作图即~。量效关系: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或浓度呈一定关系即~。时效曲线:一次用药后,药物作用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动态变化,相隔不同时间测定药物效应,以时间为横效应强度为纵作图即~。
受体: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功能蛋白质,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细胞化学物质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特性。
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
遴选原则:即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择优选定、中西药并重和中药基本药物品种的遴选以中成药整顿为基础7个原则。 药物不良反应: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停药综合征:一些药长期使用后机体产生的适应性,若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易使机体
调节功能丧失而发生功能紊乱,导致病情或临床症状上的一系列反跳回升现象和疾病加重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LD50/ED50之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掉药物的能力。
受体拮抗药:有亲和力没有内在活性的配体与受体结合后不能激发生理效应,反会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这类药物称为受体拮抗剂。
部分激动药: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方式和亲和力与受体激动药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较弱的生理效应,但它同时却能妨碍其他激动药与此受体结合产生效应。
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和内容:Ⅰ期临床试验: 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目的是研究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Ⅱ期临床试验: 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症,了解其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Ⅲ期临床试验: 是Ⅱ期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求在Ⅱ期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病例数外还应扩大试验单位。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其重点是不良反应考察。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①血浆蛋白结合率②细胞膜屏障:血脑和胎盘③器官血流量与膜通透性④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药物方面的因素:①给药方案②药物的剂型③制药工艺④药物相互作用2机体方面的因素:①年龄②性别③营养状态④精神因素⑤疾病因素⑥遗传因素⑦生物节律。 治疗药物监测(TDM)实施的临床指征:⑪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⑫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范围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⑬具有非线形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茶碱等⑭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或肾排泄的药物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⑮长期用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的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⑯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辨别的⑰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时。 妊娠期用药基本原则:①必须明确诊断和具有确切的用药指征②权衡所用药物对孕妇疾病治疗与药物对胎儿导致可能的损害之间的利弊,若虽对胎儿可能产生伤害但必须使用时,根据病情随时调整剂量或及时停药,甚至先终止妊娠再用药③选择对孕妇及胎儿无害或毒性小的药物,且采用适当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及合适的给药间隔时间,最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更好地调整用药剂量④避免使用新药或孕妇自用偏方、秘方。 老年人用药选药原则:用药原则:①用药应使患者受益②用药方案简明③小剂量应用④择时用药⑤控制疗程及时停药⑥控制嗜好注意饮食⑦提高用药的依从性。选药原则:①需有明确的用药指征②避免应用不适于老年患者的药物③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④慎用滋补药或抗衰老药。
药品不良反应分类:①A型(剂量相关性):指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程度轻重与剂量有关,一般易预测,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首剂、继发效应,停药综合征等②B型(非~):指
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难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低死亡率高。其又分为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前者指基因遗传原因造成的后者即过敏反应③C型:指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无明确时间关系,其特点是背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用试验重复。 根据性质分类:①副作用②毒性作用③后遗效应④首剂效应⑤继发效应⑥变态反应⑦特异质反应⑧依赖性⑨停药综合征⑩致癌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抗菌药物临床用药基本原则:①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②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③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症及其体内特点和不良反应选择用药④综合患者生理病理状态制定抗菌药治疗方案⑤抗菌药的使用应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的情况:预防性应用必须有明确指征、皮肤黏膜等局部用药应避免、联合应用有明确指征、适当给药方案和疗程、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及不良反应:分类:化学结构上看可分为羧酸类、烯酸类、磺酰丙胺类,前者包括水杨酸 丙酸 乙酸 灭酸类,中者包括昔康类和吡唑酮类等;根据对COX和脱氧酯酶的作用强度分COX抑制剂,COX/脱氧酯酶抑制药;根据对COX12作用的不同分选择性及非选择性COX1抑制剂、选择性及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不良反应:①胃肠道损伤,这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胃肠道黏膜损伤溃疡出血甚至穿孔②肾损害,表现为急性肾损,肾病综合征,水肿,高血钾低血钠等③肝损害,所有的均可致肝损害,从轻度的肝酶升高到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致死④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⑤变态反应,可表现为皮疹,光敏,支气管哮喘等,中度表皮坏死及多形红斑⑥其他不良反应,可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