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新生态与媒体媒介素养缺失
2021-11-19
来源:尚车旅游网
传媒观察 第32卷 媒介新生态与媒体媒介素养缺失 刘玉欣 赤峰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赤峰市024000 【摘 要】现今,以移动互联为主的媒介形式占据了传媒业的“半壁江山”,相较于以往以报刊、电 视、广播等为主的传统媒介形式而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方式在发生大变革的 同时,也改变了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自我身份认同与职业规划。 多家媒体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数不清的媒体人或阻碍学生报考新闻专业、或自己离职转行的现 实情境下,新闻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镇痛。'3-下,在最需要新闻、最需要合格媒体人的社会背景下,回 过头来认真审视记者编辑等新闻传播主体,会发现其对新技术的敏感度、传播观念、新闻伦理观、服务意 识等并不符合当下拐点期媒体对人才的要求。媒体需要的是创新+坚守的媒体人。 【关键词】媒介新生态媒介素养缺失摆正心态创新与坚守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751(2015)03—0002—05 审视媒介新生态,不应仅仅只发现其媒介形 式即传播载体发生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媒 介变化带给这个时代的影响。用传播学者麦克卢 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来阐述,就是新媒介会 界关于麦克卢汉这一学说的“唯技术论”的讨论 与批判,将思维聚焦在现阶段我国传播环境下记 者媒介素养缺失的现实,继而抛砖引玉,在讨论、 批判、头脑风暴中催生出解决问题的良方。 打破社会旧有的文化范式,构建新的文化范式和 环境。在笔者眼中,不论任何领域(包括新闻传播 领域), “文化”即是一个人怎样对待自己、他人 提到媒体媒介素养,业界多围绕新闻伦理、 媒体职业道德等问题展开调查与评论。在本文中, 笔者亦结合时下媒体融合转型处在拐点的现实, 将笔锋转到媒体媒介素养现状,揭露问题,促成 进步。中国传播学实证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中 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说过: “人人都可以参与 新闻的传播,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职业道德,也 以及怎样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在麦氏的理论引 导下,我们不难发现,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 算等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必然会导致现实环境发 生颠覆性的变革。在本文中,笔者自动抛开学术 作者简介:刘玉欣赤峰广播电视台 编辑 数字传媒研究第32卷2015年第3期 难保证每个人都受到过新闻专业的严格训练,通 过他们所传播的信息,很难说是真正的新闻还是 无知之见。”在新闻界,很多记者、编辑只知道自 己拥有话语权,往高尚了说就是“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职业理想,但在这些人中真正知 晓“什么是传媒、传媒的实质是什么”的又有多 少呢? 一、新时期,关于媒体媒介素养的思考 (一)脚上沾点泥,直面信息源,拒绝假新闻 2013年,一则“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 年女子疑遭讹诈”的假新闻一度成为众网友、 “天涯社区”等社交网站、传统官媒等盘点的 “2013年十大假新闻”的经典案例。当媒体纷纷 将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等新 媒介作为发布新闻的第一渠道时,记者的职业 水准便开始遭受巨大的挑战。在此次新闻事件 中,记者并没有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信息 源也就得不到确认;而当时因媒体广泛报道的 “搀扶摔倒者遭讹诈”所导致的刻板印象不仅影 响了公众的判断力,连媒体记者也在紧要关头 丧失了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理所当然的刊发 假新闻,再一次触动社会敏感神经,伤害大众 感情。新闻的本质特征就是真实性,做不好保 障新闻真实性的把关人,记者追求的什么时效 性、新鲜性、创新性以及将自己说成是公众代言 人、时代展望者均显得滑稽。 无独有偶,近期“李光耀去世”的媒体乌龙 事件,更是挑动着全社会的神经,在“记者都是 干什么吃的”的质疑声中,以“在第一时间将凤 凰资讯送到您的手中”为宗旨的凤凰资讯等媒体 平台,硬生生的自己给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新闻界,媒体每年都会因报道“假新闻” 而饱受诟病,而笔者选择在“媒介新生态”的主 题下继续将“假新闻”的问题摆在业界面前,是 因为在信息爆炸、信息超载的时代,在传播技术 日新月异、传播主体职业理想摇摆不定的今天, 还原事实真相、客观报道新闻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笔者从来不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无趣无味的 呻吟,相反,笔者呼吁各家媒体应该在这一问题 上给自己上一堂永不结业的课程。 