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1、中央: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2、地方:侯、伯
二、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三、西周的分封:
1、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影响: ①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4、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四、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二、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②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四、秦的中央政权组织
1、丞相、御史、太尉以及职能 2、影响
五、郡县制的影响
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1
2、巩固国家统一
3、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4、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5、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2、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3、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4、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 ①汉
察举制 孝廉
2
②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③隋
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④唐
贞观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增加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2、影响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内阁 1、性质 2、批红 3、票拟
三、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四、军机处 1、特点 2、作用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一、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梭伦改革 1、内容 2、作用
三、克里斯提尼改革 1、内容 2、作用
四、伯利克里改革 1、内容 2、作用
五、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六、作用
1、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2、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
2、发展:公民法和万民法 3、《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影响:
1、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3、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4、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光荣革命:1688年 二、《权利法案》:1689年。 1、内容
2、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而不治”的地位 三、代议制
四、责任内阁制:
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五、君主立宪制作用:
1、国内影响: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②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2、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六、特点:
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一、联邦和邦联
1、联邦:由若干成员单位组成的统一国家,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邦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达到军事、贸易或其他共同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国家联合,没有一个实权的中央政府
二、 “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三、原则:“分权”与“制衡”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1、行政权: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2、立法权: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3、司法权: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4
三、“1787年宪法”的意义:
1、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3、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维护了美国的长期稳定 四、“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1、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 2、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3、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五、两党制
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
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保留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宪法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5
一、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
1、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2、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条约内容有: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失败原因
①客观方面,英国综合国力强大,早有准备
②主观方面,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落后,指挥不力
③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2、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2、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3、条约规定: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③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 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4、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5、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6、条约规定: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五、半殖民地和半封建
1、半殖民地: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2、半封建: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二、《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6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四、失败原因
1、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重要原因: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 五、历史作用
1、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4、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二、《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三、《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
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的战略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
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五、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 2、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7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章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意义:
1、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为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性质: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2、影响: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特点: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5、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供认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二、中国共产党 1、成立时间:1921 2、诞生条件
①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 ③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④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⑤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
1、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2、北伐的条件、对象、结果
3、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4、意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5、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6、失败原因:①帝国主义破坏革命 ②蒋汪叛变革命 ③陈独秀放弃革命领导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三、八七会议 1、内容
8
2、意义
三、湘赣边秋收起义 四、土地革命 1、内容 2、意义
三、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1、内容 2、意义
四、长征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第16课 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进程
1、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 2、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3、1900 八国联军侵华 4、1904—1905日俄战争
5、一战期间,侵略山东,提出“二十一条” 6、1931.9.18 “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 7、1932.1.28 “一二八”事变,袭击伤害 8、1932.3 建立伪满洲国
9、1937.7.7 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①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③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 ④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敌后战场
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1937.12 南京大屠杀 2、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 四、抗战
1、19408—12 百团大战 2、进入缅甸
五、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9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六、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 解放战争
一、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毛泽东等赴重庆,进行重庆谈判 二、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三、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 2、淮海战役(1949年1月)
3、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四、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4、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六、胜利的基本经验
1、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灵魂 2、有广大群总的支持——基础
3、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中坚
4、组成一个最广泛的同意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保障 5、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道路——方向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