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言语反义词
2023-05-04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11年3月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r.。2011 Vo1.622 No.5 第622卷第3期 ◆语言研究 古代汉语中的言语反义词 贾 芹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反义词有语言反义词和言语反义词之分。古代汉语中存在由隐含义、比喻义或借代义构成的 言语反义词。对于使用频繁而且形成义位或形成习惯对举的言语反义词,应该承认它们已经具有语言反义 词的资格。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期待视野文学母题语言的变形 时空转换 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97(2011)03—0053—03 作者简介:贾芹(1974一),女,山西大同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一、前言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不具有社会普遍陛。但 是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谢文庆认为:“一些修辞反 义词随着使用频率的扩大,逐渐凝定为社会公认的 固定词义,于是,该修辞反义词就转化为词汇反义 言语反义词,又称作语境反义词、修辞反义词、 条件反义词或临时反义词,是相对于一般所说的语 言反义词或词汇反义词的另外一种语言现象。现代 汉语界符淮青最早提出言语反义词现象:“言语反义 词是指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词 表示了现实生活中非此即彼的对立,或两极陛的对 词。”回(P 如“香花一毒草”,《现代汉语词典》:“毒 草,有毒的草。也用来比喻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 有害的言论和作品。”“香花,有香味的花,比喻对人 民有益的言论或作品。”词典收录了这两个意义相对 照,成了反义词。”【 ] m’并认为词的比喻用法、借代 用法和反映现实生活中尖锐对立的双方的相关的词 的词,说明它们的比喻义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固定 词义,也说明它们已经从言语反义词转化为语言反 义词。 可以构成言语反义词。如: (1)不作风前的杨柳,要作岩上的青松。(程光锐 《雷声万里》) (2)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 二、古代汉语中的言语反义词 现代汉语存在言语反义词,古代汉语同样也存 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 别主和奴;还不知道……(鲁迅《野草・狗的驳诘》) (3)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毛泽东《论 在言语反义词。古人利用言语反义词的对立感将言 语反义词运用于诗文中形成对比或对偶,使人们对 事物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达到 持久战》) “杨柳一青松”、“铜一银”、“布一绸”、“妥协一抗 战”、“腐败一进步”本来不是反义词,但在上面各自 理想的修辞效果。古代汉语言语反义词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由词语的隐含义、比喻义或借代义形成的 言语反义词;第二类是只在专书中存在、而在同时代 其他语言材料中不存在的、体现作者个人主观认识 的矛盾对立的反义词。我们这里主要谈第一类。隐含 义与比喻义、借代义是两个范畴的概念。隐含义属于 词汇学范畴,比喻义、借代义属于修辞学范畴。但是 语林53 的语境中,由于比喻、借代等作用而构成了相反相对 的意义,形成言语反义词。 语言反义词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社 会公认的,具有全民陛和稳定性。而言语反义词则是 当一个词用于比喻或借代时,往往显示的是它的隐 含义。如“水 杨花”,显示的是水的一个隐含义“随 不为瓦全”。 “水”、“火”、“冰”、“炭”,分别指自然界的四种物 质。从词的理性意义来讲,它们之间没有相反相对的 意义。但是,从它们的隐含意义考虑,冰的温度低,火 和烧炭的温度高。水可以灭火,水火不能兼容。在对 势而流动”;“水火不容”显示的是水的另一个隐含义 “可以灭火”。比喻义和借代义经常被使用,逐渐凝固 成社会公认的固定词义,即形成了一个义位。 在对举的环境中,某些词的隐含义中相反相对 的成分突显出来,这使得这些原本理性意义并不相 举的语言环境中,这些隐含意义就充分展示出来,显 示出这些意义之间的相反相对关系。如: 反相对的词在这种环境中构成了反义关系。 “玉”、“瓦”和“石”,分别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没 有必然联系的三种物质,三个词之间谈不上有什么 反义关系。“瓦”的理性意义为“土器已烧之总名” (《说文解字・瓦部》),“石”的理性意义为“山石”(《说 文解字・石部》),二者都有“价值低”的隐含意义。而 “玉”是“石之美者”(《说文解字-玉部》),有“价值高” 的隐含意义。“玉一石”、“玉一瓦”经常对举使用,反映 出价值高低的对立,有时指性质好坏善恶的对立。 如: (1)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乎千 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韩非子.夕卜 储说右上》) (2)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楚辞・九章・怀 沙》) (3)使人之相去也,若玉之与石,美之与恶,则论 人易矣。(《淮南子・汜论》) (4)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论衡・累 害》) (5)公侯已下,玉石杂糅。贤士之行,善恶相苞。 (《论衡・累害》) (6)紫朱杂厕,瓦玉集糅。(《论衡・对作》) 又形成双音节“瓦石一珠玉”、“瓦石一金玉”的对 立。如: (1)志在修德,务在立化,则夫文吏瓦石,儒生珠 玉也。(《论衡・程材》) (2)文辞关恶,足以观才。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 诏上《神爵颂》,百官颂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贾逵、 傅毅、杨终、侯讽五颂金玉,孝明览焉。(《论衡・佚文》) (3)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 间。”