一R一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 卢因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提 出了”把关”一词,后由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 念引入新闻传播,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 科学性的理论之一。在信息纷杂呈现的新时期, 记者的把关分析能力是遵循新闻伦理、使新闻成 为新闻的前提,是最体现记者媒介素养的根本要 素。 在被移动互联包围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说互 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等很 多所谓的新媒体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更是将“90后 们,只要你有新奇的想法、有创新意识、会某某 软件等就来加入我们吧”的说法作为衡量他们技 能的标准。笔者想问,这些有着万千技能的90后 在工作时真的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吗?他们知道 怎样做才能保证真实性吗? 很多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一听传统媒体就嗤 之以鼻,说什么传统媒体肯定没前途。笔者想说, 传统媒体在历经磨练后,对信息源的把握与运用 能力是经得住业界和社会考验的,不论你怎么看 待他,这种素质是媒体人必须具备的,是需要你 两脚带泥地深入社会、直面现实、日积月累学习 的。试问,那些有着创新意识、会N种技术的媒 体人,你做到了吗? (二)端正价值取向。不做无价值传播 笔者在前面提到过“什么是传媒、传媒的实 质是什么”的问题,这是针对目前信息化、数字 化的社会现实以及新闻传媒领域所面临的业态环 境而提出的。近期,在《站在媒介研究的前沿》 一文中,作者高海珍将喻国明老师的对什么是传 播的观点记录了下来,即“以传播为介质的这样 的一种配置社会资源、商业资源及一切社会生活 的整合架构。” 随着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我们 所生存的世界的社会化程度就会越来越高,作为 专业媒体,信息的发现、搜集、互联、匹配、整 合、播出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再反观目 前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笔者表示担忧。 除上文提到的假新闻外,标题新闻的大行其 道也是传媒界饱受诟病的另一大原因。有很多记 者为了抓人眼球、抢占新鲜点,总会发出让人瞠 传媒观察 目结舌的文章,结果存在众多“截取只言片语、 刺激公众感情,利用刻板印象设置议程、伤害社 会大众情感”的案例。传播娱乐化、片面化直接 反应出媒体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忽视了价值取 向背后的新闻伦理观的约束。 新闻叙事的娱乐化、戏剧化、庸俗化等是最 常见的无价值传播,这不仅会削弱媒体的公共可 信度,甚至会破坏国家核心价值观,威胁社会安 定。 笔者认为,如今,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必需 具备独立思考、理性观察、客观记录事实、深入 调查等能力,而正确的价值观、冷静的写作又与 之相辅相成。 二、媒介融合体现记者传播观念亟待更新 笔者曾经在一家驻地记者站工作过一段时间, 发现其媒介融合的方式就是把纸质版报纸搬到网 站上,网站设置的诸多栏目仅有一小部分的内容 是记者采发的,其余全部复制别家网站的内容。 而且,有很多网站设置的爆料台、论坛等具有互 动性质的栏目也形同虚设,编辑记者均表现为 “沉默是金”。要知道,我们做的网站不是新浪、 腾讯、凤凰等性质的门户网站,我们网站设置的 目的是要与受众互动、打造自己的品牌,扩大舆 论影响力,并不是学人家办个网站就算向新媒介 转型了。 新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户 思维,通常在操作过程中体现为:了解受众、细 分受众、与受众互动、打造品牌、引领舆论,这 是一个循环往复、互相连接的过程,只有这样才 会适应“新媒介生态下,受众已然改变了的自我 身份认同观及其体验方式”的现实语境。 近期,一篇刊登在《新闻与写作》杂志上的 “新华社需要怎样的新媒体人才”文章,亦将视角 转到媒体人媒介素养上来,并具体的指出在推进 新媒体建设、促进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应加紧培 养和引进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人才,并从三个 方向对如何培养“互联网思维”人才做了具体阐 释,文章还对对高校如何培养新媒体人才进行思 考。懂数字开发要求记者对计算机、大数据技术 烂熟于心,懂产品设计要求记者两脚带泥、深入 第32卷 地体验生活,懂用户体验、互动交互要求记者时 刻以用户为中心。 在这里,笔者想到了美国作家和记者汤姆・沃 尔夫曾把记者比作“手拿杯子等待点滴施舍的乞 丐”。他讽刺了那些自己没有认真采访就随便了事 的媒体人,也警示了媒体人应该集现代信息技术 于一身,主动地挖掘新闻,数字技术不正是媒体 人最应该掌握的技术吗? 