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2023-10-07 来源:尚车旅游网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将近两年的初中历史教学,我感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最初没有教学意识时感觉不到有什么问题,当逐渐有意识的教学时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而且也都不是立刻能解决的。结合这个学期的教学实际情况我整理了几个最突出,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同样的知识变换问法学生就发懵?

这个问题在将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只一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学期期中考试有一个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于哪一年的什么会议?”(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上课时经常这样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哪一年?”我将自己问的问题和考试卷上的问题进行对比,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是无效的,不科学的,不能引发学生深层次思维的问题,就以上面我设计的问题为例,关键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可我把最关键的问题直接告诉了学生,学生就会忽视知识的关键点,违背了让学生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则。

这样的问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抱怨说是学生学的太死,脑经不转弯儿,但认真反思后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老师身上:不是学生学的死,而是老师教的死!老师在讲述问题的时候就是一个思路,一种表述方式,一种提问方法,学生当然就按老师问的问题去掌握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一个知识点儿尽可能的想出多种设问方法;二是让学生自己编问题,学生思路很活跃,就可能想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样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而且第二种方法要比第一种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自己发现的问题肯定要比老师灌输的问题更容易掌握。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最初在课堂上,会准备一些历史小故事,相关的视频活跃课堂气氛, 听故事看视频学生乐于接受,注意力也很集中,但是等故事讲完了或者视频播完了有些学生又开始走神儿,同时学生感到这节课没什么难度和深度,结果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不好。再后来我认识到理论分析的重要性,每次都是从分析背景开始,到总结性质意义结束,这样的模式学生听的多了之后连听也不喜欢听了。这使我意识到我教的历史课史论脱节,史实是血肉,理论是骨骼,二者不可分割,只有血肉,立不起来;只有骨骼,又难免死板干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课堂

上用史实引出理论,用理论来印证史实,二者缺一不可,比如播放某一段视频前我先把设计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另外,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就得先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课总是把学生管的太严,告诉学生你必须要做完,你必须要背会,学生不会因为你是讲这门课的老师就对你的命令言听计从,好的老师是不用你下命令而是学生主动的要学,去听优秀的老教师讲课时我发现学生一节课的目光都紧紧跟随着老师,被老师的语言、动作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效率怎会提高不了?

如何培养学生巧记历史知识,解答识图题和分析材料题的技巧? 常有学生说:我喜欢上历史课,但害怕历史考试,就是觉得历史需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记忆难成了学生学习历史最大障碍。但学习历史是免不了记忆这一关的,重要的时间、概念、结论等都需要记忆,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学生学好历史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科学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知识纷繁复杂,但历史知识并不散乱,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若按历史知识自身的结构与体系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就能做到理解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效率。比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课程标准要求掌握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各自的影响,但是学生遇到“影响和意义”这样内容多的问题时就不愿意记,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先将教材中叙述的三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各自重新整理,各自影响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内涵式一样的,将它们整理成“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 让学生理解三次资产阶级革命都是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要夺取政权,有了自己的政权才能为本阶级服务,所以国内影响都是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国际影响则是对其它没有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产生了触动,使得其它国家的资产阶级纷纷进行革命夺取政权为各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政治准备。

识图题涉及到教材中的历史图片或者是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课外历史图片,无论是学生见过或者是没见过的图片都是考查学过的知识,想让学生见到陌生或者印象模糊的历史图片不再大脑一片空白就必须把方法教会学生。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观察历史图片需要注意的方面:

1. 观察图片的主题。每幅历史图片都有自己的主题,主题其实就告诉

大家和那部分知识有关系,这样就可以确定大概的知识范围,让你的判断方向不会错。

2.依据顺序。所谓顺序就是按方位有条理地观察。因为杂乱无章地随意观察,摄入头脑里的信息是模糊的,不能形成清晰的形象,往往遗漏重要信息,反而不知道图片反映了什么内容。

3.找图例。有的历史地图(“形势图”,“示意图”)都会有图例,仔细观察图例就会找都一些更为具体的历史信息,然后将这些具体的历史信息和问题结合,进行取舍。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读题、读材料、联系、答题 。 1.读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 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2.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关键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材料的出处一定要突出强调,这个地方有可能提示材料涉及的具体知识点。

3.联系:就是将材料与教材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

4.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答题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那样你是写不完整的;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提问题方式比较新颖,是将材料中涉及到的核心内容或者关键词拿来当作有效信息, 以“我认为……”然后谈自己对核心内容的看法和认识;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找到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答题有三忌:一忌照抄材料做

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拉家常,不注意运用历史语言表达。

学生获得这些方法或者技巧还需要教师平时精心设计问题和选择训练的材料,这是一个长期训练和养成的过程,关键还是教师备好每节课,讲好每节课的同时把这节课也作为训练学生方法和技巧的课,设计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把解题方法变成学生的解题习惯。

如何让自己继续在每节课中成长?

刚开始工作时是随心所欲地备课、讲课、写板书、做多媒体课件,通过师傅的指点和模拟课堂的训练明白了备课得紧紧围绕课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板书也是要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不是随随便便找些图片给学生看;知道了课不应该是老师灌输给学生而应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理解了教育学理论课本上写的“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句话的内涵。我感觉到自己是在一些方面有了进步,但总感每节课还缺一些东西,经过听其他优秀教师讲课和专家的点评,现在发现欠缺的一个地方是我的每节课还是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现实责任感的培养,发掘历史课程的人文价值,使历史教育的最核心功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落到实处这个关键点上我没有做到。 其实历史课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处处,而我讲的课总是机械的问学生:“从他(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品质?”“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些问多了学生也不愿意听的问题。如何上真正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课是我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感觉这个问题如果能解决,自己的教学水平还会有提高。关键还是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如“工业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二者的之间的联系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而不是老师告诉,怎样设计出科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再比如一位专家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讲到南京大屠杀时,如果在教学中一味的培养仇恨情绪,也不是一次成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果老师进行理性的引导: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但是我们记住历史并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避免灾难的重演……实施所谓的“东京大屠杀”便不是正确的情感取向。我们需要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牢记历史但是不意味着去报复日本,而是要强大自己,用自己的力量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看过这段话后我问自己这部分内容是如何处理的,当时就是死板的告诉学生“南京大屠杀是我们的民族灾难,我们要勿忘国耻。”

没有把学生引向正确的价值方向。每节课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细节 ,三年后何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师本人又怎么会有进步?所以只有多读专家名师的文章才能迅速的充实自己,能给自己每节课需要设计的问题提供思路和创新点,让自己这些想法不再是空谈。

“教书育人”四个字并不是写起来或者读起来那么简单,想到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真正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到实处,学生和自己的时间都不能随意浪费,教师的有效教学最终是反映到学生身上的,我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 , 以后还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及时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做一位名副其实的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