(《世说新语・容止》) 形成的成语或俗语有“玉石俱焚”、“宁为玉碎, j54l语林 水一火 (1)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 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 (《孟子・告子上》) (2)金木异任,水火殊事,阴阳不同,其为民利一 也。(《吕氏春秋・处方》) (3)远水不救近火也。(《韩非子・说林上》 (4)夫火热而水灭之。(《淮南子・主术》) (5)使火燃,以水沃之,可谓水贼火。(《论衡・偶 会》) 冰一火 (1)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庄子・在宥》) (2)夫冬日之不滥,非爱冰也,夏日之不炀,非爱 火也,为不适于身便于体也。(《管子・禁藏》) (3)民寒则欲火,暑则欲冰,燥则欲湿,湿则欲 燥。(《吕氏春秋・爱类》) (4)圣人之养民,非求用也,性不能已。若火之自 热,冰之自寒。(《淮南子・缪称》) 冰一炭 (1)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 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韩非子・用人》) (2)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韩 非子・显学》) (3)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 (《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比喻义、借代义运用非常普 遍,不少比喻义、借代义已经凝固下来,形成一个义 位。有些词的比喻义、借代义也构成反义关系,如:凤 凰、鸾凤与鸱枭。“鸾凤”、“鸾鸟”、“凤凰”,传说中的神 鸟,常比喻地位高贵或贤俊之士。“鸱枭”,恶鸟名,常 用以比喻贪恶之人。“凤凰一鸱枭”、“鸾凤一鸱枭”,它们 的比喻义形成反义关系,而且经常对举使用。如: (1)仁人绌约,敖暴擅强。天下幽险,恐失世英。 螭龙为蟪蜒,鸱枭为凤凰。(《荀子・赋》) (2)子独不见鸱枭之与凤皇翔乎?(《史记・日者 列传》) (3)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汉-贾谊《吊屈原 赋》) (4)今予乃以鸱枭而笑凤皇,执堰蜒而嘲龟龙, 不亦病乎!(《汉书・扬雄传》) “燕”、“雀”都是小鸟,常来比喻品质卑劣或地 位卑微的人。“鸿鹄”和“凤凰”一样,常比喻地位高贵 的人。“燕雀一凤凰”对举使用,比喻义形成反义关 系。“燕雀”有时还比喻庸俗浅薄的人,“鸿鹄”又比喻 志向远大的人。“燕雀一鸿鹄”,也构成反义关系。如: (1)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2)故骐骥不能与罢驴为驷,而凤皇不与燕雀为 群,而贤者亦不与不肖者同列。(《史记・日者列传》) (3)凤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 不澹,草木不摇,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 宙之间。(《淮南子・览冥》) (4)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 鸿鹄以高翔。(《梁书・陈伯之传》) (5)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 (《南史・ 兰钦传》) 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也经常用于对举的句 子,因为这些人物的某些品质特征也具有相反相对 的意味。 汤武和尧舜是贤君的代表,而桀、纣则是暴君的 代表。如: (1)故至贤畴四海,汤武是也;至罢不容妻子,桀 纣是也。(《荀子・正论》) (2)今君人者,譬称比方则欲自苞乎汤武,若其 所以统之,则无以异于桀纣,而求有汤武之功名,可 乎?(《荀子・强国》) (3)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战 国策・楚策四》) (4)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 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楚辞・离骚》) (5)王不自称汤武,而自比桀纣。(《史记・龟策列 传》) 伯夷,商末孤竹君之子,封建社会把他当作抱节 守志的典范。盗跖,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的领袖,有 时用作强盗或盗魁的代称。如: (1)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 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 (2)度量信,则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韩 非子・守道》) (3)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韩非子・用 人》) (4)喜则誉小人,贤不肖俱赏;怒则毁君子,使伯 夷与盗跖俱辱。(《韩非子・用人》) (5)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汉・贾谊《吊屈原 赋》) 三、结语 以上所列举言语反义词,虽然都是由词语的隐含 义、比喻义或借代义构成的反义关系,但是有使用范 围和使用频率的差别。有的使用频繁,在词典中形成 了一个义项,如“燕雀一鸿鹄”。有的虽然在词典中没有 形成义项,但对举使用也很频繁,成为一种习惯用法, 凝固为成语或俗语,如“水一火”、“玉一石”。有些仅仅是 个人用法,没有流行开来。如“蓬室一连橇”、“徒行一结 驷”指陋室与豪宅、步行与乘车的对比。(《列子・力 命》:“朕衣则福褐,食则粢粝,居则蓬室内,出则徒行。 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居则连橇,出则结驷。”)我们 既然承认现代汉语中某些言语反义词随着使用频率 的扩大,可以转化为语言反义词,那么为什么不能承 认有几千年历史的古代汉语也存在言语反义词转化 为语言反义词的情况呢?对于使用频繁而且形成义位 或形成习惯对举的这类反义词,应该承认它们已经具 有语言反义词的资格。不过,由于这类反义词产生的 特殊性,一般的古汉语词汇研究不太注意,古汉语反 义词研究也很少涉及这一方面。 参考文献: [1]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谢文庆.反义词[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3]李索.古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王立廷.关于言语反义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1988,(1). (编辑:李小叶) 语林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