当下,传播领域可谓百家争鸣,一个新闻事 件发生后,自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纷纷发声, 很多媒体人对引领舆论感到力不从心。笔者认为, 媒体可以将不同的媒介平台看成一个个独立的圈 子,通过设置公共话题,在信息流动的前提下, 实现观点的对冲和协商对话,拉近众生距离,最 终让理性的判断占据舆论顶峰,为社会的平衡和 发展做贡献。而这种传播观念恰恰是当今社会所 亟需的。 新时期,记者这一传媒主体应加快改变自己 的传播观念,本着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与受众及时 互动,在互动中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在互动中 集纳各方意见、创建自己的信息库。 三、品牌栏目匮乏考验记者的“服务意识” 现今,任何一家媒体都早已与互联网拥抱, 但当你让受众说出自己经常关注、使用哪家媒体 的内容时,有多少人谈及到的是自己打造的品牌? 很多人说网络新闻的发展适应了人类社会性发展 的需求,满足了受众抒发个人情感的诉求,这是 实情,但只有对受众群体特性做过详细地分析、 即时与受众互动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才会让受 众记住他们所关注的媒体。记者的传播表现力不 仅是媒体品牌缺失的重要原因。 2014年7月澎湃新闻上线,这个主打“专注 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在风靡业界一段时间 后,便被湮没在新闻公众号的浪潮中。在媒体融 合转型的过程中,澎湃新闻的尝试给予了业界多 重思考。 (一)只重内容、不懂服务 现在,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传统媒体的转型 先是将内容放到网站和客户端上,即渠道创新; 接下来就出现了像澎湃新闻之类的借助社交平台 ——9—— 数字传媒研究第32卷2015年第3期 做集成互动、内容分享的创新思路;而在很多学 者看来,颠覆式的创新才是媒体最需要下功夫去 做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所所 长谭天在其《新闻不死,新闻业会死去》一文中 提到,新闻业的出路在于与应用、服务、商务、 社交充分结合,即在做内容产品的同时,还要做 服务产品,打造与新兴媒体良好对接的新型媒体。 实际上,内容加服务模式是基于媒体在历经 市场与移动互联网双重考验后自然而然做出的选 择。针对目前媒体在广告市场上遭到的冷遇,不 延伸经济链,不整合平台、资源就不会占有市场, 不能够占有市场就不会有发言权,这是亘古不变 的道理。笔者曾经与很多媒体的记者交谈,谈及 自己身上的广告业务时都会觉得压力山大。这种 反应是基于记者们仅仅是将“挣钱”看做是迫不 得已的任务,却很少有人去探究内容加服务真正 的内涵。 比如,有的报社有优势能够深入到社区,而 社区才是一个城市中居民的精神家园和现实家园。 如果报社或其他形式的媒体能够深入社区,了解 社区生活,真正地服务于社区,品牌自然而然就 形成了,赚钱的机会也就来了。 (二)不懂新技术?做不到真正洞悉用户 今天,你随便拉过来几个记者,问他怎样运 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工作,问他怎样应用Html5,笔 者不知道,到底能有多少人能用这些制胜的技术 去创建自己的数据库、去收集整理乃至了解用户 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如今,新媒体人才的的匮乏早已成为全社会 的共识,而媒介素养的锤炼需要技术足够精、思 维有维度、价值观即稳又准,三者缺一不可。 2015年1月,阿里巴巴与浙报集团联合,出资 1500万元创立了“浙报・阿里大学生新媒体创新创 业基金”,业界普遍认为,这对培养具有互联网思 维的新闻人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拥有产品意识和用户意识是每一个媒体人都 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阿里巴巴产品经理苏杰 所著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书中,他提到, 只要你处在互联网行业,你就应该贴近工作和生 活,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去学习,去发现,去创 1 0一 造,去传播,去影响社会。 记者需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把握受 众特征,打造自己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新闻专 题、栏目,做到在对话中普及知识、促进受众的 价值体现和诉求满足。这就要求记者不断创新自 己的设计理念,不断探索有实际效用的内容架构, 在动态的新闻中完善自己的品牌核心宗旨,服务 于社会。 四、 “拐点”期媒体人亟需摆正心态 在中国,大家谈论一个行业里存在什么问题 时,总会最先将体制机制原因放在第一位,新闻 传播领域内也是一样的情形。而今天,媒体人面 临的不仅仅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大转轨,同时 还经受着新技术所带来的行业大转型。业界将之 称作媒体的拐点期。 有学者指出,由于市场、经济形势等多重原 因,中国的新闻行业真正感受到震动始于14年下 半年。这时,加上政策利好、技术创新等因素, 一部分较出色的记者、编辑便纷纷离开岗位,投 身到创业的浪潮中。 一边是媒体哀叹“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一边 是留下的媒体人在圈子里跳来跳去。当然,选择 跳槽的媒体人多是由平面媒体转型到新媒体,但 笔者相信,有很多整天喊转型的记者能够写好平 面媒体的稿子,但这个稿件放到网站、移动端并 不一定会合适。因为在移动互联的平台里,图、 文、音视频、互动是及时且开放的,你带着用旧 思维采访回来的内容硬生生地放到新媒介平台上, 这不明摆着别扭又不合格吗!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新媒体人,笔者谨在文中 给出自己几点建议。 (一)创新与坚守 创新,是当今社会人人都在看、都在喊的词。 笔者认为,创新是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创新是 旧思维、旧观念的转变与成熟,创新是将自己缺 乏的和自己拥有的有效结合,创新也是在激烈地 竞争中蜕变成长。笔者在这里强调创新,是以激 发媒体人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在渠道、技术、产 品、商业模式等每个层次,与时俱进,做别人想 不到的,做自己应该做的。众所周知,在当下的 传媒观察 新闻界,创意和设计在传播信息和引领舆论的过 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深谙数字开发、 产品研发、用户互动、具备复合创意能力之道的 人也是业界亟需的人才。 坚守,即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前提,在到底是 以“渠道为王”还是以“内容为王”的争论中找 准自己的职业风向标,对自己负责,对媒体负责, 亦是对社会负责。很多人都说2015年将是离职潮 和下岗潮并临的一年,是创业还是踏实的呆在媒 体,是摆在每一个新闻人面前的空白卷,现在, 该给自己一个答案了。 有坚守才会有创新的勇气,有创新就会有进 步。 (二)在最萧条的时期开启事业新篇章 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新闻界的萧条导致众多 媒体人离职创业,但同时也赶走了那些不热爱新 闻、不认真负责的人。几十年来,一位名叫比比 的演员因在乐剧《平步青云》中的精彩演出而创 下的佳话被代代相传,当时的百老汇已经濒临死 亡,很多表演者在消亡论的阴影下打不起精神来, 只有比比自信且积极的说:我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今天,在从来都是理想化的新闻界,若要坚 守,就要摆脱掉“消亡论”的影响,带着忠诚和 信仰,秉着时刻对社会、对媒体、对职业负责的 态度踏上发现新闻的征程;今天,在观点及时表 达、舆论呈爆炸式增长的现实下,若要坚守,就 要不迎合偏见、不被众意裹挟、以丰富且完整的 事实说话;今天,在“是先拍照还是先救人”的 争辩中,先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再帮助当事人, 拯救自己的灵魂;今天,若要坚守,就要遵从好 奇心的驱使、锻炼自己的思维、建立自己的职业 道德、培养正直的品质,学习艺术、增强文化修 养,持续的关注世界,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 以自己独特的对待世界的方式去工作。 五、有缺失才会有完美 笔者从来不认为新闻正在远离这个社会,相 反,这恰恰是一个最需要新闻、最需要记者的时 代。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纽约时报》 专栏作家塞缪尔・G・弗里德曼在《媒体的真相 致年轻记者》一书中,介绍了自己成为著名记者 第32卷 的历程,并将自己对传统思维的继承以及新时期 记者如何认知世界、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记者等宝 贵经验一并在书中阐释。笔者认为,这是那些决 定将新闻作为自己终身职业、坚定信仰的记者必 读的书目。 或许,你还不晓得大数据是怎么运算的,也 不知道怎么运用雨后春笋般的新技术,但只要你 带着信仰、两脚着地、动用你身体所有的感官、 不停地探索未知的世界,将技术看做一个工具, 将职业道德烙在心底,做最原始、也是最可信的 报道。 真正热爱新闻的人都知道,你做的每一篇报 道、拍的每一张照片都能证明你自己,他们知道 那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踏实和自豪的甘甜滋味。如 果你体会不到,请别来媒体。就像塞缪尔・G・弗里 德曼说的,新闻不是一个高收益低风险的行业, 你要学会管理自己的职业,你要尝试让你的全部 雄心和渴望都符合时代、符合市场的需要。很久 没听到有媒体人唱“阳光总在风雨后”了,媒体 人,请给我画一张从翅膀缺失到美丽蜕变的场景 图吧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 伸:增订评注本【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 [2】库尔特・卢因.群体生,-aN渠道[M】.北京:中 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3】高海珍.喻国明:站在媒介研究的前沿U】. 新闻与写作,2014,(08):19—22. 【4】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需要怎样的新媒 体人才UJ_新闻与写作,2015(3):8—11. 【5】谭天,王俊.新闻不死,新闻业会死去卟新 闻爱好者,2014(12):3—4. [6]苏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M】.北京:电子工 业出版社.2010 【7】 (美)塞缪尔・G・弗里德曼.媒体的真相 致 年轻记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学敏 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